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原子核質量中國說了算

2020-11-24 觀察者網

《非誠勿擾2》中孫紅雷扮演的李香山,因腳上的「癌中之王」黑色素瘤選擇自殺。如果編劇知曉重離子治癌的功效,電影的結局可能重寫。

因此,對老百姓來說,重離子治療癌症技術意義重大。「對肺癌、肝癌乃至醫學界最頭疼的黑色素瘤,重離子治療的局部控制率在80%以上。今年內,甘肅武威的重離子腫瘤治療中心將投入使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簡稱中科院近物所)所長肖國青說,10年間,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對213例腫瘤患者進行臨床試驗研究,使我國成為繼美國、德國和日本之後世界上第四個掌握重離子治癌技術的國家。預計一位患者治療費用在20萬元以內。

由於在合成新核素領域中取得重大進展,國際原子核的質量評估發布權從法國核譜質譜中心轉移至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2013年起,國際原子質量評估工作由中科院近物所承擔,終結了國際原子質量評估工作多年來為法國核譜質譜中心「壟斷」的歷史,原子核質量由中國說的算。

如同蘭州的黃河和牛肉麵,重離子加速器已成甘肅的名片。從新核素合成、核物理等前沿科學攻關,到治療癌症、誘變育種讓「綠葉變紅花」等產業化發展,重離子加速器的各種終端應用可謂「頂天立地」。

三代大科學裝置讓「巨龍」騰飛

身處鬧市之中,略顯陳舊的白色大建築群散發出沉穩而淡然的氣息,科學界聲名顯赫的重離子加速器便藏身其中。


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

如果將重離子加速器比作一條巨龍,電子迴旋共振離子源是龍頭,1.7米扇聚焦回旋加速器、大型分離扇回旋加速器、新建的冷卻儲存環主環和實驗環、放射性束流線共同組成了綿延的龍身,各種實驗終端應用是靈活的龍尾。

這些大塊頭既有「智慧」也有故事。

「重離子加速器選址蘭州,不僅是因為地處西北腹地比較安全,也為了給氫彈研製提供實驗數據。」 中科院近物所成果轉化與產業處項目主管梁偉說,在周恩來總理「應在蘭州設一原子核科學研究點」的指示下,1957年,中科院近物所創始人楊澄中帶領首批科研人員從北京中關村西遷蘭州,擔負起建造重離子加速器的重任。

作為「一五」期間前蘇聯援建我國的156個重大項目之一,肖國青說,1.5米經典回旋加速器建設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以及前蘇聯政府毀合同、撤專家的困境。沒有計算機,就用手畫圖紙;沒有經驗,就一遍遍做試驗。正是老一輩科學家的自力更生、傾力合作,回旋加速器才於1964年正式運行。

「1.7米的回旋加速器是在『一五』基礎上建立,分離扇重離子加速器則是『七五』的成果。」梁偉說,蘭州重離子加速器每個階段的建設成果,都依據國家重大需求而定。

1988年,中科院近物所建成了我國第一臺大型重離子研究裝置——蘭州重離子加速器,主要技術參數達到或超越設計指標,躋身上世紀80年代同類加速器的國際先進水平,並於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科研總是追著時代的腳步往前奔。進入「九五」,蘭州重離子加速器迎來新任務:為滿足我國深入開展重離子物理研究的需要,擴建多用途重離子冷卻儲存環。「自主設計建造、規模最大、能量最高、可加速全離子,蜿蜒160多米的重離子加速器冷卻儲存環,與德國的重離子冷卻儲存環同屬世界級的大型核物理實驗裝置。」肖國青說。

半個世紀以來我國三代大科學裝置研究成果,讓這一巨龍在國際科學界聲名鵲起。

重離子加速器很「全能」

「我們習慣叫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其實,它是國際上為數不多的幾臺全離子加速器。」肖國青說,其加速的離子涵蓋了元素周期表中的92種元素,實現了從原子質量最輕的「氫」到最重的「鈾」的「全離子加速」,而且自然界不存在的、新合成的離子也能加速。

那麼,重離子是怎麼被加速的?帶著滿腦子的術語,記者在1∶50的重離子加速器模型前有了初步認識:它就像一列車廂顏色各異的火車,盤踞在複雜的迴旋軌道上,重離子束就循著這樣的軌道,穿梭於密閉的「車廂」間,一次次被加速。

走進重離子加速器實驗大樓地下,記者對巨龍的龍身——加速系統和傳輸系統有了直觀了解。在設備和管道間穿行,一個個碩大的黃色、藍色巨塊被管道所連接,周圍是各種線圈和監測設備。

眼前重達30噸的藍色巨塊是二級磁鐵,它的作用是讓直線快速穿行的離子「拐彎」。離子通過偏轉磁鐵而改變運動方向,比如偏轉22.5度,讓16臺這種磁鐵沿同一方向偏轉,就能使這些離子偏轉360度,這意味著可以回過頭來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斷轟擊目標。

