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打敗」時間!「熵增」變成「熵減」,神奇的時間逆轉發生了

2020-12-03 物聯網商業評論

當「熵增」變成「熵減」,神奇的時間逆轉發生了。

作者 | 羽立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正在熱映的諾蘭新片《信條》,那就是:決定人類終極命運的根本不是核戰爭,而是一場時間之戰。電影劇情引入的第一條法則是「熵減」,當「熵增」變成「熵減」,神奇的時間逆轉發生了。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也引用過熵的概念,他說: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對抗熵增。當世界沿著時間之矢的方向行進,從有序到無序的熵增不可避免。諾蘭在電影中讓主角通過「時間鉗行運動」回到過去,拯救地球於危旦。所有企業管理者希望追求的無非也是一種管理的「鉗行運動」,以此對抗摩擦損耗帶來的組織失衡、無序和潰敗。

潛入時間的連續性

前不久,道瓊工業指數宣布了一項重大調整,埃克森美孚被剔除出道指。這家能源巨頭早在1928年就被納入指數,是歷史最為悠久的道瓊成分股。誰曾想,哪怕近百年屹立不倒,最終也只能黯然離場,這就是熵增的現實。

有可能擺脫這種宿命嗎?今年7月,美國持續改進網際網路公司評選了全球十家「持續提升」的企業,海爾是唯一上榜的中國企業,排名第5,超越了特斯拉和蘋果。也許海爾並不是當下最酷炫、最吸引眼球的企業,但評選者認為,海爾的人單合一模式是能夠真正實現持續提升的管理模式。

持續是一個時間概念。人類進入不同的經濟階段,本質上就在於「時間觀」的不同。在產品經濟時代,生產者和消費者是分離的,產品脫離消費者的時間流被生產出來。一旦社會告別短缺,過剩商品就形成紅海一片,除了價格戰別無出路。

服務經濟相對於產品經濟而言,一度成為藍海,譬如電商的出現帶來過驚喜。然而電商平臺只是間斷參與消費者的時間流,缺乏場景,沒有體驗,隨著藍海變紅海,最終只是換了一個平臺來打價格戰。

體驗經濟是黑海,這是海爾的視角。體驗經濟概念的提出者約瑟夫·派恩說:商品是有形的,服務是無形的,而體驗是令人難忘的。體驗經濟與產品經濟、服務經濟最根本的差異在於,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消除了二元對立。正如海爾通過人與單的合一,持續不間斷地進入用戶的時間流,在不同場景中無縫對接和響應需求。

今年7月,海爾執行長張瑞敏在參加總理主持的經濟座談會時分享了一個案例:歐盟正在開展一個名為「蓋亞X」的計劃,希望在歐洲建立體驗經濟體系,讓海爾幫助進行大規模定製模式的落地。為什麼是海爾?因為德國人在歐盟引以為傲的兩個工業4.0樣板都已失敗大眾輝騰在損失20多億歐元之後宣布破產;電動車公司e.GO Mobile也在幾個月前宣布進入破產程序。並不是擁有機器人、大數據、智能終端就是體驗經濟,體驗經濟是要真正地與用戶融為一體,這樣的互動永無止境,不斷迭代,只有潛入時間的連續性才成為可能。

零距離就是共時性

心理學家榮格在20世紀初提出共時性(synchronicity)原理,後來被現代理論物理學印證。共時性現象發生在某些微妙層面上,世界不再按照線性因果邏輯運轉。也可以說,共時性發生的時候,時間消失了,它意味著宇宙原本就是一個相互聯繫的動力網,《華嚴經》以「因陀羅網」來形容這張網的珠珠相印,無有窮盡。

海爾的零距離,可喻為榮格所言「共時性」的現代商業版本。在產品經濟時代,豐田的「零缺陷」被奉為圭臬;在體驗經濟時代,海爾用「與用戶零距離交互」打敗線性的時間,消除企業與用戶之間的時空鴻溝。早在2015年,海爾「零距離」案例就登上哈佛商學院「高績效組織與文化設計」的課堂;不久前甲骨文公司前高管利茲·懷斯曼在《未來事物的形狀》一文中,將從產品「零缺陷」到與用戶「零距離」稱為時代發展的必然,唯有掌握其中精髓,才不會成為新時代的落伍者。

