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睡眠障礙數據——來自系列循證醫學研究的發現

2020-11-25 醫脈通

澳門大學健康科學學院 項玉濤 教授,盧麗 博士

廣州惠愛醫院 李璐 博士

深圳康寧醫院 操小蘭 博士


睡眠障礙在各個人群中非常普遍,可造成一系列不良後果,如生活質量下降,軀體和精神疾病風險升高,治療成本增加等。在開展有效的預防和治療之前,了解睡眠問題的流行病學特點及相關影響因素非常重要。全面了解各人群存在的睡眠問題,可以為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有力的依據。


睡眠障礙與經濟文化、生活習慣與壓力等很多因素相關,因此針對一個國家的研究結果往往不能外推至其他國家。迄今為止,由於科研經費有限以及接受專業訓練的科研人員不足等原因,我國尚無睡眠障礙患病率的全國性數據。日前,我國澳門大學健康科學學院精神科項玉濤教授團隊開展了一系列關於中國不同人群睡眠障礙的循證醫學調查研究,結果如下:


一、中國普通人群睡眠障礙患病率


為全面探討中國普通人群睡眠障礙的流行病學現狀,項玉濤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精神科原博士生、現深圳市康寧醫院操小蘭博士和廣東省精神衛生中心王詩鑌博士等開展了此項meta研究[1],本研究已被PloS One錄用。


1、本研究納入了截至2016年4月收錄於Pubmed、Embase、PsycINFO、中國知網、萬方和 SinoMed資料庫的符合標準的流行病學調查17個,含115,998名普通個體。合併符合納入標準的研究,中國普通人群睡眠障礙檢出率為15.0% (95%CI: 12.1%-18.5%)(圖1)。

圖1 森林圖-中國普通人群睡眠障礙檢出率


亞組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大於43.7歲的普通人群睡眠障礙檢出率低於年齡小於43.7歲的普通人群(11.6%,95%CI: 7.5%-17.6% vs 20.4%,95%CI: 14.2%-28.2%,p = 0.046),男性和女性普通人群睡眠障礙的檢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14.2%,95%CI:11.1%-18.0% vs 18.5%,95%CI:15.2%-22.4%)。


不同的評估工具影響睡眠障礙的檢出率(p = 0.001):使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作為評估工具的研究,合併後檢出率為15.1%(95%CI: 11.4%-19.6%);使用Athens失眠量表(ASI)作為評估工具的研究,合併後檢出率為22.3% (95%CI: 20.4%-24.4%);使用標準化問題(如:過去一個月有失眠問題嗎?)做評估工具,其檢出率為12.5% (95%CI: 8.1%-18.9%).


二、老年人睡眠障礙患病率


為全面探討中國老年人睡眠障礙率的流行病學現狀,澳門大學健康科學學院精神科項玉濤教授團隊博士生盧麗、饒文旺,廣東省精神衛生中心王詩鑌博士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張慶娥博士等開展了此項meta分析[2],本研究被Behavioral Sleep Medicine錄用。


1. 本研究納入了截至2016年9月收錄於Pubmed、Embase、PsycINFO、中國知網、萬方和 SinoMed資料庫的符合標準的流行病學調查47個,含242,010位60歲或以上的老年人。合併符合納入標準的研究,中國老年人睡眠障礙患病率為35.9% (95%CI: 30.6%-41.2%) (圖2)。

 

圖2 森林圖-中國老年人睡眠障礙率


亞組分析結果顯示,農村地區的老年人睡眠障礙率高於城市地區的老年人(44.0%, 95%CI: 31.2%-56.8% vs. 34.3%, 95%CI: 29.1%-39.6%, p = 0.036)。Meta回歸結果表明小樣本研究和高睡眠障礙率相關 (p < 0.001),人群平均年齡以及研究時間與睡眠障礙率無統計學相關 (p =0.86, p =0.84)。 


2. 如圖3,研究者另外合併27個報告匹茲堡睡眠質量得分的研究,老年人匹茲堡睡眠質量得分為6.64 (95%CI: 6.14-7.13)。


 

圖3 森林圖-中國老年人睡眠質量 (匹茲堡睡眠質量得分) 


亞組分析結果顯示,女性在入睡所需時間(Q = 23.62, p < 0.001)、睡眠效率(Q = 12.08, p = 0.001)和使用催眠藥物(Q = 4.07, p = 0.044)三個條目的得分均高於男性。


