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短短20個字,卻道盡了人間愁思,鮮紅的紅豆有個別名,換做「相思子」,將一尋常的自然景物,賦予深情的含義,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浪漫。
相思子晶瑩如珊瑚,常被用來當作寄託相思之物,而這思的,不僅有愛情,還有友情。王維的這首五言《相思》,又可作《江上贈李龜年》,李龜年,這個名字或許有人不熟悉,他多次出現在唐代詩人的筆下,曾是盛唐時期的標誌性人物。
提起唐代,想必許多人都會想到一副繁榮昌盛的大唐盛世圖景。李隆基在位時,有先天、開元、天寶三個年號,開元共計29載,這個時期是最昌盛的,李隆基勵精圖治,任用賢能,提倡文教,天下大治,開啟了讓人津津樂道的開元盛世。
而李龜年,正是開元初年的樂工,吹篳篥、奏羯鼓、作曲唱歌,李龜年無一不精通,他是天生的歌唱家,傑出的藝術家,在盛唐之下,沒有一人不知曉他的名字。
在藝術方面,李隆基是個很好的領導,他精通音律,酷愛聲樂,一手創辦了「梨園」。他親手挑選樂部伎子弟,訓練樂器演奏人員,音樂、舞蹈、戲曲,李隆基為這開元盛世創造出了一批批傑出的藝術家和詩人。
大唐盛世的藝術領域,發芽於大唐的沃土之中,李隆基慧眼識珠,像李龜年這樣有天賦的人自然不會被埋沒,李龜年成了李隆基欽定的常駐歌手,在受到皇帝的賞識之後,李龜年的名氣越大,後來也經常被王公貴族專門邀請演奏。
李隆基醉心文藝,底下的人也受到影響,那個時候,大多數的王公貴族都愛好文藝。當時的岐王李範和中書監崔滌都是愛好風雅藝術之人,以他們為首的貴族豪門,會經常性地舉辦宴會,每每這時,他們便會請來演藝精湛的李龜年。
貴族們以能請來李龜年為豪,想像一下,豪門府邸之內,富麗堂皇,高朋滿座,觥籌交錯間,有大唐最出名的音樂家的演唱聲悠悠傳來,這不也是一種極致的享受嗎?
這樣鼎盛平和的唐代,這樣備受推崇的李龜年,也成為了許多人心目中的盛世縮影,就像拍下一張心目中最能代表大唐的照片,其中定會有李龜年在臺上為底下的王公貴人演奏的場景一樣。
在杜甫心中,便是這樣的。杜甫青年時,過得還是安定富足的生活,他有過幾次漫遊,也曾到過長安,去過岐王和崔滌的宅邸,見過李龜年演奏的場景,那時候,長安繁榮昌盛,良辰勝景之際,是一派無人讓人忘記的華年盛景。
此後,等到了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長安陷落,馬嵬兵變,大唐盛世的歌舞昇平變成了戰場上的馬蹄嘶聲,連李隆基都出逃了,李龜年自然也流落到民間,四處遊走,依舊撫著他的弦,唱著他的歌。
家國巨變,使得李龜年的曲子中充滿了悽涼滄桑之感,相傳他流落江南,每逢良辰勝景,便為人唱曲,曲調悽涼婉轉,座下聞之,無不停下酒杯,為這無限深沉凝重的歌曲流淚悲傷。
這些曲子當中,王維的《相思》被李龜年多次拿來演唱,這首詩語言樸素,但意味卻極其深長,「願君多採擷」者,希望能不忘卻故人之意,最相思者,是什麼呢?是哪個人、哪場景、哪段時光?
同樣受到戰亂影響的杜甫,輾轉到潭州時,偶遇了幾十年前驚鴻一瞥的樂師,當年富貴優雅之人,此時也成了個落魄的老者了。杜甫和李龜年唏噓這時代的命運,面對多年前那已遙不可及的夢境,杜甫寫下一首《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當年』這兩個字,真是自帶一股悵惘啊,當年如何,現在又如何?罷了罷了,往事唱不盡,還是看看這江南的好時節吧。
杜甫半生坎坷,說起來也沒登上過什麼頂點,而李龜年卻是從頂峰被狠狠摔下去了,所以在外流落的他,在歌聲中唱盡了悽苦。
李隆基晚年隻身一人,尋不到楊貴妃的遺骸,對著貴妃留下的香囊終日緬懷,他想到服侍貴妃的永清、念奴兩個宮女,想到她們都不在了,心裡悽涼,卻不知道李龜年早已流落在江南,賣歌乞食。
傳說晚年李龜年在青溪鷲峰寺大會上,抱著琵琶,從人群中行來,兀自彈唱,吸引了許多人的注意。他唱《長生殿彈詞》,唱「當時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盡興亡夢幻,彈不盡悲傷感嘆,悽涼滿眼對江山」,當時的李龜年心中想必是滿腹的酸楚。
李龜年一生彈唱,直到死去前,也唱著王維的《相思》,唱《伊川歌》:「清風明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餘。徵人去日殷勤囑,歸燕來時數附書。」唱完後他突然昏倒,幾日後就去世了,半生鬱鬱寡歡。
此時的李隆基已是風燭殘年,歷史又即將重新洗牌輪迴,年華盛衰,人情聚散,李龜年一死,便也到盡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