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日報」中國科大實現按需式讀取的可集成固態量子存儲器

2021-01-08 瀟湘晨報

記者昨天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周宗權研究組在量子存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實現按需式讀取的可集成固態量子存儲器。這一成果對於實現大容量量子存儲、構建量子網絡具有重要意義。

量子存儲器是構建大尺度量子網絡的核心器件。基於量子存儲器的量子中繼或量子U盤可以有效克服信道損耗,拓展量子網絡工作距離。 所謂按需式讀取,是指光子寫入存儲器以後再根據需求決定讀出的時間,它對實現量子網絡中同步操作等功能至關重要。然而,國際上已有的可集成固態量子存儲器都是基於簡單的原子頻率梳方案,其讀出時間在光子寫入之前已預先設定,無法按需讀取。為了實現按需式讀取,該研究組採用一種改進的量子存儲方案,即電場調製的原子頻率梳方案,通過引入兩個電脈衝,利用斯塔克效應實時操控稀土離子的演化,從而控制存儲器的讀出時間。

研究組首先使用飛秒雷射在摻銪矽酸釔晶體表面製備出「面上光波導」,然後在「面上光波導」的兩側加工兩個面上電極,從而實時操控存儲過程,實現按需式讀取。實驗中,光波導插入損耗在1分貝以下,這是目前可集成固態量子存儲器的最優水平。

最終,研究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按需式讀取的可集成固態量子存儲器,存儲保真度為99.3%±0.2%。這一結果接近他們2012年在塊狀晶體中創下的量子存儲保真度最高紀錄(99.9%),表明這種可集成量子存儲器具有極高的可靠性。 (記者 桂運安 黎靜)

