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50年:全球CT技術變遷史

2021-01-07 騰訊網

來源:XI區

1979年,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

皇家卡羅林外科醫學研究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決定將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兩個沒有任何醫學背景的人:

塔夫斯大學的科馬克(Allan M.Cormack)

英國電器與樂器工業有限公司(EMI)的工程師豪斯費爾德 (Godfrey Newbold Hounsfield)

兩人不僅互不相識,而且都沒有博士學位,據說當時諾貝爾獎金評議會的54名評議員推翻了選拔委員會提出的人選,這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在場等候的記者甚至都沒有拿到兩位獲獎人的英文版介紹。

科馬克和豪斯菲爾德(圖片源自諾貝爾獎官方網站)

究竟什麼樣的成就讓諾貝爾醫學獎項辦法給兩個沒有醫學背景的人呢?

頒獎詞寫得清楚,表彰他們為發展CAT做出的貢獻。

諾貝爾獎頒獎詞(圖片源自諾貝爾獎官方網站)

如果你是業內人士,應該知道了,這個被稱作CAT的設備,就是我們在醫院裡運用最為廣泛的計算機斷層掃描儀(Computer Tomography),簡稱CT。

CT的發明被認為是倫琴發現X光以來醫學影像領域最偉大的發明

最初的夢想

自從倫琴發現X射線以來(參見那束光,照亮未來丨紀念倫琴發現X射線),技術的不斷進步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應用,但對於許多疾病,常規X線圖像並不能提供肯定的掃描結果,因為最終獲得的是所有照射身體結構的重疊影像。所以醫生們很快有了一個新的夢想——如果能夠獲得沒有結構疊加的斷層圖像那就完美了。

Siemens-Introskop傳統體層掃描機,1934年

傳統的體層掃描機誕生於20世紀30年代初,生成了第一批沒有出現疊加的人體切面圖像。

例如,Siemens-Introskop的工作原理如下:

X線膠片和射線管圍繞待掃描人體部分移動。在旋轉中心,射線聚焦並產生清晰的人體結構照片,但這個區域之外的圖像是模糊的。

獲得197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豪斯菲爾德更為人熟知。

另一位獲獎人科馬克1924年生於南非,1944年畢業於開普敦大學。

大約在1957年,科馬克發明了一種計算X線在人體內的輻射特性的方法,為CT的發明奠定了理論基礎,但是由於經費緊張,科馬克沒能製造自己的原型機。

之後科馬克移民美國,成為圖菲斯大學的物理學教授,並在1963年製造了CT原型機。

1966年科馬克加入美國國籍。

科馬克製造的CT原型機,1963年(圖片源自網絡)

豪斯菲爾德1919年出生於英國的科學之城諾丁漢郡,1951年進EMI公司。

在不知道科馬克研究成果的情況下,1961年研究計算機處理斷層圖像的技術,1967年產生了計算機斷層成像的想法,並在1968年獲得專利。

如果從豪斯菲爾德獲得專利算起,CT歷史到今年正好五十年。

豪斯菲爾德製造的CT原型機,1968年(圖片源自網絡)

隨後豪斯菲爾德對原型機進行不斷改進。

終於在1971年,豪斯菲爾德製造了一臺用於掃描人腦的CT機。

那時候,CT機還被稱為EMI掃描機。

為了避免商業機密洩露,在倫敦郊區的一家小醫院進行了測試。

第一臺CT安裝地:Atkinson Morley Hospital,這是一家僅有150張床位的醫院。(圖片源自網絡)

1971年10月1日,人類歷史上第一位接受CT掃描的是一位41歲的女性患者,患有腦部腫瘤。

如果放在現在看,這樣的圖像非常糟糕,但在當時,能夠區分灰白質已經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事了。

因此在當時它產生的圖像令醫學界非常震驚;更讓人震驚的事它竟然來源於EMI唱片公司(就是這家百代唱片公司)。

第一臺EMI CT機,右圖為第一例患者的腦部圖像,掃描一層圖像需要4.5min,矩陣為80x80,EMI CT在使用120kV掃描時,最大管電流僅為32mA。(圖片源自網絡)

