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團隊揭秘蝗災罪魁禍首4VA,將改變對抗蝗災的理念和方法

2020-08-28 共享生活號

日前,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發現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分子,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這一成果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

康樂團隊通過分析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體表和糞便揮發物,在35種化合物中鑑定到由群居型蝗蟲特異性揮發的氣味——4—乙烯基苯甲醚(4VA)。

康樂說:「我們通過一系列行為實驗確定該化合物對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不同發育階段和性別都有很強的吸引力,能夠響應蝗蟲種群密度的變化,隨著種群密度增加而增加。」通過實驗,研究人員證明4VA對實驗室種群在戶外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大範圍區塊實驗也證明,該化合物不僅能吸引野外種群,而且不受自然環境中蝗蟲背景密度的影響。

「長期以來,人們對於蝗災的防治主要依賴大規模噴施化學殺蟲劑。」康樂表示:「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蝗蟲群居的奧秘,也將從多個方面改變人們對抗蝗災的理念和方法,使蝗蟲的綠色和可持續防控成為可能。」

網友評論:

延伸閱讀:

波及14萬餘畝!雲南遭蝗蟲「襲擊」,無人機緊急出動

黃脊竹蝗是一種危害竹子、芭蕉以及少量玉米等作物的蝗蟲。截至7月25日,雲南省共發生黃脊竹蝗的危害面積是140623畝,國家林草局、農業農村部已成立工作指導組,趕到蝗蟲主要發生區域—— 雲南普洱的江城縣,與當地共同採取防治措施。

7月26日上午,在江城縣曲水鎮的玉米地裡,部分玉米葉遭到了黃脊竹蝗啃食,防治人員啟用了無人機開展飛防作業。

雲南省普洱市江城縣副縣長 蔣忠銀:在邊境線一帶用無人機進行飛防作業,設立遷飛截流帶, 盡全力把蝗蟲在邊境線消殺。

針對交通不便,不適宜無人機和霧炮防治的森林中,專家組建議採用煙劑補防補漏,避免遺留的成蟲交配產卵,形成蟲源地。

截至7月25日,雲南省共發生黃脊竹蝗面積140623畝,其中林地107638畝,農地32985畝,涉及3個州(市)7個縣28個鄉鎮。目前防治面積累計354667畝次。

竹蝗大批入境雲南 農業農村部緊急應對

據農業農村部消息,6月底以來,黃脊竹蝗大量持續從寮國豐沙裡省遷移到我國雲南江城、勐臘等邊境地區,波及範圍13.5萬畝,其中農田3.2萬畝,林地10.3萬畝。7月16日,農業農村部派出工作組赴雲南,會同當地農業農村部門開展蝗情調查,評估防治效果,分析研判發展態勢,研究制定進一步防範措施,嚴防造成擴散危害。

據了解,針對蝗蟲的遷入,農業農村部督促雲南省農業農村部門立即採取應急防治措施,有效遏制黃脊竹蝗危害。目前,雲南省已調集植保無人機組25組,投入噴霧器2574臺(次),出動3.5萬人次,累計實施防治13.5萬畝次。其中,農田實施防治3.53萬畝次,做到應防盡防,沒有對農作物生長造成嚴重危害。

黃脊竹蝗俗稱「竹蝗」,與飛蝗和沙漠蝗不同,不屬於遠距離遷飛性害蟲,我國雲南、廣西、廣東、湖南、四川等省均有分布,通常喜食竹葉,也可取食水稻、玉米、甘蔗等作物。我國在黃脊竹蝗等蝗蟲防治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控機制,能迅速調集防治隊伍、藥劑和機械,迅速撲滅,控制危害。

農業農村部表示,今年寮國豐沙裡省黃脊竹蝗產卵面積、蟲源基數、發生面積顯著高於往年,屬暴發危害年份,致使大量黃脊竹蝗跨越邊境線,遷入我國雲南邊境江城縣、勐臘縣、寧洱縣等地。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原因)

