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衛星:以怎樣的姿態遨遊在宇宙

2021-01-12 中國氣象局

  「叔叔,晚上能看見人造衛星嗎 ?」

  「藉助望遠鏡是可以看見的,而且最好是在傍晚呢!」國慶期間,記者在北京天文館聽到一位小學生與講解員的對話。

  此時,一連串的問號閃現在記者的腦海裡,夜幕下的星空,人造衛星是以怎樣的姿態在運行呢?

  看似「高大上」的人造衛星,為了保持運行穩定,主要有兩種運行姿態:一類是自旋穩定,另一類是三軸穩定。此外,還有大自旋穩定姿態等。

  「拿自旋穩定姿態來說,人造衛星圍繞其自身的中心軸在旋轉,和陀螺的原理一樣,旋轉起來才能穩定。」「風雲」系列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地面應用系統副總工程師郭強介紹,「它的原理是利用衛星繞自旋軸旋轉所獲得的陀螺定軸性,使衛星的自旋軸方向在慣性空間定向。」一般來說,自旋穩定的衛星可以達到每分鐘100轉左右,只有這樣才能在慣性空間運行穩定,對地觀測相對穩定。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的第一代靜止氣象衛星均採用了該技術。目前我國在軌運行的「風雲二號」系列靜止氣象衛星也採取自旋穩定的方式。

  由於衛星在不停地旋轉,導致自旋穩定的衛星觀測地球的視角很小。「靜止人造衛星距離地球36000公裡左右,地球的半徑為6400公裡,根據其旋轉速度,那麼也就只有20度左右的視場,也就是360度旋轉一圈,只有5%左右的時間能看到地球。」郭強介紹說,「可以說,自旋穩定衛星的觀測效率是很低的。」

  隨著人造衛星探測技術的進步,三軸穩定技術的研究成功,使得觀測效率大大提高,理論上的觀測效率為100%。郭強說:「由於探測技術的需要,在觀測時,我們需要觀看一部分冷空,也就是背景。即便是這樣,觀測效率也可達80%左右。也就是說,在有限的時間裡看得慢一些,這樣我們可以獲得具有更高信噪比的衛星觀測雲圖。」

  三軸穩定姿態類似於在我們所熟知的X、Y、Z軸坐標系下,將衛星固定住,在飛行時對其相互垂直的三個軸進行控制,任何一個軸都不會產生超出規定值的轉動和擺動,這樣衛星就可以長時間地對地觀看了。郭強舉例說:「像利用單眼相機一樣,如果我們拍攝星空,需要長時間曝光。那麼,三軸穩定衛星就可以利用該原理,觀測閃電事件、開展高光譜探測了。」

  正是因為它適用於在各種軌道上運行的、具有各種指向要求的衛星,所以衛星的返回、交會、對接及變軌等過程也應用此技術。歐洲第三代靜止氣象衛星MTG、美國第二代靜止氣象衛星GOES-R以及我國第二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均採用三軸穩定姿態。

  值得一提的是,歐洲第二代靜止氣象衛星採用的是大自旋穩定姿態。據郭強介紹,按嚴謹的表述,大自旋穩定姿態也是自旋穩定姿態,只不過衛星的平臺比較大。從觀測的角度來說,就是將其鏡頭變大,同一時段獲得的能量變多。

  那麼未來,三軸穩定姿態的衛星給我們的觀測帶來了哪些期許呢?郭強介紹:「我國正在研發的『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將搭載閃電成像儀和高光譜探測儀。」正是由於其姿態控制方式、燃料供應以及搭載儀器的不同,三軸穩定衛星比自旋穩定衛星載重要大得多。

  眾所周知,人造衛星除了靜止衛星還有極軌衛星,而極軌衛星對地只有900公裡左右,圍繞地球南北兩極運行,一般採用三軸穩定姿態。「同樣是採取三軸穩定姿態,靜止衛星比極軌衛星的要求要高得多。」郭強強調,「在對地觀測解析度為1公裡時,靜止衛星的姿態穩定度要求將是極軌衛星的40倍。所以,這對衛星本身的技術要求更高一些(張靜)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4年10月13日三版 責任編輯:張林)

