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證衍生品研究院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公布: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16年聚焦「三農」,提出: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將稻穀、小麥作為必保品種,穩定玉米生產,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鞏固棉花、油料、糖料、天然橡膠生產能力。主動擴大國內緊缺農產品進口,拓展多元化進口渠道。加大農產品反走私綜合治理力度。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
★從農產品市場的角度對一號文件的解讀:
油脂油料:在保障口糧的基礎上,要求各地加大油籽種植面積,降低我國油籽油料對外依存度。2019年,在全球油籽供給仍過剩的環境下,增加國內種植面積對油籽整體價格形成壓制。
養殖:生豬養殖方面,2019年非洲豬瘟的發展和防控將成常態,生豬本地屠宰加工和冷鏈物流將有實質性發展,行業規模化程度將繼續提升;環保治理對新建養殖場設備建設形成一定約束。
白糖:糖料蔗雙高基地的建設推廣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文件提出要「加大農產品反走私綜合治理力度」,但利益驅使下,走私糖仍難以杜絕;鑑於目前國內糖業發展形勢嚴峻,市場對未來直補政策出臺的預期增強,政策面正成為市場最關鍵的變量。
棉花:新疆棉優勢地位將保持,考慮到新疆自然條件限制及國家對資源的保護,疆棉產量提升空間受限,國內產需缺口200-300萬噸成為常態。隨著國儲庫存降至低位,未來對進口的依賴將增加,進口政策成為產業關注的焦點。2019年棉花滑準稅進口配額料將進一步增發;中國是否會輪入進口棉也需要密切關注。
★風險提示:
天氣風險、產業政策風險、中美形勢發展、宏觀經濟金融風險。
1、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聚焦「三農」
2019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文件連續第16年聚焦「三農」。文件提出:要「抓重點、補短板、強基礎,圍繞「鞏固、增強、提升、暢通」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確保順利完成到2020年承諾的農村改革發展目標任務。」文件中與農產品期貨市場相關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
(1)穩定糧食產量。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6.5億畝。穩定完善扶持糧食生產政策舉措,發揮糧食主產區優勢,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確保永久基本農田保持在15.46億畝以上。
(2)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恢復啟動新疆優質棉生產基地建設,將糖料蔗「雙高」基地建設範圍覆蓋到劃定的所有保護區。
(3)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大力發展緊缺和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多途徑擴大種植面積。支持長江流域油菜生產,推進新品種新技術示範推廣和全程機械化。積極發展木本油料。合理調整糧經飼結構,發展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飼草料生產。合理確定內陸水域養殖規模。加大非洲豬瘟等動物疫情監測防控力度,嚴格落實防控舉措,確保產業安全。
(4)繼續組織實施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和畜禽良種聯合攻關,加快選育和推廣優質草種。
