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沉香市場熱度逐步上升,通過最近的沉香展會我們發現嫁接綠棋基本成為了主角。野生沉香的日趨稀少是主要原因,由於國內串、件、牌需求旺盛,國外沉香資源匱乏且價格也是越來越高,嫁接綠棋的火爆滿足了部分以佩戴為主的用戶需求,因為其價格相對低廉也從某個方面打壓了沉香制假的泛濫。但是野生沉香的魅力是嫁接綠棋所無法替代的,當然我們也希望嫁接綠棋的技術能夠越來越成熟。
前幾天一個香友跟梁辰探討了一個問題,大意是關於沉香的書我看了很多,為什麼很多香材跟書籍中的展示不一樣?為什麼我品聞到的味道跟書籍中的不一樣?針對這個問題我做幾點總結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的玩香有一定的幫助。
1、沉香從來都不是理論性的東西,看書學到的是理論知識,很多香友缺乏的往往不是知識,而是觸摸與品聞,許多人常以書籍上寫的來買沉香,知識太豐富,卻忽略了,理論是學者寫的,而買東西看的是實務。說直白點,看書買沉與學者治國,有何不同。見過了太多滿腹理論卻不玩真香的頑主了。
2、書籍中的描寫更多的是參考解讀古籍以及作者的主觀感受,只能作為參考工具書,品聞沉香的味道,每個人的嗅覺體驗及味系定義是完全不同的,但是有一點是對的那就是直接從薰聞原材或是碎料開始。比起生聞,更加香濃,富於變化,更加真切地感受沉香的香味。這是品香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更是感受味覺美學的過程。當天然之香與身體、心靈相融合,生活也變得更有格調、更有樂趣。
3、不要總是根據書籍中的產區特點描述去匹配當下品聞的料子,僅僅一個印尼沉香如果細分就包含了加裡曼丹、婆羅洲、坤甸、馬辰、達拉幹、蘇門答臘、龍目、福羅利斯、摩鹿加、安汶、帝汶、蘇拉威西、嘉雅普拉、馬老奇等地,可能很多作者都是懵懂狀態怎麼去嚴格匹配?對於老香友來講其實沉香只有好聞與不好聞。所以書籍只是參考工具,一切以自我感受為中心。
4、不要迷執於炭燻法,香道是一種讓人賞心悅目的儀式,過程讓人賞心悅目。品香是一種自我滿足的方式方法。科技改變生活給我們帶來了電香爐就沒必要執著於古人的品聞方式,電子薰香爐,可控制不同的溫度段,可完全把沉香的香韻揮發到極致,層次鮮明,純味、無煙、環保,相對來說電燻爐操作比較簡單也較為經濟。
5、品香的環境極為重要,有的人是三五好友一邊抽菸一邊品香,在這種環境中再好的香你也無法用心品味。因為品聞沉香先要心靜,不然再好的香,也品不出佳意來。沉香品聞的空間不需太大。無需太多裝飾,簡雅的風格,新鮮的空氣,是最理想的品香環境。品香品的是意。
6、以上五點都是基於正確的沉香材料來講,很多的老木蟲玩的木種跟沉香毫無關係,也依然上爐、依然衝水入藥,卻也能匹配文字中的香韻描述,這就有點臆造了,所以搞到對的材料是基本前提。很多木種都有屬於他自己的木香氣比如松木、比如崖柏。但是他們不是沉香。
有的香友說佩戴沉香算不算品香?算。有時就是一個隨時隨地沒有太多要求的過程。因為當我們佩戴沉香串珠時,品聞沉香也就是一個抬手之間的事。佩戴沉香除了裝飾搭配而後就是隨時隨地的品聞了,基本上香友都養成了一個佩戴沉香時就會不時品聞的一個習慣。對於理論知識,對於產地產區有的時候別過於糾結,玩到真東西就是緣分,過於較真反而失去了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