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衛星在入軌之後,還需要繼續加速嗎?

2020-12-03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世界很多國家都相繼向地外發射了大量人造衛星,包括的種類也多種多樣,比如氣象、通訊、測繪、農業、環保、偵察等衛星,這些人造物體分別以相應的高度圍繞著地球作周期性運行。我們有時會看到這樣的消息,那就是有的衛星需要定期補充燃料來維持它們的運行軌道,難道它們在入軌以後需要實施進一步的加速嗎?

衛星軌道的確定

在人造衛星發射時,科學家們根據這顆衛星的用途,會提前規劃好它們的運行軌道,實質上就是以一定的速度進入距離地面多高的空間問題。按照國際慣例,人造衛星的軌道高度分為三種主要類別,即低軌、中軌和高軌。

對於低軌衛星來說,其運行軌道的範圍是距地面120公裡以上、2000公裡以下的區域,這裡由於距離地面較近,因此適合做一些高精度測量和偵察之用。

對於中軌衛星來說,其運行軌道的範圍是距地面2000公裡以上,2萬公裡以下的區域,這個區域適用於對解析度要求不是太高的任務,比如中尺度的資源測量等。

對於高軌衛星來說,其運行軌道的範圍是距離地面2萬公裡以上,地球的同步衛星就處在這個區域,當高於同步軌道3.6萬公裡高度之後,由於衛星的公轉速度就會低於地球自轉速度,而且解析度很低,成像質量較差,所以在3.6萬公裡以上的空間內就失去了人造衛星的應用意義了。

衛星能夠圍繞地球運行的原因

按照牛頓力學原理,一個物體能夠保持平衡的狀態,要麼它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要麼所受的外力合力為零。在地球周圍作環繞運行的人造衛星,肯定會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它們能夠保持穩定的運行狀態,必須要有一個力與所受到的重力相平衡,而這個力就是衛星公轉時產生的向心力的「兄弟力」-離心力,實際上這個力並不存在,只是為了說明衛星能夠環繞運行時達到平衡狀態所假想的一個力,這個力與向心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

那麼,既然離心力是假想出來的,為何衛星還能夠維持平衡呢?這就牽涉到空間的問題。無論是太陽,還是地球,對於圍繞它們運行的星體或者人造天體來說,質量無疑是非常大的,能夠作為這些星體或者人造物體圍繞運行的引力源。按照萬有引力定律,任何有質量的物體之間都會因引力的作用而呈現互相靠近的趨勢,這個在大質量天體之間表現得尤為明顯。

如果兩個星體本身處於相對靜止的狀態,那麼在萬有引力作用下,它們最終會碰撞到一起,但是如果一方圍繞著另一方作公轉運動時,情況就會發生變化。在引力作用下向引力源墜落是時刻在發生的,只不過由於引力源的星體也一定的體積,其球體表面會呈現一定的空間曲率,當圍繞運行的一方在軌道上公轉時,由於沿著軌道切線方向上的移動,會帶來與引力源之間距離的增加,這部分增加的距離剛好與墜落拉近的距離相抵消,從而表現出環繞的狀態,實質上是一直在向著引力源方向墜落,但與引力源的距離始終卻沒有變化。

我們可以根據萬有引力公式(F引=G*M*m/r^2)和向心力公式(F向=m*v^2/r),計算出在一個星體表面作環繞運行的最低速度,即當引力與向心力完全一致時,最低環繞速度v=√G*M/r,其中G為萬有引力常數、M為引力源星體質量、r為物體與星體質心的距離。從此式,我們可以算出在地球表面發射一個衛星,其環繞速度值最低為7.9公裡每秒,隨著衛星高度的升高,r值增加,所需的環繞速度值下限也會相應減小,比如在達到距地面300公裡以上的空間時,其環繞速度會降低到7.8公裡每秒;在達到同步軌道3.6萬公裡處,環繞速度變得更小,只需要2.6公裡每秒。

給人造衛星補充燃料是為了維持軌道穩定

地球的大氣層從下到上依次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總體高度可以達到1000公裡以上,不過大氣層和外太空並沒有明顯的界限。拿國際空間站來說,其高度在330公裡左右,這個範圍仍然屬於散逸層的範圍,雖然每立方釐米中僅有1-2個空氣分子,但是仍然會對空間站產生一定程度的阻力作用,所以空間站在運行過程中軌道衰減會比較明顯,如果不定期對其加注燃料的話,那麼過不了多長時間空間站就將墜落。加注燃料之後,通過燃料消耗,推動空間站實施變軌,以增加其環繞線速度,最終達到軌道抬升的目的。

對於低軌衛星來說,由於其受到的空氣阻力作用較大,和空間站一樣,有的需要定期被燃料實現軌道的維持,還有一些在完成既定使命之後就會自動墜落大氣層焚毀,所以通常情況下低軌衛星的壽命是很短的。

