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一些貧困地區農產品遭遇銷售難——

2021-01-09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受疫情影響,近期部分地區重要農產品流通受阻,一些地區蔬菜、水果滯銷賣難。解決農產品滯銷和賣難是增加貧困戶收入的重要途徑,各地要把加強農產品產銷對接作為當前的大事要事,要把保地產與外部調運相結合,把常規渠道與應急保障相結合,把傳統流通與新興業態相結合,努力把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受疫情影響,不少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的農產品遭遇滯銷賣難。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脫貧攻堅質量怎麼樣、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三農」工作成效。可以說,在當前情況下,解決好貧困戶的農產品滯銷問題,不僅關係貧困戶脫貧信心,還關係整個社會脫貧攻堅目標的實現。

面對新挑戰,農業農村部近日下發通知,要求貧困縣全面排查農產品銷售情況,應對滯銷賣難問題。各類市場主體積極行動,各地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滯銷農產品的生產流通秩序正逐步恢復正常。對此,專家表示,要做好春季農業生產,搞好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銜接和就業幫扶,持續推動農民脫貧增收。

物流不暢銷售承壓

受疫情影響,近期部分地區「菜籃子」等重要農產品流通受阻,一些地區蔬菜、水果滯銷賣難,一些地方禁止活禽運輸、家禽正常供種,銷售渠道被阻斷,部分省份出現「賣奶難」「賣魚難」,特別是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普遍面臨用工難、用工貴,資金鍊緊張,生產經營遇到很大困難。貧困地區受地理位置和交通區位影響,更是受到了不小衝擊。

廣西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也是全國最大的砂糖橘和沃柑生產基地,全區有30多個貧困縣將柑橘作為扶貧主導產業,對打贏脫貧攻堅戰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廣西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梁雄介紹,當前廣西柑橘遇到了「賣難」問題,全區在田砂糖橘170萬噸、沃柑100萬噸,價格同比下降24%,涉及200多萬農戶700萬農民。家禽也是廣西重要的扶貧產業,當前活雞價格同比下降19%,已處理雞苗1674萬隻,450萬隻肉雞銷售困難。這些農產品滯銷將直接影響貧困地區農民的脫貧增收。

針對這些難點,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出臺了保障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正常流通等文件,為農產品銷售流通提供保障,協調解決生產流通與過度管制問題。當地農業農村部門聯合商務部門對防疫保供農產品運輸實行運費適當補貼;聯繫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等單位,發布供貨信息,開展促銷宣傳;動員採購商對接採購和企事業單位系統採購。多個市縣採取銷售獎勵、運輸補貼、採購商專人服務、住宿全免等措施,鼓勵沃柑和家禽等產品的大宗採購。

解決農產品賣難滯銷是增加貧困戶收入的重要途徑。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教授田曉暉認為,物流不通是制約目前農業產銷和農民增收的核心問題,應保持綠色通道暢通,保證農資原料、禽苗、鮮活農產品等涉農類物資運輸暢通。在農資配送過程中,可效仿目前城市物流配送不見面提貨方式,鼓勵各地創新農資配送方式。除疫情嚴重地區外的各地政府應採取措施允許種植與養殖業產業鏈相關支持行業整體復工,開闢綠色通道儘快驗收,允許驗收合格的企業儘快開工。

產銷對接找到出路

「1月中旬,不少主產區農產品開始滯銷,但消費者的果蔬生鮮訂單卻猛增。」拼多多聯合創始人趙佳臻說,據統計,1月份平臺水果訂單量同比漲幅超過120%,米麵糧油、肉禽蛋類和新鮮蔬菜訂單量,同比漲幅超過140%。面對這種大規模供需錯位,平臺線上線下兩手抓。

線下,發動近6萬名新農人,對接500多個產區,幫助農產品出村。線上,設置「抗疫農貨」促銷專區,給予農產品最高優先級的流量扶持,幫助農產品進城。為提高流通效率,還通過培訓引導家庭農場、合作社轉變經營模式,從ToB批發模式擴大到ToC網絡零售模式,利用快遞小件等電商物流網絡,活化農產品流通源頭。