三、老年人睡眠時間和模式


為全面探索中國老年人群(≥60歲)睡眠時間和睡眠模式現狀,盧麗、饒文旺、王詩鑌博士等開展了此項meta分析[3],本研究已經發表於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1. 本研究納入了至2016年9月收錄於Pubmed、Embase、PsycINFO、中國知網、萬方和 SinoMed資料庫的符合標準的流行病學研究36個,樣本量為150,616位老年人。結果顯示,中國老年人日均睡眠時間為6.82小時(95%CI: 6.59-7.05小時,圖4)。


 

圖4 森林圖-中國老年人睡眠時間


長短睡眠時間的限定界值在不同的研究中有所不同。對於短睡眠者,日均睡眠時間小於5小時者的比例為18.8% (95%CI: 1.7%-35.9%),小於6小時者的比例為26.7% (95%CI: 19.7%-33.7%),小於7小時者的比例42.3% (95%CI: 34.8%-49.8%)。相反,日均睡眠時間長於8小時者的比例為22.6%(95%CI: 13.9%-31.4%),長於9小時者的比例為17.6% (95%CI: 12.4%-22.9%)。


老年人群上床睡覺的時間為晚間21:03(95%CI: 20:48-21:18),入睡平均所需時間為30.66分鐘 (95%CI: 20.32-41.00分鐘),平均起床時間為早晨5:24(95%CI: 4:58-5:50),日均臥床時間為7.82小時(95%CI: 7.43-8.21小時)。


中國東部地區老年人上床睡覺時間晚於中部地區(21:23, 95%CI: 21:06-21:41 vs. 20:43, 95%CI: 20:27-21:00),但東部地區老年人日均臥床時間長於中部地區老年人(8.10小時, 95%CI: 7.87-8.33小時 vs. 7.41小時, 95%CI: 7.13-7.70小時)。 


四、大學生睡眠障礙患病率


中國目前在校大學生規模達到3700萬人,位居世界第一,已佔全球高校學生總人數的五分之一。大部分大學生住在學校的集體宿舍,缺少家長的監督,某些專業面臨著艱巨的學習任務,進而面臨嚴峻的睡眠問題。為了更好地了解中國大學生的睡眠情況,澳門大學健康科學學院精神科項玉濤教授團隊原博士生、現廣州市惠愛醫院李璐博士、澳門大學健康科學學院精神科王園園博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張玲博士及廣東省精神衛生中心王詩鑌博士等對中國大學生的睡眠障礙情況進行了薈萃分析[4],相關內容已發表於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本研究系統回顧了截至於2016年8月Pubmed、Embase、PsycINFO、中國知網、萬方和SinoMed資料庫收錄的關於大學生睡眠障礙的流行病學調查,最終納入76篇原始研究,共包含來自112,939名大學生,覆蓋了全國19個省、4個直轄市、4個自治區及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結果顯示,中國大學生睡眠障礙發生比例是25.7%(95%CI: 22.5-28.9%,圖5),而另外一項在26個國家進行的、包含20,222名大學生的研究中,這一比例僅為10.4%,揭示中國大學生面臨著更加嚴重的睡眠問題 (圖5)。


 

圖5 森林圖-中國大學生睡眠障礙率


亞組結果表明不同的診斷評估標準會影響睡眠障礙的檢出率(p=0.005):使用同一篩查評估問卷PSQI時,越高的臨界值與越低的睡眠障礙率相關(p<0.001)。此外,與其他專業學生相比,醫學生更容易有睡眠障礙 (25.5%,95%CI: 21.9%-29.6% vs. 19.0%,95%CI: 15.1%-23.7%,p=0.031);與樣本數大於1000的研究相比,樣本數小於1000的研究中睡眠障礙檢出率較低 (20.8%,95%CI:17.2%-24.9% vs. 27.7%,95%CI:22.7%-33.3%, p=0.036)。在睡眠障礙的發生率上,男女,城鎮和農村與睡眠障礙檢出率無統計學相關。

 

五、大學生睡眠時間和模式


為了了解大學生的睡眠時間和睡眠模式的現況,李璐博士、王園園博士和王詩鑌博士開展了此項meta研究[5],本研究已經發表於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


