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反應讓聲音看得見|Nature Chemistry

2020-09-03 學術圈

可聽聲可以通過持續向空氣和溶液之間的界面提供能量,影響溶液中的化學反應。


來源 IBS |點擊連結可觀看完整視頻:

https://www.eurekalert.org/multimedia/pub/239796.php


來源 Institute for Basic Science


愛因斯坦曾說:「我以音樂看見生活。」也許受到了這句話的啟發,隸屬於韓國基礎科學研究院(Institute for Basic Science,簡稱 IBS)的自組裝和複雜性中心(Center for Self-assembly and Complexity,簡稱 CSC)的科學家們現在通過音樂的存在來觀察化學反應。IBS研究團隊先前已報告過,可聽聲(audible sound)能持續向空氣-溶液界面提供能源,從而控制溶液中的化學反應。這種聲音控制的氣-液化學相互作用在溶液表面和塊體上「繪製出」頗具美感的有趣圖案。「《花衣吹笛手》(The Pied Piper of Hamelin)講述了一位花衣吹笛手吹奏魔笛,用音樂聲吸引全城的老鼠離開哈默林城的神奇故事。我們的研究使用音樂作為化學反應中的原料,發揮和吹笛手一樣的控制作用,結果表明,甚至合成分子都能表現出栩栩如生的行為——聆聽音樂,跟著音樂走。」該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 Rahul Dev Mukhopadhyay 博士講道。


事實上,音樂(或者人可以聽見的頻率在 20 到 2 萬赫茲範圍內的聲音)可應用於多個領域,例如,促進植物培育,或者牲畜育種,甚至具有治療效果。而超聲波(頻率高於 2 萬赫茲)長久以來一直是醫療診斷的重要工具。然而,可聽聲和化學反應很少被聯繫到一起,因為可聽聲能量很低。先前研究常常只關注可聽聲對水面運動的影響。


在這項研究中,IBS 的研究團隊走得更遠。他們假設,聲音產生的水波可能給空氣和液體之間的化學反應供能。「實際上,氣候變化研究的一個方向就是海洋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如何根據海浪運動而變化。回顧過去可以發現,要吸收二氧化碳,波浪起伏的海洋要比波瀾不驚的海洋更合適。我們的研究顯示,可聽聲的功能可作為控制化學變化的源頭,其實我們身邊處處有這種現象,但直到現在都沒人注意。」該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 HWANG Ilha 博士解釋道。


在他們的實驗裝置中,水裝盛在皮式培養皿中,培養皿置於揚聲器頂部。當聲音通過揚聲器播放出來時,根據可聽聲源的頻率和幅度、以及容器的幾何形狀,會產生各種表面波紋圖案。為了觀察振動的空氣-水界面如何控制氧氣或二氧化碳等大氣氣體溶解於水的過程,研究人員使用對氧氣敏感的甲基紫精((MV2+/MV+*)氧化還原耦和對二氧化碳敏感的pH指示劑溴百裡酚藍(BTB)。


甲基紫精有機分子通常為無色或者白色,但在化學反應中會變成深藍色。當皮氏培養皿中甲基紫精藍色還原溶液接觸空氣,同時播放聲音,溶液的一些區域會慢慢變成無色。聲波產生流體振蕩,引發流束效應(streaming effect),隨著大氣中的氧氣逐漸溶解於其中,溶液經歷了可被觀察到的明顯色彩變化。而沒有被流束效應影響到的區域仍然保持原來的藍色。在沒有聲音的情況下,氧氣溶解不受控制,與溶液中化學物質自然對流,產生隨機圖案,且每次重複實驗的時候,圖案都不相同。然而,當對著同樣的溶液播放 90 赫茲以下的低頻聲音時,就會產生非常有趣、很有美感的圖案。具體來說,當聲音頻率為 40 赫茲時,會出現藍白相間的兩個反向旋轉漩渦。在隨後的循環實驗中,同樣的實驗條件就會重複產生同樣的圖案。


實驗表明,通過觀察溶液是藍色還是無色,能夠判斷氧氣的反應過程。換言之,給溶液施加聲音,研究人員能夠控制組成同一溶液不同區域內氧氣的局部分子濃度。就好像表面波一樣,根據不同的聲音頻率和培養皿形狀(見下圖,中間),圖案會作出相應變化。而且圖案還會自動復原,也就是說,人為幹擾之後圖案會恢復至原來結構。