1972年4月,在英國放射學年會上,豪斯菲爾德發布了他的研究成果,震驚了世界,迅速引發了「CT熱」,超過15家公司加入了EMI開發CT掃描機的工作。

西門子在1974年研製成功了第一臺CT掃描儀,SIRETOM,這臺CT掃描一次可以重建兩幅圖像,矩陣也從80x80提高到128x128。

西門子第一臺CT掃描儀,SIRETOM,1974年

喬治城大學的Robert Ledley教授在1974年研製了可以用於全身掃描的CT設備:ACTA (Automatic Computerized Transverse Axial) 。

後來技術賣給了輝瑞公司,全身CT的掃描質量有了明顯的提升,矩陣達到了256x256。

在之後的漫長歲月裡,CT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硬體不斷變革,越來越多的CT設備推向市場。

西門子在1977年發布了自己的第一臺全身CT:SOMATOM。

SOMA是body身體的意思,TOM則是Computed Tomography裡斷層的意思,因此SOMATOM的含義就是全身斷層。

差不多就是全身CT的意思。

SOMATOM,1977年

SOMATOM掃描的腹部平掃圖像,1977年

1979年,新款SOMATOM設備優化了探測器系統,空間解析度提升了2倍。

同時使用心臟CT配件,設備首次可以對跳動的心臟成像。這是通過一種被稱為心電「觸發」實現的:

心電圖測量心臟功能,使SOMATOM 2與患者的心跳同步。

然後,設備在心臟搏動的特定時間點發出 X線脈衝,在心臟舒張期進行數據採集。

這樣使得CT圖像在很大程度上免受心臟活動的幹擾。

第一幅「冠脈」CT圖像,掃描時注射30ml對比劑,延遲之後掃描一層,再注射對比劑再延遲,掃描

直到1987年,20多年的時間裡,CT設備仍然處在最初設計的階段,基本技術沒有任何變化,仍然等待著第一次CT技術的革命。

「未來屬於螺旋CT」

20世紀80年代中期,CT掃描當時已經發展到了一個通過現有技術無法再有重大改進的階段。

1987年末,出現了滑環技術。

在此之前,掃描架通過電線接收電力,現在電力則通過滑環進行傳輸。整個測量系統在新開發的專為持續高速旋轉而設計的軸承上運行。

除了系統速度更高外,這一技術的優點是設備運行更加安靜,同時與之前啟動-停止的運行方式相比,機械磨損更少。

SOMATOM Plus是首臺全面旋轉也是當時最快的CT系統,360°掃描所需的時間縮短到了1 s。

滑環技術的出現為螺旋CT的誕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SOMATOM Plus採集系統,1988年

螺旋CT(Spiral CT)最初提出時聽上去非常不可思議。

因為當時CT要做的就是要讓病人停下來,然後掃描,並且在掃描過程中儘量避免運動。

而螺旋掃描的基本概念恰好是要在掃描過程中不斷移動檢查床帶動患者移動,X線以螺旋方式掃描患者身體。

批評人士甚至將螺旋CT稱為「產生CT偽影的方法」。

這裡我們要提到一位德國物理學家Willie A. Kalender,螺旋CT的發明人。

Willie A. Kalender (圖片源自IMP)

Willie A. Kalender教授1949年生於德國,1975年畢業於威斯康星大學。

1976年-1995年加入西門子,在發明螺旋CT之前,1983年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個雙能量CT(dual energy CT)產品,1987年開發了金屬偽影消除技術(metal artefact reduction,MAR)。

1988年Kalender教授領導的團隊開始研究螺旋CT,他們採用數學方法來解決運動偽影問題,將複雜的算法增加到重建圖像的軟體中,以便將檢查床的運動因素納入測量計算。

其他的部件大致與傳統的系統相似,但是需要進行改進以適應螺旋CT的具體要求,在系統中對工藝進行控制更為複雜。

同年底,Kalender帶領的團隊成功研製出首臺螺旋CT原型機。

1年後,經過大量的試驗和臨床測試,西門子在市場上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臺螺旋CT掃描機SOMATOM Plus-S。

