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僅7歲!國際頂級化學雜誌點擊過萬,感動無數化學家

2020-09-03 教育資訊源

2019年12月5日,國際頂級化學雜誌Nature Chemstry在線發表了一篇評論,標題是「On the origin of the blind chicken molecule」,論文講述了一個催人淚下的感人故事:「盲雞分子」的發現。目前這篇論文已有1.3萬次訪問量。令人驚訝的是,論文第一作者還是一個年僅7歲的小女孩,名叫Filucca,而通訊作者正是小女孩的爸爸,丹麥奧爾胡斯大學化學系的副教授Thomas Poulsen


和無數高校科研青椒一樣,丹麥奧爾胡斯大學化學系的Thomas Poulsen副教授(圖1)常常要面對工作與家庭難以兼顧的困境。


▲ 圖1 Thomas Poulsen副教授 圖片來源:網絡[1]


2018年9月19日星期三這一天,Thomas Poulsen的工作日程安排的很滿,他要先去一趟實驗室做會兒科研,之後還要帶7歲小女兒Filucca去醫院檢查身體。於是,他先把女兒帶到辦公室,給她一盒化合物分子球棍模型,讓她自個兒拼出些東西玩。這樣,他就可以一邊帶娃一邊幹活。沒過多久,他就聽到銀鈴般的「咯咯」笑聲,循聲望去,他看到Filucca手上拼出一個奇怪的化合物小Filucca稱其為「盲雞」(blind chicken)。作為一個從事化學合成和靶向藥物研究的專家,Thomas Poulsen生平見過無數化學結構,卻從未見過像女兒的「盲雞」這樣奇特的分子(圖 2)。

▲ 圖 2 小Filucca和她的「盲雞」分子模型

圖片來源:Nature Chemistry[2]
小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令Thomas Poulsen稱奇,然而隨後的例行身體檢查結果卻並不樂觀:小Filucca在經歷了一個碘閃爍掃描技術檢測後,被發現甲狀腺左葉有一個巨大的「冷」腺瘤。三周以後,小Filucca被確診患有兒童癌症。

圖片來源:網絡

對於一個七歲的孩子來說,世界基本上是黑白的,在他們的世界裡,癌症是一種遙不可及的疾病。為人父母,總想為自己的孩子遮風擋雨,Thomas Poulsen並不想讓女兒本來無憂無慮的童年被成年人世界的憂愁苦惱所侵襲。Thomas Poulsen想著能為自己的孩子做點什麼,讓她擺脫害怕並且開心起來。這時他想到了化學分子。對於化學家來說,分子是他們的玩具,有時能夠讓他們暫時脫離宏觀世界,擺脫煩惱和憂愁,進入一個舒適充滿想像的微觀世界。Thomas Poulsen看著辦公室上的「盲雞」分子,他決定和女兒合作,詳細的分析「盲雞」分子的結構特徵。

父女倆圍繞著這個「研究課題」熱烈的討論著。他們發現,「盲雞」分子有著驚人的「平衡」能力,因為它的一隻腳只有一個「原子趾頭」,就像小Filucca跳芭蕾舞時那樣,這個見解非常棒,他們自我鼓勵著。奇怪的是,「盲雞」的另一條腿和腳是由一種會變形的材料做的,在遇到水時,甚至會以一種暴力方式「變形」。他們一致認為在一個丹麥這樣的多水國度,單趾盲雞這種情況不太妙,甚至是危險的。他們仔細的解析了需要用上的所有材料。他們甚至調查了大量已知的雞類群,發現「盲雞」的確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物種」

隨後,爸爸用自己的化學知識將「盲雞」分子轉化為一個合理的合成目標。小Filucca選擇了3個雜化碳原子基礎單元來構建「盲雞」的兩個「雞腿」,「前腿」實際上是腈基,「後腿」是酮亞胺,這個基團相當活潑,預期它很容易被水解。進過一番「過濾」處理後,一個理想的「盲雞」出現在下圖右邊灰色框內(圖 3)。

▲ 圖 3 將「盲雞」分子轉化成一個合理的合成目標

圖片來源:Nature Chemistry[2]

父女倆把「盲雞」分子的「研究成果」和小Filucca 接受治療這段時間父女的「心路歷程」寫成一篇Comment,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Chemstry上。文章署名是:女兒Filucca Sophia Bjørnskov,第一作者,丹麥Kragelundskolen小學三年級學生;爸爸Thomas Bjørnskov Poulsen,通訊作者,丹麥奧爾胡斯大學化學系副教授。按照發表文章的慣例,他們還煞有介事的介紹了兩位作者在文章中的分工:小Filucca 在沒有詳備的化學知識情況下,構思並拼接出「盲雞」分子一個。Filucca爸爸分析了「盲雞」分子的結構,並在小 Filucca同意和參與情況下撰寫出這篇文章。

