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飛船「中國造」的最後一米 耗時近10年

2020-12-05 參考消息

當神舟飛船返回艙高速降落時,一米的距離只是轉瞬之間,如果此間火箭發動機沒能點火產生反推力,減緩返回艙下降速度,航天員和飛船將遭受致命的威脅。

在中國航天科工三院,王徵作為高度控制裝置研究設計師,就是那個在神舟飛船最後一米處掌控火焰噴射的人。他和他的團隊研製的某高度控制裝置,可根據返回艙至地面的距離發出指令指示。這個返回艙末端看似不起眼的小部件,是系列神舟飛船實現「中國造」的最後一個單機設備。王徵和他的團隊走完最後這一步,耗時近10年之久。

對航天人來說,能看到自己的產品上天、安全回來,是一種幸事。

王徵卻沒有這種幸運。2011年11月17日,神舟八號飛船平穩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不少守在電視直播前的航天人歡呼起來,他們知道,落地的成功才能為「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整個任務畫上句號,也才真正讓中國成為繼美、俄後世界上第三個獨立、完全掌握空間自動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這時的王徵,正在和「嫦娥」的兄弟們做著「焦頭爛額」的試驗,處在探月工程研製某關鍵產品任務的敏感期。

有人問他:是不是沒敢看?畢竟,這是高度控制裝置第一次「乘船」飛入太空。

要是擱在7年前,他的確有些「不敢」看。那時,王徵剛從一個「以為某粒子發光」的毛頭小夥子,成長為整個項目的外場試驗技術帶頭人。

那是2004年9月,他第一次參加大型試驗,「緊張」得滿腦子都是「不能失敗」的念頭。但意外偏偏出現了,如果不緊急處置,他們準備了多年之久的某高度控制裝置,很可能因為這個小小的事故告別這次「上船」機會。

現場氣氛凝重。王徵心裡很清楚,儘管有一整套安全防護措施,但如此近距離操作要冒受到輻射傷害的風險。年輕氣盛的王徵,挽起袖子,抓起銼刀:這是戰場,作為戰士再危險也要上!

同事朝他大聲地嚷:「王徵你瘋了!不要命了!」一切聲音都不復存在。那一刻,王徵出奇的冷靜,他緊緊盯著那隻出現意外的零件,肌肉已經緊繃到快抽筋,但手中的工作絲毫未差。

事後,他承認,那半個小時,可能是他人生中最漫長的時間。

意外情況處置完畢後,第一個架次的空投開始了。

所謂「空投」,是指一個模擬「返回艙落地」的試驗,王徵他們所研製的某高度控制裝置能否保證其平穩降落就看此一舉。

投下!返回艙在降落傘的拖曳下在空中下落,某高度控制裝置加電工作,近地面1米,向反推發動機發送點火指令,在反推力作用下,返回艙平穩、呈直立狀著地。

「完美!」王徵在心裡給了自己一個喝彩。然而,試驗飛船成功落地後,王徵卻連自己的手掌都管不住了。

「無論怎麼用力,手心就像握著個雞蛋一樣,怎麼也合不攏」。身邊的同事看到他,驚呼:「王徵,你怎麼滿眼血紅!」

王徵自己一照鏡子,也被嚇了一跳。

在醫院接受體檢後,大夫悄悄對王徵說,「小夥子,你要是再多被輻射幾分鐘,這輩子恐怕都看不見飛船上天了!」

很快,第2個架次,第3個架次……均取得了成功,4投4成!在後面,兩型神舟飛船返回艙進行的多架次綜合空投試驗,同樣取得了全部成功。

在那一年,王徵成了某高度控制裝置的主任設計師,也是這個項目的第三代主任設計師。

他不止一次地提起前幾代設計師的名字:張志譜、李祥林、楊惠堂,他給自己鼓勁:「要有骨氣,不給師傅丟臉!」

多年以後,當王徵站在人民大會堂,和英雄航天員們一起接受國家領導人頒獎時,才三十出頭的他,黝黑的皮膚,稀疏的頭髮,鬢角處深深的褶皺,讓他看起來比同齡人「顯老」不少。

而立之年的王徵,立下一個理想,「一定要讓我們的產品到太空走一圈!」

當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決定同意將某高度控制裝置作為神七備份產品時,王徵愣住了:理想如此之近,幾乎觸摸得到。在向理想奮鬥過程中,他更感到自己和這個國家、民族的榮譽感離得如此之近。

