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有故事的Nature Chemistry:第一作者年僅7歲!

2021-01-13 學研天地

這是一個很感人很暖心的故事。

01

和無數高校科研青椒一樣,丹麥奧爾胡斯大學化學系的Thomas Poulsen副教授(圖1)常常要面對工作與家庭難以兼顧的困境。

▲ 圖1 Thomas Poulsen副教授 圖片來

2018年9月19日星期三這一天,Thomas Poulsen的工作日程安排的很滿,他要先去一趟實驗室做會兒科研,之後還要帶7歲小女兒Filucca去醫院檢查身體。於是,他先把女兒帶到辦公室,給她一盒化合物分子球棍模型,讓她自個兒拼出些東西玩。這樣,他就可以一邊帶娃一邊幹活。沒過多久,他就聽到銀鈴般的「咯咯」笑聲,循聲望去,他看到Filucca手上拼出一個奇怪的化合物,小Filucca稱其為「盲雞」(blind chicken)。作為一個從事化學合成和靶向藥物研究的專家,Thomas Poulsen生平見過無數化學結構,卻從未見過像女兒的「盲雞」這樣奇特的分子(圖 2)。

▲ 圖 2 小Filucca和她的「盲雞」分子模型

圖片來源:Nature Chemistry[2]

小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令Thomas Poulsen稱奇,然而隨後的例行身體檢查結果卻並不樂觀:小Filucca在經歷了一個碘閃爍掃描技術檢測後,被發現甲狀腺左葉有一個巨大的「冷」腺瘤。三周以後,小Filucca被確診患有兒童癌症。

圖片來源:網絡

02

為人父母,總想為自己的孩子遮風擋雨,Thomas Poulsen並不想讓女兒本來無憂無慮的童年被成年人世界的憂愁苦惱所侵襲。Thomas Poulsen想著能為自己的孩子做點什麼,讓她擺脫害怕並且開心起來。這時他想到了化學分子。對於化學家來說,分子是他們的玩具,有時能夠讓他們暫時脫離宏觀世界,擺脫煩惱和憂愁,進入一個舒適充滿想像的微觀世界。Thomas Poulsen看著辦公室上的「盲雞」分子,他決定和女兒合作,詳細的分析「盲雞」分子的結構特徵。

父女倆圍繞著這個「研究課題」熱烈的討論著。他們發現,「盲雞」分子有著驚人的「平衡」能力,因為它的一隻腳只有一個「原子趾頭」,就像小Filucca跳芭蕾舞時那樣,這個見解非常棒,他們自我鼓勵著。奇怪的是,「盲雞」的另一條腿和腳是由一種會變形的材料做的,在遇到水時,甚至會以一種暴力方式「變形」。他們一致認為在一個丹麥這樣的多水國度,單趾盲雞這種情況不太妙,甚至是危險的。他們仔細的解析了需要用上的所有材料。他們甚至調查了大量已知的雞類群,發現「盲雞」的確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物種」。

03

隨後,爸爸用自己的化學知識將「盲雞」分子轉化為一個合理的合成目標。小Filucca選擇了3個雜化碳原子基礎單元來構建「盲雞」的兩個「雞腿」,「前腿」實際上是腈基,「後腿」是酮亞胺,這個基團相當活潑,預期它很容易被水解。進過一番「過濾」處理後,一個理想的「盲雞」出現在下圖右邊灰色框內(圖 3)。

▲ 圖 3 將「盲雞」分子轉化成一個合理的合成目標

圖片來源:Nature Chemistry[2]

父女倆把「盲雞」分子的「研究成果」和小Filucca 接受治療這段時間父女的「心路歷程」寫成一篇Comment,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Chemstry上。文章署名是:女兒Filucca Sophia Bjrnskov,第一作者,丹麥Kragelundskolen小學三年級學生;爸爸Thomas Bjrnskov Poulsen,通訊作者,丹麥奧爾胡斯大學化學系副教授。按照發表文章的慣例,他們還煞有介事的介紹了兩位作者在文章中的分工:小Filucca 在沒有詳備的化學知識情況下,構思並拼接出「盲雞」分子一個。Filucca爸爸分析了「盲雞」分子的結構,並在小 Filucca同意和參與情況下撰寫出這篇文章。

【參考文獻】:

1.https://pure.au.dk/portal/en/persons/thomas-poulsen(9a15ee93-bb6a-4e1f-bb03-aac8b87ecf90).html

2. On the origin of the blind chicken molecule, Nature Chemistry, 05 December 2019, https://doi.org/10.1038/s41557-019-0390-y