正因「零距離」已成為物聯網時代探索人單合一管理模式的核心理念,旨在共創物聯網模式、推動企業轉型的非營利組織物聯網商業生態聯盟設立了一個全新大獎——零距離大獎,亦稱Z大獎,對那些與用戶交互零距離的卓越企業予以嘉獎,因其蘊含的未來商業價值不可限量。即將到來的「人單合一無邊界網絡」開放大講堂2020會議上,還將有一場聚焦用戶零距離的圓桌論壇,來自MLab管理實驗室的米歇爾·賈尼尼、量子管理學創始人丹娜·左哈爾、史丹福大學戰略家威廉·馬勒克等將共話海爾的「零距離」,解密它如何通過小微鏈群形成自適應非線性網絡,在疫情間實現逆勢增長。

天機與時運

天道的運行自有節律,人在天地之間要有所作為,必須應和這節律。企業也同樣。在以百年計的時間跨度中,關鍵時間窗口並不多,能每次都抓住的更是鳳毛麟角。無數企業在潮漲潮落間成為時代的過客,而卓越的企業都有一個共性——對時代賦予的天機異常敏感。

對於中國企業來說,改革開放是一個巨大的機會窗口,後來總結的「1984現象」就是這個風口的生動寫照。與很多中國優秀企業一樣,海爾也成立於1984年,乘著這股浪潮激蕩36年直至如今。隨著舊風口的邊際紅利遞減,判斷下一個風口成為生死攸關的大事。海爾早已做出判斷,也已做出選擇——如果說改革開放的風口是對中國而言的,那麼今天的風口是全球性的,那就是向物聯網時代轉型。

具體而言,物聯網時代的轉型在於不同層面。在管理理念層面是科層制向人單合一模式的轉型;在產業層面上是消費網際網路向工業網際網路的轉型。海爾通過卡奧斯平臺為產業轉型賦能,下沉到產業集群,讓諸如青島啤酒這樣的行業龍頭成為合伙人,搭建子平臺,形成子行業的物聯網生態。如此這般,全球企業都可以成為卡奧斯工業網際網路的合伙人和操盤手,共建平臺、共享成果。目前,卡奧斯聚集了3.4億用戶和390多萬家全球生態資源方,連接4000萬個設備終端,完成了7000多萬用戶的定製。據預測,到2022年,卡奧斯收入將達到1000億,市值過千億,交易規模過萬億。

風乍起時,目之所見只是青萍之末。時代風口如此宏大,未來的畫面可能超越想像。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單合一模式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結構洞」,這解釋了第四屆人單合一模式國際論壇與世界工業網際網路產業大會聯袂主題,將於今年的9月20日共同亮相的原因。

卡洛·羅韋利在《時間的秩序》中有一段優美的描述:「我們正開始瞥見時間的奧秘。我們可以看到沒有時間的世界:可以用心靈之眼感知到世界的深刻結構,如我們所知,時間不再存在……終究,這是一份巨大的禮物。」如果說作家的終極夢想是用文字打敗時間,那麼陷於生死輪迴的企業又如何擺脫時間的桎梏?海爾追求的,是當下締造無數平行時空「打敗」時間,從一個嶄新的高度上,它終結了人類對於百年老店的迷戀。