對於中高軌衛星來說,距離地面的高度很高,軌道所在區域的大氣分子更加稀少,因此所受到的阻力作用比低軌衛星要小得多。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一個問題,因為空氣阻力雖然大大減小,但是在太陽風和重力梯度不均衡等因素的影響下,它們的軌道也會在一段時間後發生小幅度偏離,這對於中高軌衛星特別是同步衛星來說,也是嚴重影響其功能發揮的重要因素。

所以,中高軌衛星仍然在其使用壽命內,都會採取相應的措施來維持它們的運行軌道穩定性,比如預置一定量的星載燃料、使用陀螺動量輪等,目前和今後的發展方向是給中高軌衛星配置離子發動機,配合少量的電能和燃料實現穩定的能量輸出,推動人造衛星更加穩定的運行,並能夠大大增加使用壽命。

相關焦點

  • 既然太空沒有阻力,為什麼衛星入軌後還要消耗燃油,繼續加速?
    我們都知道假如飛機要環球航行的話,需要不斷加油,因為沒有飛機的燃油可以支持環繞地球一圈!也知道人造衛星進入軌道後就不再需要加油,比如東方紅一號,飛了半個世紀還在軌道上笑傲江湖!要理解逃逸速度也挺簡單,標準的環繞速度是一個正圓形,只要在這個正圓形軌道上持續加速,那麼它跑出一個開始加速點為近地點的橢圓軌道,再加速則會變成大橢圓軌道,繼續加速則會變成拋物線軌道甚至雙曲線軌道,當這個橢圓不再閉合時的速度,就是逃逸速度,也就是地球的第二宇宙速度!
  • 印度男孩造出「迷你人造衛星」,被美國送上太空,之後怎樣了?
    1957年10月4日,蘇聯經過多年研發和實驗,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名為斯普特尼克一號。在此之後,人類開始了探索外太空的旅程,從此進入到了太空時代。這顆人造衛星呈球形,直徑58釐米,重量為83.6公斤,環繞地球需要96分鐘。
  • 繞著地球轉的人造衛星,配上推進系統是為了完成太空漂移嗎?
    除了北鬥、嫦娥等等比較耳熟能詳的大工程,我國還向外發射了多顆衛星,包括高分系列、齊魯星座計劃等等一系列的衛星,這些衛星涵蓋了氣象、通訊、測繪、農業、環保、偵察等多個領域。那麼這些衛星被運載火箭送入相對應的軌道後,在既定軌道運行工作時,在衛星的配備上還配有推進系統。 在軌的人造衛星配上推進系統,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 中國罕見公開衛星入軌失敗,我們還有機會!
    那麼這顆衛星還有可能繼續進入預定軌道嗎?本文將對此進行分析。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顆中星9A衛星,中星9A衛星是我國首顆國產廣播電視直播衛星,採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空間技術研究院自主研發的東方紅四號衛星平臺,提供Ku BSS規劃頻段轉發器直播服務。
  • 從「東方紅」到「北鬥」,人造衛星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作為數量最多、用途最廣、發展最快的太空飛行器,各國航天事業都是以人造衛星為突破口向更高水平邁進的。首顆人造衛星的發射,無疑是中國航天史上的奠基性事件。40多年來,中國的航天事業取得巨大發展,載人飛船、空間實驗室相繼升空,還即將在2022年迎來中國空間站。但人造衛星依然是航天科技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 鏡子衛星與人造衛星的作用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時間把夢塗黑32,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鏡子衛星與人造衛星的作用。「鏡子衛星」能製造人工白晝黑暗對人類來說是可怕的,人們都不喜歡漆黑的夜晚所以人類發明了電。電的使用使漆黑的夜晚亮如自晝,但是為了產生電能,人們加速了對現有能源的使用,目前的許多能源都面臨著枯竭的危機。到能源枯竭的時候,人類真的要面臨黑暗嗎?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可以用鏡子照亮漆黑的大地的方法了。
  •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為什麼至今仍沒有墜入大氣層?
    在1958年的5月,偉人發表講話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就此拉開了我國研製人造衛星的序幕。  相信大家都知道,要想將一顆衛星送上太空需要頂尖的航天技術儲備和工業水平。但中國當時的情況有多艱難?一窮二白,一切需要從0開始。
  • SpaceX八手火箭發射成功,入軌星鏈已破千
    一如既往地,本次發射後獵鷹9號第一級再次被成功回收,平穩降落在「Just Read the Instructions」 無人回收船上,之後有望繼續刷新紀錄,實現馬斯克復用十次的小目標指日可待。另一方面,本次發射使入軌星鏈衛星總數突破一千顆。目前為止,SpaceX通過17次發射共計將1013顆星鏈衛星送上太空,繼續推進星鏈計劃向前發展。
  • 探索宇宙需要什麼樣的速度?
    圖解:幻想中的宇宙飛船01·行星探測器、人造衛星的工作運行方式與圍繞地球旋轉,觀測地球和宇宙的人造衛星相比,行星探測器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軌道。人造衛星在地球引力圈中的軌道上運行,而行星探測器則要脫離地球引力圈,飛往目標天體,並直接對其進行探索和觀測。
  • 東方紅一號的秘密:中國首顆人造衛星發射記
    自1970年4月24日成功發射,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在太空向地球連續播放了28天《東方紅》。直到今天,東方紅一號仍按照最初設定的軌道,圍繞地球飛行著。據估計它至少還將繼續運行數百年。東方紅一號衛星,不僅是一顆人造衛星,更凝聚著厚重的民族精神,承載著一個國家的榮譽。從東方紅一號開始,中國打開了太空之門。4月24日,成了「中國航天日」。
  • 中星9a直播衛星依靠自救成功入軌 中星9a衛星參數與自救細節曝光
