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結構域邊界插入來調節基因組的空間摺疊

2021-01-21 科學網

 

北京時間2020年8月31日晚23時,美國費城兒童醫院和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的Gerd Blobel教授,其實驗室的張帝(Di Zhang),和他們的合作者在Nature Genetics上發表了題為Alteration of genome folding via contact domain boundary insertion的論文,報導了通過運用一系列基因組編輯技術來改變基因組三維摺疊,構建新的亞微米結構,並剖析邊界DNA元件和不同基因組環境間相互作用的發現。

哺乳動物基因組DNA的線性距離可長達~2米,而包含其的細胞核僅有幾微米寬。之所以DNA可被壓縮106(兆)倍進而儲藏於細胞核中,是因為基因組在三維空間中經過錯綜複雜的摺疊和組織。

三維基因組學(3D genomics/genome architecture)研究的焦點之一是在亞微米(sub-micrometer)及其對應的兆鹼基(megabase)/亞兆鹼基(sub-megabase)量級上結構和功能間的聯繫。

這些結構是由高通量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ahigh-throughput, genome-wide version of chromosome conformation capture: Hi-C)描述的,可大致分為(如圖):

1. 染色質區室化 (compartmentalization):傳統上被認為是兆鹼基量級上開放的(轉錄活躍)染色質(open chromatin: A compartment)和封閉的(轉錄不活躍)染色質(closed chromatin: B compartment)。屬於同種區室的染色質區域相互接觸,而異種區室間相互隔開。因而在Hi-C熱圖(heatmap)上顯現格子狀(plaid)的圖案。

2. 拓撲結構域(topologically associated domain, TAD)或接觸結構域(contact domain): 兆鹼基-亞兆鹼基級別,結構域內的染色質傾向於相互接觸,而屬於兩個不同結構域染色質之間的跨邊界(domain boundary)接觸相對稀少。Hi-C熱圖上對應沿對角線上的三角/正方形。

異常的結構域組織可涉及發育障礙,肢體畸形和癌症等疾病。精確的結構域組織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架構因子(architectural factors),其中被詳盡研究的是一個多功能轉錄因子:CCCTC結合因子(CCCTC binding factor, CTCF)和黏連蛋白或粘合素(cohesin)。

事實上,一個主要解釋染色質結構域形成的理論:環擠壓模型(loop extrusion model)認為粘合素沿著染色質進行擠壓,形成逐漸增大的環狀結構,待其遇到一對呈會聚去向(convergently oriented)的CTCF而停滯。這一對CTCF和cohesin也因而一起劃定結構域的邊界(domain boundary)。

但值得一提的是,不是所有CTCF都處於結構域的邊界,而且同樣處於結構域邊界的還有不少其他基因組特徵(genomic features),比如轉錄起始位點(transcription start site: TSS)。目前不少描述性研究把一些基因組特徵與其處於相同位置的結構域邊界大致關聯(correlation)起來。

然而,一些重要的因果機制(causation)問題還是沒有得到徹底的解答。到底哪些DNA元件是形成結構域邊界的必要和充分(對於後者的研究更少)條件?如果一個DNA元件在其原本的基因組位點上可以劃定結構域邊界,當它被放置於另一個基因組環境(genomic context)時,是否還能形成結構域邊界?形成結構域邊界的功能是怎麼編碼入DNA元件的,而有多大程度又被該元件周圍的基因組環境所調節?

在一個近乎單倍體的人類細胞系中,張帝和他們的合作者先運用人工轉座子(artificial transposon)把一段2千鹼基位於結構域邊界的DNA--其包含一個CTCF結合位點(CTCF binding site: CBS)和一個轉錄起始位點(TSS)--隨機插入11個染色體共16個基因組位點。接著通過Hi-C來同時測量這同一個DNA元件怎樣在不同基因組環境下影響染色質的空間架構。隨後,作者更深入地用CRISPR解析了CTCF結合位點和轉錄起始位點各自以及共同地對於基因組摺疊的功效。

文章主要結論

1. 通過篩選具有多個基因組位點被同時編輯的單細胞克隆,可實現一輪基因組編輯結合Hi-C對多個編輯位點的多重架構測定。

2. 該CBS-TSS元件在至少4個不同位點形成了新的接觸結構域,造成了染色質區室轉換,劃分了新的邊界,或者形成了新的反映環擠壓的Hi-C表型(結構條紋:architectural stripes)。這個發現證明一個2千鹼基(kb)的DNA元件可以用來改變其周圍千兆鹼基(10 Mbp)量級染色質的空間架構。

