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XI區
2005年10月,人類歷史上第一臺雙源CT在德國埃爾朗根大學裝機。同年的RSNA上,對於大多數參觀者而言,唯一真正的驚喜來自西門子。首次將具有兩套球管和兩套探測器系統的計算機斷層掃描儀-雙源CT,引入國際公眾視野。隨後的十五年,雙源技術不斷進步和飛躍,開創了CT史上的新紀元。
圖1 具有兩個獨立測量系統的DSCT。a)第一代 兩個測量系統之間的系統角度為90°。b)第二代 為了提高探測器(B)的SFOV,選擇了95°的較大系統角。使用第三代DSCT(c),探測器B的SFOV進一步提高到35.4cm。圖紙由德國西門子醫療Junia Hagenauer提供。
圖2 在DSCT中,將在患者心動周期內(例如,在R峰之後的時間Tdel處)預定義階段重建圖像所必需的平行幾何形狀的180°半掃描段分成兩個90°兩個測量系統在相同的解剖結構水平上同時獲取的數據段(指示為綠色和橙色)。
對於轉速為0.33s的第一代DSCT,時間解析度為轉速/4 = 83ms。對於轉速為0.28s的第二代DSCT,時間解析度為75ms,略多於機架旋轉時間的四分之一,因為兩個測量系統之間的角度增加了(95°)。採用轉速為0.25s的第三代DSCT,可實現66ms的時間解析度。使用雙源方法,時間解析度與患者的心率無關,因為僅使用一個心動周期的數據來重建圖像。這是與單源MDCT系統的一個主要區別,單源系統可以通過在多扇區重建中將來自幾個心動周期的數據組合成一幅圖像來提供相似的時間解析度。然而,使用這種方法,時間解析度強烈依賴於心率和機架旋轉時間的關係(見圖3)。圖3 在0.33 s機架旋轉速度時使用MDCT和DSCT系統進行ECG門控螺旋掃描的時間解析度,既適用於單扇區重建(綠線和藍線),也適用於雙扇區重建(黑線和紅線)。DSCT系統通過單扇區重建提供與患者心率無關的83ms時間解析度。如果是雙扇區重建,則取決於心率,兩種系統(MDCT和DSCT)的時間解析度都會有所不同。
圖4顯示了第一代DSCT系統和可比較的64層單源CT系統的移動冠狀動脈模型在70bpm和90bpm時的軸位圖像和多平面重建,兩者都是在0.33s的機架旋轉時間採集。模體模擬真實的冠狀動脈運動。請注意,在該心率下,由於165ms的時間解析度不足,單源CT圖像在90bpm時的圖像質量下降,而DSCT圖像幾乎沒有運動偽影。在圖4的底部示出了一個臨床實例,展示了用於血管評估的改進的時間解析度的臨床優勢。
圖6 一個模擬沒有鎮靜劑的兒童運動的移動玩偶模型(左)的CT掃描。a) 用標準螺旋掃描體模的MPR和VRT(螺距1,0.33s旋轉時間)顯示明顯的運動偽影。c)和d)使用大螺距螺旋(螺距3.2,0.33s旋轉時間)運動偽影顯著減少,因為掃描時間非常短,每幅圖像的時間解析度最佳。由美國明尼蘇達州羅切斯特梅奧診所臨床創新中心C. McCollough提供。
大螺距掃描模式可以與心電觸發相結合-患者的心電觸發檢查床運動和數據採集。定位患者檢查床,並且開始檢查床加速,使得在達到全速之後,檢查床在規定的心動時相到達規定的開始z軸位置(例如心臟的底部或頂點),參見圖7。然後數據採集開始。每幅圖像的時間解析度約為1/4。然而,相鄰z軸位置圖像的掃描數據是在心動周期的稍微不同的階段採集的。與此同時,一些臨床研究表明,在心率足夠低且穩定的患者中(第二代DSCT<65bpm,第三代DSCT<73–75bpm),大螺距掃描技術可成功用於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並有可能以非常低的輻射劑量在一次跳動中掃描整個心臟。圖8 80歲男性患者(92公斤)行TAVI術後早期心電觸發大螺距螺旋掃描,斜矢狀面厚MIP(30mm)。採集採用120 kV,CTDIvol=4.98 mGy,DLP=355 mGy·cm。瑞士蘇黎世州立大學提供。