本研究納入截至於2016年8月PubMed、Embase、PsycINFO、中國知網、萬方和SinoMed資料庫關於大學生睡眠時間和模式的共57篇流行病學研究,其中包含82,055名大學生。結果顯示,中國大學生的日均睡眠時間7.08小時(95%CI: 6.84-7.32小時)。亞組分析結果顯示,在平時上課時間大學生的睡眠時間顯著低於休息日的睡眠時間(6.71 vs. 8.36小時)。與內地大學生相比,香港和臺灣大學生睡眠時間較短( 6.77,95%CI: 6.67-6.88 vs.7.27, 95%CI: 6.92-7.61)。睡眠女性和男性之間無顯著差異。

 

圖6 森林圖-中國大學生睡眠時間


長短睡眠時間的限定界值在不同的研究中有所不同。有8.4%(95%CI: 5.7%-12.3%)和43.9%(95%CI: 36.9%-51.1%) 的大學生睡眠時間分別不足6小時和7小時,相反,日均睡眠時間長於8小時者的比例為18.3%(95%CI: 13.2%-24.8%),長於9小時者的比例為5.7%(95%CI: 3.2%-9.9%)。


亞組結果顯示,16.9%(95%CI: 10.0%-27.1%)的醫學生睡眠時間短於6小時,而其他非醫學專業的大學生僅為7.4%(95%CI: 5.8%-9.5%)。有72.7%的大學生在晚上11點以後才入睡,更有23.8%的大學生經常在晚上12點以後才入睡。有25.5%的大學生入睡所需時間超過30分鐘,存在入睡困難的問題。大學生的起床時間在上課期間和休息日分別為8:04am(95%CI: 5:40 am-9:27 am)和9:52am(95%CI: 9:02 am-10:43 am)。


結論


從上述系列循證醫學研究的結果來看,中國普通人群、老年人和大學生群體中,睡眠障礙和短睡眠普遍存在。因此,在睡眠障礙高風險人群中開展定期的普查並開展相關防治措施非常必要。


作者團隊簡介


項玉濤,澳門大學健康科學學院精神科教授,博士生導師。世界精神科學會(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精神病理委員會委員、城市精神健康委員會委員,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精神衛生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醫促會精神衛生分會委員。

 

分別於1998年和2003年於首都醫科大學獲得臨床醫學學士和精神衛生專業碩士學位,2006年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博士畢業,之後於美國馬裡蘭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接受博士後訓練。2008年 - 2013年於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任科研助理教授,2014年-2017年於澳門大學健康科學學院任副教授,2017年至今於澳門大學健康科學學院任教授。


2007年以來在包括Lancet、World Psychiatry、Am J Psychiatry等國際期刊發表SCI論文300餘篇,獲得十餘項國際科研成果獎。研究領域:心境障礙、精神科臨床流行病學、精神藥理學、精神科服務、精神科meta-analysis等方面的臨床研究。


相關文獻:

1. Cao, X.L., Wang, S.B., Zhong, B.L., Zhang, L., Ungvari, G.S., Ng, C.H., Li, L., Chiu, H.F., Lok, G.K., Lu, J.P., Jia, F.J., Xiang, Y.T., 2017. The prevalence of insomnia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n China: A meta-analysis. PLoS One 12 (2), e0170772.

2. Lu, L., Wang, S.B., Rao, W.W., Zhang, Q.E., Ungvari, G.S., Ng, C.H., Kou, C.G., Jia, F.J., Xiang, Y.T., 2018. The prevalence of sleep disturbances and sleep quality in older Chinese adults: a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Behavioral Sleep Medicine. In press. 

3. Lu, L., Wang, S.B., Rao, W.W., Ungvari, G.S., Ng, C.H., Chiu, H.F.K., Zhang, J., Kou, C., Jia, F.J., Xiang, Y.T., 2017. Sleep Duration and Patterns in Chinese Older Adults: a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Int J Biol Sci 13 (6), 682-689.

4. Li, L., Wang, Y.Y., Wang, S.B., Zhang, L., Li, L., Xu, D.D., Ng, C.H., Ungvari, G.S., Cui, X., Liu, Z.M., De Li, S., Jia, F.J., Xiang, Y.T., 2018. Prevalence of sleep disturbances in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a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J Sleep Res. In press. 