相關焦點

  • 「第6宇宙速度」能遨遊宇宙?科學家:先達到「第4宇宙速度」再說
    「第6宇宙速度」能遨遊宇宙?科學家:先達到「第4宇宙速度」再說人類文明誕生至今,對於廣袤宇宙的探索,幾乎從未停止過。而「宇宙速度」這個概念,則是科學家提出的,人類發射宇宙飛行器速度的一個標準。宇宙飛行器只有達到了某個足夠快的速度,才能脫離一些天體的引力束縛。目前人類已經根據發現的「星系等級」,提出了6種不同的宇宙速度。理論上達到最快的「第6宇宙速度」,就能夠飛出宇宙——當然目前以人類的科技水平,距離達到第6宇宙速度,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距離。那麼這6種宇宙速度的定義和數值,分別是怎樣的呢?
  • 張勁夫: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是怎樣上天的?
    繼《請歷史記住他們——關於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的回憶》一文後,中國科學院原黨組書記、副院長張勁夫再次撰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是怎樣上天的?》,向世人展示出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從零起步到最終飛天的感人歷史畫卷。    張勁夫回憶,1957年10月4日,蘇聯把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上天。
  • 探索宇宙也要顧環保!日本2023年發射全球首個「木製人造衛星」
    伴隨人類探索宇宙奧秘的腳步,全球迄今已執行了數千次發射任務,產生巨量的「太空垃圾」,地球軌道因而變得擁擠不堪,更可能對運行中的衛星、太空站等飛行器造成危害。為了減緩嚴峻的太空環境問題,日本京都大學與住友林業公司展開合作,合力研發以木質原料打造的人造衛星,計劃在2023年將全球首創的「木製衛星」送上太空。太空垃圾環境問題多多太空垃圾(space junk)包括報廢、故障的人造衛星殘骸、太空任務使用的火箭及其部分零件、碎片等。
  • 習近平的足跡|勇攀科技高峰 探索宇宙奧秘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天宮」在太空遨遊,「嫦娥」在月背刻下印記,中國人探索浩瀚宇宙的腳步堅定從容。以怎樣的姿態邁向未來的星辰大海?讓我們跟隨「習近平的足跡」尋找答案。
  • 如果以10億倍光速的速度飛行,多久能遨遊整個宇宙?
    如果以10億倍光速的速度飛行,多久能遨遊整個宇宙?10億倍光速到底有多快?用最簡單的單位來衡量,光年,光走一年的距離。十億倍光速,一年就能走十億光年的距離如今宇宙可觀測的直徑是 930億光年,預估完整直徑1600億光年。那宇宙的周長就要大約5000億光年。環繞宇宙一周也要500年,就算橫穿宇宙一次,最少也要160年。山的那邊還是山,宇宙之外還是宇宙。
  • 「戴森球」理論:是地球文明走向宇宙文明的必經過程?
    這是一個讓人驚詫的想法,沒有人能夠想像得到被人造衛星包裹著的太陽會是怎樣的,甚至是包裹後的太陽,等離子體能量不斷的衝擊著人造衛星,而人造衛星又要以怎樣的一種方式將太陽散發出的所有能量吸收轉化,或如日球層那樣,使等離子體能量形成終止激波,所有的能量都止於人造衛星前,只有一小部分能量被人造天體吸收,但哪怕只是這一小部分能量被吸收,又以何種方式全部傳回地球呢?
  • 「戴森球」理論:是地球文明走向宇宙文明的必經過程?
    這是一個讓人驚詫的想法,沒有人能夠想像得到被人造衛星包裹著的太陽會是怎樣的,甚至是包裹後的太陽,等離子體能量不斷的衝擊著人造衛星,而人造衛星又要以怎樣的一種方式將太陽散發出的所有能量吸收轉化,或如日球層那樣,使等離子體能量形成終止激波,所有的能量都止於人造衛星前,只有一小部分能量被人造天體吸收,但哪怕只是這一小部分能量被吸收,又以何種方式全部傳回地球呢?
  • 建造船隻,遨遊太空 《Subdivision Infinity》滿足你對宇宙的幻想
    導 讀 遨遊太空 《Subdivision Infinity》滿足你對宇宙的幻想"> 從像素世界跨越至三維立體空間,「永不停止出版」的新月遊戲(Crescent
  • 人造衛星排行榜:美國593顆,俄羅斯135顆,中國位列第二
    最新一份航天報告中顯示,當前美國共發射593顆人造衛星,起步很早的俄羅斯有135顆,卻位居第三。處於兩個老牌強國中間的,便是快速穩步發展的中國。在人造衛星的排行榜上,中國真能說上一句:你倆不行!短短50年,中國便成功彎道超車,以勇猛的姿態向傳統國際政治格局發出詰問,向浩瀚無垠的宇宙發起鄭重挑戰。
  • 印度男孩造出「迷你人造衛星」,被美國送上太空,之後怎樣了?
    1957年10月4日,蘇聯經過多年研發和實驗,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名為斯普特尼克一號。在此之後,人類開始了探索外太空的旅程,從此進入到了太空時代。這顆人造衛星呈球形,直徑58釐米,重量為83.6公斤,環繞地球需要96分鐘。
  • 站在宇宙上看地球,地球是怎樣的?衛星拍下的俯瞰圖不敢直視!
