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對抗空氣汙染,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邦開展了一項獨特的試點計劃。若這一試點成功,該計劃將有望被推廣至印度其它地區,以顯著緩解該國嚴重的空氣汙染問題。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7月11日報導,印度古吉拉特邦啟動了世界上第一個顆粒物排放「總量控制與交易」計劃,以控制空氣中的顆粒物汙染。簡而言之,即政府設定一個排放上限,並允許工廠在此範圍內買賣排放許可。
該計劃目前在古吉拉特邦人口密集的港口工業城市蘇拉特啟動,那裡的紡織和染料工廠是主要的汙染源。自2011年起,蘇拉特的汙染管理部門與美國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展開合作,共同研究當地排放交易的影響。
蘇拉特是一個工業密集的港口城市,紡織和染料工廠是主要的汙染源。「總量控制與交易」計劃
據BBC報導,在印度古吉拉特邦政府推出的排放交易體系中,基本「商品」是工廠通過煙囪排放的那些顆粒物質(PM)。
在該體系下,工廠排放每單位的顆粒物都必須持有許可證,且顆粒物必須符合規定標準——每立方米的大氣顆粒物為150毫克。
雖然不同行業之間可以買賣排汙許可,但汙染物排放總量是固定的,符合大氣汙染標準。
根據規劃,在這項交易計劃推出後,那些能夠以較低成本(低於排放許可買賣價格)來降低汙染量的行業可能會儘量大幅降低汙染量,使其遠低於排放標準並將多餘排放許可出售給其它行業,而那些購買排放許可的行業則往往需要花費大量成本(高於排放許可買賣價格)才能降低汙染量的行業。
報導稱,這一過程後,在總排放量保持不變的前提下,參與交易的行業的合規總成本都減少了,還能進一步激勵企業不斷創新,以找到廉價的新方法來減少排放。
汙染的空氣瀰漫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薩巴爾馬蒂河上空。造成印度空氣汙染嚴重的原因眾多,鄉村地區燃燒木頭或糞便產生的煙霧,城市裡的交通尾氣、煤煙、建築灰塵和工廠排放的廢氣都是汙染源。BBC報導稱,2017年,空氣汙染導致至少120萬印度人死亡。該地區的微小顆粒物(即人們熟知的PM2.5)濃度是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8倍。這些微粒非常微小,它們可以直接進入肺泡,使人容易患上呼吸和心血管疾病,甚至威脅生命。
今年早些時候,美媒援引空氣品質監測網站AirVisual的一份最新報告稱,2018年,全球空氣汙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中,有7個都在印度。
4年研究成果的實踐
美國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EPIC)所長兼經濟學家麥可格林斯通(Michael Greenstone)表示,過去四年來,研究所一直在與古吉拉特邦汙染控制委員會(GPCB)開展合作,此次的蘇拉特項目正是多年合作的結果。
2015年,印度環保部強制命令紙漿造紙廠、釀酒廠、製糖廠、製革廠、發電廠、鋼鐵廠等17個高汙染行業安裝連續排放監測系統(CEMS)設備。CEMS是安裝在工廠裡的傳感器網絡,它能實時發送煙囪排放汙染的數據。
在實驗的第一階段,約有170個行業安裝了這種設備,成本大概在2500到7000美元之間(約合人民幣1.7萬至4.8萬元)。
格林斯通博士表示,「我們與GPCB和當地行業開展了廣泛的合作,分析這些數據,並研究如何進行監管。」
如今,古吉拉特邦汙染控制委員會將蘇拉特作為試點,是將上述項目研究的成果應用於實際,以幫助市場運作。格林斯通稱,如果此次試點成功,未來將有希望把這種監管方法推廣到古吉拉特邦其它地區,以及印度其它邦。
印度高汙染行業已被要求安裝排放控制系統。能源專家、著有《印度大霧霾》(The Great Smog of India)一書的西德哈思辛格(Siddharth Singh)預測,這項排放交易計劃有可能奏效。
印度能源效率局(BEE)一直在實施一項提高工業能源效率的計劃。該計劃瞄準了印度各地約500個大型能源用戶,並鼓勵它們互相交易能源效率證書。此舉減少了能源使用和排放量,同時節約了成本。
西德哈思辛格補充稱,「印度只是在邦一級測試交易計劃,即使試點失敗了也無傷大雅,但如果成功,就可以擴大規模,並成為一項偉大的政策工具,以解決印度的顆粒物空氣汙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