利用DSCT系統,通過在不同千伏設置下同時操作兩個X線球管來獲取雙能量數據,例如80kV和140kV。掃描參數可以針對兩個測量系統進行單獨調整,從而實現掃描協議的靈活選擇,對每個X射線管的螺距或可用管電流(mA)沒有限制。結合實時解剖劑量調製,可以根據患者解剖和計劃的檢查來調整對患者的輻射劑量。雙能CT檢查的質量取決於兩個能譜的分離。顯著的光譜重疊和不良的能量分離導致低效和不精確的組織分化,這反過來必須通過增加輻射劑量來補償。DSCT系統允許通過對高千伏光束的額外預過濾來改善光譜分離,例如,通過在需要時可移入光束並移出的濾波器。第二代DSCT使用厚度為0.4mm的錫濾過器(Sn),將140kV光譜的平均能量(經過20cm水模之後)從86keV移動到97keV,見圖9。80kV光譜的平均能量是60keV。錫過濾器有幾個好處。它增加了低能和高能光譜之間的光譜分離,縮小了140kV光譜(這導致更好的劑量效率和更少的線束硬化偽影),並減少了交叉散射。Primak等人發現,在高千伏球管中添加錫過濾可以將碘和鈣之間的雙能對比提高290%。圖11 在20 cm直徑模體下,不同DE採集技術的DE碘比率。kV切換80 kV/ 140 kV,第一代DSCT 80 kV/140 kV,第二代DSCT100kV/140Sn kV和80 kV/140Sn kV(0.4mm錫預濾過),第三代DSCT100kV/150Sn kV,90kV/150Sn kV,80kV/150Sn kV和70kV/150Sn kV(0.6mm錫預濾過)。
在供應商推薦的100kV/Sn140kV管電壓組合下,第二代DSCT的碘比率為2.25;在供應商推薦的90kV/Sn150kV管電壓組合下,第三代DSCT的碘比率為3.0。與不使用光譜整形的80kV/140kV相比,有58%的改進。
圖12示出了在其他體模直徑下的碘比率,以及在相同輻射劑量下虛擬平掃CT圖像中的測量圖像噪聲。10、20、30和40cm模型的CTDIvol值(1.2、2.5、7.2和21.2mGy)應用於用於掃描相應模型的所有電壓組合。虛擬平掃圖像中的圖像噪聲是DE技術的輻射劑量效率的良好指標:材料分解後虛擬平掃圖像中的圖像噪聲越低,獲得足夠質量的虛擬平掃圖像以替代真實平掃圖像所需的輻射劑量就越低。在相同的輻射劑量和相同的模體尺寸下,圖像噪聲在80/140kV時最高。對於40cm的模體,無光譜整形的80kV/140kV的圖像噪聲是90kV/Sn150kV的兩倍。
圖12 不同直徑模體下不同DE採集技術的虛擬平掃CT圖像的碘比率(左)和圖像噪聲(右)。對於每個模型直徑,不同技術的輻射劑量保持不變。虛擬平掃CT圖像中的圖像噪聲越低,相應DE技術的輻射劑量效率越好。
