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就是在基坑周圍鑽設一些井,將地下水匯集於井中抽出,使地下水位降低到開挖基坑底部0.5~1.5m以下。
2、工作原理:地下水在重力、真空或電滲排水的作用下,使地下水產生傾斜流動、匯集於井中,最後用水泵將水抽走。
3、特點:
1)先排水,再開挖,進行工程施工;
2)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力學性質;
3)由於土質變實、邊坡變陡、可減少挖填方量、縮短工期;
4)排水效果好;
5)結構複雜、施工要求較高、造價較昂貴。
4、分類:
按排水原理可分為管井法和井點法兩種。
(1)管井法
1)概念:就是在基坑周圍布設一些管井,在井中放入水泵和吸水管,地下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入井中,然後用水泵抽走。
2)適用條件:K=1-100m/d。
3)布置:一般設置在基坑邊坡的中部(平臺內側)。
當採用普通離心泵(降深3~6m)且要求降低地下水位較深時,應分層設置管井。當降低地下水位要求超過20m時,一般採用深井泵一井一泵獨立工作。
4)材料介紹
井管:透水管、不透水管。
反濾層:濾網(鉛紗、尼龍紗布)(外包竹條,鉛絲綁紮);反濾料(黃砂,也有瓜子片70%、中粗砂30%混合濾料)。
5)施工步驟(深井):
A、準備工作;
B、埋設護筒;
C、成孔:正循環、反循環鑽進;
人工鑽孔
機械鑽孔
測孔深
D、下井管;
E、充填濾料;
F、洗井:活塞洗井、壓縮空氣洗井和聯合洗井等;
G、試抽。
(2)井點法:
1)適用條件(見前表);
2)與管井法的區別:
A、構造不同:井點法把井管和水泵的吸水管合二為一,簡化了井的構造;
B、原理不同:管井單純重力作用;井點有重力、真空、電滲排水作用;
C、範圍不同;D、施工方法不同。
3)分類:根據其降深能力不同分為輕型井點和深井點等。
輕型井點:
①設備:井管(Φ38~50mm,間距0.6~1.8m,長5.5m與7m;透水管0.5~1.5m,孔Φ13~19mm,佔總面積的20~25%)、集水總管、普通離心泵、真空泵、集水箱。
②原理:地下水從井管下端的濾水管借真空泵和水泵的抽吸作用流入管內,沿井管上升匯入集水總管、流入集水箱,由水泵抽出。
③施工—衝孔插管、灌砂反濾
ⅰ)準備工作;
ⅱ)高壓水衝孔;
ⅲ)拔出衝水管,沉設井點管;
ⅳ)灌反濾料黃砂,最上1m處用粘土回填,加強密封,以防漏氣;
ⅴ)接集水總管、抽水。
出水規律:先大後小,先渾後清。拆除:起重機或人工拆除,埋設孔一般用砂土回填。
④布置:沿主體建築物輪廓布置,留一定的施工場面所要的間距,降深取決於集水箱真空度,管路的漏氣和水頭損失情況。多級輕型井點系統水量是分層分別計算的。布置形式:單側(寬度小於6m)、U型、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