「容積掃描」就是身體某個區域全部的圖像,如整個器官成像。

使用螺旋CT,患者體內發生的活動不再是問題。

第一臺螺旋CT SOMATOM Plus-S,1991年

SOMATOM Plus-S拍攝的圖像細節清晰,甚至可以用來確定患者的骨骼礦物質含量。

這意味著,這一系統可以與OSTEO CT軟體一起使用,來診斷和監控骨質疏鬆症狀的變化。

SOMATOM Plus-S自動定位脊椎骨的輪廓,確定要掃描的斷面,然後將結構以清楚易理解的圖形呈現出來。

這一過程的關鍵因素是這種掃描可以準確地重複,以便用於在定期檢查中查看疾病的發展變化。

通過螺旋CT確定骨骼礦物質含量,1991年

1990年,一切已經變得非常明朗,未來屬於螺旋CT。

在1992年秋舉行的RSNA年會上,其他主要的CT廠商發布了各自採用滑環和螺旋技術的CT系統。當時,眾多專家認為在未來螺旋CT只會用在高端系統上。這一預測後來被證明是錯誤的。

排的戰爭

在螺旋CT誕生後的10年,1998年,多層螺旋CT問世了。

當年的北美放射學年會上,四家主流CT生產商(GE,飛利浦,西門子,東芝)展出了4層螺旋CT。

多層螺旋CT的出現被認為是CT技術發展的第二次革命。

多層螺旋CT與單層螺旋 CT 和雙層螺旋CT相比有較大差別,兩者在設計原理和構造上明顯不同:

Z 軸上設有多排探測器結構,擁有多個數據採集通道,圖像重建所採用的計算方法也不同,掃描架、探測 器、數據採集系統 、圖像重建系統及計算機系統等都有較大的改進 。

左側為單層螺旋CT,右側為多層螺旋CT

傳統的探測器每轉只能掃描一個斷面。

在多層技術中,發光二極體分布在不同排的探測器部件上,可以各自獨立地處理X線管傳輸的信號,因而每次旋轉可以記錄多個斷面。

以SOMATOM Volume Zoom為例,每次旋轉可以記錄4個斷面。

SOMATOM Volume Zoom, 1998年

這一多排探測器利用X線輸出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可以將相對於患者的縱向圖像解析度提高8倍,同時可以顯著縮短身體較大區域的掃描時間。

在「自適應陣列探測器」中,斷面非常狹窄,外緣探測器單元更寬。

由於X線準直儀中有多種設定可以選擇,因而可以選擇每個斷面的解析度在0.5~5.0 mm之間,這樣得到的斷面就比之前更薄。

多層CT SOMATOM Volume Zoom也是心臟計算機體層掃描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首張正真意義上的冠狀動脈CT圖像於1999年在德國慕尼黑Klinikum Grosshadern醫院誕生。整個過程耗時約40 s,注射了超過160ml的對比劑。

1999年慕尼黑Klinikum Grosshadern醫院冠狀動脈圖像。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CT發展進入了一個探測器迅速變寬的時期,平均每18個月,探測器的排數就增加一倍,這段時間被稱為「排的戰爭」。還有學者總結這是CT的「摩爾定律」。

探測器排數每18個月增加一倍,這種趨勢在2007年東芝推出320層CT後停止

但是這種趨勢在2007年終止了。

當年東芝在RSNA年會上展出了320層CT Aquilion One,世界上第一臺探測器寬度達到了16cm的CT,它由320排0.5mm的探測器單元構成。

寬探測器的CT為臨床研究帶來了一些嶄新的應用,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嚴重的錐形線束偽影,由於探測器變寬,而球管的光源還是點光源,導致兩側的圖像變形嚴重,最初的設備需要很多的探測器單元的數據對中心的數據進行校正。後來算法的改進對這些偽影進行了優化,但是之後再沒有更寬探測器的CT推出了。

東芝 320層CT Aquilion One,2007年

在這個階段,還有一種CT不得不提,那就是電子束CT(EBCT)。

電子束CT具有非常高的時間解析度,因此在解決心臟成像問題上曾一度被認為是非常好的解決方案,但是由於其密度解析度和空間解析度不及螺旋CT,而且螺旋CT轉速越來越快,優勢更加明顯,因此電子束CT逐漸被淘汰。

EBCT的構造圖

EBCT主要提升了時間解析度,但是密度解析度和空間解析度都不足

超越心跳

就在排的戰爭愈演愈烈的時刻,西門子的科學家們發現,單純增加探測器寬度並不能解決心臟成像的問題,因此需要從其他方面進行考慮。

這個時候,1977年的一個「多源CT」的專利進入視野。

多源CT系統由間隔排列的多個球管和多個探測器組成,這樣的設計有助於提高時間解析度。

但是實際上,由於空間限制,探測器越多,每個探測器就越小,會導致每個探測器的扇角越小,而所有探測器扇角的重疊區域才是有效的成像區域,過小的有效成像區域並不具有太大的臨床應用價值。