很快,某高度控制裝置成了神舟八號的正樣產品。然後,神舟九號,嫦娥三號的任務接踵而至。

那是王徵喝咖啡最多的一段日子。連續幾個月高密度、高強度趕製產品,他和幾個年輕小夥子在單位扎了營,實在熬不住就往行軍床一躺,軍大衣一蓋,補一會兒覺,再回到電腦前繼續「拼」。

「對月、舉杯、喝咖啡」是他們的浪漫。戰友們把某高度控制裝置比作「兄弟」,「吃在一起、睡在一起、哭在一起、笑在一起」,有人一個月不著家,在電腦前工作到吐,被強制架著「遣返」回家,有人結婚只用了半天便趕回崗位……

在航天任務中,就是不缺拼的機會。在外場,冬天,穿著軍大衣和毛皮鞋,王徵依然有過膝蓋以下被凍得沒有知覺的體驗。夏天,40多攝氏度的高溫,在荒無人煙的大片空地上,王徵曾想,「這大太陽會不會把我們都給蒸發了。」

出生時,父母為他起名「王徵」,對他的期望並不是有一帆風順的人生,而是在徵途、不斷徵服。而同事則形容他「拼命三郎」。王徵說,「我就要跟人生拼,跟自己拼,跟任務拼,跟進度拼。現在不是都講『蠻拼的』,拼了,至少我問心無愧!」