5. Li, L., Wang, Y.Y., Wang, S.B., Li, L., Lu, L., Ng, C.H., Ungvari, G.S., Chiu, H.F.K., Hou, C.L., Jia, F.J., Xiang, Y.T., 2017. Sleep Duration and Sleep Patterns in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A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J Clin Sleep Med 13 (10), 1153-1162.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最新研究發現循證醫學存「缺陷」
    過去二十年以來,統治整個臨床研究領域的方法學範式是循證醫學,對於臨床醫生而言,循證醫學代表著三樣東西:大樣本前瞻性臨床試驗,尤其是大樣本隨機對照試驗(RCT);Meta-分析;循證指南。作為從循證醫學進入中國之初就開始進行Meta-分析研究的醫生和科學家,我們認為以下幾個理由是主要的:●大多數臨床試驗的樣本量不夠大。樣本量小了,其對假說的驗證能力就低了,但是大樣本臨床試驗成本很高。把來自於很多個研究者的臨床試驗通過Meta-分析合併在一起,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很快地增加樣本量,從而減少達到有效樣本量所需結論的成本。
  • 關於循證醫學、精準醫學和大數據研究的幾點看法
    1. 999077 中國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2. 100191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循證醫學仍是當今最好的醫學實踐模式。需要注意的是,證據本身不等於決策,決策還必須考慮現有資源和人們的價值取向。
  • 張田勘專欄:電擊療法治網癮未獲循證醫學支持
    摘要:循證醫學的基本內容可歸納為一個核心概念、兩個金標準證據、三個基本要素、四個基本步驟和五級證據梯度。電擊療法治網癮,需要更充分的科學評價和嚴格的循證醫學證據。當時,衛生部組織了專家研究和論證了相關問題,認為電刺激療法治療網癮技術的安全性、有效性尚不確切,國內外並無相關臨床研究和循證醫學依據,暫不宜應用於臨床。儘管楊永信稱電擊療法有效,但並未經過嚴格的循證醫學的驗證。
  • 循證|專題2:如何解讀循證醫學研究結果——P值的意義到底何在?
    隨著循證醫學成為臨床醫學研究中一項重要的理論和方法,臨床醫學的發展越來越依賴循證醫學研究結果的指導。總體而言,臨床醫學研究結果的意義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即臨床意義和統計學意義。臨床意義是否具有顯著性,主要觀察的是結果效應的大小,而統計學意義是否具有顯著性,則主要觀察的是P值的大小。
  • 《循證醫學》重點大全
    循證醫學是最佳研究證據與臨床醫生技能、經驗和病人的期望、價值觀三者之間完美的結合。循證醫學的基本原則1證據必需分級以指導臨床決策2僅有證據不足以作出臨床決策循證醫學的特點1「證據」及其質量是時間循證醫學的決策依據2臨床醫生的專業技能與經驗是實踐循證醫學的基礎3充分考慮病人的期望或選擇是實踐循證醫學的獨特優勢循證醫學實踐的基本步驟和方法1提出明確的臨床問題2系統檢索相關文獻,全面收集證據3嚴格評價,找出最佳證據4應用最佳證據,指導臨床實踐5
  • 醫學英語:循證醫學名詞
    sensitivity analysis   墨克手冊 Merck manual   N   腦卒中病房 Stroke Unit   內在真實性 internal validity   P   偏倚 bias   Q   起始隊列 inception cohort   前-後對照研究
  • 中醫藥抗疫效果的循證醫學思考
    從循證醫學的角度看,有以下幾個問題值得探討:這裡說的「有效率」是什麼意思?怎麼定義的?這些中藥方劑或中成藥,對新冠肺炎有明顯療效,指的是什麼,在哪些方面有效果?通過官方、媒體和中醫類自媒體等的廣泛宣傳,中醫或中西醫結合治療新冠肺炎的效果,已經廣為人知。
  • 循證醫學名詞術語總匯
    比值比  odds ratio,OR標準化均數差  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 SMD病例報告  case report病例分析  case analysis病人價值觀  patient value (此詞刪除)病人預期事件發生率  patient’s expected event rate, PEER補充替代醫學
  • 構建循證教育體系 推動教育決策和實踐科學化專業化