出於提高時間解析度的考慮,XY軸平面上間隔排列的雙源是比較理想的發展方向。

Franke多源CT的專利(圖片源自網絡)

2002年開始研究雙源CT項目,當然當時還不叫雙源CT,代號是R2D2,意思是兩個球管和兩個探測器。

巧合的是,這個名字和星球大戰裡小機器人的名字一樣。

2002年11月的一張幻燈記錄了雙源CT思想的孕育和系統的最終參數。「R2D2」這個代號,含義是2個X線管,2個探測器( 2 x-Ray tubes & 2 Detectors),與當時熱映的《星球大戰》電影小機器人名稱一樣。

雙源CT,聽上去似乎是個很容易實現的概念:只需要集成第2個射線管,安裝第2個探測器,一臺雙源掃描機就組裝完畢了。

但是在現實中,實施這一概念在技術層面對工程設計人員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在常規的單源CT系統中,掃描架的結構已經非常緊湊。如果沒有緊湊的STRATON X線管,雙源CT根本不可能出現,至少在不改變設備結構且不大幅增加掃描機體積的前提下無法實現。但是僅有射線管技術還不足以實現這一技術跨越。

工程設計人員需要對幾乎所有的部件進行優化,使之更為緊湊。這包括整個冷卻系統以及電子元件在掃描架中的排列方式。開發更加強力和更加高效的部件,僅僅這樣一個任務就將佔用工程設計人員未來多年的時間。

世界上第一臺雙源CT:SOMATOM Definition,2005年

經過不懈的努力,2005年RSNA年會上,西門子展出了世界上第一臺雙源CT,SOMATOM Definition。

第一代雙源CT的時間解析度達到了83ms,首次進入了100ms以內,這意味著,進行心臟CT成像將不需要控制心率。

而兩個球管和兩個探測器的設計,使另一個CT成像領域——雙能量成像成為臨床的新選擇。

西門子成為唯一一家不再單純追求更多排數探測器的CT製造商,轉而開始全面關注新的雙源技術,這一舉措被視為頗具風險性。

但是事實很快證明,冒這種風險完全值得:首臺SOMATOM Definition安裝後幾周內,專家紛紛預測每年進行的約60萬次導管檢查很大一部分將被CT心臟成像所取代。

臨床研究也證實了這一技術的優勢,特別是在心臟成像方面,而這也正是CT掃描最擅長的地方。

基於此項成功技術和雙源技術的經驗,西門子於2009年推出新款設備——SOMATOM Definition Flash,該設備再次成為世界上最快的CT掃描機。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2009年

來自心臟成像的例子生動說明了SOMATOM Definition Flash所帶來的巨大進步。

此前,要獲得儘量少偽影的心臟細節圖像,平均需要的劑量在8~30mSv之間。而實現同樣的目的,SOMATOM Definition Flash所需的劑量不足1 mSv。

SOMATOM Session雜誌第23期(2008.12)封面,使用創新的前瞻性心電門控螺旋掃描模式(Flash模式)掃描一個心臟,有效輻射劑量僅為0.9mSv。相對於傳統掃描模式8-30mSv的輻射劑量顯著減低。

該設備之所以如此出眾,歸功於多種因素,其中包括高端CT掃描機的出色速度。掃描架每0.28s圍繞患者旋轉1周。

與此同時,患者在掃描機中的運動速度比當前所用的常規系統快2倍。這就是說,一個身高2m的患者,接受從頭到腳的掃描所需的時間不超過5s,胸部掃描只需要0.6s,心臟掃描只需要0.25s,即不到心臟跳動一次所需時間的1/2。

SOMATOM Force,2013年

2013年西門子推出了新一代的雙源CT系統,SOMATOM Force是當今世界最強大的CT掃描機,簡直是在突破目前科技方面的極限。

600多人花了5年的時間研製出了這一系統。這一系統的構造匯集西門子所有的高端部件,並且進一步升級。

1.6T重的掃描架每秒圍繞患者旋轉4周。這就相當於一輛奔馳E系列轎車以5倍於一架戰鬥機的速度在一個很小的圓形咖啡桌上做圓周運動。

與此同時,2個Stellar探測器和Vectron球管還需絕對精確地保持在各自的位置上,精確到不止是毫米,而是微米級別。

考慮到檢查床的速度,這一速度已經從每秒45cm提高到了每秒73.7cm,這是當前市場上最快的速度,這意味著現在使用這一系統掃描一個成人的整個上半身所用的時間不到1s。