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常年擔負著北京90%的農產品供應,也是很多貧困地區農產品走進京城的關鍵一環。新發地董事長張玉璽說,市場冬季農產品60%來自海南、廣西、雲南等南方省份,有椒類、豆角、茄子等蔬菜,砂糖橘、沃柑等水果。當部分地區農產品逐漸出現滯銷時,新發地市場積極與各農產品主產區實現對接,到產地直接收購,將滯銷農產品運往北京,再通過政府儲備庫產品輪換、直通車進社區、便民菜店、生鮮配送等多個渠道分銷。

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會長黃競儀介紹,協會積極採購貧困地區農產品。組織拼多多、百果園等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協調家樂福、上好佳等大型連鎖超市,2020年將對貧困地區開展不低於100億元的專項採購。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會長張玉香表示,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聯合成員單位向社會發出疫情防控時期農產品產銷銜接倡議書,提出擴大農產品採購品種、數量,特別是加大滯銷賣難農產品採購力度,不壓級、不壓價,保護農民利益。

目前,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加入到了助農行動中。農產品批發市場發揮主渠道作用,簡化入駐手續,強化管理服務,適當減免農產品進場交易等相關費用。商超連鎖企業保障農產品供應,杜絕哄抬物價、囤積居奇等行為。電商企業加大網絡銷售力度,建立特賣頻道,豐富農產品種類。各地積極發展農超對接、農社對接、直採直供等流通模式,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流通成本。

脫貧增收步伐堅定

近日,江西省定南縣老城鎮丁坊村發揮駐村第一書記作用,一手協助村裡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脫貧攻堅不放鬆,幫助貧困戶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

「要不是第一書記出手,家裡52羽出欄的鴨子,真不知咋整,每天都要餵食料,賣又賣不出。」近日,該村貧困戶曾建平終於不再為鴨愁銷路。目前,該鎮11位第一書記化身「賣貨郎」,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售賣和對接復工復產企業食堂,助力貧困戶銷售家禽、蔬菜、蜂蜜和草魚等農產品。

中央農辦副主任、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韓俊表示,「菜籃子」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對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至關重要,對鞏固農民增收勢頭至關重要,對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至關重要。當前,農產品特別是「菜籃子」產品流通,遇到的問題是階段性的、區域性的,海南、廣西、雲南、湖北等地區農產品滯銷賣難問題相對突出。各地要把加強農產品產銷對接作為當前的大事要事,要把保地產與外部調運相結合,把常規渠道與應急保障相結合,把傳統流通與新興業態相結合,努力把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日前,農業農村部下發文件,要求對貧困地區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帶貧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優先發放信貸資金,貸款利息給予一定的財政補助。要指導加強勞務對接,多途徑協調解決帶貧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用工難問題。充分利用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優先支持貧困地區農產品儲運。大力開展消費扶貧,優先推動機關、學校、醫院和企事業單位集中採購貧困地區農產品。

南京林業大學農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高強表示,2020年「三農」領域的戰略部署緊鑼密鼓,一些既定政策安排亟待落實。疫情會給農村全面小康和脫貧攻堅帶來一些衝擊。這些衝擊是多領域的,但總體上看這些衝擊多在短期、不在長期;會對具體政策的落實方式提出挑戰,但對於既定戰略部署的影響不大。今後要多措並舉促進農民增收。一方面,堅持以穩住農民工就業為根本,營造新需求、開發新崗位,加大穩崗支持力度,做好就業服務;另一方面,廣闢渠道、多點開花,加大就地轉移和創業支持力度,在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上多做文章。