    站在宇宙上看地球,地球是怎樣的?衛星拍下的俯瞰圖不敢直視!自人類有機會走出地球,探索外太空後,便不斷朝宇宙中發射飛船或者探測器,以便對宇宙有更深的了解,從而揭曉那些未解之謎。地球於宇宙而言,渺小的如一粒沙子,人類更不值一提,人類對宇宙的一切充滿疑慮,試圖揭曉它的面紗。可了解越多,越彰顯自己的無知。蘇聯是發射人造衛星的第一人,開啟外太空的探索旅程。
  • 在10萬米的高空看地球,會看到怎樣的壯觀景色?
    2019-11-16 09:19:40 來源: 峰嵐雲煙 舉報   太空人在太空中遨遊時
  • 人造衛星從美蘇冷戰中誕生,發展至今幾乎人手不離
    若算上人造衛星(現役),地球的衛星數量超過一千五百個,而且這個數字還在逐年上升。這麼多的人造衛星是怎樣一步步佔領太空的呢?我們還得從美蘇冷戰說起。法國於1965年11月26日成功發射了「試驗衛星1號」人造衛星。日本於1970年2月11日,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大隅」號。我們中華兒女在一窮二白的艱難環境下,經過不懈奮鬥,終於在1970年4月24日成功將自己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
  • 「一眼驚豔」的英文句子:本想遨遊宇宙,卻被你捕獲回地球
    「一眼驚豔」的英文句子:本想遨遊宇宙,卻被你捕獲回地球 1、見到你那一刻我心裡有場海嘯,可我靜靜站著,沒有讓任何人知道。 8、本想遨遊宇宙,卻被你捕獲回地球。 You wanted to travel through the universe, but you captured it back to earth. 9、鯨落海底,哺暗界眾生十五年。
  • 從何時起,我們的生活與人造衛星開始息息相關?
    人類關於人造衛星的科學設想,繞不開「航天」這一概念的出現。 航天史的正式起點,來源於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書中第三卷「論宇宙的系統」的一個思想實驗: 設想有一門加農炮架在一座非常高的山的山頂上。
  • 國內首座互動式數字天象廳落戶重慶 足不出戶遨遊宇宙
    央廣網重慶10月22日消息(記者陳鵬)像航天員一般站在茫茫宇宙中俯瞰地球,或者像電影中的超人一般自由穿梭在「十二星座」之中可能是很多人的夢想。今天上午,國內首座WWT互動式數字天象廳落戶重慶石新路小學科技館,記者在現場了解到,這座天象廳的功能超越了國內許多天文館裡的天象廳,學生在裡面不僅可以學習天文知識,還可以看到各種天象,以及最新最全的宇宙模樣。
  • 遨遊宇宙如何溝通?解讀神秘的太空通信
    1太空通信的始祖:無線電通信    人類對於未知事物總是充滿好奇,而在眾多的未知事物之中,宇宙(或者說是外太空)無疑是最為神秘的,因此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歇,並將其視為科學研究的終極目標之一。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今天我們已經可以藉助多種方式探索宇宙的奧秘,包括望遠鏡、宇宙飛船(太空飛行器)、衛星、空間站等等。特別是隨著太空飛行器的出現,更成為了我們探索宇宙的利器——人類遨遊宇宙已經不再是夢想(此時可回憶一下《星際迷航》等宇宙題材類電影中的景象)。那麼現在問題來了,這些太空飛行器(包括衛星、空間站等)是如何與地球保持通信的呢?
  • 走向宇宙的歷史——從1957年前蘇聯的第一顆人造衛星說起
    但是人類不會永遠生活在搖籃裡——齊奧爾科夫斯基探索宇宙的奧秘,奔向廣闊而遙遠的宇宙,是人類自古以來的夢想。推進火箭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於是,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在蘇聯發射成功,地球、月亮、火星,乃至整個太陽系,也不過是茫茫宇宙中的幾粒塵埃,相對於宇宙之長久,人類歷史不過是宇宙年輪上一道小小的刻痕。
  • Sony人造衛星搭載攝影機,未來人們可當「雲太空人」探索宇宙奇景
    由Sony和日本東京大學、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共同開發的超小型獨立人造衛星,未來有望開放一般人們預約拍攝,有如太空人般觀察與探索宇宙壯麗景觀。Sony與日本東大、JAXA合作的開發計劃於8月5日正式宣布後,近日又在日本CEATEC電子展中披露更多相關信息。
  • 誰搶走了亞洲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名分?
    隨後,日本將發射場移至鹿兒島縣內之浦,在一系列測試後於1970年將日本首顆人造衛星「大隅」成功送入軌道。由此,日本成為繼美、蘇、法後第四個擁有人造衛星技術的國家,其空間探索技術也開始急速發展。比東方紅1號早2個月進入太空,搶走了亞洲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名分。宇宙開發事業集團:科學性與實用性兼顧的空間探索體制1969年,宇宙開發事業集團(現為日本航天局JAXA)成立,其設立初衷即進行服務大眾生活的宇宙空間探索活動。加上在此前一年設立的宇宙開發委員會,兼顧科學性與實用性的日本空間探索體制由此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