與之前的機型相比,圖像解析度從0.33mm提高到了0.24mm。

在不降低圖像質量的情況下,使用SOMATOM Force掃描人體肺部所需的劑量僅為0.1 mSv,大約相當於乘坐從德國飛往阿根廷的航班所接受的自然輻射水平。

路在何方

放射科是一個醫院最重要的臨床科室之一,同時也是一個設備依賴型科室,新設備,新技術的應用有助於醫院整體實力的提升和發展。

目前CT的發展似乎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是雙源CT,一是寬探測器CT。

不過受限於目前總體技術的發展水平,16cm的探測器還是非常尷尬的寬度,由於受錐形線束偽影的影響,實際成像的有效區域並沒有16cm,大部分人體器官並不能一次覆蓋,而CT更關心的是密度解析度和空間解析度,更寬的探測器並沒有顯著增加圖像質量,相反某些時候圖像質量還下降了。

很多廠家在東芝推出16cm探測器CT後,很多國內外的CT廠家也推出或者開始研發16cm探測器的CT。隨著探測器的變化,還需要對影像鏈上一系列設備進行改進和優化,如球管,重建算法等,這必將是一個艱苦而漫長的過程。

可以想像,如果僅僅是跟隨,顯然市場的同質化競爭會相當激烈,經過一輪廝殺之後,最終會淘汰大部分參與者。

未來CT的技術發展可能集中在光子技術探測器CT以及相位對比CT技術上。

光子計數探測器將實現多能量成像,與現在我們見到的雙能量,能譜,光譜成像等有著本質的區別,此外,光子技術探測器還將大幅度提高空間解析度,獲得更高清的圖像。

光子技術探測器可以直接將X光衰減轉換為電信號,從而獲得更清晰的圖像

高空間解析度多能量光子計數探測器(PCD)提高了解析度,減少了blooming效應。對於冠脈支架可以獲得更清晰的圖像

除此之外,細分市場可能也是CT發展的一個方向,比如專門用於乳腺檢查的乳腺CT,專門用於寵物檢查的小孔徑CT等等。

人工智慧的應用也不可小覷,但是目前人工智慧熱並非真正的CT發展方向,人工智慧應該是輔助醫生更標準地採集圖像並作出更精準的診斷,減少醫生的工作負擔,改進報告流程。顯然,人工智慧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

檢查流程的改進也是應該考慮的一個問題,掃描的速度已經很快的,而之前之後的工作需要更高的效率,人工智慧的加入相信可以幫助醫生更好地優化檢查的流程。

新的後處理技術如Cinematic Rendering將幫助醫生更好地跟患者以及臨床醫生交流。

Cinematic Rendering

如果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目前所有的設備都在學習CT,比如X光機可以做三維重建,鉬靶可以做斷層,DSA有類CT成像,MRI有多層技術。

當所有人都跟你比,學習你的時候,說明你處在領先的水平。

CT要學習的是MRI,努力提高密度解析度,使用更低的輻射劑量。

如果從豪斯菲爾德的原型機開始算,CT的發展到今年整整半個世紀了,特別是多層螺旋CT誕生以來的20年,CT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相信有大批的科學家共同努力,未來CT可期。