3. 該元件當插入本已存在的結構域邊界時,可進一步加強邊界。

4. 該元件在若干個位點沒有導致明顯的結構域水平上的變化,但深入探究後發現該元件還是造成了結構域內部的細微調整。巧合的是這些位點本已經有著相當複雜的架構格局。

5. 在一個該元件的插入位點,是轉錄起始位點--而不是CTCF結合位點--負責形成了新的接觸結構域。而在另一位點,轉錄起始位點和CTCF結合位點分工施加了染色質近距離和遠距離摺疊的偏好。這個發現對於理解基因組上眾多共定位(co-localized)的CTCF和TSS對於基因組架構的功效會有一定啟發。

6. 一系列CRISPR基因剖析表明,在這個2 kb的元件中,指示染色質摺疊的信息大部分編碼於其中 ~100 bp匯集了CTCF結合位點和轉錄起始位點的區間內。兩者其一或同時存在都會對附近基因組的cohesin結合水平有影響,暗示染色質區室化(compartmentalization)和環擠壓(loop extrusion)兩種模式也許並不是兩種相互獨立的過程。

有意思的是,這個2 kb邊界元件在其原生位點(endogenous locus)被刪除後,兩個臨界結構域並沒有出現明顯融合,而是邊界被微調到了旁邊另一個具有CTCF結合位點和轉錄起始位點的位置。這也進而意味著架構上的效應是由編碼了指示基因組摺疊信息的邊界元件和其周圍基因組環境(genomic context)共同決定的。

到底高等動物基因組的三維結構是如何在進化中形成新的結構域或是增添結構上的冗餘(redundancy)或穩定性,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總之,本文通過大量基因組編輯和多重架構測定展示了用短DNA片段來塑造三維基因組的可行性,並解開了結構域邊界元件中CTCF和轉錄在不同基因組環境下對於染色質摺疊的功效。

本文通訊作者為費城兒童醫院與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的Gerd A. Blobel MD, PhD, Frank E. Weise III Professor of Pediatrics, 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為費城兒童醫院及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博士學生張帝。合作者包括賓州州立大學Ross C. Hardison, PhD的團隊,以及賓夕法尼亞大學Jennifer Philips-Cremins, PhD的團隊成員。(來源: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8-020-0680-8

