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學新教材在課程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與課程內容等方面均有所變化。總體而言,新教材從創設真實情境、聚焦大概念、滲透學科思想等方面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使教師在教書育人中做到把「立德樹人」作為教學的根本任務。
學魁君對2019人教版必修1與舊版人教版必修1教材進行了詳細對比,總結出16個重要變化。
1/16
「藍細菌」替代「藍藻 」
隨著人類對生物的深入研究和獲得新發現,生物的分界歷經二界、三界、四界、五界、六界等變化,最後又提出「三域」學說。目前」三域學說」已獲國際學術界基本肯定,把生命世界分為細菌域、古生菌域、真核生物域。細菌域包括細菌、放線菌、藍細菌和各種除古生菌以外的其他原核生物。古生菌域包括一些嗜熱和超嗜熱古生菌、極端嗜鹽菌、極端嗜酸菌、產甲烷古生菌等。真核生物域包括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動物界。
新教材必修1第1章第2節「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中用「藍細菌」替代「藍藻」一詞。其中有這樣的表述:「原核生物主要是分布廣泛的各種細菌。有一類細菌叫作藍細菌(舊稱藍藻)」,該表述讓部分教師產生疑問:「原來的藍藻難道是細菌?」這種疑問的產生是由於把新教材中的「細菌」理解成了細菌域中狹義的細菌。
其實,新教材中在本節所說的「細菌」是指細菌域,而非細菌域中狹義的細菌。藍細菌是革蘭氏陰性、無鞭毛、含葉綠素a、能進行放氧性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屬於細菌域。「藍藻」一詞容易使學生將其誤解為真核生物 的藻類。以「藍細菌」代替,很容易知其為原核生物。
2/16
「特殊的化學鍵」替換「高能磷酸鍵」
一般將水解時能釋放出25kJ/mol或30kJ/mol以上自由能的化學鍵稱為高能鍵,用符號「~」表示,含有高能鍵的化合物稱為高能化合物。細胞內高能化合物不下十數種,其中絕大多數為磷酸化合物。而最常見的磷酸化合物就是細胞的能量「貨幣」ATP。
新教材必修1第5章第2節「細胞的能量『貨幣'ATP」中有這樣一句話:ATP的結構可以簡寫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團,「~」代表一種特殊的化學鍵。而在舊教材中寫為「~」代表高能磷酸鍵。一方面這樣避免學生誤認為「~」的鍵能很高。另一方面除高能磷酸鍵外還有其他類型,所以新教材中將「~」表述為「一種特殊的化學鍵」!
3/16
「協助擴散」定義的新修訂
新教材必修1第4章第1節「被動運輸」中對協助擴散的定義修正為:物質順濃度梯度,藉助膜上的轉運蛋白進出細胞的物質擴散方式,並簡要介紹了載體蛋白和通道蛋白的作用特點,指出水分子更多的是藉助水通道蛋白以協助擴散進出細胞。從而擴展了舊版教材對協助擴散的定義,使協助擴散的定義更加科學和客觀,同時解除了學生對通道蛋白歸屬的疑問,有利於學生理解和形成科學的知識,並新加了「易化擴散」的名詞。
4/16
「著絲粒」取代「著絲點」
新教材用著絲粒取代著絲點,是與時俱進,力求體現生物科學的新進展。以前,染色體上紡錘絲附著區域常使用著絲粒或著絲點,著絲粒多出現在遺傳學文獻中,著絲點多出現在細胞學文獻中。
現在,著絲點這一術語逐漸被動粒取而代之;著絲粒這一術語則被沿用下來。著絲粒和動粒都是染色體結構的重要部分,兩者緊密聯繫,位置關係固定,結構成分相互穿插,功能密切相關。著絲粒是染色體主縊痕的染色質部位,能夠把兩個姐妹染色單體連在一起並在後期分離。動粒是紡錘絲附著位點,與染色體移動有關,在前期和中期每一個染色體有兩個動粒位於著絲粒兩側。
5/16
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
細胞周期是一個由物質準備到細胞分裂高度受控、周而復始的連續過程,可以簡單地分為分裂間期和細胞分裂期。分裂間期是細胞增殖的物質準備和積累階段,又人為地分為 G1期、S期和G2期。細胞分裂期是細胞增殖的實施過程,包括核分裂和胞質分裂兩個相互聯繫又相對獨立的過程,在該期也有一些物質準備,主要用於調控細胞分裂進程。
真核細胞的細胞分裂主要包括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兩種方式,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都是指的核分裂。細胞有絲分裂又人為地分為前期、中期、後期和末期。胞質分裂一般開始於細胞有絲分裂後期,完成於細胞有絲分裂末期。減數分裂是一種特殊的有絲分裂形式,細胞連續兩次有序的分裂,分別稱為減數第一次分裂和減數第二次分裂。在兩次分裂之間有或長或短或無的分裂間期,將其稱為減數分裂間期,該期不再進行DNA複製。為區別於一般的細胞分裂間期,在減數分裂之前的分裂間期常稱為減數分裂前間期。
