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的中文全稱是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是將PET功能代謝顯像和CT解剖結構顯像這兩種先進的影像技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新型完整的影像設備。它將PET圖像和CT圖像融合在一起,使兩者優勢互補,對於PET/CT在腫瘤的診斷、指導治療、評估療效的作用,無論是臨床工作者還是普通患者,都已經取得了認可。
PET/CT臨床應用
腫瘤分期
病例1 患者男,胃鏡確診賁門癌,患者既往身體健康,術前常規CT發現肺部結節,以「明確肺部結節性質及了解全身情況為目的」行PET/CT檢查。賁門及胃小彎側胃壁增厚糖代謝異常活躍,符合胃癌。左側頸Ⅱ區淋巴結;左肺上葉前段軟組織密度結節;肝臟左葉內側段多個低密度結節;糖代謝異常活躍,均考慮轉移。
病例2 患者女,以「乳腺Ca術後4年餘,頭疼、左眼視物不清」為主訴來診,眼科檢查:玻璃體出血;胸部CT提示:兩肺多發小結節。為進一步診斷,行PET/CT檢查。左側眼球顳側高密度結節放射性分布較濃聚;左側頸Ⅳ區腫大淋巴結;左肺門淋巴結;右肺底軟組織密度結節;左側腎上腺外肢軟組織密度結節;第3腰椎椎體溶骨性骨質破壞糖代謝異常活躍,均考慮轉移。
病例3 患者男,57歲,體檢發現肺部腫塊,考慮肺癌;擬行手術治療,行PET/CT了解全身情況
左肺上葉舌段軟組織密度腫塊糖代謝異常活躍;右肺門多個淋巴結放射性分布異常濃聚,考慮轉移;經胸腔鏡左肺上葉舌段切除術後,抗炎治療2周後;左肺癌術後化療4個療程後:淋巴結位於位於內側者代謝完全緩解。
病例4 患者女,以「發現右下腹腫塊2月餘」為主訴來診,2016年03月:CT提示右下腹皮下多發腫塊, 入院後胸腹部CT示:兩肺炎症;右側肺門增大;兩肺多髮結節;雙側胸膜增厚;縱隔淋巴結增多,部分腫大;心臟增大;膽囊結石;恥骨骨質破壞伴周圍腫塊,考慮腫瘤性病變,行PET/CT檢查。腹膜恥骨聯合溶骨性骨質破壞,其周圍軟組織內多個囊性低密度區,放射性分布環形濃聚。腹膜其中一個皮下囊腫與骨破壞灶間有竇道相連——高度提示結核。肺結節、滲出灶糖代謝異常活躍,考慮結核可能性大。經穿刺液病理學檢查示:(盆腔囊液)見較多炎性壞死組織,有鈣鹽沉著,局部有乾酪樣壞死改變。不能排除結核性壞死,必要時抗酸染色;結核診斷明確,不適隨診。
病例5 患者女,52歲,腰疼,1年前行婦科檢查,未見明顯異常;欲行腰部理療前MRI檢查示:第4腰椎骨質破壞;為明確診斷行PET/CT檢查。第4腰椎椎體及右側附件附件可見溶骨性骨破壞;子宮頸壁不規則增厚形成軟組織密度腫塊,放射性分布異常濃聚。
病例6 男,72歲,體檢發現Ca-125升高;為求進一步診治,行PET/CT檢查右肺中葉軟組織密度結節,放射性分布較濃聚,結節周圍見「毛刺徵」及「暈徵」。縱隔右下氣管旁、食管旁及雙肺門多個淋巴結放射性分布異常濃聚。
病例7 患者男,反覆發熱2月餘,最高體溫38.6℃,並且經過規範的抗炎治療後仍沒有好轉。頭顱磁共振示:垂體右側增厚,右側海綿竇內異常信號,建議行垂體動態增強MRI檢查。腹部CT示:左側腎上腺佔位。對於這樣一位始終找不到反覆發熱原因的患者,PET/CT的檢查結果如下:右側枕部腦膜;垂體窩軟組織密度結節;頸部、腹膜後、雙側髂血管旁多個腫大淋巴結放射性分布異常濃聚;左側腎上腺軟組織密度結節;第2、3頸椎,第2-12胸椎,第1-5腰椎及骶尾椎多個椎體或附件骨質結構未見明顯異常,放射性分布異常濃聚。葡萄糖代謝輕度增高,SUV最大值為15.1。查頸部淋巴結病理及免疫組化結果示:支持:B細胞淋巴瘤。CD20(++)CD45Ro(+) Bcl-2(++)Bcl-6(++)CD10(-)CD5(+)。除了以上腫瘤應用外,18F-FDG作為葡萄糖的類似物,當發生感染時激活的炎症相關細胞會出現攝取18F-FDG明顯增高,PET顯像就能看到明顯的濃聚灶;而此時在傳統的解剖影像上可能還沒有出現明顯的解剖改變。而PET/CT在感染中被忽視的作用,早已被寫入指南。在EANM(歐洲核醫學聯合會)/SNMMI(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學會)公布的18F-FDG PET/CT在炎症和感染時應用指南中的臨床指徵包括:3. 懷疑脊柱感染(椎間盤炎症或椎體骨髓炎,非術後)。4. 評估不明原因發熱(FUO),包括明確的FUO,術後發熱,免疫缺陷相關的發熱,中性粒細胞減少性發熱和孤立性急性相炎症標誌物升高。綜上所述,建議臨床上出現上述指南中提到需要尋找或評估感染「原發灶」的患者時,及時利用PET/CT這一有效的工具來解決問題。PET-CT
編輯:閔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