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發表於 2018-10-24 10:18:04
摘要:埋嵌銅塊印製電路板具有高導熱性、高散熱性和節省板面空間等特點,能有效解決大功率電子元器件的散熱問題。本文從埋嵌銅塊設計、疊層結構、關鍵生產工藝、產品相關檢測和可靠性等方面研究與分析,系統闡述了埋嵌銅塊印製電路板的設計和關鍵工序的製造方法。
0
前言
隨著電子產品體積越來越小,印製電路板(PCB)的體積也不斷的縮小,線路設計越來越密集化。由於元器件的功率密度提高,PCB的散熱量過大,從而影響了元器件的使用壽命、老化甚至元器件失效等。此前某知名手機電池爆炸事件讓設計者和製造商提高了警惕,手機內部要預留一定的空間,並且在手機散熱上也要兼顧無線充電線圈充電時的散熱問題。此事件再次證明,電子產品熱管理的緊迫性。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等領域的發展,散熱問題的解決迫在眉睫。目前解決PCB散熱問題有很多途徑,如密集散熱孔設計、厚銅箔線路、金屬基(芯)板結構、埋嵌銅塊設計、銅基凸臺設計、高導熱材料等。直接在PCB內埋嵌金屬銅塊,是解決散熱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但現有製作工藝存在銅塊與基板結合力不足、耐熱性差、溢膠難清除、產品合格率低等問題,限制了埋嵌銅塊PCB技術成果的應用和推廣,因此現有技術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提高。
1
實驗部分
隨著散熱基板的技術不斷提高與市場高速發展,散熱基板在基板材料和產品結構方面,呈現出技術變革與創新的熱潮。具體表現在:(1)採用高導熱基板材料,如鋁基板材料、銅基板材料、金屬複合材料、陶瓷基板材料等;(2)在產品結構上的改變,如厚銅箔基板、金屬基(芯)板、埋嵌銅塊板、陶瓷基板、銅基凸臺板、銅導電柱,以及PCB與散熱片一體結構等產品新型結構。
埋嵌銅塊PCB散熱技術,是將銅塊埋嵌到FR4基板或高頻混壓基板,銅的導熱係數遠大於PCB介質層,功率器件產生的熱量可以通過銅塊有效傳導至PCB和通過散熱器散發。承載銅塊的PCB可以設計成多層板,基板材料根據產品結構設計需要選用FR4(環氧樹脂)材料或高頻混壓材料。埋銅塊設計主要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銅塊半埋型,命名為「埋銅塊」;第二類是銅塊貫穿型,命名為「嵌銅塊」。埋入銅塊厚度小於板件總厚度,銅塊一面與底層齊平,另一面與內層的某一面齊平,如圖1(銅塊半埋型)所示。埋入的銅塊厚度與板件總厚度接近或相當,銅塊貫穿頂層,如圖2(銅塊貫穿型)所示,此種設計銅塊有埋階梯銅塊和埋直銅塊,埋階梯銅塊如圖3所示。
微波PCB散熱問題一直是電子行業較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如何降低RF(射頻)層介厚、減少銅箔表面粗糙度的同時,縮短散熱路徑和發熱量,主要途徑是通過技術提高微波基板導熱係數、密集散熱孔或局部鍍厚銅或微波板材地層厚銅化、局部埋嵌散熱銅塊。立足於現有成熟微波板材,通常採用後兩者設計方案。
疊層結構
埋嵌銅塊PCB從壓合疊層結構上可以概括為二大類:第一類是在FR4(環氧樹脂)材料三層或以上多層板結構內埋嵌銅塊(如圖4);第二類是在FR4芯板與高頻材料混壓多層板結構內埋嵌銅塊(如圖5)。
在FR4芯板和半固化片的埋銅區域銑出埋銅槽,然後將銅塊棕化後壓合製作,使銅塊與FR4芯板組合在一起。高頻材料局部混壓嵌埋銅塊PCB的加工方法,首先是在內層芯板和半固化片埋銅塊混壓區域銑出埋銅槽、局部混壓槽,然後疊合和熱熔,銅塊嵌入槽內,再進行壓合,使銅塊與FR4基板、高頻基板混壓在一起,實現散熱功能。
2
埋嵌銅塊製造工藝
(1)銅塊與板(或混壓區)的銑槽尺寸匹配性:銅塊放置在銑槽中,銅塊過松或過緊的影響壓合填膠質量和結合力。