相關焦點

  • 一些國家禁止出口農產品,為什麼中國受影響很小?
    受疫情影響,我國部分產品出口可能會受到限制,而這一部分正好可以彌補國內消費者對國際產品的需求缺口。肉類是老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農產品,近年來肉類消費也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受非洲豬瘟的影響,2019年豬肉產能明顯下滑,但隨著促進生豬產能恢復和市場供應的政策措施密集出臺、落地,目前生豬生產持續保持恢復向好的勢頭。
  • 東航航點已通達全國68個貧困地區
    《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錢擘 報導:東航航點已通達覆蓋全國的68個貧困地區,輻射352個縣。這是10月17日,第七個全國「扶貧日」之際傳出的信息。今年以來,東航克服疫情影響,在復工復產期間優先恢復雲南臨滄、滄源等機場的扶貧航線,暢通當地與外部連接。東航雲南公司也在雲南省迪慶州積極加強其定點扶貧地區的幫扶力度,因村施策、因戶施法、分類施策,深入開展消費扶貧、就業扶貧、產業扶貧、航線扶貧和文旅宣傳扶貧。
  • 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業與農村貧困的影響幾何?JIA作出解讀
    光明網訊(記者 宋雅娟 張蕃) 近日,《農業科學學報(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簡稱JIA)組織策劃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對農業與農村貧困的影響」專題於2020年第12期正式出版,全球公開發行。
  • 湯原縣政協幫扶幹部化身農產品「銷售員」賣出農產品70萬元
    由於疫情影響,一些農戶家的農產品銷路不暢,而民生村農戶家裡的農產品卻不愁賣,因為他們有一個堅強「後盾」——被鄉親們親切稱為「金牌銷售員」的湯原縣政協提案委主任張忠寶,他總是第一時間在微信群和張忠寶一樣,負責幫扶民生村的縣政協幫扶幹部和駐村工作隊也紛紛當起了農產品推銷員,積極發動本親友購買和銷售貧困戶的農產品,以消費促進困難群眾的脫貧。
  • 疫情對農影響幾何?—新聞—科學網
    那麼,其對農業生產、食物購買行為、農產品與食品市場和國際貿易、農村貧困與政策應對等方面的影響如何? 近日,《農業科學學報》(英文簡稱JIA)組織策劃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對農業與農村貧困的影響」專題於2020年第12期正式出版,全球公開發行。
  • 西藏「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電網建設順利完工
    日前,西藏「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電網建設(以下簡稱:「三區三州」電網建設)工程完工,將惠及西藏69個縣350個鄉(鎮)4860個村,解決和改善23萬戶67.2萬農牧民群眾的用電問題,為助力脫貧攻堅、鞏固脫貧成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電力支撐。
  • 以平臺思維打造農產品銷售新亮點
    」,擴大了「菜籃子」產品的影響,實現了農產品銷售的新突破。據測算,1-9月份,實現農產品網絡零售額3億元。  加快推動當地高附加值產品上行。加大對電商企業及從業者的培訓力度,並幫助其藉助京東商城平度特產館、平度扶貧館、天貓、淘寶、抖音等電商平臺,加速農產品中高附加值產品的銷售,青島芹味軒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在天貓、淘寶平臺開設旗艦店銷售馬家溝芹菜,網銷量排名全網第一。
  • 農業農村部管理幹部學院成功舉辦貧困地區家庭農場主能力提升培訓班
    11-12月,兩期貧困地區家庭農場主能力提升專題培訓班分別在吉林陳家店基地和線上平臺舉辦,來自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雲南和青海等11個省近200名貧困地區家庭農場主和經營管理骨幹參加了培訓。本次培訓是落實中共中央組織部、農業農村部2020年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大學生村官示範培訓計劃舉辦的專題班次,由政策與改革司指導,學院和基地聯合承辦。
  • 跑步雞、飛翔鴿、等蜂來……「產業+科技」這一招就能影響數億人...
    電商扶貧多以農村電商為抓手,以銷售結果為導向,從而實現貧困農戶收入的增長。2、產業扶貧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通過產業發展,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增加貧困農戶收入,形成持續增長動力。,扶持貧困地區適宜發展的產業,帶動貧困人口就業,來持續穩定地提高貧困地區的收入水平。
  • 凌源發展「網紅經濟」帶旺農產品銷售
    本報記者 張 旭 攝 本報訊  記者張旭報導  今年以來,面對疫情給農產品銷售造成的不利影響,凌源市積極孵化一批直播公司,打造一批網紅品牌,培養一批網紅帶貨達人。通過開展系列活動,調動各鄉鎮街直播帶貨積極性,以此發現凌源名品,宣傳凌源名品,打造凌源名品知名度,營造了濃厚的直播帶貨發展氛圍。