04

年僅七歲,Filucca就已在頂級學術期刊上署名發表文章,感慨其令人豔羨的經歷的同時,也為像Thomas Poulsen副教授這樣奮戰在科研第一線的青椒感到由衷的敬佩。剛剛過去的2019年,對於這對父女來說是撥雲見日的一年。小Filucca戰勝了病魔,身體狀況有了明顯好轉;Thomas Poulsen副教授因其在科研上出色的表現,獲得歐洲研究理事會面向全歐洲301位頂尖學者的特別研究資助(每人200萬歐元)。

成功只垂青於有準備的人,Thomas的 「幸運」背後,必然經歷了無數勤奮積累的日日夜夜。春節假期即將開啟,是休息調整也是乘勝追擊的好機會,利用好每一個提升和進步的機會,新的一年才能更加高效率的投入科研工作中。

分享來源科研動態(ID:likesci)

相關焦點

  • 作者年僅7歲!這篇Nature Chemistry點擊過萬
    目前這篇論文已有1.3萬次訪問量。令人驚訝的是,論文第一作者還是一個年僅7歲的小女孩,名叫Filucca,而通訊作者正是小女孩的爸爸,丹麥奧爾胡斯大學化學系的副教授Thomas Poulsen。[1]2018年9月19日星期三這一天,Thomas Poulsen的工作日程安排的很滿,他要先去一趟實驗室做會兒科研,之後還要帶7歲小女兒
  • 第一作者年僅7歲!這篇Nature Chemistry點擊過萬,感動無數化學家!
    來源:化學科訊,納米人  2019年12月5日,國際頂級化學雜誌Nature Chemstry在線發表了一篇評論,標題是「On the origin of the blind chicken molecule」,論文講述了一個催人淚下的感人故事:「盲雞分子」的發現。目前這篇論文已有1.3萬次訪問量。
  • ...第一作者年僅7歲!這篇Nature Chemistry點擊過萬,感動無數化學家!
    來源:化學科訊,納米人  2019年12月5日,國際頂級化學雜誌Nature Chemstry在線發表了一篇評論,標題是「On the origin of the blind chicken molecule」,論文講述了一個催人淚下的感人故事:「盲雞分子」的發現。目前這篇論文已有1.3萬次訪問量。
  • 南京大學一篇《nature》背後的故事,從倒數第一到博士延期的堅持
    CNS主刊論文,而每年一篇CNS主刊論文成為中國名校的最低標配,因此南京大學在CNS主刊論文上得短板也成為被攻擊的對象,然而進入2019年後,南京大學CNS主刊大爆發,1月16日,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汪名懷教授團隊合作的論文被《science》發表,2月27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的論文被《nature》發表,3月13日,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戈惠明/譚仁祥和化學化工學院梁勇發表的論文被《nature
  • 這篇Nature Chemistry點擊過萬感動無數化學家
    2019年12月5日,國際頂級化學雜誌Nature Chemstry在線發表了一篇評論,標題是「On the origin of the blind chicken molecule」,論文講述了一個催人淚下的感人故事:「盲雞分子」的發現。目前這篇論文已有1.3萬次訪問量。
  • 第一作者僅7歲!國際頂級化學雜誌點擊過萬,感動無數化學家
    2019年12月5日,國際頂級化學雜誌Nature Chemstry在線發表了一篇評論,標題是「On the origin of the blind chicken molecule」,論文講述了一個催人淚下的感人故事:「盲雞分子」的發現。目前這篇論文已有1.3萬次訪問量。
  • Nature Chemistry│硫胺甲基氟化物藥物發現
    大家好,這周分享一篇Nature chemistry的文章【Usingsulfuramidimidoyl fluorides that
  • 因圖片重複等問題,Nature期刊撤回一篇關於利用CAR-T細胞療法治療...
    在這篇論文中,貝勒醫學院腫瘤學家Nabil Ahmed、在貝勒醫學院從事多年研究的埃及兒童癌症醫院57357(Children’s Cancer Hospital Egypt 57357)研究員Heba Samaha及其同事們針對很難讓免疫療法中使用的免疫細胞到達腦癌的難題提出了一種潛在的解決方案。Ahmed是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Samaha是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
  • 一篇sci論文可以有幾個第一作者
    sci論文在學術界很有地位,成為sci論文的作者,尤其是第一作者,是一項極大的榮譽。但查閱sci文獻後發現,第一作者人數並不一樣,反而讓我們很困惑,不知道安排幾個第一作者是好。那麼,一篇sci論文可以有幾個第一作者?
  • 他24歲,4篇Nature在手,也會關心學不懂C語言怎麼辦
    其中一篇,曹原是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而另一篇Nature的共同一作中,曹原的名字同樣在列。似曾相識?恭喜你答對了。就在2年前,Nature同樣在同一天裡連刊2篇曹原的一作文章。這一年,曹原還登上了Nature「2018年度十大人物」榜單榜首,被Nature稱作「石墨烯駕馭者」。
