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發現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分子,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這一成果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
康樂團隊通過分析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體表和糞便揮發物,在35種化合物中鑑定到由群居型蝗蟲特異性揮發的氣味——4—乙烯基苯甲醚(4VA)。
康樂說:「我們通過一系列行為實驗確定該化合物對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不同發育階段和性別都有很強的吸引力,能夠響應蝗蟲種群密度的變化,隨著種群密度增加而增加。」通過實驗,研究人員證明4VA對實驗室種群在戶外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大範圍區塊實驗也證明,該化合物不僅能吸引野外種群,而且不受自然環境中蝗蟲背景密度的影響。
「長期以來,人們對於蝗災的防治主要依賴大規模噴施化學殺蟲劑。」康樂表示:「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蝗蟲群居的奧秘,也將從多個方面改變人們對抗蝗災的理念和方法,使蝗蟲的綠色和可持續防控成為可能。」
網友評論:
延伸閱讀:
波及14萬餘畝!雲南遭蝗蟲「襲擊」,無人機緊急出動
黃脊竹蝗是一種危害竹子、芭蕉以及少量玉米等作物的蝗蟲。截至7月25日,雲南省共發生黃脊竹蝗的危害面積是140623畝,國家林草局、農業農村部已成立工作指導組,趕到蝗蟲主要發生區域—— 雲南普洱的江城縣,與當地共同採取防治措施。
7月26日上午,在江城縣曲水鎮的玉米地裡,部分玉米葉遭到了黃脊竹蝗啃食,防治人員啟用了無人機開展飛防作業。
雲南省普洱市江城縣副縣長 蔣忠銀:在邊境線一帶用無人機進行飛防作業,設立遷飛截流帶, 盡全力把蝗蟲在邊境線消殺。
針對交通不便,不適宜無人機和霧炮防治的森林中,專家組建議採用煙劑補防補漏,避免遺留的成蟲交配產卵,形成蟲源地。
截至7月25日,雲南省共發生黃脊竹蝗面積140623畝,其中林地107638畝,農地32985畝,涉及3個州(市)7個縣28個鄉鎮。目前防治面積累計354667畝次。
竹蝗大批入境雲南 農業農村部緊急應對
據農業農村部消息,6月底以來,黃脊竹蝗大量持續從寮國豐沙裡省遷移到我國雲南江城、勐臘等邊境地區,波及範圍13.5萬畝,其中農田3.2萬畝,林地10.3萬畝。7月16日,農業農村部派出工作組赴雲南,會同當地農業農村部門開展蝗情調查,評估防治效果,分析研判發展態勢,研究制定進一步防範措施,嚴防造成擴散危害。
據了解,針對蝗蟲的遷入,農業農村部督促雲南省農業農村部門立即採取應急防治措施,有效遏制黃脊竹蝗危害。目前,雲南省已調集植保無人機組25組,投入噴霧器2574臺(次),出動3.5萬人次,累計實施防治13.5萬畝次。其中,農田實施防治3.53萬畝次,做到應防盡防,沒有對農作物生長造成嚴重危害。
黃脊竹蝗俗稱「竹蝗」,與飛蝗和沙漠蝗不同,不屬於遠距離遷飛性害蟲,我國雲南、廣西、廣東、湖南、四川等省均有分布,通常喜食竹葉,也可取食水稻、玉米、甘蔗等作物。我國在黃脊竹蝗等蝗蟲防治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控機制,能迅速調集防治隊伍、藥劑和機械,迅速撲滅,控制危害。
農業農村部表示,今年寮國豐沙裡省黃脊竹蝗產卵面積、蟲源基數、發生面積顯著高於往年,屬暴發危害年份,致使大量黃脊竹蝗跨越邊境線,遷入我國雲南邊境江城縣、勐臘縣、寧洱縣等地。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原因)
來源:綜合人民日報、網友評論、央視財經、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