為此,新教材必修1第6章第1節「細胞的增殖」和必修2第2章第1節「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中從語言表達和圖示兩方面均作出了修正,更加明確了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是細胞周期中的細胞分裂期,不含分裂間期。不足之處,未能寫出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是指細胞分裂中的核分裂以及核分裂和胞質分裂是兩個過程。在繪製染色體和 DNA 數量變化曲線時,兩者數量減半是在後期末還是末期末的爭議未能消除。
6/16
細胞全能性和基因概念的擴展
新教材必修1第6章第2節「細胞的分化」中,對細胞全能性的定義作出這樣的表述:「細胞全能性是指細胞經分裂和分化後,仍具有產生完整有機體或分化成其他各種細胞的潛能和特性」。新教材較實驗教科書的細胞全能性概念補充了「分化成其他各種細胞的潛能和特性」。
這樣的修訂與目前學術界的普遍認識相一致,可謂是與時俱進;並且有利於學生辨析全能性細胞和細胞全能性兩個概念,也有利於理解全能幹細胞、多能幹細胞和單能幹細胞的概念。
對於細胞全能性的概念需要注意的是:一是理論上具有全套基因組的細胞都具有細胞全能性;二是概念中的「潛能」隱含了全能性需要滿足一定條件才能表現出來。細胞全能性是細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等現代生物技術的理論依據,相關研究仍在繼續,細胞全能性這一術語也會隨之發展。
7/16
脂肪
必修1舊教材沒有關於脂肪概念的描述。必修1新教材26頁:脂肪是由三分子脂肪酸與一分子甘油發生反應而形成的酯,即三醯甘油(又稱甘油三酯)。舊教材提到脂肪,但沒有脂肪的概念,學生對脂肪不甚了解,經常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提出疑問。新教材給出了脂肪的概念,教材的旁邊又增添了圖示,這種做法,有利於學生理解脂肪的構成,降低學習的難度。
8/16
蛋白質變性
必修1舊教材沒有明確提出蛋白質變性的概念。必修1新教材32頁:蛋白質變性是指蛋白質在某些物理和化學因素作用下某特定的空間構象被破壞,從而導致其理化性質的改變和生物活性喪失的現象。新教材給出的概念中,更明確了蛋白質變性後蛋白質空間結構的破壞,生物活性的喪失,更好區分蛋白質變性和蛋白質鹽析。
9/16
自由擴散
必修1舊教材70頁:物質通過簡單的擴散作用進出細胞,叫做自由擴散。必修1新教材66頁:物質通過簡單的擴散作用進出細胞,叫作自由擴散,也叫簡單擴散。引入,簡單擴散名詞。與舊教材相比,新教材給出的概念中,增加自由擴散的別稱,即簡單擴散。更改後的概念與大學教材相統一。
10/16
主動運輸
必修1舊教材71頁:從低濃度一側運輸到高濃度一側,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同時還需要消耗細胞內化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這種方式叫做主動運輸。必修1新教材69頁:物質逆濃度梯度進行跨膜運輸,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同時還需要消耗細胞內化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這種方式叫作主動運輸。新教材把舊教材的「從低濃度一側運輸到高濃度一側」更改為「逆濃度梯度進行跨膜運輸」,更改後更簡潔。
11/16
無氧呼吸
舊教材沒有無氧呼吸的概念,新教材94頁:在沒有氧氣參與的情況下,葡萄糖等有機物經過不完全分解,釋放少量能量的過程,就是無氧呼吸。新教材增加無氧呼吸概念,與教材中的有氧呼吸概念相互呼應,便於對比分析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
12/16
肽鍵的描述
肽鍵更改為連接兩個胺基酸之間的化學鍵。
13/16
氫鍵
新教材增加了對氫鍵的描述。
14/16
幾丁質
新教材增加了有關幾丁質的內容。
15/16
溶酶體
增加溶酶體的定義,並且在植物細胞的圖例中不再出現溶酶體。
16/16
強調了「游離核糖體也參與分泌蛋白的加工過程」
新教材52頁,介紹了游離核糖體也參與分泌蛋白的加工過程以及蛋白質加工分泌的過程。
綜合整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
問兩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