不僅碘圖和虛擬平掃圖像,而且所謂的虛擬單能圖像(VMI)也受益於改進的光譜分離。VMI圖像是基於兩種材料分解成碘和軟組織。通過應用適當的比例因子,VMI圖像中碘和軟組織的CT值對應於特定能量(單位為keV)的單能X射線束的虛擬測量。其他材料的CT值可能無法反映它們在所需能量下的實際增強效果。基於教科書上的兩種材料分解的VMI圖像在低和高千電子伏時圖像噪聲增加。然而,已經引入了減少這種噪聲增加的精細處理技術,例如Mono+算法。使用Mono+時,在體模掃描中顯示出改善的碘對比噪聲比,與低千伏掃描相當甚至超過低千伏掃描。高DE比,例如80/Sn140kV,可以獲得最佳結果。Husarik等人在一項模體和患者研究中證實了這些發現。他們發現Mono+對肝臟病變成像的附加價值是降低噪聲、增加CNR和提高病變的顯著性,儘管在非常大的身體尺寸上有局限性。其他研究報告了通過在高keV水平下使用Mono+來減少金屬偽影的能力。
高千伏電子束的光譜預過濾是在低輻射劑量下實現差分DE CT掃描的關鍵技術。與此同時,一些臨床研究已經證明了雙源DECT在與單能量CT (SECT)相比相似或降低的輻射劑量下的可行性。Schenzle等人報導了雙源DE CT在胸部CT中不增加輻射劑量的可行性。作者聲稱,通過優化的CT重建,對比度噪聲比可以提高一倍。他們得出結論,CT可以在常規模式下進行,而不會增加輻射劑量或損害圖像質量。Bauer等人比較了64層螺旋CT和雙源DE CT用於肺動脈造影(CTPA)的輻射劑量和圖像質量。他們觀察到,第二代DECT在80/Sn140kV下運行時,劑量顯著降低,圖像質量類似於單源120KV的CTPA。在配對隊列中對比增強單能量和雙能量胸部CT檢查的輻射劑量和圖像質量的直接比較中,Lenga等人觀察到,與單能量CT (SECT)採集相比,第二代和第三代雙源DECT檢查可以在不增加輻射暴露或降低圖像質量的情況下進行。在對200例按性別和體重指數匹配的患者進行的腹部CT掃描的回顧性分析中,Wichmann等人發現,對於第二代和第三代DSCT的單能量和雙能量掃描,在相似的主觀圖像質量和讀者信心下,有效輻射劑量相似,而對於第三代DSCT,輻射劑量系統地較低。在急診科環境中,腹部和盆腔的雙源CT與SECT相比,輻射劑量降低,但顯示圖像質量的客觀測量得到改善,主觀圖像質量相當。在一項針對兒科人群的回顧性研究中(79名兒童接受了胸部或腹盆部CT或CTA),在保持對比度和CNR的同時,使用雙源DECT導致的輻射暴露與SECT相當或更少。
儘管具有臨床優勢,但DSCT系統必須應對許多挑戰。圖像重建的一個主要挑戰是數據截斷:對於緊湊的機架設計,一個探測器(A)覆蓋整個SFOV(50cm),而另一個探測器(B)被限制在較小的中心視場(分別為26cm、33cm和35cm),見圖1。因此,如果掃描對象超出中心視野,探測器(B)的投影數據將被截斷,並且在重建之前必須外推數據,以避免圖像中的截斷偽影。用探測器(A)獲得的數據用於外推探測器(B)的截斷投影。外推是在平行幾何中完成的。由於DSCT系統的機械裝配,用於外推(B)在某個投影角θ下的數據的相應(A)數據被提前四分之一圈(螺旋的相同半圈)或延遲四分之一圈(螺旋的下半圈)獲得。
另一個挑戰是交叉散射輻射,例如探測器(A)探測到的來自X射線管(B)的散射輻射,反之亦然,見圖13。交叉散射輻射會產生偽影,降低圖像的對比度和噪聲比。這可能導致在DE掃描中不正確的材料分解和材料分類。
圖13 DSCT掃描儀中交叉散射X射線光子相互作用點的位置。(a)來自底部球管(a)的X射線光子被散射到探測器(B)中。(b) 來自頂部球管(b)的X射線光子散射到探測器(A)中。無交叉散射校正(c)和交叉散射校正(d)的水模圖像。