重離子經過加速後產生的能量有多少?「如果重離子達到每核子400兆電子伏特,就可以達到30釐米的穿透力,能治療人體深層的腫瘤。」梁偉告訴記者,而該加速器產生的重離子已達每核子1000兆電子伏特,穿透力在1米以上。

「從1.7米的回旋加速器到重離子冷卻儲存環,我國重離子運行的速度從最初的1%光速加速至約90%的光速,躋身國際先進行列。」肖國青以重離子加速器冷卻儲存環為例說,它能讓上億個重離子同步運行,自主研製率逾90%,各種元器件八成是甘肅造,在電子冷卻技術、高頻技術、超高真空技術等方面收穫頗豐。

值得關注的是,重離子加速器冷卻儲存環在高精度測量短壽命核素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世界上率先達到10-7量級的相對測量精度,使我國重離子加速器技術水平及重離子物理實驗研究能力闖入世界列。

「10-7量級的精度,相當於在一架空客A380上可分辨出一個U盤的質量。」肖國青說,「接下來的目標,是讓重離子運行得更穩定。」


國家實驗室內部(資料圖)

原子核數據中國說了算

就在今年春節假期,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完成了新核素合成和研究的一項實驗工作。至此,蘭州重離子研究裝置已合成鑑別20多種新核素,佔百年來人工合成新核素總數的1%。

核素是指具有一定數目質子和中子的一種原子核。科學家把各種不同的原子核統稱為核素,新原子核的合成和研究,將進一步豐富和深化人類對原子核內部結構和運動規律的認識,推動與之相關的核物理和核天體物理的發展。

核理論家們預言核素約有8000多個,目前自然界存在的穩定的原子核只有280多種,科學家們利用加速器人工合成3000多種不穩定的放射性核素。

要知道核桃的內部結構,就必須砸開核桃才能知曉,這也是進行原子核試驗的原理。「用能量較高的粒子(即彈核)來轟擊原子核(即靶核),使靶核變成另外一種原子核。而這個如同『打靶』一樣的過程,就被稱為『核反應』」。肖國青說,利用重離子加速器取得一系列基礎科學成果,比如合成研究20多種新核素並研究其衰變性質,首次測量21種短壽命原子核質量。

由於在合成新核素領域中取得重大進展,國際原子核的質量評估發布權從法國核譜質譜中心轉移至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2013年起,國際原子質量評估工作由中科院近物所承擔,終結了國際原子質量評估工作多年來為法國核譜質譜中心「壟斷」的歷史。