(5)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將稻穀、小麥作為必保品種,穩定玉米生產,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加快推進糧食安全保障立法進程。在提質增效基礎上,鞏固棉花、油料、糖料、天然橡膠生產能力。加快推進並支持農業走出去,加強「一帶一路」農業國際合作,主動擴大國內緊缺農產品進口,拓展多元化進口渠道,培育一批跨國農業企業集團,提高農業對外合作水平。加大農產品反走私綜合治理力度。
(6)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按照增加總量、優化存量、提高效能的原則,強化高質量綠色發展導向,加快構建新型農業補貼政策體系。按照適應世貿組織規則、保護農民利益、支持農業發展的原則,抓緊研究制定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的意見。調整改進「黃箱」政策,擴大「綠箱」政策使用範圍。按照更好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取向,完善稻穀和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完善玉米和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按照擴面增品提標的要求,完善農業保險政策。推進稻穀、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擴大農業大災保險試點和「保險+期貨」試點。打通金融服務「三農」各個環節。支持重點領域特色農產品期貨期權品種上市。
2、從農產品市場的角度解讀中央一號文件
2.1 油脂油料:調整優化農業結構 擴大油籽種植面積
(1)大豆:實施大豆振興計劃 多途徑擴大種植面積
2019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大力發展緊缺和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多途徑擴大種植面積。
這可謂是2017年中央1號文件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續寫。2017年農產品供給側改革效果顯著,地方政府及農民積極響應號召,改種大豆替代玉米,超過2億噸的天量臨儲玉米庫存快速消化,玉米價格受到較強提振,同時大豆種植面積顯著增加,降低了國產大豆價格。這也造成了2017年大豆、玉米種植效益差異顯著,給2018年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深化增加了難度。
2018年,儘管受到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國家繼續鼓勵農民增加大豆種植面積,但由於補貼政策下達時間較晚,且具體的補貼方案在春播前也並未明確,農民基於種植效益考慮,更青睞種植玉米,導致2018年大豆實際種植面積較2017年不增反降。
但2018年秋收後,各地出臺具體的大豆、玉米生產者補貼方案,以黑龍江地區為例,大豆生產者補貼為320元/畝,玉米生產者補貼為25元/畝,補貼的巨大差異基本彌補了大豆、玉米種植效益差異,這有利於2019年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化。若在2019年春播前,大豆、玉米生產者補貼政策能夠提前公示,有利於實現增加大豆種植面積的目標。
(2)菜籽:支持長江流域油菜生產
一號文件指出:「支持長江流域油菜生產,推進新品種新技術示範推廣和全程機械化」。
近兩年國產菜籽產量持續減少,我國進口菜籽供給量佔比不斷提升,2017年進口菜籽佔國內菜籽總供給量的比重約為50%,其中絕大部分進口菜籽來源於加拿大。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支持增加長江流域油菜生產,預示著國產菜籽產量將有望恢復,增加了我國菜籽供應的自給率。
(3)其他油籽:積極發展木本油料
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積極發展木本油料」。
木本油料為可供榨油的木本植物的果實或種子的總稱。一般為多年生木本植物的籽實。木本油料植物一年栽種,多年受益,有的受益時間甚至長達數十年,資源豐富,品種繁多,遍布世界各地。我國有適應溫帶、熱帶不同氣候生長的多種木本油料植物。木本油料榨製成的油脂分為食用與工業用兩大類。可食用的油脂氣味清香,無毒,富營養,不飽和脂肪酸一般都高於草本油料,易被人體吸收,如茶籽油、核桃油、棕櫚油、椰子油、橄欖油、文冠果油等。專供工業用的有油桐籽、烏柏籽等。食用油脂亦有應用於工業的。木本油料具有產量高,收益期長,不佔耕地,抗災力強,管理簡便等特點。大力發展木本油料,不僅可增產油脂,還可利用樹木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有利於農業生產和山區經濟的發展。
