氣候變化影響深遠,木本植物向熱帶和北極地區擴散

2020-12-04 電影芒斯特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世界上的稀樹草原和凍土帶的喬木和灌木覆蓋率正在增加。圖片:安迪·坎迪

隨著氣候持續變暖,從大堡礁的「死亡事件」到喜馬拉雅山上遊的植被生長,各種方式正在改變著自然環境。一項大規模研究顯示,全球變暖也在推動熱帶稀樹草原和苔原上樹木的蔓延,這對環境是個壞消息。

這項由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科學家領導的研究被稱為「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木本植物覆蓋變化研究」。它包括查看來自六大洲899個地點的1000多個木本植物覆蓋記錄,以及溫度和降雨量數據,以確定氣候變化如何推動景觀變化。分析還顯示了野火和動物放牧模式在這些變化中的作用。

據研究小組稱,加拿大、美國、格陵蘭島、歐洲和俄羅斯的北極苔原灌木覆蓋率比50年前高出20%。同期,澳大利亞、非洲平原和南美洲的稀樹草原灌木和喬木覆蓋率增加了30%。

「這項研究顯示了氣候變化對地球的深遠影響,」愛丁堡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的瑪麗安娜·加西亞·克裡亞多說。要發現不同的景觀是如何反應的,需要科學家之間以及與當地人的合作,以便從不同的角度更好地了解我們看到的變化及其影響。」