來源:綜合人民日報、網友評論、央視財經、經濟日報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團隊成功揭秘蝗災罪魁禍首,將改變治理蝗災理念
    日前,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發現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分子,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這一成果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康樂團隊通過分析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體表和糞便揮發物,在35種化合物中鑑定到由群居型蝗蟲特異性揮發的氣味——4—乙烯基苯
  • 中科院團隊成功揭秘蝗災罪魁禍首
    【中科院團隊成功揭秘蝗災罪魁禍首】日前,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發現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分子,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這一成果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央視新聞截圖康樂團隊通過分析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體表和糞便揮發物,在35種化合物中鑑定到由群居型蝗蟲特異性揮發的氣味——4—乙烯基苯
  • 中科院團隊成功揭秘蝗災罪魁禍首怎麼回事?蝗災罪魁禍首是什麼
    日前,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發現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分子,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這一成果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康樂團隊通過分析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體表和糞便揮發物,在35種化合物中鑑定到由群居型蝗蟲特異性揮發的氣味——4—乙烯基苯甲醚(4VA)。
  • 50年後,科學找到了蝗災的「罪魁禍首」,或將徹底消滅蝗災
    經過科學家的研究,總算找到了聚集蝗蟲的罪魁禍首,那就是蝗蟲的信息素是4va,正是這種物質才導致了蝗災的發生。這也說明蝗災和人類的發展史緊密相連。可即使經過了這麼多年,科學家依舊很難搞懂蝗災的真正成因是什麼。
  • 蝗蟲群數量可達百千億隻,它們靠什麼聚集和遷徙的?4VA才是關鍵
    它們是靠什麼相互聯繫組成如此龐大的集群,在覓食和遷徙的時候,做到集體行動的呢?先前生物學家們也茫然不解,後來認為是蝗蟲散發出來的某種信息素在發生作用!8月13日有國內媒體報導,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帶領的團隊發現了一種和蝗蟲群聚有關的信息素分子,揭開了蝗蟲可以聚群成災的奧秘。
  • 中國科學家揭示蝗災的奧秘
    【背景:】 蝗災與旱災、洪災並稱我國歷史上的三大自然災害,曾造成嚴重的農業和經濟損失。飛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據我國近2000多年的歷史記載顯示,大規模的蝗災發生過800多次。沙漠蝗雖然僅僅分布在非洲、中東、南歐和南亞地區,但危害的記載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以前。這兩種蝗蟲災害一直被認為是人類主要的瘟疫之一。 儘管蝗災與人類發展歷史長期相伴,但是真正在科學上對蝗災成因的認識不足百年。近80年來,對蝗群如何形成有許多的假說,分別有食物、繁殖地、性成熟、群集信息素、氣候等假說,但是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其中的奧秘和機理並沒有在科學上被揭示。
  • 傳統方法無法治理蝗災,中國團隊發現新方法,引國外媒體爭相報導
    今年年初東非地區爆發了大規模的蝗災,蝗群隨後越過紅海去到中東地區,並且一路向東蔓延到南亞地區。蝗群所到之處的自然植物、農作物都會受到巨大的損害,造成貧困落後地區更加貧困。有人將蝗災比喻成一場移動性非常強的「瘟疫」,但是人類面對這種幾乎每年都會出現的瘟疫卻無法研發出「疫苗」或「特效藥」。
  • 蝗災追兇16年
    飛蝗中科院康樂院士團隊供圖人們很難想像,即便是到了21世紀的今天,科研人員將含有4VA的誘芯布置在田間,通過室外草地雙選和誘捕實驗證明,4VA對實驗室種群在戶外具有很強的吸引力。進而,他們將誘芯直接布局到蝗蟲野外發生區天津北大港,大範圍的區塊實驗再一次證明:4VA不僅能吸引野外種群,還能不受自然環境中蝗蟲背景密度的影響。至此,康樂團隊判斷,致使蝗蟲成群的「真兇」之一就是4VA。
  • 雲南多地發生蝗災:為什麼蝗災總會捲土重來?
    環境條件和人為活動導致蝗蟲數量突然增加,這是蝗災形成的第一步。蝗蟲平時都喜歡獨居,只有突然大規模集群之後才能造成更大的危害。蝗蟲的集群同樣需要條件。蝗蟲為何聚集也是許多昆蟲專家研究的熱點問題。英國牛津大學的動物學家發現,蝗蟲後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觸碰時,它們就會改變原來獨來獨往的習慣,變得喜歡群居。
  • 傳統防蝗無法治理蝗災,中國團隊發現新方法,實在太厲害了