文章發表後,Nature Chemistry雜誌官方也在Twitter上安利了這個暖人的故事,引發眾多網友的共鳴。

小Filucca爸爸說,也許「盲雞」分子僅僅是孩子想像力的產物,也許它的存在只會轉瞬即逝,但他希望能對現實世界產生影響,提高人們對全球改善癌症兒童的生活所做的努力的認識。

許多化學家看過這篇文章後,紛紛被這個暖人的故事所感動,讓「盲雞」分子成為現實的挑戰越來越迫切。有化學家初步為「盲雞」分子設計了一條全合成路線,但目前為止還沒有「盲雞」分子的全合成論文發表。會有化學家付諸實踐嗎?讓我們拭目以待吧。As the chicken would say, 『The game is on.』

好消息是,小Filucca在奧爾胡斯大學醫院治療後,已經戰勝了病魔,身體狀況有了明顯好轉;Thomas Poulsen副教授因其在科研上出色的表現,獲得歐洲研究理事會面向全歐洲301位頂尖學者的特別研究資助(每人200萬歐元)。

內容來源:納米人,化學科訊,僅用於學術分享。

參考文獻

1.https://pure.au.dk/portal/en/persons/thomas-poulsen(9a15ee93-bb6a-4e1f-bb03-aac8b87ecf90).html

2. On the origin of the blind chicken molecule, Nature Chemistry, 05 December 2019, https://doi.org/10.1038/s41557-019-0390-y

3.https://newsroom.au.dk/en/news/show/artikel/tre-au-forskere-modtager-erc-consolidator-grants/