    姚海翔攝/光明圖片中國教育發展,無論是教育改革、教育決策,還是教育實踐,都要實現科學化和專業化。教育學科要承擔起更好地服務新時代國家深化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責任,需要以基於數據和證據的循證教育(Evidence-based Education)體系支撐。
  • 協和男護士冷眼看循證 為什麼近些年質疑越來越多
    醫學發展至今,革命性的診療手段不斷問世,基因測序、靶向治療、3D列印、雲計算,為我們探索人體的奧秘不斷加入新的砝碼。特別是近些年循證醫學的興起,人體、疾病、診療的數據被收集整理,成為指導我們診療護理的依據,甚至成為金標準。循證醫學改變了醫學領域經驗模式的不足,推翻了很多醫務工作者的推斷、直覺與假設。如此振奮人心的改變,如今卻遭到越來越多的人質疑,循證醫學究竟怎麼啦?
  • 當「同情用藥」遇上「循證醫學」——俄羅斯疫苗
    當「同情用藥」遇上「循證醫學」,如何選擇就是看個人風險承擔能力。————循證醫學————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是現代醫學的重要原則之一,顧名思義,就是「遵循證據的醫學」,又稱實證醫學。其核心思想是醫療決策應在現有的最好的臨床研究依據基礎上作出。也就是大家說的,talk is cheap,show me the data。
  • 循證醫學中Meta分析的基本步驟是什麼?
    水天聊循證 Weixin ID doctorhappiness
  • 史學「循證」的啟示
    現如今,醫學有「循證(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藥學有「真研(真實世界研究:Real World Study,RWS)」。
  • 區別於保健品,不止維生素,你可能對「醫學營養調節劑」一無所知!
    醫學營養調節劑,區別於一般食品,保健品,是作為一種營養調節途徑,對治療、康復及機體功能維持等起營養支持作用,其具備循證醫學證據支持,通過臨床試驗,在海外由醫生和醫療健康專業人士倡議使用,可和藥品補充搭配使用,無藥物副作用。三、 醫學營養調節劑有什麼用途?
  • 國際頂級醫學雜誌接連刊登針灸治療膝骨關節炎系列研究
    近期,北京中醫藥大學劉存志教授團隊牽頭完成的針灸治療膝骨關節炎系列成果分別發表在國際疼痛研究協會(IASP)官方雜誌《PAIN》和美國風溼病學會(ACR)官方雜誌《Arthritis & Rheumatology》。
  • 真實世界證據,循證醫學研究的「後起之秀」
    臨床實踐經常存在超適應證用藥的情況,收集並分析這些數據可以探究藥物在尚未獲批的疾病及人群中的療效,進而為上市後藥物擴大適應證提供可能。2016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了《21世紀治療法案》,明確指出RWE可用於擴展已獲批藥物的適應證。但觀察性研究無法消除未知混雜因素的影響,且常採用回顧性數據收集策略,容易產生偏倚,故在判斷有效性時應慎重。
  • 雲翻譯攜手循證醫學,賦能藥企數位化轉型
    《雲翻譯攜手循證醫學賦能藥企》的演講,引起極大共鳴和廣泛討論。 除翻譯外,今年我們還重點打造推出了循證醫學產品——雲端知識管家。 產品面向藥械研發、臨床研究、醫學事務等多個領域,提供對醫學證據的發現、提取、維護、分析、總結、應用的一站式自動化管理,利用人工智慧技術賦能藥械企數位化轉型與創新,加速科學傳播。 目前主要落地的場景包括有醫學溝通、醫生問詢、合規申報等。
  • 複利【新看點】——中英雙語《中醫藥臨床循證叢書》發布,助力中醫藥走向世界!
    通過臨床療效為導向、循證醫學理念和方法為指導,結合中醫藥自身特色,客觀、科學地對中醫藥臨床療效進行評價。據盧傳堅介紹,上述研究方法是中醫藥走向世界、更廣泛地為人類健康服務且與國際接軌的必經之路。澳大利亞中醫管理局局長薛長利稱,未來還會進一步對中醫藥進行臨床循證研究,「如果不進行循證研究,將無法知道中醫藥證據發展的具體水平,這套書將會為中醫藥國際化發展提供平臺」。
  • 【神經科學人物】:睡眠醫學之父——William C. Dement
    Kleitman的研究生Eugene Aserinsky在1953年開始研究睡眠中的眼球運動,Bill參與其中並發現了快動眼睡眠:眼球在此階段時會呈現不由自主的快速移動。Bill是最早利用腦電圖(EEG)研究睡眠問題的研究人員之一,他認為:「我相信對睡眠的研究在1953年成為了一個真正的科學領域,當時我終於能夠連續整夜通過腦電圖記錄睡眠期間的大腦和眼睛活動。」
  • 循證AI賦能基層醫療,盤點百度在數字健康領域的布局大事件
    (限於篇幅,本板塊僅展示2020年-2019年的信息)1)人民衛生出版社與百度戰略合作共建醫學知識體系2020-04-102019年9月10日,人民衛生出版社與百度正式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基於百度領先而全面的人工智慧技術、人衛社頂級的醫學內容和專家資源,共同建設中國最權威的循證醫學知識體系,並攜手推動適合中國國情的CD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