相關焦點

  • 由結構域邊界插入來調節基因組的空間摺疊
    到底哪些DNA元件是形成結構域邊界的必要和充分(對於後者的研究更少)條件?如果一個DNA元件在其原本的基因組位點上可以劃定結構域邊界,當它被放置於另一個基因組環境(genomic context)時,是否還能形成結構域邊界?形成結構域邊界的功能是怎麼編碼入DNA元件的,而有多大程度又被該元件周圍的基因組環境所調節?
  • Nat Genet |由結構域邊界插入來調節基因組的空間摺疊
    到底哪些DNA元件是形成結構域邊界的必要和充分【8-10】(對於後者的研究更少)條件?如果一個DNA元件在其原本的基因組位點上可以劃定結構域邊界,當它被放置於另一個基因組環境(genomic context)時,是否還能形成結構域邊界?形成結構域邊界的功能是怎麼編碼入DNA元件的,而有多大程度又被該元件周圍的基因組環境所調節?
  • Nat Genet | 由結構域邊界插入來調節基因組的空間摺疊
    到底哪些DNA元件是形成結構域邊界的必要和充分【8-10】(對於後者的研究更少)條件?如果一個DNA元件在其原本的基因組位點上可以劃定結構域邊界,當它被放置於另一個基因組環境(genomic context)時,是否還能形成結構域邊界?形成結構域邊界的功能是怎麼編碼入DNA元件的,而有多大程度又被該元件周圍的基因組環境所調節?
  • 蛋白質的三級結構與結構域
    蛋白質的三級結構(tertiary structure)是指多肽鏈中所有原子和基團的構象。它是在二級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盤曲摺疊形成的,包括所有主鏈和側鏈的結構。肌紅蛋白的三級結構在三級結構中,多肽鏈的盤曲摺疊是由分子中各胺基酸殘基的側鏈相互作用來維持的。
  • 單細胞基因組可被組織進TAD和染色質納米域中
    單細胞基因組可被組織進TAD和染色質納米域中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2 14:46:41 法國蒙彼利埃大學Giacomo Cavalli、Frédéric Bantignies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單細胞基因組可被組織進
  • 三、SH-2結構域的調節作用
    三、SH-2結構域的調節作用   (一)SH-2結構域的結構特點   前已所述,PTKs src家族包括p59lck和p59fyn,這兩個分子的氨基端有三個同源的區域。
  • 吳強組揭示染色質架構蛋白調控基因組高級結構的非對稱性阻斷機制
    人類大約2米長的染色體非常有規律地摺疊在約5微米的細胞核內,其摺疊結構對於組織器官生長發育具有重要作用,而摺疊異常在出生缺陷、神經疾病和腫瘤等各種各樣的疾病發生中也起到重要的病理作用。三維基因組摺疊形成高度有序並且層次分明的拓撲結構域,影響細胞特異性基因表達調控。其中,染色質可以通過形成環狀結構使得遠端的增強子與不同基因的啟動子在空間上靠近,從而精確調控基因的時空特異性表達。
  • 分子伴侶Hsp70輔助蛋白摺疊變構調節方式的解析
    分子伴侶Hsp70輔助蛋白摺疊變構調節方式的解析 來源:生物催化劑設計與改造服務公眾帳號   發布者:管理員   日期:2015-09-24   今日/總瀏覽
  • 文獻閱讀|新冠病毒基因組結構與調控機制
    新冠病毒屬於RNA病毒冠狀病毒屬,目前大多數研究關注的是病毒蛋白的結構與功能,而對於RNA基因組元件的了解還很少。冠狀病毒基因組RNA具有保守的5『和3』非翻譯區(UTR),此外還具有程序性核糖體移碼假結,能夠實現ORF1通讀,翻譯出病毒多聚體蛋白。這些特殊的RNA結構在病毒生命周期中都發揮重要的作用。
  • 細化新冠病毒RNA基因組的結構
    與其他RNA病毒一樣,SARS-CoV-2的RNA結構對調節病毒複製、基因表達至關重要。儘管最近有些研究發表了SARS-CoV-2基因組與轉錄組數據,但目前針對SARS-CoV-2中RNA結構的預測數據相對較少,而且大多推定的調控序列尚未鑑定。
  • 癌症基因組中的體細胞突變分布隨三維染色質結構而變化
    癌症基因組中的體細胞突變分布隨三維染色質結構而變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0 13:48:49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P.
  • 小戶型空間必備!——摺疊家具結構大揭秘
    如今摺疊家具的開發設計不僅能滿足消費者的功能需求,更多的還還考慮了家具的安全性和使用壽命。摺疊家具具有輕便、可摺疊的特點,它摺疊方式和摺疊結構的設計是其設計上的難點。下面小編就來介紹一下摺疊家具的特點。摺疊家具的優點(1)節約空間。摺疊家具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節約空間,特別適合小戶型住宅。
  • Molecular Cell導讀:基因組穩定性、基因編輯等
    ,對於大多數核受體,配體依賴性激活功能域2(AF-2)是核受體(NR)轉錄活性的主要貢獻者。與其他類固醇受體相比,雄激素受體(AR)的激活功能主要依賴於其N-末端結構域(NTD)的配體非依賴性AF-1。儘管NR具有相似的結構域,但為什麼AR使用不同於其他受體的AF結構域仍不清楚。美國貝勒醫學院的Bert W.
  • 分布式計算蛋白質摺疊有何科學意義?
    但是目前科學界面臨的障礙是,蛋白質可在短時間中從一級結構摺疊至立體結構,研究者卻無法在短時間中從胺基酸序列計算出蛋白質結構,甚至無法得到準確的三維結構。從一級序列預測蛋白質分子的三級結構並進一步預測其功能,是極富挑戰性的工作。圖片是摺疊之前和摺疊之後的蛋白質。
  • Mol Cell|參與染色體拓撲結構域形成關鍵蛋白相互機制
    我們每個細胞中的DNA,如果完全伸展開來,是一條長達2米的高分子聚合物。然而,在細胞中,這些DNA需要被儲藏在直徑只有10微米的細胞核裡。我們的細胞通過六百萬年的時間進化出了一套精巧的,橫跨了六個數量級空間尺度的DNA摺疊機制。
  • RNA翻譯與蛋白質摺疊之間的微妙舞蹈
    肽鏈輸出通道很狹窄,只能容納呈α螺旋結構的多肽鏈。因此,當多肽鏈的特定區域進入到細胞質中時,新生蛋白只能夠摺疊成三級結構。在體外實驗中,較短的蛋白質結構域可以自發性地進行摺疊,且速度非常迅速,摺疊的時間範圍為10-6到10-3秒。而對於分子量較大的蛋白質、具有複雜拓撲結構的蛋白質或多結構域蛋白質而言,摺疊過程將耗費更多的時間,還需要在蛋白質摺疊伴侶(chaperone)的輔助下才能完成。
  • 染色質拓撲結構的穩定保護基因組完整性
    染色質拓撲結構的穩定保護基因組完整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4 16:43:34 近日,丹麥哥本哈根大學Jiri Lukas和英國牛津大學Lothar Schermelleh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染色質拓撲結構的穩定保證了基因組的完整性
  • PNAS:基因組中DNA移動元件的插入或可使人類獲益
    2014年9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DNA的移動元件(轉座子)會插入到人類基因組中,並且對其插入位點附近的基因具有一種強大的調節作用,這種常見的移動元件名為LINE-1反轉錄轉座子,其由大約人類機體20%的DNA組成,研究者表示,大多數的研究都忽略了這種重要遺傳調節子的所有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