交叉散射需要足夠的校正。最直接的校正方法是直接測量探測器(A)和(B)中的交叉散射輻射,並將其從測量信號中減去。該技術在第二代DSCT中實現。在直射束之外的每個探測器上需要額外的探測器元件。直接測量的替代方法是基於模型的交叉散射校正。交叉散射輻射的主要來源是物體表面的康普頓散射,因此對物體表面的了解足以預測交叉散射。然而,通過分析原始數據正弦圖的輪廓,可以容易地確定物體表面。該技術在第一代DSCT中實現。具有相似表面形狀的物體的預存交叉散射表用於交叉散射輻射的在線校正。基於測量和基於模型的交叉散射校正的結果如圖14所示。
圖14 在DSCT系統上掃描的帶有心臟植入物的人形胸部模型的圖像。在等中心,z方向的X射線束寬度為38.4mm。FOV 420mm,窗寬300HU,窗中心40HU。a) 無散射校正。箭頭表示由於直接散射和交叉散射而產生的散射偽影。b) 基於測量的散射校正。c) 基於模型的散射校正。
在第三代DSCT中,實現了基於交叉散射的簡化蒙特卡羅模擬的校正。
雙源DE CT的第三個挑戰是兩個X射線管在同一z軸位置獲得的投影的90°偏移。即使高能和低能DE數據關於它們的z位置被同時採集,它們的投影角度是不同的。因此,基於原始數據的DE算法很難實現。因此,DE算法是基於圖像的。線束硬化通常被認為是基於圖像的DE算法的一個限制因素。然而,在現代CT掃描儀通常滿足的某些前提條件下,基於圖像的方法實際上等同於基於原始數據的方法。一個先決條件是薄吸收器模型的有效性。如果我們使用水和碘作為基於圖像的雙能分解的基礎材料,那麼沿著任何測量射線路徑的碘的最大X射線衰減預計都非常小,以至於假設對總衰減的線性貢獻是有效的。薄吸收體模型適用於水中高達5000 HU⋅cm的碘樣品,對應於具有200 HU碘增強和25 cm厚度的對象的臨床情況。在臨床實踐中,這一先決條件只有在碘濃度非常高的極端情況下才會被違反,例如在CT腎造影術研究中。作為第二個先決條件,水的CT值和小碘樣品的CT值都被期望獨立於它們在掃描對象內的位置。因此,DSCT掃描儀配備了優化的蝶形濾波器,提供足夠的線束硬化,並且近似圓柱形的患者橫截面必須位於SFOV中心。實際上,與原始數據或基於圖像的分析方法相比,電子噪聲、掃描儀校準、發射光譜的穩定性、錐形束效應和散射輻射對獲得的結果有更大的影響。更具體地說,DSCT掃描儀配備了一種迭代算法來校正與碘相關的線束硬化,這種算法在材料分解之前分別應用於低千伏和高千伏圖像。該算法已被評估並發現可顯著減少射束硬化偽影並改善DE結果,如虛擬平掃、碘和/或單能圖像,見圖15。
圖15 在第三代DSCT上獲得的心肌雙源DE碘圖(時間解析度125ms)。左 無線束硬化校正。沿著主動脈和左心室之間的一條直線(箭頭)的線束硬化偽影可以模擬灌注缺陷(較暗的區域,碘增強較少)。右 迭代線束硬化校正。線束硬化偽影明顯減少。
由於兩個測量系統獲得的投影的90°偏移,物體運動是雙源DE CT掃描的又一個挑戰。相應的(A)-和(B)-圖像中的運動偽影可能略有不同,這可能會影響材料分解。然而,在實踐中,由於DSCT良好的時間解析度,這個問題是不相關的,並且它可以通過非剛性配準A、B圖像來進一步減輕。
全文編譯自:Schmidt B, Flohr T.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dual source CT. Phys Med. 2020 Oct 25;79:36-46. doi: 10.1016/j.ejmp.2020.10.014. 僅供專業人士參考,不用於商業用途。
歡迎聽課歡迎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