相關焦點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蘭州重離子研究裝置
    HIRFL 是我國規模最大、可以加速全離子的重離子研究裝置,可提供多種類、寬能量範圍、高品質的穩定核束和放射性束,主要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1991 年 8 月13日,原國家計委批准成立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
  • 近物所參與的最新版本原子核質量數據評價(AME2012)發表
    以法國核譜質譜中心(CSNSM-Orsay)和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IMP)為主,聯合德國重離子研究中心(GSI)、德國馬普核物理研究所(MPIK)、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ANL)和法國Orsay核物理研究所(IPNO)等多家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經過幾年的努力,共同編輯的最新版本的原子核質量數據評價AME2012,已在Chinese Physics C十二期發表
  • 中國在世界頂級刊物PRL發表的實驗核物理文章
    「任何物體要測重,都需要工具輔助,要有一桿合適的『秤』,對於原子核質量測量而言也不例外」,談起CSR精細核譜學研究團隊的工作,負責人王猛總是能侃侃而談。王猛說的這杆「秤」,就是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冷卻儲存環(HIRFL-CSR),在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通過人工核反應方式產生快重離子束,利用冷卻儲存環來「看清」這些基本粒子。
  • 歷史上的今天 | 1988年12月12日,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建成出束
    1988年12月12日凌晨5時,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個大型重離子研究裝置——蘭州重離子加速器(HIRFL)聯調成功,並引出能量為每核子50兆電子伏特的碳離子束。蘭州重離子加速器是由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負責建設的一項大科學工程,由注入器、主加速器、8個實驗終端、前後束流輸運線以及控制系統組成。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
    綜述及基本情況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High Intensity heavy-ion Accelerator Facility,HIAF)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 年)》確定的「十二五」建設重點內容之一,由項目建設法人單位——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負責籌建,項目主管部門為中國科學院。
  • 中國重離子治癌技術核心指標達國際領先
    中新社蘭州9月20日電 (記者 南如卓瑪)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院長肖國青20日披露,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自1993年成立至2019年曆時26年磨一劍,突破國外專利封鎖,攻克核心關鍵技術,自主設計國際首臺「迴旋注入+同步主加速器」組合醫用重離子裝置,裝置整體性能達國際先進,核心束流指標達國際領先
  • 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城市排名,西安武漢南京瀋陽蘭州牛
    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可以作為一個衡量依據。一、 目前中國已經建成的國家實驗室共有4個,它們分別是:1 同步輻射國家實驗室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2 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 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3 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 近代物理研究所(蘭州)4 材料科學國家實驗室
  • 國家重點實驗室,來了一群不一般的青少年
    7月18日下午,營員們便參觀了國家空管新航行系統技術重點實驗室。03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分營7月13日上午,武漢大學分營的營員們參觀了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06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分營7月15日,在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營員們一起觀看了壯觀的火旋風實驗,了解燃燒的基本原理和要素,體會到了科研的樂趣。
  • 國內首臺連續波重離子直線加速器與分離扇回旋加速器聯合調試成功...
    觀察者網從中科院網站獲悉,12月17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自行設計研製的國內首臺連續波高電荷態強流重離子直線加速器(SSC-Linac)與分離扇回旋加速器(SSC)聯合調試,首次成功引出了5.98 MeV/u的40Ar7+離子束流。
  • 中國粒子加速器研究「加速」
    中新社北京九月十七日電(記者孫自法)記者今天從此間開幕的第二屆亞洲粒子加速器會議上獲悉,中國正在為粒子加速器的研究「加速」。  蘭州重離子冷卻儲存環、合肥同步輻射裝置二期工程等大型加速器工程,已在緊張進行當中。
  • 武威重離子治癌系統投入臨床試驗
    我省開重離子治癌先河甘肅省食藥監局發布消息稱,武威重離子治癌系統項目於2012年正式啟動,由中科院近物所及其控股的蘭州科近泰基新技術有限公司自主研製。中科院近物所通過「七五」「九五」大科學裝置工程建設,先後成功研製出國內最大的重離子回旋加速器和重離子冷卻儲存環同步加速器。
  • 國家重大科學裝置引出能量治療深部腫瘤
    新華網北京10月22日電(記者俞錚)國家重大科學裝置——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冷卻儲存環最近成功實現了變能量慢引出。慢引出的重離子束可在多個能量之間自動切換,為實現深部腫瘤治療解決了關鍵技術難題。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詹文龍院士說,利用重離子束治療腫瘤,對健康組織損傷小,對腫瘤療效佳,可以準確進行適形照射,精確控制和嚴格監測照射劑量,是迄今最理想的放射療法。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實現了變能量慢引出後,加速器主環可提供能量在80-400兆電子伏(MeV)間自動切換的高能碳離子束,滿足人體全體位腫瘤治療的需要。
  • 中國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院士逝世
    中新社北京1月19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19日發布訃告:中國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中國第一臺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經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原主任、中國粒子加速器學會前理事長、中科院高能所原所長方守賢先生,因病於19
  • 中國科學院夏佳文院士為您講述:重離子加速器如何檢測「天問一號」
    科學家們將「重任」賦予重離子加速器,用它來模擬「製造」宇宙輻射,結果使問題迎刃而解。我國這次探火行動,就是預先利用重離子加速器對「天問一號」進行「淬火」的。這是重離子加速器較為直觀的應用方式。更多時候,它扮演的則是「幕后角色」,在高能粒子物理、核天體物理等基礎研究領域大放異彩。對於基礎研究領域,熟悉科幻小說《三體》的讀者不會陌生。
  • 中核集團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100MeV質子回旋加速器首次出束
    >   中新網北京7月4日電 (記者 閆曉虹) 7月4日,中核集團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自主研發的100 MeV質子回旋加速器首次調試出束,這標誌著原子能院承建的國家重點科技工程——HI-13串列加速器升級工程的關鍵實驗設施建成,也標誌該工程重大裡程碑節點的實現。
  • 就職於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甘肅慶陽籍科學家
    趙紅衛,中國科學院院士,出生於甘肅省慶陽市寧縣,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黨委書記兼副所長,兼任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副主任和國家「十二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HIAF副總經理,主要從事加速器物理與技術研究工作。
  • 我國自主研發蘭州重離子治癌系統
    據新華社蘭州7月5日電 我國自主研發的蘭州重離子治癌系統已在醫院進入調試階段,即將投入醫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從1993年開始重離子治癌技術基礎研究,歷經20多年的技術積累和科研攻關,研發出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蘭州重離子治癌系統。
  • 中國科學家自主研發出治癌利器
    近年來,中國的腫瘤發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據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國家癌症中心赫捷院士、全國腫瘤登記中心主任陳萬青教授等人基於國家中央癌症登記處的高質量數據所撰寫的研究報告《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2015》顯示,2015 年中國患癌趨勢為: 429.2 萬例新發腫瘤病例、 281.4 萬例死亡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