  • 一篇Nature論文有57000位作者,且大多數作者都是遊戲玩家!?
    假裝有6萬個作者的論文前不久 Nature 出了一篇關於遊戲的科研論文,裡面提到了一個遊戲——Foldit。該論文的作者有超過 57,000 位作者,關鍵是,這些作者大多是遊戲玩家!玩遊戲玩出了頂級論文的操作也是服!
  • 中科大「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石墨烯取得新進展
    很多人知道中科大,就是因為中科大出了很多的天才,比如著名的天才寧鉑,寧鉑(1965年--)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78級少年班成員,當時曾被譽為「第一神童」,不過2003年,中科大第一神通出家為僧。讓中科大曾經灰頭土臉。
  • 985大學發《nature》有多難?發一篇相當於一個河南省高考狀元
    而他研究後寫出來的論文,自然也是毫無疑問的發表在了《science》、《nature》這樣的頂級期刊上,而且還不止一篇,一個人發的比我們的985大學一年發的還多。華中農業大學是老牌211大學,科研實力也是相當的不錯,可在前幾年才發出了本校歷史上的第一篇《nature》。
  • 一篇論文能署名多少作者?這篇Nature署名了57,000+位...
    一些大的科研項目,如腦的研究、人類基因組學、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等,需要科學家之間、學術團體之間、國內外科學家之間的合作才能完成,所以署名作者相應也會很多。論文的署名人數有幾十人甚至幾百人已經不是新鮮事情了,可是6萬個作者的論文,你見過沒?  Nature 出了一篇關於遊戲的科研論文,裡面提到了一個遊戲——Foldit。
  • 《Nature Chemistry》:實驗室安全,警鐘長鳴
    該文開篇就帶大家回憶了11年前UCLA的Sheharbano Sangji因實驗室安全事故而去世的沉痛故事。作者首先對2008-2018年部分有公開資料報導的實驗室事故進行了匯總,列出了多例有科研人員遇難的嚴重實驗室安全事故。
  • Nature文章明年起可免費下載,不過前提是作者得交7.4萬元
    哈佛學術交流辦公室主任Peter Suber認為,這是一筆「聲譽稅」,因為這是期刊高拒絕率付出的代價,但他認為這並不能保證期刊更高的質量。他說:「任何贊助方、大學和作者支付這筆費用都是荒謬的。」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的傳播學者Alperin說,儘管這一聲明表明普遍開放獲取是不可避免的信號,但對於貧窮國家的研究人員而言,這筆費用實在難以承受。而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圖書館員Lisa Hinchliffe表示,對於作者來說,這筆收費不一定算太高。她認為許多作者會認為這是一個可以接受的價格。
  • 上周Nature Materials,這周Nature Chemistry!
    這周,MOF登上Nature Chemistry,報告了一種CO2響應型磁性MOF,本文將為大家介紹這一研究成果。▲第一作者>研究背景如果有足夠的構造單元,那麼金屬有機框架(MOF)可以將磁有序性和孔隙率這兩個性質結合在一起。
  • Nature一篇論文57000位作者,更厲害的是,大多數作者都是遊戲玩家
    假裝有6萬個作者的論文前不久 Nature 出了一篇關於遊戲的科研論文,裡面提到了一個遊戲——Foldit。該論文的作者有超過 57,000 位作者,關鍵是,這些作者大多是遊戲玩家!玩遊戲玩出了頂級論文的操作也是服!
  • 年僅24歲的他,卻是中國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天才少年
    今天,就由小編來帶著大家來認識認識這位年僅24歲的「天才少年」。曹原,1996年出生,2010年,僅僅14歲的他,因為成績突出而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錄取那接下來就容小編來一一介紹下,曹原的成就究竟有多高。2014年,曹原榮獲中國科技大學的郭沫若獎學金。2018年3月5日,曹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上連發兩篇論文石墨烯領域的論文,成為能在這個知名期刊上面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的最年輕的中國學者。
  • 化學反應讓聲音看得見|Nature Chemistry
    「《花衣吹笛手》(The Pied Piper of Hamelin)講述了一位花衣吹笛手吹奏魔笛,用音樂聲吸引全城的老鼠離開哈默林城的神奇故事。我們的研究使用音樂作為化學反應中的原料,發揮和吹笛手一樣的控制作用,結果表明,甚至合成分子都能表現出栩栩如生的行為——聆聽音樂,跟著音樂走。」該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 Rahul Dev Mukhopadhyay 博士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