  • 湖北農產品銷售壓力大咋辦?記者探訪小龍蝦基地
    原標題:產銷對接 貨暢其流(來自疫情防控一線的報導)——實地探訪湖北監利縣養殖業發展情況受疫情影響,湖北農產品銷售壓力大。政府怎樣出招為農戶排憂解難?日前,記者前往農業大縣監利實地探訪。道路兩旁,已結籽掛枝的油菜彎下了腰;蝦稻田裡,不時能見到緩慢移動的小船。
  • 後疫情時代的思考:語言行業受何影響?
    中國大陸對疫情的響應比其他地區約早5至6周。2月的一份報告顯示,許多語言服務提供商(LSP)仍能遠程繼續大部分的業務。76%的受訪者預計在3月初之前返回辦公室。但在受災嚴重、管控嚴格的地區,人們只能在疫情結束後返崗。與此同時,義大利全國的防疫舉措將持續至3月25日。國際譯聯歐洲分會(IFT Europe)的義大利成員呼籲各界向5000名語言服務從業者提供幫助。
  • 【產業研究】中國特色農產品電商市場分析和發展建議
    拼多多平臺註冊地址為"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的商家數量達到15.7萬家,年訂單總額達到47.9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40% 和413%。特色農產品電商這一"虛擬菜籃子"在更好的滿足居民多樣化、高品質農產品消費需求的同時,促進、帶動了"網際網路+特色農業"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
  • 受疫情影響的行業靠什麼轉型,直播和網絡平臺只是強心針
    眼下很多受到新冠疫情影響的行業,比如餐飲業、旅遊業、零售業、農產品銷售、運輸行業、服務行業……可以說,很多行業、職業都受到了疫情的影響,因為封閉和流動的限制,有些行業直到現在都還沒有被允許開始營業。我認為這些行業的老闆還有員工都可以說是心急如焚,難以安穩地站和坐。
  • 貧困地區金融服務有啥變化?
    來源:經濟日報貧困地區除了基礎設施缺乏,往往也是金融服務的薄弱區域。在雪域高原,在茫茫戈壁,在邊陲小鎮,在大山深處,群眾的基礎金融服務需求能否得到滿足?存取款是否方便?近幾年又在發生著哪些積極改變?記者近日到各地採訪一探究竟。
  • 再通脹交易:農產品的哪些品種機會最大
    供給層面:全球供應鏈、供給側改革等影響  (1)疫情對供應鏈的衝擊  今年以來,有些國家、地區出現了限制糧食出口,疫情也對供應鏈有些衝擊。越南、哈薩克斯坦等傳統的大米、小麥出口國限制農產品出口。  需求端:玉米深加工從審批制改為備案制,早年東北主產區存在深加工補貼,促使東北地區出現大量新增產能。2018年國家推出燃料乙醇E10政策,為玉米去庫存留後手。  貿易方面:培育多元化市場主體,促進玉米價格市場化、解決農戶賣糧難問題,也將糧源逐漸從國家庫存轉移到社會庫存;  整體來看,除了2019年受到非洲豬瘟影響,臨儲拍賣預冷外,玉米去庫存效果良好。
  • 貴陽市農投集團:抓牢「產業發展」帶動貧困群眾增收創收
    如今,這一個個貴陽市農業農墾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貴陽市農投集團」)建設的農業產業項目,已成為貧困地區撕掉貧困標籤、實現脫貧致富和永續發展的重要支撐。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是振興鄉村的長遠之計。
  • 我國相對貧困地區高質量發展內涵及綜合施策路徑
    不難預見,到 2020 年中國將實現消除絕對貧困人口的目標,這將成為世界反貧困史上的重要裡程碑。與此同時,也需清醒地認識到,面向「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中國絕對貧困人口脫貧和貧困縣摘帽,並不意味著貧困消失和反貧困工作終結。在 2020 年以後,貧困還將以相對貧困形式存在,其長期性、艱巨性及複雜性仍然存在,以解決相對貧困為主的反貧困工作還將繼續。
  • 國美精準扶貧之路:立足貧困地區資源稟賦 打造產業鏈新道路
    剛剛過去的2019年,1000多萬人口擺脫貧困、約340個貧困縣脫貧摘帽、「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貧困發生率降至2%。2019年,中國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也為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打贏脫貧攻堅決戰奠定了基礎。
  • 應對疫情 穩定農業生產保供基礎性作用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形勢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維持農產品正常生產和及時有效供給提出了嚴格要求。為此,要科學研判疫情形勢,抓好全國農產品生產保供工作,確保春耕工作有序開展,為疫情防控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第一,保障疫情防控期間農產品生產供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