    打開APP 中星9a直播衛星依靠自救成功入軌 中星9a衛星參數與自救細節曝光 發表於 2017-07-06 18:08:15
  • 人造衛星 「帕克」:為何它敢 「觸碰」太陽?
    NASA稱,這將是有史以來最靠近太陽的人造衛星,其最引人注目的裡程碑時刻將是「觸摸太陽」。帕克太陽探測器將是有史以來最靠近太陽的人造衛星,其最引人注目的裡程碑時刻將是「觸摸太陽」。在發射之後,帕克探測器將穿過太陽大氣層的最外層——日冕,此處的溫度高達200萬攝氏度。更加奇怪的是,日冕溫度其實比光球(photosphere)高300倍,後者是太陽大氣最內側的部分,也是耀斑和黑子形成的地方。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依然是個謎,這也是帕克探測器希望解答的問題。隨著日冕以帶電粒子流的形式——稱為太陽風——向太空拋散,這些高溫氣體也逐漸冷卻。
  • 人造衛星數量對比,美國600顆,俄羅斯130顆,中國多少?
    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斯帕特尼克1號」,從此,人類開始了通往宇宙的徵程。自從人造衛星出現,人們就知道它將會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發揮重要的作用,所以就在蘇聯發射人造衛星後,美國也不甘示弱,於1958年也發射了自己的人造衛星。在那之後,人造衛星也成為了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重要標準。
  • 人造衛星數量對比,美國600顆,俄羅斯130顆,中國多少?
    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斯帕特尼克1號」,從此,人類開始了通往宇宙的徵程。自從人造衛星出現,人們就知道它將會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發揮重要的作用,所以就在蘇聯發射人造衛星後,美國也不甘示弱,於1958年也發射了自己的人造衛星。在那之後,人造衛星也成為了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重要標準。
  • 張勁夫: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是怎樣上天的?
    張勁夫回憶,正當科學院的衛星研製基本完成的時候,發生了「文化大革命」,1967年1月之後,科學院衛星研製科研隊伍、試驗基地、科研設施、工廠,以及研製任務一起交給了國防部門。1968年成立了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繼續完成了「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研製工作。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飛上了天。許多參加衛星研製任務的同志激動得熱淚盈眶,舉國上下一片歡騰。
  • 保證人被擔保人騙之後還需要擔責嗎?
    廣東(珠海)集大成律師事務所: 保證人被擔保人騙之後還需要擔責嗎? 如果保證人丙系受借款人甲的脅迫而提供擔保,保證人是否還需要承擔保證責任?《民法總則》和《民法典》第一百五十條規定:「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脅迫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脅迫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 不可忽視的地球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政治意義
    文章講述了在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前,美國和俄羅斯為能爭取作為第一個發射衛星的國家所做的努力。在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後美國的回應和一系列舉措。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震驚了全世界。這一事件激發了全世界的熱情,並加速了美國羽翼未豐的航天事業的發展。
  • 趙九章:人造衛星之父,卻沒能親眼見證衛星的發射
    1926年,趙九章憑藉優異的成績進入浙江工專(浙江大學工學部前身),三年後,他又考入清華大學攻讀物理,這幾年的學習生活都為他之後的氣象方面的研究創新和文章撰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就在這一年,我國已親眼目睹了蘇聯和美國人造衛星的相繼發射,當時美蘇兩國相持不下的緊張態勢同樣讓我國感受到了危機,同時我國前所未有地意識到人造衛星必將成為未來國家力量的一種體現,而此時的中國恰恰也需要這樣一個契機以儘快地重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 人造衛星:以怎樣的姿態遨遊在宇宙
    「叔叔,晚上能看見人造衛星嗎 ?」  「藉助望遠鏡是可以看見的,而且最好是在傍晚呢!」國慶期間,記者在北京天文館聽到一位小學生與講解員的對話。  此時,一連串的問號閃現在記者的腦海裡,夜幕下的星空,人造衛星是以怎樣的姿態在運行呢?
  • 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有這樣故事
    1955年7月,美國政府發布公告,宣布將開展太空探索計劃,並在兩年內發射一顆人造衛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標誌在蘇聯人看來,美國擁有德國最優秀的火箭工程師馮·布勞恩,他們可能很快就能發射衛星,雖然美國宣稱這顆衛星將用於科學探索,但背后里到底在謀劃著什麼,只有他們自己清楚。作為對美國的回應,蘇聯立即對外宣布,將在1957年到1958年之間發射人造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