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在歐美大範圍發生後,我國農產品市場運行相對平穩,除了與貿易依存度較高的個別品種外,目前受國際市場聯動影響不大。
糧食供給有保障
我國糧食產量已經連續5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口糧供需關係總量平衡有餘,完全能夠自給自足。
據《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0-2029)》,2019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66384萬噸,再創歷史新高。大米、小麥進口量僅佔全年消費量的1.6%和2.7%,自給率達到95%以上。
受種植結構繼續調整影響,去年我國玉米面積小幅略減,但單產有所增加,產量保持增長態勢。
隨著國家調增大豆種植面積等政策的出臺和實施,國產大豆面積調增,產量繼續增長,國產食用大豆供給持續寬鬆,進口依存度逐漸下降。
「菜籃子」產品豐富
水果、蔬菜、水產品一直是我國主要出口優勢產品。受疫情影響,我國部分產品出口可能會受到限制,而這一部分正好可以彌補國內消費者對國際產品的需求缺口。
肉類是老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農產品,近年來肉類消費也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受非洲豬瘟的影響,2019年豬肉產能明顯下滑,但隨著促進生豬產能恢復和市場供應的政策措施密集出臺、落地,目前生豬生產持續保持恢復向好的勢頭。
同時,其他肉類,如禽肉、魚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彌補豬肉消費的缺口。
農產品市場總體運行平穩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國內農產品市場總體保持平穩。疫情較重期間,雖然部分「菜籃子」產品產銷銜接受阻,部分地區農產品價格出現階段性上漲現象。近期,隨著交通運輸逐漸順暢、企業復產復工比例加大,農產品市場價格已基本恢復正常。因此,當前國際出口受限對我國農產品供給影響不大。
不過,疫情對國內農產品市場供給、需求、流通等方面仍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部分品種出現區域性、階段性供需失衡和價格波動。
肉類供給方面,前期受疫情影響,部分地區屠宰場開工不足、活禽交易市場關閉、交通運輸受阻,畜禽出現不同程度的壓欄現象,肉類市場供給量明顯減少;需求方面,餐飲業消費和企業、學校食堂等團體消費需求驟降,加之家庭消費增幅有限,肉類市場需求量明顯減少,在此影響下,肉類價格階段性波動較為明顯。
蔬菜供給方面,前期部分地區採取交通管制,跨區域運輸不暢,不同地區價格走勢存在明顯分化,部分產區田頭銷售較為困難,個別地區出現滯銷,而銷區終端市場價格依然堅挺。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好轉,社會生產流通秩序逐步恢復正常,加之禽肉生產周期較短,養殖戶在市場價格信號引導下及時補欄,禽肉市場供給量穩步恢復,後期市場供應有保障。同時,蔬菜跨區域流通逐步恢復正常,加之今年氣溫條件總體有利於蔬菜生產,蔬菜市場供應有保障。整體來看,疫情對禽肉、蔬菜市場供給和價格的影響是階段性的。
大國三農工作室 原創出品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