相關焦點

  • 宇宙飛船簡筆畫:中國神舟六號
    發射時間: 2005年10月12日9時0分0秒  發射火箭: 神箭--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584秒  返回時間: 10月17日凌晨4時32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四子王草原秋韻  飛行時間/圈數: 115小時32分鐘/飛行77圈
  • 神舟五號飛船
    它於2003年10月15日9時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返回。這個飛船標誌著中國成為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     基本信息     發射時間     2003年10月15日09時整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徵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第71次飛行,也是繼1996年2003年10月以來,中國航天發射連續第29次獲得成功。
  • 神舟一號飛船
    飛船入軌後,地面的各測控中心和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測量船對飛船進行了跟蹤測控,同時,還對飛船內的生命保障系統、姿態控制系統等進行了測試。    1999年11月20日,地面指揮中心向飛船發出返回指令,神舟一號飛船於北京時間凌晨6點30分發射。同年11月21日凌晨3點41分順利降落在內蒙古中部地區的著陸場。飛船在太空中共飛行了21個小時。
  • 神舟九號飛船
    神九是中國第一個宇宙實驗室項目921-2計劃的組成部分,天宮與神九載人交會對接將為中國航天史上掀開極具突破性的一章。中國計劃2020年中國將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園,獨立自主的中國空間站屆時可能成為世界上唯一的空間站。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21秒,神舟九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升空。
  • 飛天神舟:中國載人飛船
    在全國各有關部門和科技人員的大力協同下,航天科技人員僅用7年的時間就攻克了載人航天的三大技術難題,即研製成功了可靠性很高的大推力火箭,掌握了載人飛船的安全返回技術,建造了載人太空飛行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統。隨著各項工程進度順利,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起飛並成功著陸,圓滿完成「處女之行」,揭開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展的序幕。
  • 神舟一號飛船發射過程
    1999年11月20日凌晨,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新建的載人航天發射場上,高達100多米的發射塔架各層平臺陸續打開,露出了運載火箭和試驗飛船的雄姿。捆綁式新型長徵運載火箭昂首挺立,頂部安裝著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艘試驗飛船。由江澤民主席題名為「神舟」號的飛船,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組成,兩面巨幅五星紅旗,醒目地印在船體兩側,在燈光照射下,鮮豔奪目。
  • 神舟載人飛船
    神舟一號飛船    神舟一號飛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凌晨6點在酒泉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承擔發射任務的是在長徵-2F捆綁式火箭的基礎上改進研製的長徵2F載人航天火箭。在發射點火十分鐘後,船箭分離,並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 神舟飛船,中國人的航天夢
    神舟四號載人航天前的最後調試神舟四號飛船是在神舟一號飛船、神舟二號飛船、神舟三號飛船飛行試驗成功的基礎上,經進一步完善研製而成,其配置、功能及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相同。神舟四號飛船是第四艘無人飛船,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和附加段組成。神舟五號首次載人航天,飛天夢圓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
  •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中國航天飛船都在這裡
    中國航天將進入空間站時代,這些年伴隨中國航天的發展,除了無數航天人的砥礪前行,精心專研,還有這些飛船。北京時間1999年11月21日凌晨3時41分,神舟一號飛船順利降落在內蒙古中部地區的著陸場。飛船在太空中共飛行了21個小時。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與回收,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獲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 神舟八號飛船
    ,是一架無人飛船,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第八架飛船,飛船為三艙結構,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組成。神舟八號為改進型飛船,全長9米,最大直徑2.8米,起飛質量8082公斤。神舟八號飛船進行了較大的技術改進,它發射升空後,與天宮一號對接,成為一個小型空間站。     於2011年11月1日5時58分10秒由改進型「長徵二號」F遙八火箭順利發射升空。
  • 神舟三號飛船
    自1996年10月以來,中國運載火箭發射已經連續24次獲得成功。中國科學院和信息產業部等有關單位為這次發射研製了對地遙感、生命科學、空間科學等船載儀器和地面測控設備。    基本信息    發射時間: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    發射火箭:新型長徵二號F捆綁式火箭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火箭點火升空10分鐘後,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 中國的雲海之舟--神舟飛船研製過程回顧(資料)
    1993年,當時的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向參加研製的單位發出了為中國飛船徵集名字的通知,許多人都參加了起名活動。「華夏」「九州」「神州」「神舟」「騰龍」等很多帶有中國特色的名稱被推薦了出來。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考慮再三後認為,用「神舟」二字最為貼切。
  • 大盤點|你看過幾艘神舟飛船發射?
    神舟二號任務中的火箭逃逸塔2001年1月10日1點,神舟二號飛船由長二F火箭成功發射升空。1月16日19點,飛船在軌飛行近7天後返回地面。神舟二號是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技術狀態與實際使用的載人飛船基本一致。神舟二號飛船還開展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是中國首次在自己研製並發射的飛船上進行多學科、前沿性的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
  • 追隨神舟飛船軌跡:神舟十一號邁入第四階段
    階段一:無人飛船  代表成員:神舟一號、神舟二號、神舟三號、神舟四號  神舟一號  發射時間: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運載火箭:長徵二號F  任務:環繞地球飛行
  • 「神舟」五號飛船返回艙
    1992年9月21日,中央正式批覆載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代號為「921工程」。1999年11月20日,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艘航天試驗飛船「神舟」一號發射成功,經過21小時11分的太空飛行,順利返回地球。
  • 神舟七號飛船:載人 首次進行出艙作業的飛船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Shenzhou-Ⅶ manned spaceship)是中國神舟號飛船系列之一,中國第三個載人太空飛行器,中國首次進行出艙作業的飛船,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
  • 揭秘神舟十一號飛船返航利器:最後關頭高度判斷
    這些動作只有一個目的,即讓飛船返回艙溫柔地擁入地球母親懷抱,減輕著陸衝擊對航天員健康以及太空飛行器的損害。  這並不容易,回收著陸是載人航天活動的最後步驟,也是決定航天員能否安全回家的最後一棒。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相關專家,揭秘護航神舟十一號飛船安全返回的三大利器。
  •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載人飛船 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搭載著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長徵二號F遙十一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為了驗證未來航天技術,滿足未來空間站上對長壽命的要求,此次任務對神舟十一號飛船的交會測量設備進行升級改造。 隸屬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的3艘遠望號測量船,目前已抵達太平洋預定海域,進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海上測控任務最後階段演練,等待神舟十一號發射升空。 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共派出遠望5號、6號、7號3艘測量船執行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海上測控任務。
  • 神舟四號飛船
    神舟四號飛船是第四艘無人飛船,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和附加段組成。     基本信息    發射時間:2002年12月30日0時40分     發射火箭:新型長徵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69次飛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來,中國航天發射連續第27次獲得成功。
  • 「神舟」號系列飛船
    「神舟」二號飛船: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發射:2001年1月10日1時0分3秒返回:2001年1月16日19時22分「神舟」二號飛船於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飛船返回艙在軌道上飛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神舟」二號飛船是中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三個艙段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