    近日來自中科院、中國科學院大學和河北大學研究人員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在《自然》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關於治理蝗災的研究論文。對於蝗蟲這種既能吃素又能吃葷的雜食動物,目前人類防控蝗災的方法要麼是放任不管放任不管,一大群的蝗災會嚴重損害自然植物和農作物,因為它們會肆意地啃咬植物的葉子和莖等部位,如此農作物會大量死亡,從而影響產量;使用農藥消殺,農藥中含有大量的毒藥,會造成土地汙染、環境汙染。這兩種防控效果都是不理想,最理想的防控應該是生物防治,因為它是利用以物克物的方法,不會對環境造成汙染,又不會放任不管。
  • 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秘
    孫自法 攝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研究員團隊成功揭秘蝗蟲聚群成災機理的重大科研成果論文,已獲最新一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鑑定發現蝗災「罪魁禍首」4VA中科院13日在北京就這項成果舉行專題新聞發布會。
  • 中國派遣10萬「鴨軍」出徵滅蝗災,這「蝗災」英語該怎麼說?
    說真的,沒怎麼經歷過田間生活的罐頭菌確實對於蝗災之類的都不怎麼了解。當我第一眼看見相關視頻時,確實一跳了,同時感覺今年真的是多災多難的一年。 對於蝗災,我們的老鐵巴基斯坦也同樣承受著成噸的傷害。身為老鐵的中國,肯定伸出援手。根據新聞報導,中國派出10萬的鴨子出徵巴基斯坦應對蝗災。
  • 「吉林根網」雲南多地發生蝗災:為什麼蝗災總會捲土重來?
    對於這次竹蝗災,據中科院西雙版熱帶植物園的科普專家劉光裕介紹,主要原因首先是近年來大量破壞森林,把茂密的森林變成了荒草地,為黃脊竹蝗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資源,比如竹子、棕葉蘆、鋼秀竹、玉米、白茅等禾本科植物,以及大量種植芭蕉。此外蝗蟲的爆發和氣候條件也有很大關係。
  • 蝗災真的來了?中科院院士康樂:很難入侵核心地帶
    奔赴巴基斯坦的中國蝗災防治工作組日前稱,當地蝗災區的蝗蟲已進入交配期,情況比預想嚴重,「蝗蟲沙地產卵,(手)一挖就出來」。與此同時,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預警:如果氣候條件適宜,此次發生的沙漠蝗存在從巴基斯坦和印度直接侵入西藏,或者經緬甸侵入雲南,或者經哈薩克斯坦侵入新疆的風險。僅一平方公裡蝗群,一天的食物消耗量就相當於3.5萬人。
  • 蝗災追兇16年 中國科學家對世界的又一個重大科學貢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飛蝗 中科院康樂院士團隊供圖科研人員將含有4VA的誘芯布置在田間,通過室外草地雙選和誘捕實驗證明,4VA對實驗室種群在戶外具有很強的吸引力。進而,他們將誘芯直接布局到蝗蟲野外發生區天津北大港,大範圍的區塊實驗再一次證明:4VA不僅能吸引野外種群,還能不受自然環境中蝗蟲背景密度的影響。至此,康樂團隊判斷,致使蝗蟲成群的「真兇」之一就是4VA。
  • 蝗蟲,蝗災與人類
    在過去的兩千年中,蝗災一直持續不斷的襲擾著人類,非洲、中東地區和歐洲都有乾旱與蝗災爆發的記錄。而在中國,近2000年裡,有確切文字記錄的蝗災達173次。宋朝以後,更對蝗災有了較科學化的認知,並總結一些滅蝗的方法,如:鳴金驅趕法、捕擊法、火燒法、溝坎深埋法、掘種法、以及趁清晨蝗翅露溼難飛用器具抄掠法等。
  • 解密蝗災爆發原因,罕見氣旋是罪魁禍首,人類不要錯過黃金時機
    2020年1月,聯合國糧農安全組織發出呼籲,非洲多國正備受蝗災困擾,正在籌集7000多萬美元用作救援基金,希望有能力的國家能夠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幫助災害國度過這場危機。同時,該組織也派出數架直升機前往事發點,噴射強力殺蟲劑,竭盡全力控制蝗災。這場蝗災的危害性到底有多大?首先在數量和品種上,此次蝗災的蝗蟲主力軍是沙漠蝗蟲,它們不僅僅個頭大,而且生命力和持久力都非常強。
  • 你知道「蝗災」的真正原因麼
    當環境異常時,可誘發其獨居生活向群居生活的轉變,當周圍環境正常時,其獨自生活是極為謹慎的,他會將自身顏色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並只在夜間活動。並觸發代謝以及行為改變。從而導致其轉變為群居生活。當他們結成種群後,顏色會從綠色變為黃色或者黑色,並向外界分泌費洛蒙,使蝗蟲之間能夠相互吸引。當種群達到一定數量後,為了維持生存就會遷徙。也是活下去的唯一途徑,蝗災便形成了。
  • 中國現在為什麼沒有大蝗災了?
    中科院動物所張學忠先生在1974年4月29日在西藏聶拉木的樟木採到1頭沙漠蝗。可以說, 沙漠蝗在中國基本沒有,只是零星地進入西南邊境。古人也會抓蝗蟲吃,明朝徐光啟《除蝗疏》載:「田間小民不論蝗、蝻,悉將烹食。城市之內用相饋遺,亦有熟而幹之,鬻於市者。則數文錢可易一鬥,噉食之餘家戶囷積,以為冬儲。質味與幹蝦無異,其朝晡不充恆食此者,亦至今無恙也。」但真遇到赤地千裡的蝗災怎麼辦?吃蝗蟲只可充一時飢餓,蝗蟲走了以後,農作物全沒了才是最要命的。對人體能量最重要的是碳水化合物,就是各種穀物。
  • 蝗災是如何形成的?蝗災能危害到中國嗎?西瓜視頻給你答案
    我們看到的這種蝗蟲叫做沙漠蝗蟲,曾經讓無數國家王朝走向滅亡,人類的歷史長河中,蝗蟲的影響一點不亞於瘟疫對人類的影響,造成蝗災的主要原因和乾旱全球變暖、氣候異常有著非常大的關係,全球變暖能夠讓更多的蝗蟲的越冬卵存活下來,乾旱崗為蝗蟲的繁育提供了適宜的環境,所以說現在的洪災基本和我們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