圖片來源:IBS


這一概念進一步延伸到使用 pH 指示劑(BTB)的二氧化碳溶液中。BTB 在鹼性條件下(pH 值大於 7.6)呈藍色,中性條件下(pH 值在 6.0 到 7.6 之間)呈綠色,而酸性條件下(pH 值小於 6.0)則為黃色。有聲音輔助的二氧化碳水溶液會變成酸性溶液,因為裡面形成了碳酸。因此,當 BTB 藍色鹼性溶液接觸到二氧化碳後,溶液會逐漸變綠,最終變為黃色。在這一過程中,如果溶液接觸了可聽聲,那麼就會出現具有兩個漩渦的三色圖案(見上圖,最底層)。有趣的是,圖案表明,在同一溶液中同時存在酸性、中性和鹼性區域。對此,Hwang 博士寫道:「我們的研究實現了化學環境可視化,在沒有任何物理障礙的情況下,劃分出了不同分子環境,類似於細胞微環境。這一創新發現可能會替換掉我們的一個常識性觀念,即溶液 pH 值在容器內各處是均一的。」


研究人員將這一概念延伸到簡單分子之外,他們使用自己的策略設計溶液中有機分子的組織。在所有情況下,聲音產生的有機聚集圖案都短暫存在,只有在化學原料穩定供能的情況下才能維持住,原料可以是還原試劑或者鹼性試劑。這種類型的行為通常出現在細胞內生物化學過程中,通過穩定的原料或者能量流功能來維持運作,比如 5&39;-三磷酸鳥苷(GTP)。指導這項研究的 IBS 自組裝和複雜性中心主任 Kimoon Kim 教授補充說:「這項研究首次表明,我們能夠使用可聽聲來控制並可視化化學反應。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進一步擴展可聽聲的使用範圍,從化學領域到其他領域,比如物理學、流體力學、化學工程和生物學。」


原文連結: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8/ifbs-scr080920.php


論文信息


【論文標題】Audible sound-controlled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in out-of-equilibrium systems

【論文作者】Ilha Hwang, Rahul Dev Mukhopadhyay, Prabhu Dhasaiyan, Seoyeon Choi, Soo-Young Kim, Young Ho Ko, Kangkyun Baek & Kimoon Kim

【發表時間】2020 年 8 月 10 日

【發表期刊】Nature Chemistry

【論文編號】doi.org/10.1038/s41557-020-0516-2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20-0516-2

【論文摘要】Naturally occurring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typically have a predictable pattern design and are reproducible over several cycles. However, the patterns obtained from artificially designed out-of-equilibrium chemical oscillating networks (such as the Belousov–Zhabotinsky reaction for example) are unpredictable and difficult to control spatiotemporally, albeit reproducible over subsequent cycles. Here, we show that it is possible to generate reproducibl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in out-of-equilibrium chemical reactions and self-assembling systems in water in the presence of sound waves, which act as a guiding physical stimulus. Audible sound-induced liquid vibrations control the dissolution of atmospheric gases (such as O2 and CO2) in water to generate spatiotemporal chemical patterns in the bulk of the fluid, segregating the solution into spatiotemporal domains having different redox properties or pH values. It further helps us in the organization of transiently formed supramolecular aggregates in a predictable spatiotemporal manner.

