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
當地時間凌晨1點23分
解說:
生命逝去的哀傷。
亞歷山大:
我來為我的朋友們點燃一支蠟燭,以銘記我的朋友們和發生的一切。
解說:
災難襲來的夢魘。
字幕提示:
車諾比核電站資料
尼古拉:
這個日子對我來說很可怕,我感覺像在噩夢中一樣。1986年5月份時,我曾經指揮一組人,努力撲滅核電站的大火。
解說:
故鄉隔離的思念。
弗拉基米爾•尼古拉耶維奇:
生活很好,城市很漂亮,有一條大河,有很多休息的地方。
解說:
1986年4月26日,車諾比核事故發生。
《新聞1+1》今日關注——車諾比之殤。
字幕提示:
2011年4月26日 凌晨,烏克蘭車諾比核事故25周年紀念活動現場。
主持人 董倩:
車諾比核事故過去已經整整25年的時間,它不像一次礦難,過去之後留下的只是傷痛。我們發現,在過去25年之後,車諾比留給我們的陰雲尚在、影響尚在、威脅尚在。面對這一切,我們應當如何去回答今天和未來的提問。
(播放短片)
解說:
今天,全世界的目光都在關注著一座空城,25年前的車諾比核事故,讓這裡人去樓空,25年後的這一天,北京時間18點,烏克蘭和俄羅斯兩個飽受嚴重核汙染國家的領導人,在事故發生的現場附近紀念、告慰。
字幕提示:
2011年4月26日 當地時間凌晨1點23分
解說:
事實上,在這場官方紀念活動之前,人們已經組織了多場紀念活動。4月26日,當地時間凌晨1點23分,在烏克蘭首都基輔和小鎮斯拉武季奇,人們自發聚集在廣場上,紀念25年前同一時刻發生的那場災難,他們中的很多人都親歷過那場災難。
尼古拉 車諾比核事故消防人員:
這個日子(4月26日)對我來說很可怕,我感覺像在噩夢中一樣。
弗拉迪米爾 車諾比核事故消防人員:
每一個紀念日都很重要,今天我們要記住那些,為防止災難向全世界擴散而失去生命的人。
亞歷山大 車諾比核電站前工作人員:
我來為我的朋友們點燃一支蠟燭,以銘記我的朋友們和發生的一切。
解說:
災難留下一個深深的傷口將伴隨民眾許多年。正如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所說,25年裡,這個傷口依舊未癒合。
記者:
核事故後你回過那裡嗎?
弗拉基米爾•尼古拉耶維奇:
回過兩次,去過自己以前的房子,也在城市中轉過。
記者:
回去的時候有什麼感受?
弗拉基米爾•尼古拉耶維奇:
整個城市都完了,樹木在瘋長,完全沒有人管。1985年,我在家門口種了一株小樹苗,等再回去的時候,它已經長到五層樓那麼高了,整個院子裡也都長滿了雜草,樹木也胡亂生長。
解說:
今年74歲的弗拉基米爾•尼古拉耶維奇,在距離車諾比核電站約3公裡的普裡皮亞季出生成長,親手參與了這座城市的建設,而他也親眼目睹了它由一座美麗的城市,變成一座死亡之城。
記者:
在普裡皮亞季的生活嗎?
弗拉基米爾•尼古拉耶維奇:
生活很好,城市很漂亮,有一條大河,有很多可以休息的地方,還可以釣魚。
字幕提示:
紀錄片《搶救車諾比》片段
解說:
而美麗的普裡皮亞季只能定格在記憶中,25年前,車諾比核電站第4機組的反應堆熔化燃燒,爆炸衝破了保護殼,引燃了廠房,當場死亡30人,超過8噸的強輻射物質洩漏,核電站周圍6萬多平方公裡土地受到直接汙染,大約320萬人受到核輻射的侵害。事故發生後,原蘇聯政府為發生爆炸的4號反應堆建起了鋼筋水泥石棺,並將核電站周圍30公裡的範圍劃為隔離區,而受到影響的居民也永遠離開了家鄉。
時至今日,傷痛還在,危險也還在。當年緊急拼湊的石棺,原計劃僅維持十年,如今已經使用近25年的它,外表已出現裂縫,烏克蘭希望在這個石棺外再加裝一個高度超過100米的拱形鋼結構外殼,而這個設計壽命可達100年的新外殼,工程的資金缺口仍然很大。
亞努科維奇 烏克蘭總統:
我們烏克蘭只有一個任務,(那就是)不能讓損壞的石棺不安全,我們需要在未來四年內,在歐盟的幫助下實現安全的系統。
解說:
對過去的哀傷,對未來的擔憂,依舊縈繞在車諾比上空。而25年後的今天,我們的記者回到了這片無人區。
記者:
牆的這一面寫滿了名字,這些都是當年在這些汙染區域的村落的名字。當時因為汙染比較嚴重,所以所有居民都已經從這裡撤離。我們知道在這些區域裡面還可以看到,當年居民撤離後留下的空房。但是這些用黑框框起來的村莊的名字,意味著這些村莊當年受到了嚴重的汙染,當局為了消除它們的危害,所以,在當地又挖了一個大坑,把村莊裡的所有的東西都埋到了坑裡,現在這些村落已經完全看不到了。
[page title= subtitle=]
主持人:
在25周年紀念日的時候,我們看全世界是如此深切的在紀念,在反思,那如果沒有今年的日本福島的這麼一次核洩漏事故,你覺得全世界會做出這樣的反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