相關焦點

  • 《信條》熵增熵減是什麼意思?別怪我沒提醒你 明白熵增熵減才能...
    《信條》熵增熵減是什麼意思?別怪我沒提醒你 明白熵增熵減才能看懂電影時間:2020-09-05 11:47   來源:521經驗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信條》熵增熵減是什麼意思?
  • 如何理解《信條》中「熵」的體現,時間逆轉有可能嗎?
    這就來和大家探討一下,現實世界中的時間為什麼只能是向前發展的?時間逆轉有可能實現嗎?後來,克勞修斯又引入了:「熵(Entropy)」的概念,進一步表述熱力學第二定律,也就是所謂的熵增定律。"熵"在物理學上表示系統混亂程度的度量,熵值越高,表示系統越混亂,反之則表示越有序。
  • 科幻|熵減會引發時間倒流嗎?聊聊《信條》中的科學問題
    宇宙萬物就是這樣運作的,而這一切皆因熵。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一個孤立系統的熵,作為時間函數不可能減少(這是專業的說法)。因此,隨著時間的流逝,熵不斷地增加,稱為「熵增」。《信條》中的時間逆轉畫面但是,從科學角度而言,這兒有一個明顯的Bug:熵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自然增加,但並不是說,熵減會引發時間的倒流,熵和時間並不是這樣對應的。
  • 熵增熵減同時存在,諾蘭新作《信條》究竟科幻還是玄幻?
    熱映中的《信條》海報《信條》英文TENET,正反都都一樣,這其實暗示了影片的一個至關重要的設定:時間反向。影片中,存在一個可以轉動的容器,人從一側進去,就會從另一側出來。這個容器可以將時間流向逆轉,當正向的人進去後,出來就是來到反向的時間流中。對於人本身來講,時間依然是流逝,但是卻是反向流逝。也就是說,反向流逝的過程中,你所經歷的就像倒放一樣。
  • 《信條》口碑「熵減」,這部燒腦大片的票房卻依然「熵增」
    《信條》的口碑兩極化極為明顯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作品一貫以「科幻燒腦」著稱,這次,他在《信條》中提出了「時間逆轉、熵增熵減……在很多劇情解析的文章裡都最先科普了熵這個概念,因為這是看懂《信條》的其中一把「鑰匙」。
  • 一個系統:開放-封閉、熵-負熵、熵增-熵減、熵死-負熵活!
    一個系統要實現其自身的功能就要消耗掉能量,一個封閉的系統,如果不與外界發生能量的交換,這個封閉的系統,因為它會」熵增「,熵就會一直變大,直至熵變到最大之時,此時這個系統,它的內部就達到了平衡態,它的內部沒有能量流動,此時就是熵死了,想像一下,水流到最低處時,達到了平衡,沒有流動,那種止水,也即死水,就是熵死了。
  • 《信條》——熵增定律 時間倒流 做自己的「麥克斯韋妖」
    那麼一個普遍的規律是,把熵增的方向定義為時間流逝的方向。也就是時間箭頭。這種定義在理論上可以解釋,類似於中學階段學習過的向量映射,可以規定方向,但是物理含義尚不明晰。需要進一步的論證。 那麼,《信條》中時間倒流的設定。通過外界的努力,實現「熵減」從而做到時間倒流,這種假設可行麼?
  • 從能量-要素-連接-結構-熵增-熵-熵減-負熵視角,去看一個系統!
    熵這個字,其實是極端的抽象,熵的意義跟字面是毫無關聯的。中國的象形文字,代表著會意,但熵無法會意,也無法象形,只有極端的難以理解,只有極端的抽象。熵這個字就會嚇倒一大批想了解它的人,熵,是仙女也要讓她下凡,食人間煙火。
  • 生活中的熵增定律&信息維度的熵減
    關鍵詞:熵、熵增、熵減、信息工具。 解答問題:為什麼生活中有那麼多越來越亂的現象?人為什麼需要自律? 前言:前段時間,看到了一篇熵增定律的文章,也算是首次接觸「熵」這個概念吧,不明覺厲,本來是個比較難懂的物理學概念,不過原文生活化的例子還是令我看完了,並且也查了下相關資料,算是對這個概念有了一些些了解吧,結合自己公號主題,分享下,說不定會與某些大神來個更有深度的碰撞。
  • 時間逆轉時空交錯的炫酷 也掩蓋不住《信條》存在的物理硬傷
    被這部電影「燒糊了腦子」的觀眾不計其數,其實電影的故事情節並不複雜,就是大反派想用逆轉時間的殺傷性武器毀滅現世,不過一系列和時空逆行相關的科學概念以及非線性敘事,直接把觀眾繞懵。在電影《信條》當中,出現了兩個時間表述,分別是正向的時間和逆向的時間,時間有方向嗎?電影裡設定的熵減能夠逆轉時空,理論上真是這樣的?電影裡出現的單電子宇宙、祖父悖論又是怎麼回事?