(2)銅塊與板(或混壓區)的平整度控制:壓合時,銅塊與FR-4芯板(或混壓區)的平整度難以控制,需確保銅塊與板的平整度控制在±0.075 mm以內。
(3)銅塊上的殘膠難以清除:壓合時從銅塊與板縫隙溢出的樹脂流至銅塊上的殘膠難以清除,影響產品可靠性。
(4)銅塊與板(或混壓區)的可靠性:壓合時銅塊與FR-4芯板(或混壓區)存在一定的高度差,容易導致銅塊與板的連接處填膠不足、空洞、裂紋、分層等問題。
2.2 工藝流程
2.2.1 埋嵌銅塊多層板工藝流程
開料(銅塊、FR4基板、半固化片)→內層線路→內層AOI →OPE衝孔 →內層芯板及半固化片銑槽→ 棕化→鉚合→ 壓合(放置銅塊)→ 削溢膠(磨板)→ 銑盲槽(控深銑床)→機械鑽孔(含鑽盲孔)→化學鍍銅→板電 →外層線路→圖形電鍍→外層蝕刻→外層AOI→ 防焊 →文字→ 成型 →電測 →化學鍍錫→成品檢驗
2.2.2 埋嵌銅塊高頻混壓板工藝流程
開料(銅塊、FR-4基板、高頻基板、半固化片)→內層線路(含高頻板)→內層AOI→OPE衝孔→內層芯板及半固化片銑槽 → 棕化→鉚合→ 壓合(放置銅塊)→ 削溢膠(磨板)→ 機械鑽孔(含鑽盲孔)→化學鍍銅→板電→ 外層線路→圖形電鍍→外層蝕刻→外層AOI → 防焊 →文字→成型銑槽 →化學鍍鎳/金→成型→電測 →成品檢驗
2.3 製造關鍵技術及控制措施
2.3.1 銅塊成型
銅塊成型主要有三種方法:第一種是通過專用銑床直接銑出所需尺寸的銅塊,但需要配備金屬基板銑床、專用銑刀,成本較高;第二種是通過銑床二次加工,具有控深銑功能的銑床,使用鑽尖形的雙刃銑刀先粗銑一遍,再精銑一遍,但需配備控深銑功能的銑床、專用銑刀,成本較高;第三種是使用衝床衝切,雖然生產效率高,但模具製作成本高,生產靈活性差,不適合樣板或小批量生產。為解決以上問題,研製出圖形蝕刻和銑床加工工藝,先對銅塊圖形轉移,然後通過蝕刻機蝕刻出銅塊外形,再用常規銑刀、銑床對銅塊外形進行二次加工,因此生產效率較高、生產成本相對較低。
2.3.2 內層芯板和半固化片銑槽
根據疊合結構,對內層芯板和半固化片銑內槽,試驗結果(如表1)。結果表明對內層芯板和半固化片先銑內槽,再鉚合,其品質可靠性高。
2.3.3 銅塊壓合
銅塊壓合前,先要對銅塊進行水平棕化處理,並使用棕化輔助工具(如網紗拖板),防止銅塊尺寸過小導致機器卡板或掉入缸內,確保銅塊的微蝕效果。為提高銅塊與板(或混壓區)的平整度和可靠性,除需考慮銅塊厚度與板厚之間的匹配性,還要選用離型膜、鋁片、緩衝墊等合適的緩衝材料,壓合排版順序(如圖6)。疊層結構設計進一步優化,選用高樹脂含量的半固化片,設定埋銅塊PCB的專用壓合程式,使樹脂充分填充和材料完全固化,確保壓合後的耐熱性和絕緣性。
3
產品相關檢測和可靠性測試
3.1 產品相關檢測
產品相關檢測結果(如表2),產品切片效果(如圖7~圖10)。
3.2 熱應力
3.2.1 參考標準
IPC-TM-650,2.6.8鍍覆孔的熱應力試驗;IPC-6012C剛性印製板的鑑定及性能規範。
3.2.2 試驗方法
烘烤條件:121 ℃~149 ℃,至少6 h;熱應力試驗條件:288 ℃±5 ℃,10 s,3次。試驗後樣品的判定:銅塊與板的縫隙無空洞、裂縫、分層等現象。
3.2.3 試驗結果
樣品按以上試驗方法測試後,銅塊與板的縫隙無空洞、裂縫、分層等現象,耐熱性良好(如圖11)。
4
結語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航空航天等領域的發展,散熱問題的解決迫在眉睫。埋嵌銅塊印製板具有高導熱性和高散熱性,在特殊應用領域中能有效解決大功率電子元器件的散熱問題。本文從埋嵌銅塊設計、疊層結構、關鍵生產工藝、產品相關檢測和可靠性等方面進行研究與分析,系統闡述了埋嵌銅塊印製板的設計和關鍵工序的製造方法,為PCB技術研發人員提供參考。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