相關焦點

  • 第一作者年僅7歲!這篇Nature Chemistry點擊過萬,感動無數化學家!
    來源:化學科訊,納米人  2019年12月5日,國際頂級化學雜誌Nature Chemstry在線發表了一篇評論,標題是「On the origin of the blind chicken molecule」,論文講述了一個催人淚下的感人故事:「盲雞分子」的發現。目前這篇論文已有1.3萬次訪問量。
  • ...第一作者年僅7歲!這篇Nature Chemistry點擊過萬,感動無數化學家!
    來源:化學科訊,納米人  2019年12月5日,國際頂級化學雜誌Nature Chemstry在線發表了一篇評論,標題是「On the origin of the blind chicken molecule」,論文講述了一個催人淚下的感人故事:「盲雞分子」的發現。目前這篇論文已有1.3萬次訪問量。
  • 這篇Nature Chemistry點擊過萬感動無數化學家
    2019年12月5日,國際頂級化學雜誌Nature Chemstry在線發表了一篇評論,標題是「On the origin of the blind chicken molecule」,論文講述了一個催人淚下的感人故事:「盲雞分子」的發現。目前這篇論文已有1.3萬次訪問量。
  • 作者年僅7歲!這篇Nature Chemistry點擊過萬
    2019年12月5日,國際頂級化學雜誌Nature Chemistry在線發表了一篇評論,標題是「On the origin of目前這篇論文已有1.3萬次訪問量。令人驚訝的是,論文第一作者還是一個年僅7歲的小女孩,名叫Filucca,而通訊作者正是小女孩的爸爸,丹麥奧爾胡斯大學化學系的副教授Thomas Poulsen。
  • 這是一篇有故事的Nature Chemistry:第一作者年僅7歲!
    ▲ 圖1 Thomas Poulsen副教授 圖片來2018年9月19日星期三這一天,Thomas Poulsen的工作日程安排的很滿,他要先去一趟實驗室做會兒科研,之後還要帶7歲小女兒Filucca去醫院檢查身體
  • 詆毀中國化學家團體?中國化學會官方譴責作者,化學頂級期刊《德國...
    該作者針對1990年發布的論文「Organic synthesis—Where now?」發表了評論性觀點,觀點中多處涉及性別歧視、種族歧視等不當言論,尤其作者對中國化學界的武斷判斷及詆毀,傷害到了致力於為化學學科發展不懈奮鬥的中國化學家群體。
  • 29歲頂級科學家,拒美國終身教授,回報祖國,因兩句話感動無數國人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中國有一大批優秀的精英,他們在默默地為國家的建設作出重要的貢獻,在各個領域都會有著名的科學家。
  • 2020,誰曾讓你感動?|分享感動瞬間,贏「跨年好禮」
    浙大管院的「感動瞬間」在這充滿諸多「變數」的2020年,浙江大學管理學院迎來了自己40歲的生日。要說浙大管院的「感動瞬間」,那真是太多了!以下僅簡要列舉一二,或許這些人和事也曾令你感動萬分。第一時間助力抗疫防疫新冠疫情暴發後,始終心系抗疫一線的「管院人」並沒有閒著,而是第一時間想方設法為助力抗疫防疫做出自己的努力。
  • 陝西科技大學以第一作者單位在國際頂級期刊發文
    近期,陝西科技大學生物質化學與材料院士創新團隊、周友平教授團隊分別在基於天然木材和木質纖維素的新型炭質功能材料的研究和葡萄糖分子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陝西科技大學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生物質化學與材料院士創新團隊"在基於天然木材和木質纖維素的新型炭質功能材料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吉尼斯世界之最:7歲小女孩登頂吉力馬札羅山,真相感動無數網友
    吉尼斯世界之最:7歲小女孩登頂吉力馬札羅山,真相感動無數網友分享給大家一些世界上,比較奇葩,變態的吉尼斯紀錄。有些甚至讓人感覺非常的無聊,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但這些紀錄確實真實存在,看看以下這幾個,大家會覺得如何呢?
  • 蕪湖團隊發現罕見天文現象,並在國際頂級雜誌發表!
    但是,可以說這是一項在學界非常值得稱道的工作,研究內容被國際頂級科學雜誌《自然·通訊》所採納,足以說明其「含金量」。據介紹,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正常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
  • 全球「百強」化學家 吉大校友彭笑剛名列第八
    據科學網訊,日前,世界一流的企業及專業情報信息提供商湯森路透(ThomsonReuters)發布了2000~2010年全球頂尖一百化學家榜單,這份依據過去十年中所發表研究論文的影響而確定的榜單中,共有12位華人科學家入選,吉大校友彭笑剛「上榜」,名列第八。
  • Tour|計算機科學家裡的頂級化學家
    Tour教授,一名有機合成化學家,目前擔任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T. T. and W. F. Chao領銜化學教授,計算機科學教授,同時還是材料科學和納米工程、小旋度研究所和納米碳中心教授。1981年,James M.
  • 湖北在讀博士生:以第一作者身份登上世界頂級學術期刊!
    4月8日,化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Society, JACS,影響因子14.357)在線發表了武漢工程大學陳嶸教授課題組在Ag基納米糰簇方面的重要進展——"Pd-mediated Synthesis of
  • 河南"超牛"博士:以第一通訊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發文!
    近日,河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河南省阻燃與功能材料工程實驗室,功能有機分子工程研究所朱俊彥博士開展的具孔道芳香螺旋基智能離子通道研究工作&34;在化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發表(影響因子12.257)。
  • 東北石油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國際化學領域頂級學術期刊Angew...
    相關成果以「Size-dependent Ni-based electrocatalysts for selective COreduction(鎳基催化劑在二氧化碳還原中的尺寸效應)」為題在線發表於國際化學領域頂級學術期刊(影響因子:12.959)。
  • 河南一青年教師以第一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發表研究成果!
    近日,國際頂級期刊Nature雜誌(影響因子43.07)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salicylic acid perception by Arabidopsis NPR proteins的研究論文,首次闡述了水楊酸與其受體NPR蛋白結合的結構基礎,為進一步了解NPR
  • 蕪湖教授領銜團隊發現罕見天文現象,並在國際頂級雜誌發表
    但是,可以說這是一項在學界非常值得稱道的工作,研究內容被國際頂級科學雜誌《自然·通訊》所採納,足以說明其「含金量」。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主要合作者包括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廣州大學、上海天文臺、中山大學以及北京大學的科研人員。當今主流的星系等級成團理論預言宇宙中應存在大量的超大質量雙黑洞系統。
  • 盤點世界上成就最高的十位化學家
    1907年2月2日,這位享有世界盛譽的俄國化學家因心肌梗塞與世長辭,那一天距離他的73歲生日只有五天。他的名著、伴隨著元素周期律而誕生的《化學原理》,在十九世紀後期和二十世紀初,被國際化學界公認為標準著作,前後共出了八版,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學家。
  • 國內30歲以下正教授大盤點,誰會是下一個顏寧?
    2013年9月,美國《科學》雜誌社、澳大利亞國家廣播公司都以大篇幅報導重慶女孩劉明偵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學術論文,論文是她就讀牛津大學物理學博士期間的研究課題——關於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製備工藝的研究。完全摒棄了染料敏化典型的介孔結構,利用真空氣相沉積的方法製備了高效的平面異質結結構的鈣鈦礦太陽電池,為該電池的科學研究帶來了全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