來源:XI區

【版權聲明】本平臺屬公益學習平臺,轉載系出於傳遞更多學習信息之目的,且已標明作者和出處,如不希望被傳播的老師可與我們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新華社記者劉衛兵新書《回望20年》出版
    由新華社資深記者劉衛兵撰寫的記錄20年社會變化的紀實著作《回望20年——一位新華社記者的採訪手記》,近日由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新華社總編輯何平專門給該書作序《聚焦時代變遷》。以新聞攝影人特有的經歷、敏感以及專業攝影記者手中的相機,記錄下改革開放歷程,首次披露了社會變遷許多歷史事件、珍貴瞬間背後的故事和細節。
  • 可視化的中國珍稀動物分布變遷史
    《地圖集》是全景式反映以第四紀為主,尤其是全新世以來歷史時期,在中國生息繁衍的、現為珍稀的野生動物的地理分布與變遷概況的專題地圖集。由於研究歷史自然地理學主要依據古文獻記載,而全球唯有中國擁有數千年不間斷的古籍,使得這方面研究具有獨特性。
  • 從板磚到iPhone6 看手機屏幕顯示變遷史(全文)_液晶顯示器應用技術...
    1追溯手機屏幕顯示變遷史    當你看到這題目的時候一定會感到十分的好奇,板磚到底和iPhone有什麼關係呢?前者實際上也是行動電話,「板磚」只是它的的俗稱,它的學名其實叫「大哥大」是世界上最早普及的行動電話。
  • 上海首部記錄社區記憶的文字集發布 回望百年社區歷史
    ,在書的最後他寫道:「如果我們回望,留取樣本,是有意義的。」  日前,上海首部記錄社區記憶的文字集《社區記憶——百位長者口述歷史》(下簡稱《口述史》)正式發布。長寧區江蘇路街道歷時一年,採訪了社區內106位老人,在總時長180多個小時的對話中整理出27萬字口述資料,匯同500餘張歷史照片集結成冊,完成了對社區歷史跨越百年的回望。
  • 70年城鎮變遷,他們這樣定義「家」的樣子
    20世紀80年代,出生於50年代的王奶奶(化名)結婚後,與丈夫住進了宿舍樓。
  • 40部電影回望改革開放40年來的光輝歲月
    本次影展將持續三個月,共覆蓋全市16個區的25家影院,用40部電影帶領觀眾回望改革開放40年來的光輝歲月。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在這期間,中國電影不僅自身經歷了巨大的發展,更以見證者的身份參與其中,共同書寫了40年的滄桑巨變,在銀幕上留下了一個個時代變遷的烙印。本次影展將通過電影放映、專家講解等各類電影活動,為影迷講述一個個書寫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故事。
  • 進口紙變遷史:我們是怎麼「一夜回到三十年」的?
    今年四月的時候,小印同學梳理了中國紙包裝產業近30年的發展歷史,並撰文《中國紙包裝產業30年發展史》上、下兩篇,文章對中國紙包裝企業從風雲激蕩中崛起,並成為時代主角過程進行了概括。在中國紙包裝產業發展過程中,雖然中國民營企業不斷成長,本土原紙也牢牢佔據國內大部分市場,但進口紙一直在國內保有一定的份額,甚至還有捲土重來之勢。
  • 氣候與歷史的回望猜想
    375年匈奴進入歐洲,將阿蘭人趕到西邊,阿蘭人再將東哥特人趕到西邊,就像骨牌一個推倒一個,攪亂了歐洲時局。不論是匈奴人還是哥特人,氣候的變化賦予了他們前所未有的攻擊性,原居的土地不再適宜居住,他們只能尋找新的生存空間。歐洲的很多部落國家,都曾經歷了與哥特人大致相同的歷史,他們一路遷徙一路打仗,最終在氣候適宜的時候落在宜居的土地上,與土著族群混合,形成了歐洲分合演繹的歷史。
  • 做肺部ct可以查出什麼病?提醒:檢查前注意這5項
    ct本身就是一個斷層掃描,相對於將人體橫斷位切成不同的層面,更有利於檢查身體的病變部位。既然如此,那肺部ct能查出什麼疾病呢?肺部ct指的就是胸部檢查,對於肺部病變有極高的診斷價值,這包括了肺部創傷、感染性病變、腫瘤等。另外,對於縱膈內的腫瘤、淋巴結以及胸膜病變等,也可能通過胸部ct查出。
  • 三千年的氣候變遷史:中國古書中的動物,問你知多少?
    竺可楨曾經根據竹、梅和荔枝等植物在歷史上的分布情況,研究三千年的氣候變遷史。研究中國環境史的學者是幸運的,中國不僅生態多樣,物種豐富,而且現存古籍、動植物志和地方志也記錄了大量物種。但是,中國歷史綿遠流長,人類對自然認知能力逐步提高,許多動植物名稱也隨之發生變化。面對歷史文獻記錄的物種,沒有生物學基礎的環境史學者很容易產生混淆。
  • 網絡電影題材變遷史
