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蟲化石
藏著十幾種生物的雨花石化石 朱姝 攝
採自湯山,保存完整的「王冠蟲」、餅乾大小的雨花石上,竟然聚集著十幾種不同種類的化石、連「蛋皮」都完整保存的橢圓形恐龍蛋……18日,在由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和本報共同主辦的「第八屆化石鑑賞大會」上,市民們拿出很多收藏珍品,其中不少連古生物專家都覺得很「難得」。
3億多年前湯山地區是一片海
南京市民張先生是「化石鑑賞大會」的「常客」,幾乎年年都會帶「寶貝」來,今年也不例外。「這塊化石來自南京湯山附近的墳頭村,是一次偶然的機會得到的。」張先生剛拿出一塊小石塊,就引起了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許漢奎研究員的注意,立即拿過來鑑定。
經過許漢奎研究員仔細比對,認為這是一塊距今3億多年的「王冠蟲」化石。「湯山墳頭村保存一個非常重要的地質剖面,我們專業上叫它墳頭組,地質年代是距今3億多年的中志留紀時期。」許漢奎研究員對記者解釋說,之所以叫如此「怪異」的名字,是因為墳頭村靠近陽山碑材,明朝皇帝朱棣統治時期,有上萬個平民在當地開採陽山碑材。因為氣候炎熱,不少人被熱死,大量的屍體被埋葬於此,後來人們就叫這裡是「墳頭村」。「王冠蟲是我們熟知的三葉蟲的一種,是中志留紀時期的標誌。一旦找到王冠蟲,就可以對所屬地層定年。」
這個蟲子的頭部邊緣有一列突起的小瘤,狀似王冠,故名「王冠蟲」。完整蟲體長3~6cm,頭甲三角形,具三個呈「品」字形排列的半球形突起。「能保存得如此完整很難得,因為不少王冠蟲化石的中間部分容易斷裂。」許漢奎研究員介紹說,「王冠蟲」生活在海洋裡,這也證明3億多年前,湯山地區還是一片海洋。三葉蟲雖然是寒武紀時期的「統治者」,但是到了3億多年前的中志留紀時期已經很少。因為那個時候海洋裡已經出現了它的「天敵」——頭足類生物,現在的章魚就是頭足類動物後代。它們個頭大,對三葉蟲構成嚴重的「威脅」。
雨花石上分布十幾種生物
市民徐先生帶來了多年前從清涼山雨花石市場「淘」來了一塊雨花石,這塊餅乾大小的雨花石乍一看並不起眼,上面的花紋甚至還不如之前輝木雨花石精彩。但就是這塊不起眼的小石頭,卻引發了在場古生物專家的關注。
「經過放大鏡放大,這塊小雨花石上居然分布了至少十種生物。」南京地質古生物所孫衛國研究員指著化石告訴記者,比如珊瑚、苔蘚蟲、有孔蟲、海綿、螺螄等,甚至連螺螄殼的填充物部分,都能找到化石。「這些都是海洋生物,反映了當時海洋裡的生物多樣性。」
橢圓形恐龍蛋上面還有蛋皮裂紋
「這個恐龍蛋保存得不錯,觀賞性很高。」市民王先生帶來的恐龍蛋引發了現場的「最高潮」。這個恐龍蛋呈橢圓形,上面還保存著蛋皮裂紋。據他介紹,這個恐龍蛋是他們在江西發現的,當時一共找到了11個,都是呈放射狀排列的。因為覺得有趣,在場的朋友將這11個恐龍蛋分著收藏了。
「你們將它們分掉了?哎呀,那太可惜了!」許漢奎研究員遺憾地說,不同的恐龍,下的恐龍蛋形態也不一樣,有的是呈放射狀保存,有的是胡亂排列。能找到一窩完整的恐龍蛋非常不容易,如果可以把一窩完整保存,那就有可能知道下蛋的恐龍究竟是哪一種。
揚子晚報記者 朱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