這項研究發表在《全球生態與生物地理學》雜誌上。

相關焦點

  • 棕櫚科植物揭示氣候變化對熱帶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日前,丹麥奧胡斯大學教授Daniel Kissling指出,物種將受到當前和未來的氣候變化的強烈影響,這意味著氣候變化將長期影響生物的多樣性,這一影響或許遠超人們的想像。
  • JGR Atmospheres:熱帶地區正在擴張,氣候變化是主因
    然而,與熱帶鬱鬱蔥蔥的內陸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一地區的邊緣炎熱乾燥。在過去的15年裡,科學家們注意到這些乾旱帶正在向兩極擴張,延伸到地中海、南澳大利亞和南加州等地區。有意思的是,這些乾旱地區在南半球的擴張程度超過了北半球,研究人員一直在努力尋找推動這一趨勢的確切原因。
  • 北極植物為何越長越高?可能受天氣影響
    《自然》雜誌9月26日發表論文稱,英國愛丁堡大學領導的國際科學合作項目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氣候變化正在讓北極的植物變得越來越高。不僅位於北極苔原上的本土植物越長越高,在北極南部,更高的植物種類也正在向苔原蔓延。常見於歐洲低地的春香草如今已經轉移到冰島和瑞典的一些地方。
  • 氣候寒冷冰雪覆蓋的北極地區,原來始終以獨特方式在影響人類文明
    我們知道人類是恆溫動物,人類對於生存環境的氣候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從熱量帶的角度來看,在熱帶、溫帶和寒帶地區來看,四季分明的溫帶地區(也就是回歸線和極圈之間的區域)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也是人口分布最多的區域。
  • 木本雙子葉植物葉相地理分布與氣候相關
    原標題:木本雙子葉植物葉相地理分布與氣候相關   植物葉相即葉片形態特徵,反映植物在生理和生態過程上的功能適應,從而能敏感地指示當地氣候。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就中國木本雙子葉植物的葉相地理分布格局、氣候因子對其地理分布的影響,以及基於「葉相-氣候構建古氣候重建模型」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
  • Nature:熱帶地區或受早期氣候變化影響
    據上周《自然》雜誌發表的一項模擬研究顯示,全球氣候變暖將會持續一段時間,而時間的長短將取決於未來溫室氣體排放量。不幸的是,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最大的國家都是世界上最貧窮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美國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Camilo Mora教授與其科研團隊集合了所有氣候模型,為不同地區預測什麼時候會打破1860至2005年以來的氣候常規。
  • 【科技日報】木本雙子葉植物葉相地理分布與氣候相關
    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就中國木本雙子葉植物的葉相地理分布格局、氣候因子對其地理分布的影響,以及基於「葉相-氣候構建古氣候重建模型」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分析認為,這些地區木本雙子葉植物葉相分布規律主要由溫度和降雨量共同決定的,同時也受到亞洲季風氣候下季節性降雨變化的影響。  此外,他們還建立了13種氣候參數的多線性傳遞函數,利用年均溫和降雨量多線性傳遞函數,對我國現在年均溫和年降雨量作出預測,並使用預測年均溫和年降雨量冗餘值的分布,檢測這兩個傳遞函數運用於古氣候重建的適應性。
  • 【科技日報】木本雙子葉植物葉相地理分布與氣候相關---中國科學院
    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就中國木本雙子葉植物的葉相地理分布格局、氣候因子對其地理分布的影響,以及基於「葉相-氣候構建古氣候重建模型」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分析認為,這些地區木本雙子葉植物葉相分布規律主要由溫度和降雨量共同決定的,同時也受到亞洲季風氣候下季節性降雨變化的影響。  此外,他們還建立了13種氣候參數的多線性傳遞函數,利用年均溫和降雨量多線性傳遞函數,對我國現在年均溫和年降雨量作出預測,並使用預測年均溫和年降雨量冗餘值的分布,檢測這兩個傳遞函數運用於古氣候重建的適應性。
  • 中國木本雙子葉植物葉相地理分布與氣候的相關性研究取得進展
    木本雙子葉植物葉相特徵和氣候因子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不僅在某個類群和群落中存在,而且在區域尺度、大陸尺度、甚至全球尺度內都存在,因此古植物學家利用葉相-氣候的這種相關性定量重建新生代陸地古氣候。中國溼潤、半溼潤地區是全世界木本雙子葉植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加上該區域受到夏季多雨、冬季乾旱為顯著特徵的亞洲季風氣候影響,使得區域內形成了特殊的植物葉相組合,而與世界其它地區有所不同。
  • 北極如何影響世界屋脊?海冰減少加劇汙染物向青藏高原傳輸
    中外合作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日發布消息說,該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課題組及國際合作者,通過綜合分析青藏高原氣溶膠和氣象長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數據、歐洲氣象中心再分析資料等完成的這一全球氣候變化領域重要科研成果論文,近日已由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在線發表,為理解青藏高原汙染物跨境傳輸提供了新視角。
  • 【中國新聞網】北極如何影響世界屋脊?海冰減少加劇汙染物向青藏...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  有「地球第三極」和「世界屋脊」之譽的青藏高原,與相距遙遠的北極之間有何關聯?中外合作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日發布消息說,該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課題組及國際合作者,通過綜合分析青藏高原氣溶膠和氣象長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數據、歐洲氣象中心再分析資料等完成的這一全球氣候變化領域重要科研成果論文,近日已由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在線發表,為理解青藏高原汙染物跨境傳輸提供了新視角。
  • 地球氣溫本世紀中葉史上最高 熱帶地區更受影響
    中新網10月14日電 據美國媒體報導,研究人員日前公布的最新研究顯示,如果溫室排放繼續穩步增長,地球上大部分地區的氣溫到本世紀中葉將達到史無前例的高水平。  位於馬諾阿的夏威夷大學(University of Hawaii)的科學家們計算得出,到2047年(誤差不超過5年),全球大部分地區的年平均氣溫將高於1860年到2005年期間的任何一年。
  • 北極地區大火肆虐!106度的溫差創紀錄,專家:或將成氣候引爆點
    當然,近段時間以來,北極地區的大火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然而這就在2019年年底到2020年年初澳大利亞的大火撲滅才半年的時間。這場大火的過火面積達十餘萬平方公裡,面積之大遠遠超過了去年巴西和美國的大火的面積。
  • 北極的天氣和氣候
    從探險者到極地研究人員荷蘭在北極地區豐富的歷史:早期的探險(威廉·巴倫支)捕鯨者在18世紀和19世紀(包括德克Hidde吉),以通過抓住冷在最近的一本書中描述現代科學研究50周年荷蘭在極地研究「。現在的氣候變化及其後果問題是中心問題,因為北極的變暖比地球上其他地區快得多。北極因此也被稱為地球的溫度計。
  • 《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 全方位聚焦氣候變化影響
    《聲明》強調了氣候變化呈現的明顯自然跡象,例如陸地和海洋熱量的增加、海平面上升加速和積冰融化等,記錄了天氣和氣候事件對社會經濟發展、人類健康、人口遷徙和流離失所、糧食安全以及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
  • 北極海冰精準預測,不僅僅關係氣候變化
    該模式分為兩類,一類是考慮海冰和海洋兩個分量的海冰—海洋耦合模式,其使用給定的歷史大氣情況去驅動海冰—海洋耦合模式進行海冰預報;一類是用完全耦合的包括大氣、海冰和海洋三個分量的模式進行海冰預測。  「如果用完全耦合方式,模式會變得非常複雜。」劉驥平說,與其他機構研發的模式相比,團隊研發的北極區域模式考慮了大氣、海冰、海洋三個分量模式。
  • 北極圈現37.8度高溫:後果不僅是「北極綠了」這麼簡單
    這是北極與熱帶之間溫度差異的結果。但是隨著北極變暖,極鋒急流現在在南北半球劇烈地起伏:夏季時會向北極地區注入暖空氣,而冬季則向美國注入冷空氣,2019 年 1 月發生的「極地渦旋」就是如此。 Myers-Smith 表示:「西伯利亞現在正受到從南方上移的高壓系統和暖氣團影響,而且它們處在失速狀態,待在西伯利亞不走了。
  • 北極正在形成新的氣候系統「新北極」如何影響我們?
    研究顯示,長期凍結的北極地區已經開始進入全新的氣候系統,其特徵是冰層融化、溫度上升和降雨天數的增加,這三個數值已遠遠超出了以往的觀測範圍。研究人員專門考察了北冰洋海冰面積、氣溫和降水模式的變化。他們發現,海冰減少的變化程度遠超過去幾十年。換句話說,在氣候變化的推動下,至少有一個信號意味著「新北極」已經出現。
  • 國家氣候中心:厄爾尼諾事件形成 顯著影響全球熱帶和副熱帶地區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截至2019年2月底,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偏暖的範圍、強度和持續時間,已達到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的標準。儘管此次厄爾尼諾事件較弱,但對全球熱帶和副熱帶地區的影響顯著。厄爾尼諾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高,從而影響大氣環流的一種自然現象。在此次厄爾尼諾事件中,赤道中太平洋海溫總體要強於赤道東太平洋。
  • 【備考乾貨】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歸納,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草原氣候的區別分析,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的比較!
    「副高西風型」熱帶草原氣候分布在30°S~32°S之間,如澳大利亞南部和非洲南部的狹窄地帶,夏季(1月) 時受南移的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氣流,乾燥少雨,形成乾季;冬季(7月)時受北移的溼潤的盛行西風控制,形成溼季(注意:冬溼夏幹)。這種類型的成因類似地中海氣候,實際上它是南半球熱帶沙漠氣候向地中海氣候過渡的一種中間類型, 冬季降水量沒有地中海氣候多 ,夏季氣溫卻高於地中海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