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記者于娜 見習記者 郭怡琳 北京報導
企鵝醫生北京門店是騰訊醫療布局北方的第一家線下診所,坐落於北京市朝陽區工人體育場北路甲2號盈科中心一層,於2017年9月19日正式落地。疫情之下,企鵝醫生品牌所屬公司企鵝杏仁,通過人工加智能模式的線上問診平臺提供7*24小時免費義診服務,意在實現線上線下連通。但記者體驗企鵝家庭醫生公眾號線上問診發現,其北京門診處於關閉狀態。1月6日,《華夏時報》記者實地探訪企鵝醫生北京門店舊址,試圖挖掘其主動閉店真相。
企鵝醫生創始人兼CEO王仕銳曾公開表示,診所的目標是全國開店100家,當時已在北京、深圳、成都等15個城市部署了23家診所。成都一個城市的診所密度更是達到了16家之多。
對此,一位不具名的企鵝杏仁內部相關負責人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稱:「基於集團業務戰略,在運營過程中,我們不斷進行業態調整。2020年11月企鵝醫生北京門店啟動業務調整,並暫時閉店。」
企鵝醫生北京門店策略性調整
1月6日,《華夏時報》記者走出地鐵團結湖D出口,地下通道兩側的廣告牌映入眼帘,其中的企鵝醫生綠色標識格外醒目。跟隨指示牌,來到盈科中心A棟裙房,RICH&JAY咖啡店和華為體驗中心分立兩廂,僅有企鵝醫生門店不見燈光。
並且,企鵝醫生北京店門窗緊閉,上面貼有關店通知及發熱門診一覽表。盈科中心寫字樓的一名保安告訴記者:「大概2020年十一之後,這家診所就很少有人出入,開始的幾天還斷斷續續亮過燈,最近兩個月都是空無一人。」
透過玻璃門,記者看到診所內部擺設井然,透視區域窗明几淨。導診臺和企鵝公仔正對入口,右側設有等候區和圓桌洽談室,導診臺後方是診療區。
記者通過大眾點評檢索發現,企鵝醫生北京門店定位為高端私人醫療服務。高收費、優服務是其經營理念。評論顯示,該門店提供全科、內科、外科、中醫科、婦科、兒科、超聲科、放射科、檢驗科服務,人均消費562元。大多數用戶對其癌症早篩和中醫服務評價較高,部分用戶反饋診所不提供單次服務,需要通過套餐形式購買。
「對比深圳和北京門店,從2018年到2020年,在地方政策的加持下,我們在深圳的多種業態快速打造了系統成熟的『城市模型』。以家庭醫生為核心,將旗下各個業態連接起來,形成服務閉環的『城市模型』。但北京門店受到一些因素限制,現階段發展不及深圳門店。通過實踐,我們有了更成熟的思考和判斷。未來將會結合各地地區特色,加大投入,全速發力重新啟航。」上述負責人進一步透露。
而在企鵝醫生的一系列布局之下,運營兩年後企鵝醫生北京門店低調關停,這背後,到底存在什麼難題?
對此,上述負責人說:「創業公司必須擁有一個強執行的邏輯,要通過不斷地運營、測算,快速迭代,做最終的決策。這也是最高效的方式之一。」
而據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北京企鵝醫生前期投入數千萬,還不包含後期的運營費用。王仕銳曾透露,企鵝醫生北京門店最初的構想是考慮跟診所合作,提供系統、對接醫生。但這個方案最終以沒有找到滿意的診所,以及股東的不支持而告終。隨之而來的便是運營困境。
在運營方面,上述負責人表示:「以專科中心為例,目前企鵝杏仁聚焦在眼科、牙科、兒科等專科服務,單點模型都在1-3個月盈利,這也證明業態的生命周期是非常優質的,是可以快速複製的。手術中心今年也在杭州、青島、濟南陸續開業,手術中心今年比去年翻了一倍,成熟門店都實現收支平衡。」
「在關閉部分門店的同時,我們一直在持續加大對門診規模的投入,2020年的總量是持續擴大的。我們的戰略核心向基於社康+網際網路醫院的基層醫療家醫服務形態延展,以此為中心來延展其他所有醫療業務。」上述負責人說。
南北差異下的城市落地邏輯
截至目前,企鵝杏仁在線下一共包含了全科、專科、手術中心、社康中心、企康中心五種業態,線下布局了超過100+門診中心,覆蓋15+城市。北方門店的運營難題,不只表現在北京門店。
2016年瀋陽門店率先嘗試合伙人模式,以眾籌方式運營。上述負責人表示:「介於那個階段確實眾籌十分火熱,很多業態也都在做創新嘗試。我們第一期的眾籌非常成功,驗證了醫生對多點執業、對自發創業這個模式的認可度。」
而後企鵝醫生並沒有將合伙人模式繼續推進。為此,該負責人解釋稱:「我們將這種模式做了一個升級。2020年6月6日,我們在重慶成立了國內首家MOB綜合醫療中心。」
從企鵝方面的自我剖析不難看出,對比南北運營差異,北方門店運營上稍顯遇冷。北京門店作為北方布局的重要一步更是迫於市場啟動整改。該負責人認為:「在線下門店的運營過程中,對我們來說最大的啟示就是,創業需要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不斷優化業態布局,達到整個業務的動態平衡。」
關於各個業態各自的運營情況,「從我們的角度來看是,每一個業態必須有一定的規模,否則連鎖的效應也做不出來,這也是中國現在單店很難盈利的原因。線下門診運營必須有一定的規模,加上集團形式的管理及規模效應、中控管理、採購、集採、線上平臺、信息化管理,才能更快實現盈利。」該負責人說。
而在後疫情時代,品牌頭部效應及寡頭競爭的格局突顯,網際網路行業的線下發展更趨向優勝劣汰。該負責人坦言:「網際網路醫療的線下發展一定不是單線作戰的,線下醫療的布局只是企鵝杏仁構建醫療服務生態當中的一個環節,在整個醫療生態的建立體系內,每個環節都至關重要。醫療產業的鏈條通常相當長,這中間並不不是每個環節都賺錢。但我們必須把那些不賺錢甚至是虧錢的業務同樣做好,才能真正實現醫療服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