整體來看,2019年1號文件提出「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在保障口糧的基礎上,要求各地加大油籽的種植面積,降低我國油籽油料對外依存度。2019年,在全球油籽供給仍然過剩的環境下,增加國內油籽種植面積,對油籽整體價格形成壓制。
2.2 養殖:建立非洲豬瘟監控體系,環保治理重點轉移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以下代指「文件」)對養殖業發展的指導體現在重點領域的發展方向、產業的升級轉型、環境保護和進出口等幾個大的領域。
(1)重點領域:對比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內容,奶業振興和海洋牧場建設兩個領域需持續貫徹同時又提出了更具體的要求。針對2018年8月以來的非洲豬瘟疫情傳播的新情況,2019年將動物疫情防控監測也列為養殖業關注的重點。
奶牛養殖:文件強調「加強優質奶源基地建設,升級改造中小奶牛養殖場,實施嬰幼兒配方奶粉提升行動。」從2008年我國嬰幼兒配方奶粉質量問題被曝光之後,國內需求大幅轉向海外市場,國內奶業受到明顯打擊,近年來奶類產品質量明顯提升,產量逐步回升,但總體仍沒有改變進口奶粉品牌佔據市場主導的局面。文件強調建設優質奶源基地,設備技術完善的龍頭企業有望迎來進一步發展,同時中小奶牛養殖場的改造升級有助於推動奶牛養殖規模化的發展。
水產養殖:針對水產養殖,文件提出了「一松一緊」的要求。「一松」即鼓勵海洋養殖,推進海洋牧場建設;「一緊」即合理確定內陸養殖規模,壓縮近海、湖庫過密網箱養殖,降低內陸和近海捕撈強度,全面保護長江水生生物。對比2018年單向鼓勵海洋牧場建設的政策導向,2019年內陸水產養殖可能面臨產能縮減和環保規範整頓的問題,這一方面可能導致對上遊粕類水產飼料用量縮減,另一方面下遊水產品供給趨緊,對價格形成一定支撐。
生豬養殖:2019年文件中特別強調要「加大非洲豬瘟等動物疫情監測防控力度,嚴格落實防控舉措,確保產業安全。」非洲豬瘟疫情已成全球性的難題,目前仍無有效疫苗根除,疫情傳播途徑隱蔽,防治難度大,我國生豬養殖量佔全球一半以上,環境複雜,增加防控難度。借鑑他國經驗,首先需要建立自下而上的防控監測系統,可追溯的產品質量體系,才能對疫情傳播有效監控。預計2019年非洲豬瘟的發展和防控將成為常態,當前多地生豬存欄去產能已經超過40%,仔豬和母豬價格在大幅回落之後逐步回升,反映養殖戶補欄情緒有所提振,但2019年生豬供給大幅減少已成定局,春季需求寡淡,5月份之後重疊季節性需求,生豬價格或將迎來明顯上漲。
(2)產業發展:大力推動現代農產品加工業和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可能從產業鏈的延長和經營模式兩方面對養殖業形成一定指導。
農產品加工業:文件指出推動農產品在農村的初級和深加工發展,同時加強物流骨幹網絡和冷鏈物流體系建設。以生豬養殖為例,受到非洲豬瘟疫情影響,活豬跨省調運一度靜止,未來為解決不同省份生豬供需不匹配的問題,同時減少疫病傳播風險,「調豬」向「調肉」轉變逐步成為共識,這一方面需要養殖屠宰產加工產能的一條線匹配,實現本地深加工,同時也需要冷鏈運輸的配套服務。雖然近年來中央一號文件多有對冷鏈運輸等物流發展的要求,但預計在全國每周近200萬頭生豬調運量推動下,2019年生豬本地屠宰加工和冷鏈物流將得到實質性的發展。
基本經營制度方面:文件指出要「落實扶持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政策,完善『農戶+合作社』、『農戶+公司』利益聯結機制。」隨著養殖業規模化的發展,小散戶效益相對低下,難以有效抵禦風險。當前兩種模式可能成為小散養殖戶的發展方向,一是一定規模的家庭農場,相比規模企業具有管理者責任心更高,經營靈活的優勢;二是形成「公司+農戶」的模式,依託規模企業的技術和經營優勢,減少個體風險,目前溫氏、正邦等均採用這種模式。但總體而言,受到非洲豬瘟疫情的影響,2019年生豬養殖業中小散戶將大幅退出,行業規模化發展得到明顯提升。
