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魔術》
《記憶碎片》
自10的負43次方秒那一刻開始,這個宇宙就不一樣了。確切地說,在這個人類已知的最小時間(普朗克時間)裡,大爆炸發生後世界即有了最初的模樣,而後歷經150億年從而形成今天的宇宙。假如把這150億年濃縮在一盒錄像帶中,回放過去的點滴,你會發現什麼呢?
地球上的第一個生命、太陽系誕生、第一個星系出現、第一個類星體出現、原子、原子核、創世的剎那,遙控器上的「倒退」按鍵讓我們看到宇宙的溯源過程,時間就像小河裡的水一樣流淌著,只不過現在變成了反方向。
在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電影《信條》中,現在的人類正受到來自未來「逆時技術」的潛在「威脅」,未來的人類通過「逆轉門」捎信和物品給能夠毀滅現在世界的「代理人」,選中他來毀滅現在的人類。雖然這聽起來有些荒謬,畢竟「祖父悖論」告訴我們,殺死祖父約等於自殺,但未來的人篤定現在的我們唯有一死才能改變地球糟糕的境遇,於是故事就這樣設定了。
電影中的故事設定基本上是按照套路出現的,比如推理偵探類電影,故事更多的是強調為什麼,而非是誰或如何,在觀影的過程中體驗導演想要表露出的人性的東西;轉變爆發型電影,以苦難和折磨作為牽動觀眾敏感神經的切口,以便和自我救贖的主人公產生共鳴;麻煩終結型電影則是看似普通的「天選之人」使出渾身解數來應對突發事件,壞人越壞,主角就越偉大……總之,色彩、影像為故事服務,故事又為電影類型、主旨服務,而導演只需圍繞這些元素進行「拼湊」「融合」,一部電影大概就是這樣完成的吧?!
不過純粹講故事的電影好玩嗎?在大家的普遍印象中,天才導演的成名作往往都是多線性敘事故事,把一個故事講得複雜有趣,觀眾才會買你的帳。可是有些導演在故事講得足夠精彩了之後,就會關注起自我信息的輸出。以諾蘭為例,時間這個概念曾經出現在他執導的多部電影中,《記憶碎片》是諾蘭打破時間線,段狀汲取時間的嘗試;《致命魔術》裡他開始進行嵌套,就是將多個時間穿插;《盜夢空間》中玩起了「時間差」,強調夢境與現實的時間快慢不一;另外,基於物理學家基普·索恩的蟲洞理論和時間旅行可能性原創的《星際穿越》,描述了五維空間中時間的存在方式;而《信條》則是逆轉了時間的方向,創造出時間軌道上前進與後退兩種不同運動規律的人和物體並存的狀況。
《信條》有趣的地方即在於此,未來人「回到現在」這個過程並不像其他電影中「天外飛仙」般的設定,而是像剛才遙控器上的「倒退」鍵,必須沿著時間線反向後退到現在,而整個反向的過程因為實體的存在感過於真實,導致必須設置一個「我和我不能碰面」這種東西以原則性自洽。這裡不得不讚嘆諾蘭在創作《星際穿越》時提到的「向外延伸」的執著力,成長年代對未知的狂熱期望可能每個年少的人都有過,但隨著幾十年熱情的退散,我們已然沉著冷靜,但就是對未知不再著迷,即使面對小徑分岔的花園,也總是習慣性走安全的那條。如此一來,你和平行世界裡的你又怎麼會相遇呢?
諾蘭的「向外延伸」實際上談的是科學問題,傳統物理學的空間概念是三維空間,但這次我們不妨回到「剎那」之前。目前,大家可以普遍接受的一個結論是宇宙起源於一次大爆炸,那麼接下來的普朗克時間裡,十維宇宙(最新的大一統理論模型M理論認為宇宙是從十一維開始演進的)迅速分裂成一個四維宇宙和一個六維宇宙是不是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再加上開頭宇宙溯源時的那份倒退的創世時間表,聽起來像不像科幻小說,但這,確實是眾多科學家普遍的共識,六維宇宙崩潰縮小到普朗克尺度,四維宇宙迅速爆炸膨脹成為今天的宇宙。
想要理解四維宇宙,在三維的基礎上加上一個時間維度即可,簡單點說就是把一小時前的我和現在的我聯結變成四維空間裡的線。不過因為我們是三維生物,已經適應了三維生活的眼睛只能看到四維空間的截面,即某一時刻的你我,所以無法在現實中看到過去和未來。假如我們是四維空間的生物,問題就容易得多,過去、現在、將來各個時段的我們隨時可以看到,也就不用發明什麼「逆轉門」之類的技術藉以回溯時間了。
《星際穿越》裡展示的空間比《信條》要稍微複雜一點,在四維空間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層次的維度,借用小徑分岔的花園理論來說,不同道路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這種存在就是五維空間中你能看到的未來的不同分支。在五維空間宇宙觀中,空間、時間、層次是對稱的,所以馬修·麥康納飾演的男主在進入黑洞後掉入五維空間,可以看到任何一個時間段的女兒同時存在,通過摩斯電碼給女兒傳遞信息,從而改變她的選擇和人類的命運。
