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團隊成功揭秘蝗災罪魁禍首怎麼回事?蝗災罪魁禍首是什麼

2020-08-15 海峽網

日前,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發現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分子,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這一成果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

康樂團隊通過分析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體表和糞便揮發物,在35種化合物中鑑定到由群居型蝗蟲特異性揮發的氣味——4—乙烯基苯甲醚(4VA)。

康樂說:「我們通過一系列行為實驗確定該化合物對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不同發育階段和性別都有很強的吸引力,能夠響應蝗蟲種群密度的變化,隨著種群密度增加而增加。」通過實驗,研究人員證明4VA對實驗室種群在戶外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大範圍區塊實驗也證明,該化合物不僅能吸引野外種群,而且不受自然環境中蝗蟲背景密度的影響。

「長期以來,人們對於蝗災的防治主要依賴大規模噴施化學殺蟲劑。」康樂表示:「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蝗蟲群居的奧秘,也將從多個方面改變人們對抗蝗災的理念和方法,使蝗蟲的綠色和可持續防控成為可能。」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團隊成功揭秘蝗災罪魁禍首
    【中科院團隊成功揭秘蝗災罪魁禍首】日前,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發現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分子,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這一成果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央視新聞截圖康樂團隊通過分析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體表和糞便揮發物,在35種化合物中鑑定到由群居型蝗蟲特異性揮發的氣味——4—乙烯基苯
  • 中科院團隊成功揭秘蝗災罪魁禍首,將改變治理蝗災理念
    日前,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發現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分子,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這一成果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康樂團隊通過分析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體表和糞便揮發物,在35種化合物中鑑定到由群居型蝗蟲特異性揮發的氣味——4—乙烯基苯
  • 50年後,科學找到了蝗災的「罪魁禍首」,或將徹底消滅蝗災
    經過科學家的研究,總算找到了聚集蝗蟲的罪魁禍首,那就是蝗蟲的信息素是4va,正是這種物質才導致了蝗災的發生。這也說明蝗災和人類的發展史緊密相連。可即使經過了這麼多年,科學家依舊很難搞懂蝗災的真正成因是什麼。
  • 中科院團隊揭秘蝗災罪魁禍首4VA,將改變對抗蝗災的理念和方法
    日前,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發現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分子,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這一成果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康樂團隊通過分析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體表和糞便揮發物,在35「長期以來,人們對於蝗災的防治主要依賴大規模噴施化學殺蟲劑
  • 蝗蟲群數量可達百千億隻,它們靠什麼聚集和遷徙的?4VA才是關鍵
    它們是靠什麼相互聯繫組成如此龐大的集群,在覓食和遷徙的時候,做到集體行動的呢?先前生物學家們也茫然不解,後來認為是蝗蟲散發出來的某種信息素在發生作用!8月13日有國內媒體報導,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帶領的團隊發現了一種和蝗蟲群聚有關的信息素分子,揭開了蝗蟲可以聚群成災的奧秘。
  • 解密蝗災爆發原因,罕見氣旋是罪魁禍首,人類不要錯過黃金時機
    2020年1月,聯合國糧農安全組織發出呼籲,非洲多國正備受蝗災困擾,正在籌集7000多萬美元用作救援基金,希望有能力的國家能夠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幫助災害國度過這場危機。同時,該組織也派出數架直升機前往事發點,噴射強力殺蟲劑,竭盡全力控制蝗災。這場蝗災的危害性到底有多大?首先在數量和品種上,此次蝗災的蝗蟲主力軍是沙漠蝗蟲,它們不僅僅個頭大,而且生命力和持久力都非常強。
  • 「蝗災」未走,「鼠災」又來!2020年 怎麼了?罪魁禍首還是人類?
    地球的生態系統只有在保持平衡的時候才能夠穩定的發展,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那就意味著我們會面臨大自然的報復,如果某一種生物突然泛濫成災,無疑也會給人類帶來危害,就好比如前段時間發生的蝗災,數千億隻蝗蟲肆意橫行,吃掉了農民辛苦種植的農作物,讓許多地區的經濟遭到了巨大的損失,蝗災一直都是農民最害怕遇到的災難
  • 雲南多地發生蝗災:為什麼蝗災總會捲土重來?
    那麼,雲南地區爆發的蝗災和古代書籍中記錄的蝗災是一回事嗎?雲南蝗災的是什麼蝗蟲?古籍中記載的蝗災大部分是由東亞飛蝗造成的,飛蝗是蝗蟲中危害最大的,雖然只有一個物種,但有很多亞種。對於這次竹蝗災,據中科院西雙版熱帶植物園的科普專家劉光裕介紹,主要原因首先是
