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熵增」變成「熵減」,神奇的時間逆轉發生了。
作者 | 羽立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正在熱映的諾蘭新片《信條》,那就是:決定人類終極命運的根本不是核戰爭,而是一場時間之戰。電影劇情引入的第一條法則是「熵減」,當「熵增」變成「熵減」,神奇的時間逆轉發生了。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也引用過熵的概念,他說: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對抗熵增。當世界沿著時間之矢的方向行進,從有序到無序的熵增不可避免。諾蘭在電影中讓主角通過「時間鉗行運動」回到過去,拯救地球於危旦。所有企業管理者希望追求的無非也是一種管理的「鉗行運動」,以此對抗摩擦損耗帶來的組織失衡、無序和潰敗。
潛入時間的連續性
前不久,道瓊工業指數宣布了一項重大調整,埃克森美孚被剔除出道指。這家能源巨頭早在1928年就被納入指數,是歷史最為悠久的道瓊成分股。誰曾想,哪怕近百年屹立不倒,最終也只能黯然離場,這就是熵增的現實。
有可能擺脫這種宿命嗎?今年7月,美國持續改進網際網路公司評選了全球十家「持續提升」的企業,海爾是唯一上榜的中國企業,排名第5,超越了特斯拉和蘋果。也許海爾並不是當下最酷炫、最吸引眼球的企業,但評選者認為,海爾的人單合一模式是能夠真正實現持續提升的管理模式。
持續是一個時間概念。人類進入不同的經濟階段,本質上就在於「時間觀」的不同。在產品經濟時代,生產者和消費者是分離的,產品脫離消費者的時間流被生產出來。一旦社會告別短缺,過剩商品就形成紅海一片,除了價格戰別無出路。
服務經濟相對於產品經濟而言,一度成為藍海,譬如電商的出現帶來過驚喜。然而電商平臺只是間斷參與消費者的時間流,缺乏場景,沒有體驗,隨著藍海變紅海,最終只是換了一個平臺來打價格戰。
體驗經濟是黑海,這是海爾的視角。體驗經濟概念的提出者約瑟夫·派恩說:商品是有形的,服務是無形的,而體驗是令人難忘的。體驗經濟與產品經濟、服務經濟最根本的差異在於,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消除了二元對立。正如海爾通過人與單的合一,持續不間斷地進入用戶的時間流,在不同場景中無縫對接和響應需求。
今年7月,海爾執行長張瑞敏在參加總理主持的經濟座談會時分享了一個案例:歐盟正在開展一個名為「蓋亞X」的計劃,希望在歐洲建立體驗經濟體系,讓海爾幫助進行大規模定製模式的落地。為什麼是海爾?因為德國人在歐盟引以為傲的兩個工業4.0樣板都已失敗:大眾輝騰在損失20多億歐元之後宣布破產;電動車公司e.GO Mobile也在幾個月前宣布進入破產程序。並不是擁有機器人、大數據、智能終端就是體驗經濟,體驗經濟是要真正地與用戶融為一體,這樣的互動永無止境,不斷迭代,只有潛入時間的連續性才成為可能。
零距離就是共時性
心理學家榮格在20世紀初提出共時性(synchronicity)原理,後來被現代理論物理學印證。共時性現象發生在某些微妙層面上,世界不再按照線性因果邏輯運轉。也可以說,共時性發生的時候,時間消失了,它意味著宇宙原本就是一個相互聯繫的動力網,《華嚴經》以「因陀羅網」來形容這張網的珠珠相印,無有窮盡。
海爾的零距離,可喻為榮格所言「共時性」的現代商業版本。在產品經濟時代,豐田的「零缺陷」被奉為圭臬;在體驗經濟時代,海爾用「與用戶零距離交互」打敗線性的時間,消除企業與用戶之間的時空鴻溝。早在2015年,海爾「零距離」案例就登上哈佛商學院「高績效組織與文化設計」的課堂;不久前甲骨文公司前高管利茲·懷斯曼在《未來事物的形狀》一文中,將從產品「零缺陷」到與用戶「零距離」稱為時代發展的必然,唯有掌握其中精髓,才不會成為新時代的落伍者。
正因「零距離」已成為物聯網時代探索人單合一管理模式的核心理念,旨在共創物聯網模式、推動企業轉型的非營利組織物聯網商業生態聯盟設立了一個全新大獎——零距離大獎,亦稱Z大獎,對那些與用戶交互零距離的卓越企業予以嘉獎,因其蘊含的未來商業價值不可限量。在即將到來的「人單合一無邊界網絡」開放大講堂2020會議上,還將有一場聚焦用戶零距離的圓桌論壇,來自MLab管理實驗室的米歇爾·賈尼尼、量子管理學創始人丹娜·左哈爾、史丹福大學戰略家威廉·馬勒克等將共話海爾的「零距離」,解密它如何通過小微鏈群形成自適應非線性網絡,在疫情間實現逆勢增長。
天機與時運
天道的運行自有節律,人在天地之間要有所作為,必須應和這節律。企業也同樣。在以百年計的時間跨度中,關鍵時間窗口並不多,能每次都抓住的更是鳳毛麟角。無數企業在潮漲潮落間成為時代的過客,而卓越的企業都有一個共性——對時代賦予的天機異常敏感。
對於中國企業來說,改革開放是一個巨大的機會窗口,後來總結的「1984現象」就是這個風口的生動寫照。與很多中國優秀企業一樣,海爾也成立於1984年,乘著這股浪潮激蕩36年直至如今。隨著舊風口的邊際紅利遞減,判斷下一個風口成為生死攸關的大事。海爾早已做出判斷,也已做出選擇——如果說改革開放的風口是對中國而言的,那麼今天的風口是全球性的,那就是向物聯網時代轉型。
具體而言,物聯網時代的轉型在於不同層面。在管理理念層面是科層制向人單合一模式的轉型;在產業層面上是消費網際網路向工業網際網路的轉型。海爾通過卡奧斯平臺為產業轉型賦能,下沉到產業集群,讓諸如青島啤酒這樣的行業龍頭成為合伙人,搭建子平臺,形成子行業的物聯網生態。如此這般,全球企業都可以成為卡奧斯工業網際網路的合伙人和操盤手,共建平臺、共享成果。目前,卡奧斯聚集了3.4億用戶和390多萬家全球生態資源方,連接4000萬個設備終端,完成了7000多萬用戶的定製。據預測,到2022年,卡奧斯收入將達到1000億,市值過千億,交易規模過萬億。
風乍起時,目之所見只是青萍之末。時代風口如此宏大,未來的畫面可能超越想像。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單合一模式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結構洞」,這解釋了第四屆人單合一模式國際論壇與世界工業網際網路產業大會聯袂主題,將於今年的9月20日共同亮相的原因。
卡洛·羅韋利在《時間的秩序》中有一段優美的描述:「我們正開始瞥見時間的奧秘。我們可以看到沒有時間的世界:可以用心靈之眼感知到世界的深刻結構,如我們所知,時間不再存在……終究,這是一份巨大的禮物。」如果說作家的終極夢想是用文字打敗時間,那麼陷於生死輪迴的企業又如何擺脫時間的桎梏?海爾追求的,是當下締造無數平行時空「打敗」時間,從一個嶄新的高度上,它終結了人類對於百年老店的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