(3)環境保護治理:2019年文件針對環境保護提出的重點在於「實現畜牧養殖大縣糞汙資源化利用整縣治理全覆蓋。」同時「落實河長制、湖長制,推進農村水環境治理,嚴格鄉村河湖水域岸線等水生態空間管理。」自2014年初推出「水十條」以後,2014-2015年農業環境治理的重點在於清理水域附近的不規範養殖產能,2016年-2018年重點從沿海水域陸續轉向內陸水域,預計2019年水域治理將會持續,但重點在於推進維持,落實監督責任,新重點在於養殖糞汙資源化利用,當前已有部分養殖大省表示要重點落實糞汙處理,新要求對規模養殖場的排汙規範和新建養殖場的設備建設形成一定要求和約束。
(4)進出口:2019年文件對農產品走私狀況的態度一如既往,提出要「加大對走私的查處力度」。由於我國豬肉、牛肉等多個品類和國外存在較為明顯的價差,凍肉走私在我國境內屢禁不止,據不完全統計,牛肉走私數量一度佔到我國進口牛肉數量的40%以上,每年海關打擊凍肉走私規模近百萬噸。2019年我國生豬供給減少,預計價格上漲,一方面將帶來生豬進口數量增加,另一方面面對國內外可觀的價差空間,凍肉走私打擊也將成為市場關注的重點。
2.3 棉花:疆棉優勢地位保持,未來進口政策需關注
國內紡織業正面臨著「外部環境惡化、競爭加劇、轉型升級」的情況下,棉花作為紡織工業主要原料,其供應、質量、用棉成本等都顯得極為重要,其中紡紗企業為了提高紗線的附加值,對優質棉花需求非常大。早在「十三五」規劃中,國家對於棉花的定位是穩定面積、提高單產、提升品質、增加效益。新疆作為國內優質棉產區,疆棉產量佔全國比重已升至八成以上;且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機遇下,新疆也致力於建成中國最大的棉紡織生產基地、西部地區最大的服裝出口加工基地,其在棉花產業中地位極為重要。
棉花是農業供給側改革中成效較大的農產品之一,目前國儲棉花庫存已降至合理水平之下,未來對進口的依賴將有所加大。穩定國內產量的同時確保優質,這是穩定國內棉紡產業的基礎。棉花生產逐漸轉向規模化,生產從以前的「長江流域、黃河流域、西北內陸」三大產區三足鼎立,到目前新疆產區佔主導,產業機械化程度也越來越高,2018年新疆棉花機採率達到35%,同比提高8個百分點,北疆地區和新疆兵團機採率超過80%,這大大降低了棉花的生產成本,同時也有利於提高棉農收益。而政策面上,自2014年實施直補政策以來,棉農種植收益得到保證,種植面積得以穩定,同時也完善了市場化定價機制。中國棉花補貼政策則在WTO框架下向「綠箱」政策轉移,借鑑美國保險補貼,試行場外期權、農業保險等,補貼方法上在不斷進行優化。
本次一號文件指出「恢復啟動新疆優質棉生產基地建設」、「在提質增效基礎上,鞏固棉花生產能力」、「主動擴大國內緊缺農產品進口,拓展多元化進口渠道」、 「抓緊研究制定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的意見,調整改進「黃箱」政策,擴大「綠箱」政策使用範圍。」根據一號文件精神,2019年新疆棉花種植面積將繼續維持穩定,之前定的2017-2019年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水平18600元/噸將支持棉農種植的積極性,這三年18600的目標價2019年到期後,2020年預計將會有所調整,直補政策預計將繼續實施,考慮到新疆自然條件限制以及國家對資源的保護,疆棉產量提升的空間受限,未來幾年預計將穩定在500-500萬噸左右,全國產量預計將保持在600-650萬噸左右水平,則產需缺口200-300萬噸成為常態。隨著國儲庫存降至低位,未來進口政策成為產業關注的焦點。在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的情況下,2018年中國已對美棉加徵了25%的進口關稅,致使中國對巴西棉、印度棉等非美棉花需求增加,「主動擴大緊缺農產品進口,拓展多元化進口渠道」是當前國際環境下保障國內供應所需的應對策略,2019年棉花滑準稅進口配額的發放預計將會進一步增加。同時在中美博弈過程中,中國是否會輪入進口棉也需要密切關注。
2.4 白糖:雙高基地建設推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直補政策預期增強
國內甘蔗主產區規模化、機械化程度低,一直困擾著國內糖業的發展,國內糖業競爭力明顯弱於巴西、泰國、甚至印度等主產國,進口糖對國內衝擊明顯,國內糖業大面積虧損,這倒逼國內糖業轉型升級。2014年起國內開始了打造高產、高糖分「雙高」糖料蔗基地,2015年廣西「雙高」500 萬畝基地建設與雲南200 萬畝「雙高」基地一道提升至國家戰略,旨在提高我國糖業的競爭力,消除糖業發展困局。按照要求,「雙高」基地將實現蔗糖產業的經營規模化、種植良種化、生產機械化和水利現代化,力爭達到甘蔗畝產8噸、糖分14%以上。