    遙想一年半以前,這種內容形態還因「佳作欠奉」,成為官媒點名批評的對象,伴隨其5年的發展歷程,網絡大電影從追求短期內容極速變現的商業模式,到如今用現實主義的題材創新和文化內涵,承載價值表達,記錄時代發展與人民心聲。 5年間,網絡電影成為中國電影越發重要的市場增量,也被記錄著從初生到成熟的題材變遷史。
  • 時代更迭,見證衡陽樓市的變遷史
    新世紀的2005年前後,衡陽商品房市場迎來了第一波住房按揭貸款熱潮;大批如老劉這樣的工薪階層,通過貸款實現安居夢。時至今日,正如老劉這一批貸款購房者,也即將為房貸畫上句號。從最初的幾萬、十幾萬,到今天幾十萬、上百萬的房貸,近20年來「房奴」的變化,也折射出衡陽商品房市場的變遷與進化。2006年,彼時的高新開發區建設正如火如荼,每平方米接近2000元的房價對於當時的衡陽市民而言依舊奢侈。就在那一年,35歲的老劉貸款15萬元在鑽石城買下了自己的第一套房子,約定15年還清。
  • ct.DNA甲基化腫瘤風險指數和免疫能力檢測
    ct.DNA甲基化通過國際癌症和腫瘤基因圖譜(Cancer Genome Atlas,TCGA)資料庫分析,針對 485,000 個腫瘤甲基化位點,已篩選設計併合成能對22 種不同腫瘤進行特異識別的 3000餘個生物探針,腫瘤風險預測準確率超過85% 。
  • 通過ct掃描機,全球每年或可致癌2.9萬人,這是真的嗎?
    通過ct掃描機,全球每年或可致癌2.9萬人。這個調查結果是來自於美國雜誌《消費者報告》網站上的披露。 一發到網站之後,很多人看到感覺觸目驚心,感覺很害怕,造成了心理上很多的困擾和擔心。
  • 專訪中山大學教授徐堅:考古學家的「全球史」有鮮明的物質性
    研究興趣集中在狩獵——採集社會的進化生態學、考古學方法與理論、新大陸古印第安文明、人類進化以及石器技術。至於以公元1500年作為第五次開始的起點,這是來自全球史的觀念,即以地理大發現作為當下時代的起點。提出了「新石器革命」和「城市革命」的考古學家柴爾德及其代表作澎湃新聞:那麼,您對全球史觀念中公元1500年作為近現代的開始標誌,怎麼看?
  • 回望天津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這部紀錄片今晚開播!
    回望天津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這部紀錄片今晚開播!,是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生動教材。該片堅持「政論情懷、故事表達」,既客觀反映歷史的進程,又注重接地氣的故事表達,既講述奠基歲月中的重大歷史事件,也反映了千千萬萬天津人民日常生活的巨大變遷。
  • 【招生通知】2017年復旦大學史地所暑期學校
    2017年7月,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將舉辦「歷史維度下的生態系統與人類文明」暑期學校,將邀請活躍於歷史地理學、環境史學、生態學等領域的一線專家,集中講授歷史環境變遷領域最新的研究理念和方法,培育新人、交流動態。
  • 在外太空的一次次回望,原來地球長這樣
    那麼你是否幻想過,在太空中回望地球是什麼樣的感覺?當然了大部分人是沒有機會親眼去看的,但是自從上個世界五六十年代開始,人類已經開始了太空探索之路,發射了很多無人探測器,最遠也登上了38萬公裡之外的月球。看一看曾經在外太空的次次回望,我們的地球到底長成什麼樣子?
  • 代理直銷:鐵道混凝土結構掃描儀_晉城/橋梁聲波ct儀
    #技術規格:超聲波速度範圍: 1000 - 4000 m/s工作頻率範圍: 10 - 100KHz混凝土大檢測深度: 2000 mm / 3000mm (3D/3D Pro)鋼筋混凝土大檢測深度: 800 mm /1000mm (3D/3D Pro)厚度測量大精度: ±(0.05*X+10) mm, X為測的厚度值定位缺陷深度的測量範圍: 50-800mm缺陷深度定位大精度: ±(0.05*X+10) mm, X為測的厚度值識別小缺陷尺寸: 直徑20mm(球形)(長度至少200mm,深度在50mm-800mm
  • 2016年全球「大數據企業50強」榜單揭曉
    該公司預測,到2020年,電腦在網絡流量中的佔比將只有29%,而智慧型手機將佔到30%。   而若僅就物聯網而言,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預計,到2025年,嵌入式傳感器和聯網設備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將高達6.2萬億美元。   如何對迅猛增長的數據量進行有效管理?這已經成為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