【來源:合肥日報A】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按需式讀取的可集成固態量子存儲器問世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周宗權研究組在量子存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實現按需式讀取的可集成固態量子存儲器。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次實現按需讀取可集成固態量子存儲器
    安徽日報訊(記者 陳婉婉)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周宗權研究組在量子存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實現可集成固態量子存儲器的按需式讀取。該成果日前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對於實現大容量量子存儲、構建量子網絡具有重要意義。
  • 數字經濟發布|中科大「按需式讀取」可集成固態量子存儲器問世...
    2、我國科學家成功研製「按需式讀取」可集成固態量子存儲器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在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團隊中的李傳鋒、周宗權研究組首次研製出「按需式讀取」的可集成固態量子存儲器。使用飛秒雷射等技術,研究組首次研製出按需式讀取的可集成固態量子存儲器,存儲保真度達到99.3%±0.2%,表明其具有極高的可靠性。該成果對實現大容量量子存儲和構建量子網絡都有重要意義。
  • 我國量子存儲器取得重大進展!世界首次實現「按需讀取」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研究組李傳鋒、周宗權首次研製出「按需式讀取」的可集成固態量子存儲器,存儲保真度達到99.3%±0.2%,該成果於12月28日發布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這對於實現大容量量子存儲、構建量子網絡意義重大。
  • 中國學者用飛秒雷射製備量子存儲器
    可集成固態量子存儲實驗示意圖。中國科大供圖。 吳蘭 攝   中新網合肥3月8日電 (記者 吳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8日消息: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存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用飛秒雷射技術製備出高性能可集成固態量子存儲器。  相關成果分別於近日發表在著名物理學期刊Optica和Physical Review Applied上。
  • 中國科大團隊在量子存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合肥在線訊(記者 王旭)1月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存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周宗權研究組首次實現了按需式讀取的可集成固態量子存儲器。該成果12月28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該成果對大容量量子存儲和構建量子網絡均有重要意義。
  • 「合肥日報」中國科大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
    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近日,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南京郵電大學盛宇波等人合作,利用高品質的超糾纏源,首次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純化效率比此前國際最好水平提升6000多倍。量子中繼是在噪聲信道中實現長距離量子通信的重要途徑,而量子糾纏純化是量子中繼中的關鍵操作,利用量子糾纏純化操作可以從兩份糾纏度較低的糾纏態中提煉出一份糾纏度較高的糾纏態。此前的糾纏純化協議都是利用兩對低糾纏度的光子對實現,而中國科大研究團隊與合作者提出僅需一對超糾纏光子對的糾纏純化方案。
  • 中國科大實現時間最優量子控制
    中國科大實現時間最優量子控制 2016-10-24 17:25:3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混合集成量子光路
    量子光路主要由單光子源、單光子探測器、可重構光學元件、超低損耗波導、量子存儲器、波長轉換元件等構成。量子光路中的各個部分不能在單一材料的系統中全部實現,所以混合集成量子光路是大勢所趨。而鈮酸鋰和氮化鋁等平臺可通過泡克爾斯效應(Pockels effect)實現低損超快光學調製。III-V族量子點(quantum dots)和金剛石色心可實現單光子發射源、集成量子存儲器和確定性量子門。
  • 我國實現50千米的量子存儲器糾纏
    中國航空報訊:研究團隊通過中科大校園與合肥軟體園之間的光纖,實現了遠距離的量子糾纏。在一項發表於《自然》雜誌的研究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首次讓由50千米光纖相連的兩個量子存儲器實現糾纏,不僅大幅刷新了此前的紀錄,也為構建基於量子中繼的量子網際網路奠定了重要基礎。 根據量子力學理論,兩個處於糾纏態的粒子無論相距多遠,都可以保持一種「幽靈般的超距作用」——兩個粒子的狀態密切相關,只要測定其中一個粒子,就能獲知另一個粒子在此刻的狀態。
  • 中國物理學家成功實現相距50公裡光纖的存儲器間的量子糾纏
    愛因斯坦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教授潘建偉說:「量子隱形傳態是一種將未知量子態從一個粒子轉移到另一個位置的方法為了實現真正的量子網際網路,物理學家將需要獲得所謂的量子存儲器的幫助。「量子存儲器是一種存儲量子信息的設備。它需要存儲兩個狀態的疊加。」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的包小輝告訴《生活科學(Live Science)》,她是該科學的合著者。
  • 中科大基於鐵電隧道結量子隧穿效應實現了亞納秒超快原型存儲器
    存儲器是用來存儲程序和各種數據信息的記憶部件。存存儲器是用來存儲程序和數據的部件。有了存儲器,算有了記憶功能,才能保證正常的工作。那麼,構成存儲器的存儲介質是什麼呢?目前主要採用的存儲器存儲介質為半導體器件和磁性材料。
  • 潘建偉團隊實現50千米的量子存儲器糾纏
    來源:環球科學研究團隊通過中科大校園與合肥軟體園之間的光纖,實現了遠距離的量子糾纏。近些年來,量子通信因其無與倫比的安全性備受關注,但在技術層面,遠距離的傳輸卻面臨大量挑戰。其中之一,便是減少光纖中的信號損耗,以提升傳輸距離。
  • 美國計劃10年內建成「國家量子網際網路」!無法破解,堅不可摧
    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保證糾纏分布及量子中繼器等網絡設備是高保真的。 當然量子網際網路要解決的問題遠不止這些,需要信息安全、計算機科學、應用物理等領域的技術高度配合,但它的前景無疑是光明的,只是需要分步去實現。量子網際網路是「無法攻破」的嗎?
  • 中國科大等在固態量子光學領域取得進展
    中國科大等在固態量子光學領域取得進展 2019-08-01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大 中 小】 進一步,研究組通過該方法在微腔耦合的半導體量子點體系上實驗實現了無雷射背景的高效率和高品質的單光子源,為實現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計算這一目標提供了一個有用的新工具。相關論文以長文的形式於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物理》上。
  • 中國科大首次在室溫固態體系中實驗實現絕熱量子質因數分解
  • ...鬼才」陸朝陽獲美國物理學會量子計算獎,愛上物理源自潘建偉...
    當地時間10月7日,美國物理學會(APS)宣布將2021年度羅夫·蘭道爾和查爾斯·本內特量子計算獎(2021 Rolf Landauer and Charles H. Bennett Award in Quantum Computing)頒給中國科學家陸朝陽,獎勵其「對光量子信息科學,尤其是固態量子光源、量子隱形傳態和光量子計算的突出貢獻」。
  • 原子核自旋或可成為最小存儲器
    研究人員表示,原子核自旋有可能成為全球最小的計算機存儲器,這類新式存儲器可廣泛用於量子計算機。 該研究由美國猶他大學的克利斯朵夫·勃姆和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的丹納·麥卡密領導。勃姆在12月17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表示:「這是一種全新的存儲和閱讀信息的方式,以前還沒有科學家採用電子方式閱讀原子核自旋存儲的數據。」
  • 「九章」問世,超越谷歌「量子霸權」!潘建偉攜90後上Science
    【新智元導讀】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即量子霸權),中國科學家取得裡程碑式進展——成功構建了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根據現有理論,其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快一百萬億倍,比去年穀歌發布的53個超導比特量子計算原型機「懸鈴木」快一百億倍。「量子霸權」再次被實現了嗎?
  • 世界首個單光子量子存儲器在中國誕生 中科大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的...
    固態量子存儲器保真度世界紀錄刷新去年5月,中科院院士、中科大教授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李傳鋒研究組在固態系統中首次實現單光子偏振態的量子存儲器,保真度達99.9%,刷新世界紀錄。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美國《物理評論快報》上,並被美國物理學會網站「物理概要」欄目作亮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