截至2018年10月,「雙高」基地累計建設完成422.16萬畝,良種種植率達100%,綜合機械化率達67.08%。根據專家抽樣測產,已建成的「雙高」基地樣本點平均畝產7.15噸、蔗糖分14.53%。2019年廣西將基本完成500萬畝「雙高」糖料蔗基地建設任務。在推進「雙高」糖料蔗基地建設的同時,廣西也提前一年完成了全區1150萬畝糖料蔗生產保護區劃定任務。產區糖料蔗「雙高」基地建設進展迅速,然而廣西500萬畝雙高基地相對於該地區2000萬畝左右甘蔗種植面積,僅佔到25%,全區糖業生產機械化率不足20%。對此,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將糖料蔗雙高基地建設範圍覆蓋到劃定的所有保護區」,「在提質增效基礎上,鞏固糖料生產能力」 。可見,國家將繼續堅定支持糖料蔗雙高基地的建設,未來雙高基地的建設推廣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2018/19年度國內食糖連續第三年小幅增產,預計產量將達到1068萬噸,廣西政府通過較高的甘蔗最低收購價穩定了蔗農的種植意願。在國內外糖價持續大幅下跌的背景下,2018/19年度廣西甘蔗最低收購價定在490元/噸高位,致使國內糖業生產成本遠高於市場價,糖企普遍處於虧損的狀態。此外,內外價差繼續嚴重倒掛,當前配額內15%關稅下進口糖成本在3500元/噸左右,遠低於國內產區5100-5200元/噸的報價。儘管國家對進口糖實施了嚴格管制,一方面限制了配額外進口許可的發放量(配額內194.5萬噸不變),2018年配額外進口許可發放量為150萬噸;另一方面,實施了2017年5月22日-2020年5月21日三年關稅配額外進口糖保障措施,在原本50%的配額外關稅上分別加徵45%、40%、35%的保障措施關稅。這雖然控制了正規渠道進口糖的流入量,但導致了內外價差的擴大,走私利潤豐厚致使非正規渠道流入量大幅增加,儘管地方及國家在打私方面的力度不斷加大,今年的一號文件也提出要「加大農產品反走私綜合治理力度」,但利益的驅使下,走私糖仍難以杜絕。
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按照適應世貿組織規則、保護農民利益、支持農業發展的原則,抓緊研究制定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的意見。調整改進「黃箱」政策,擴大「綠箱」政策使用範圍。」鑑於目前國內糖業發展形勢嚴峻,國儲還有大量的陳糖庫存,再加上三年關稅配額外進口糖保障措施也即將到期(2019年5月22日-2020年5月22日為最後一年,配額外進口總稅率85%),市場對未來直補政策出臺的預期增強,政策面正成為市場最關鍵的變量。
3、投資建議
油脂油料:2019年,在全球油籽供給仍然過剩的環境下,增加國內油籽種植面積,對油籽整體價格形成壓制。另外,中美貿易談判仍在進行,市場情緒普遍樂觀,未來我國或將增加美豆和DDGS的進口量,同時受到非洲豬瘟的影響,國內飼料需求或將下滑,這將進一步衝擊豆、菜粕價格,短期來看,豆粕、菜粕價格仍將維持底部震蕩。
生豬:2019年非洲豬瘟的發展和防控將成為常態,當前多地生豬存欄去產能已經超過40%,仔豬和母豬價格在大幅回落之後逐步回升,反映養殖戶補欄情緒有所提振,但2019年生豬供給大幅減少已成定局,春季需求寡淡,5月份之後重疊季節性需求,生豬價格將迎來明顯上漲。
棉花:2018/19年度國內供應仍然有保障,價格或難現單邊大漲行情;但由於國內年度產需200-300萬噸左右缺口基本已成常態,在國儲庫存將盡的情況下,19/20年度及這之後的年度,隨著庫存消費比的繼續下滑,供需面趨於縮緊。儘管中美貿易爭端及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下,長期走牛的節奏更慢了,但牛市預期仍然存在。
白糖:內外糖的這輪熊市周期已經持續了兩年,本榨季全球產需過剩預估量有所下調,下榨季19/20榨季全球產需預計將在經歷了連續兩年的供應過剩後轉為小幅短缺;國內在產業政策的調控下供需形勢預期平衡偏緊,內外糖市已進入熊市後期,2019年可能是一個周期轉換的年份。不過,國內政策面變數較大,包括直補、拋儲、進口政策等,目前市場擔心未來直補政策可能出臺。若政策面能塵埃落定,則國內糖市的牛市周期或才能真正開啟,牛市基礎才能穩固。
4、風險提示
中美貿易談判若未能達成協議,將利多國內油籽油料價格,利空棉花價格;主產國天氣風險;產業政策調整風險;宏觀經濟金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