所以,那個科學家拍到的像極了甜甜圈照片的「黑洞」內只有五維嗎?每顆恆星的生命歷程大都如此,氫氣聚合,氫元素融合形成氦,能量將原子核束縛在一起,並釋放部分能量,經過數十億年發光發熱,氫氣逐漸耗盡,兩次坍塌後成為「紅巨星」,再成為「白矮星」,爆炸後成為「超新星」和「中子星」,繼續坍塌最後成為「黑洞」。黑洞內是超光速世界,所以屬於九維至十一維空間,因此可以吸附任何物質。到達十維空間以後,雖然人類依據卡爾達舍夫文明等級的劃分僅處在0.7級的行星文明上,雖然人類現有的技術和工具水平無法對其進行直觀測量,雖然我們只有微不足道的能源甚至還沒有離開太陽系,但絲毫不妨礙人類最智慧的大腦對十維宇宙的描繪,因為那裡包含著所有的時間線、所有的可能性、所有的宇宙,所有的所有……
能夠真實呈現物理學的電影鳳毛麟角,與《星際穿越》比肩的《阿波羅13號》,伴隨著那句「休斯頓,我們有一個問題」,三名太空人開始了一段可怕之旅;而至今仍被影迷奉為經典的《2001太空漫遊》則是物理學與哲學的一次碰撞,認為人類終將還原成原始赤子的尼採與電影原著中的描述有異曲同工之妙,《2001太空漫遊》不僅達到了科幻類電影的天花板,而且代表了人類想像和思索的極限。類似《登陸月球》《宇宙訪客》《星際迷航》《第三類接觸》這些科幻電影,同樣帶著對宇宙的探索熱情,以及對人類本質和未來的終極思考,以科學普遍的終極敘述思路出發,去闡釋對世界的認識,試圖探尋人類的出路。
《信條》也是如此,這部電影加入了「時間的方向就是熵增的方向」這一假說,由於時間的本質是運動,因此想要逆轉時間,就必須朝著熵減的方向以相反運動的方式存在,於是電影中比比皆是奇怪的逆向運動場景,退回手槍的子彈、翻轉的爆炸,逆向的汽車、回巢的海鷗,採用「鉗」形戰術順時間前進和逆時間而行的特工,為了不被未來的人類幹掉,那些人忍受逆時間的孤獨和不適,為了拯救世界殫精竭慮。
世界需要我們去拯救嗎?假如有一天,所有的恆星包括太陽不再燃燒,行星不再旋轉,物質停止運動,時間存在的意義又會是什麼?從黎曼、愛因斯坦的重力場,到量子力學,超重力論,超弦理論,M理論,人類最偉大的智慧頭腦為探尋宇宙真相前僕後繼。昔日尼採有言「上帝已死」,而今《大設計》中第一頁霍金便宣稱「哲學已死」。事實也確實如此,所有哲學流派的終極思考是世界本源,而這一問題現在科學已經給出全部解釋,哲學的使命已經終結,所謂「唯心」「唯物」,都已經被量子理論、超弦理論徹底動搖,甚至「客觀存在」也變得索然無味。
「無中生有」解釋了宇宙為什麼存在,我們為什麼存在,而見證了無數次恆星生滅的宇宙本身,其最終的結局又將會是如何?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要麼宇宙是一個有無限邊界的開放宇宙,不斷膨脹後被「冰」毀滅,要麼是一個有邊界的封閉宇宙,崩墜收縮後被「火」吞噬。這麼看來,人類的終極命運難逃一死,不僅僅會面臨太陽的「消亡」,或是生態惡化這種「作繭自縛」,如果憂患意識夠久,更艱巨的任務還會紛至沓來。
不管從科學還是情懷角度來看,《信條》中未來人類借自我毀滅以重生都並非良策,《星際穿越》中,人類在找到適宜居住的星球前,可以暫時生活在巨型空間站內,或許「搬家」也未嘗不是一件可以嘗試的事。羅摩奴詹,一位出生於印度的數學天才,他發現我們只能在二十六維與十維中定義弦理論,然後用一堆數學式證明:弦論只有在十維中才是自洽的。而霍金創立的量子宇宙學,在試圖完成統一前輩物理學家未完成的「統一場論」,統合大到整個宇宙、小到夸克的所有自然律的基礎上,構想出多重宇宙這個理論。上述理論給我們提供了另外的思路,即四維宇宙崩潰前把時空彎曲逃入慢慢展開的六維宇宙中,又或者透過複雜的蟲洞系統逃到其他相聯結的平行宇宙中,掌握了統合自然力之後的我們可以重新創造新的宇宙。
愛因斯坦的夢想是統合已知作用力,其實在五維空間中,光與重力的理論即可以統一,那麼在十維宇宙中,人類是可以成為那個逃離太陽系或宇宙最浪漫的意外的,因為一切自然律都包含了小概率事件。借用諾蘭在《信條》中描述時間逆轉時所提到的觀點「不要試圖去理解它,而是感受它」。在浩渺無垠的宇宙中,去盡情體會自然規律的神奇,以及那一點點的意外吧,這大概就是宇宙希望帶給我們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