  • 時間逆轉,拯救世界?諾蘭新作《信條》委實燒腦
    可是…手段分分鐘碾壓觀眾智商,因為不管是拯救時間還是毀滅世界,手段都是通過時間逆轉來完成的。故事從國家歌劇院被恐怖襲擊為開始,男主通過了神秘組織信條的考驗。從而知道了俄羅斯大亨安德烈的滅世計劃。電影全片圍繞著一個物理學知識:熵,來搭建電影的核心框架「時間逆轉」。
  • 華為常說的「熵增熵減」到底是什麼?
    在華為的管理語言體系中,熵概念相關的理論佔有重要地位。「熵減」被認為是企業的活力之源,防止熵增實現熵減,是華為管理的導向用語。 但是,除掉熵理論的標籤,直接面對華為管理的實際舉措,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引起我的關注:華為用熵理論做的事,其實是另外一種理論體系的任務,即心理科學中的社會動機理論。
  • 產品經理之熵減思維
    假期閒來無事翻閱了華為內部學習郵件《華為之熵,光明之矢》,文章系統闡述了任正非思想中的「熵減」理論,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理論,華為將熱力學理論引入到公司治理系統,作為公司運作和管理的一個獨特思想。筆者讀完之後受益匪淺,回首自己的工作經歷和感悟,筆者覺得產品經理更需要熵減思維。那麼熵減思維是什麼?
  • 諾蘭《信條》裡的時間逆轉在理論上可能嗎?是否符合科學?
    但很顯然,心理學時間箭頭是源於我們的日常經驗,但日常經驗往往是不可靠的,現代科學依據給我們太多這種教訓了,所以我們不能拿心理學時間箭頭來限制時間逆轉的可能。而在物理上,科學家同樣發現了不同的時間箭頭,其中一個就是與我們心理學時間箭頭極其相關的熱力學時間箭頭,即熵增定律。它指出一個沒有能量輸入的封閉系統會傾向於從有序變為無序,過程不可逆。
  • 熵,祖母悖論,《信條》如何逆轉時空?
    在電影《信條》中也有時間機器,不過這個時間機器有點不同,因為這裡穿越時空靠的不是時間跳躍,而是使物質的熵發生逆轉,進而使這些物質穿越時空回到過去。熵和時間的關係時間這個概念對於大家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宇宙自誕生,萬事萬物就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時間的本質便是運動。
  • 時間倒流、子彈逆轉,諾蘭的《信條》是怎麼自圓其說的?
    諾蘭對觀眾一直都相當照顧,之前的作品如《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等,剪輯手法都相當樸實,這次的新片《信條》更是將其中時間逆轉的片段播放了兩次,真正讓人難以理解的其實是其中的概念和設定。熵,逆轉時間的熱力學概念影片中主角為了拯救世界,也為了順便拯救女主角(如果有女主角的話),多次逆轉時間,而時間的逆轉,就是通過熵實現的。
  • 從華為熵減,看職場進化
    前一段時間,和朋友一直在聊華為這家企業,我們有聊到華為的成功因素之一是他的人力資源管理。華為人力資源策略裡提到了華為熵減理念,目的是要防止企業員工惰怠,激活企業活力,促進企業持續發展。對於職場人士,在職場生涯中也會出現懈怠的時候,那麼通過熵減,可以讓我們不斷進化,成為佼佼者。
  • 產品經理底層內核之——熵減思維
    因此熵增原理簡單描述為:一個孤立系統內,所有物質總是會自發從有序變成無序,就像時間流逝一樣,這是個不可逆的過程。把熵增原理應用到生活中,會發現所有事物都符合這個原理。當沒有外力幹預時,我們把事物看做孤立系統。
  • 華為常說的「熵增熵減」到底是什麼?
    在華為的管理語言體系中,熵概念相關的理論佔有重要地位。「熵減」被認為是企業的活力之源,防止熵增實現熵減,是華為管理的導向用語。華為管理的導向性用語是努力熵減防止熵增,我們就從熵減熵增概念在華為管理中的具體表現入手,看看為什麼華為管理做的事,可以裝進社會動機理論的筐。
  • 任正非大力推崇的「熵減」究竟是什麼?
    熵就是無效能量的一種度量方式。物理學有一個熱力學第二定律,也叫熵增定律,說封閉系統的熵是一直增加的。也就是說,無效的能量一直在增加,如果不增加有效能量,能量就無法做功,最終系統就會熵死,人、自然界都是如此。比如,一杯加滿冰的水,如果什麼都不做,冰很快就會融化變成常溫水。人也是一樣,整天吃喝不鍛鍊身體,要健康長壽也是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