相關焦點

  • Chemistry Meeting - 碰個頭,看看我們有沒有性化學反應
    十幾歲的時候,從我姐書架上找到一本遠流出版社翻譯的《性化學反應》。
  • Nature Chemistry│硫胺甲基氟化物藥物發現
    大家好,這周分享一篇Nature chemistry的文章【Usingsulfuramidimidoyl fluorides that
  • 看得見的好聲音 JBL PULSE4音樂脈動四代可攜式藍牙音箱評測
    當JBL PULSE4音樂脈動四代可攜式藍牙音箱連接藍牙成功後,就可以出色表現出它的魅力所在,讓用戶感受到真正的看得見的好聲音。  音樂播放測試  在音樂播放上,JBL PULSE4音樂脈動四代可攜式藍牙音箱一如既往的保持著其優秀的表現,延續上一代的20W高功率輸出,保證音樂播放的聲音大小和質量。  考慮到它多環境應用的特性,測試曲目方面我們挑選風格迥異的音樂類型來測試在不同音樂風格方面的駕馭能力。
  • 看得見的聲音——昆特管
    所以,今天我們就用能聽得見的聲音,在昆特管裡來一睹駐波的真容。 聲音,是物體振動引起空氣密度在傳播方向上發生周期性變化。 昆特管就是利用後者的原理,只在一側放置一個聲源,聲音在管子中傳播,並在另一端形成反射。 昆特管的長度是固定的,因此我們需要調節聲音的頻率來改變聲波波長,從而形成駐波。 為了調節聲源頻率,我們需要在手機上下載一個能產生固定頻率聲音的app(安卓手機見文末共享連結)。
  • Nature:雄性果蠅會改變求偶聲音
    很多動物的雄性都會發出有一定規律的求偶聲音,來提高它們與雌性的繁殖成功率,所以叫聲結構的變化一直被看做是有害的「噪音」。雄性果蠅也使用求偶聲音(是由翅膀振動產生的),Mala Murthy及同事對這些信號的模式(規律)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雄性會根據視覺輸入和自身運動感覺輸入信號來調整它們聲音的規律(由兩個交替的聲音模式組成)。
  • 「期刊介紹」Food Chemistry
    研究領域:食物成分有關化學;食品的生物活性成分;加工等條件引起的分子化學和生化組成結構變化;加工對食品、其他生物基材料、副產品和加工廢物的成分質量和安全的影響;食品添加劑、汙染物和農藥等的化學性質本刊網址: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food-chemistry
  • 新的名字 | 從Chemistry Central Journal 到 BMC Chemistry
    新的名字 | 從Chemistry Central Journal 到 BMC Chemistry
  • 能發《Nature Chemistry》!A review of academic lab safety
    a re-examination of, and a commitment to, academic chemistry’s role in accident research and prevention.
  • Chemistry: Develop ionic liquid drugs
    Related storiesAtmospheric chemistry: China’s choking cocktailSustainability: Don't waste seafood wasteLaboratory history: The chemistry chroniclesMore related stories
  • 《Nature Chemistry》:實驗室安全,警鐘長鳴
    An examination of injuries and respiratory irritation symptoms among a sample of undergraduate chemistry students from a Public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J. Chem. Health Saf.
  • 分子擴散與化學反應不相關?全新發現挑戰化學中心法則
    新研究表明,分子運動與化學反應並非是解耦的。《科學》雜誌7月31日刊文稱,韓國基礎科學研究院(IBS)科學家Steve Granick、高級研究人員Huan Wang博士以及5個跨學科同事聯合發現,常見化學反應可通過向溶劑傳遞遠程「漣波」,加速布朗擴散作用。
  • 用人工智慧預測有機化學反應——來自翻譯神經網絡的啟發
    通過將原子當作字母,分子當作單詞,IBM的人工智慧軟體正在借用機器原先翻譯語言的方法,來預測有機化學反應的產物,這可能會加快新藥開發的速度。「不再是把英語翻譯成德語或漢語,我們讓這個人工智慧觀察數十萬、數百萬的化學反應,讓它學習有機化學『語言』的結構,再讓它試著預測可能的化學反應產物。
  • 性能大突破,鎂電登頂Nature Energy!
    休斯敦大學姚彥和豐田北美研究所Rana Mohtadi 在Nature Energy上發表文章「High-power Mg batteries enabled by heterogeneous enolization redox chemistry and weakly coordinating electrolytes」,報告了一種涉及羰基還原(C=O→C-O−)
  • 上周Nature Materials,這周Nature Chemistry!
    原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20-00577-y
  • 法拉第189年前的「小發現」,也可控制化學反應
    )化學反應及自組裝體系的可能性。那是因為傳統的聲化學反應一般使用人類聽不到的超聲波(頻率20 kHz ~ 100 kHz),原理與超聲空化有關。而可聞聲波(頻率20 Hz ~ 20 kHz)通常被認為能量偏低,很少與化學反應有關聯。此前一個有代表性的工作來自東京大學超分子領域的大牛Takuzo Aida教授。
  • 立足前沿 致「大」盡「微」|重點實驗室巡禮
    今年5月,這對「搭檔」的團隊成果再次登上《科學》雜誌,他們在最簡單化學反應氫原子加氫分子的同位素(H+HD→H2+D)反應中,發現了化學反應中新的量子幹涉效應,對於加深人們理解化學反應過程、豐富對化學反應的認識有著重要幫助。這項成果便是理論與實驗完美結合的結晶。在化學反應中,量子幹涉現象普遍存在。
  • 將化學反應變慢100萬倍後,會看到什麼?
    研究人員在500納開的溫度下,實現了有史以來宇宙中最冷的化學反應,還收穫了一個意外的驚喜——首次觀察到了化學反應的中間體。(圖源:harvard chemistry)撰文 | 廖紅豔編輯 | 李研一朵嬌豔的玫瑰、幾個胖胖的氣球、一段彈力十足的橡皮筋,把它們放進裝滿液氮的容器中,會發生什麼?
  • 化學家夢寐以求的五個化學反應
    造成這種共同之處的部分原因是,化學家只能利用已知的化學反應和那些可用的構建模塊來研發藥物。另外,他們還需要考慮生物學,因此所有的反應必須能夠耐受簡單氮原子,因為它們幾乎存在於每一種生物活性化合物中。使用不會因暴露在空氣中而著火的試劑進行反應也是一大優勢。
  • 亞文的聲音世界 英文配音| Nature is Speaking《大自然在說話》系列1
    本期「亞文的聲音世界」為您分享的是亞文英文配音的「大自然在說話」系列宣傳片中的「天空」、「海洋」和「冰」。亞文希望通過節目為保護大自然的行動發聲,「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讓我們一起善待大自然母親,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