  • 蝗災追兇16年
    飛蝗中科院康樂院士團隊供圖人們很難想像,即便是到了21世紀的今天,今年以來,全球多地遭遇蝗災,再次敲響人類警鐘:「東非正遭遇70年以來最嚴重的蝗災」「南亞國家印度再遭蝗災襲擊,部分城市進入警戒狀態」「蝗災肆虐逼近我國雲南,多地相繼發生黃脊竹蝗災害」……關乎人類立身之本的糧食安全問題,直接受到威脅。蝗蟲,這種只有手指大小的小蟲子,看起來人畜無害,為何一旦聚集成群便會成災?人們不解,一度認為蝗蟲來襲就是「天災」。
  • 罪魁禍首終於找到,中國科學家宣布重大好消息,全球目光聚焦東方
    眾所周知,今年以來,全球多地遭遇蝗災,這讓人類立身之本的糧食安全問題,直接受到威脅。面對蝗災的肆虐,人們始終沒能找到其具體形成的原因。然而,近日中國科學家卻宣布了一則重大好消息,致使蝗災形成的罪魁禍首終於找到了。
  • 「吉林根網」雲南多地發生蝗災:為什麼蝗災總會捲土重來?
    那麼,雲南地區爆發的蝗災和古代書籍中記錄的蝗災是一回事嗎?今天我們就來具體研究一下。雲南蝗災的是什麼蝗蟲?古籍中記載的蝗災大部分是由東亞飛蝗造成的,飛蝗是蝗蟲中危害最大的,雖然只有一個物種,但有很多亞種。
  • 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秘
    中科院舉行專題新聞發布會。 孫自法 攝中科院舉行專題新聞發布會。孫自法 攝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研究員團隊成功揭秘蝗蟲聚群成災機理的重大科研成果論文,已獲最新一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鑑定發現蝗災「罪魁禍首」4VA中科院13日在北京就這項成果舉行專題新聞發布會。
  • 蝗災真的來了?中科院院士康樂:很難入侵核心地帶
    奔赴巴基斯坦的中國蝗災防治工作組日前稱,當地蝗災區的蝗蟲已進入交配期,情況比預想嚴重,「蝗蟲沙地產卵,(手)一挖就出來」。與此同時,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預警:如果氣候條件適宜,此次發生的沙漠蝗存在從巴基斯坦和印度直接侵入西藏,或者經緬甸侵入雲南,或者經哈薩克斯坦侵入新疆的風險。僅一平方公裡蝗群,一天的食物消耗量就相當於3.5萬人。
  • 古代蝗災頻發,為何我國現在卻很難見了?蝗蟲被吃成珍稀物種了?
    蝗蟲,俗稱「螞蚱」,全世界有超過10000種類型的蝗蟲,其中中國有1000多種,它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溫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其中東亞飛蝗在我國分布範圍最廣,它就是我國蝗災的罪魁禍首。
  • 傳統方法無法治理蝗災,中國團隊發現新方法,引國外媒體爭相報導
    根據報導,近日來自中科院、中國科學院大學和河北大學研究人員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在《自然》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關於治理蝗災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對現實的蝗災治理是否有實質性的幫助呢?那麼什麼內在因素導致了蝗蟲聚集在一起呢?
  • 中國科學家揭示蝗災的奧秘
    【背景:】 蝗災與旱災、洪災並稱我國歷史上的三大自然災害,曾造成嚴重的農業和經濟損失。飛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據我國近2000多年的歷史記載顯示,大規模的蝗災發生過800多次。 儘管蝗災與人類發展歷史長期相伴,但是真正在科學上對蝗災成因的認識不足百年。近80年來,對蝗群如何形成有許多的假說,分別有食物、繁殖地、性成熟、群集信息素、氣候等假說,但是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其中的奧秘和機理並沒有在科學上被揭示。 20世紀七十年代,國際上科學家們才逐步認識到群聚信息素可能是蝗蟲能夠聚集的最關鍵因素。
  • 蝗災時的蝗蟲不能吃嗎?有人吃蝗蟲和蝗災靠人吃完全是兩碼事!
    有人吃蝗蟲和蝗災靠人吃解決兩碼事,你不會真覺得靠人吃能消滅蝗災吧?太文盲了,一是大規模蝗災蝗蟲有毒,吃多了會死人,其次數量太多,快速吃完一個地方的糧食就飛走,蝗蟲能飛一兩千米高。在沒有現代科技加持的古代,蝗災是無解的。其實吃不吃的真的沒所謂,人類不缺這點蛋白質,主要也還是因為不好捉,現在工業滅蝗普遍還是飛機噴灑農藥,但都集中在前期預防,對這種成規模的流動性大群體是否有效真的存疑。
  • 傳統防蝗無法治理蝗災,中國團隊發現新方法,實在太厲害了
    ​蝗災一直是人類頭疼的自然災害之一,它就像是一場能夠移動的「瘟疫」,人類又對此無能為力,一直以來只是儘量壓制,並不能消滅它們。今年年初東非地區爆發了大規模的蝗災,隨後蝗群還越過了紅海到達中東地區,並一路向東蔓延到南亞地區,蝗蟲所到之處,自然植物、農作物都會受到極大的影響,會造成貧困落後地區更加貧困。
  • 蝗蟲,蝗災與人類
    宗教典籍聖經中的《出埃及記》也曾記載了公元前1446年埃及地區的大瘟疫,《古蘭經》中也有蝗災的記錄。而在古代中國,西周時期(公元前9世紀)就有專門處理蝗災的官員。 在過去的兩千年中,蝗災一直持續不斷的襲擾著人類,非洲、中東地區和歐洲都有乾旱與蝗災爆發的記錄。
  • 蝗災追兇16年 中國科學家對世界的又一個重大科學貢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飛蝗 中科院康樂院士團隊供圖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康樂帶領團隊歷時16年追蹤研究,終於找到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8月12日,這一重大科學發現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1平方公裡蝗群1天吃掉3.5萬人的口糧蝗蟲鋪天蓋地般襲來時,便會帶來遮天蔽日的景象,所過之處寸草不留。也因此,蝗災被認為是與旱災、洪災齊名的我國三大自然災害,曾造成嚴重的農業和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