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這件大事做好了意義不亞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

2021-01-09 東方財富網

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全黨務必充分認識新發展階段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如何在新階段以更大的力度推動鄉村振興?湧金君分享一篇來自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黃祖輝教授的文章,聽他講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從哪「五個方面」發力。

新型城鄉關係是以城帶鄉、城鄉融合

城市化帶動鄉村振興是以城帶鄉、城鄉融合發展的必然,是新型工農城鄉關係的重要體現。

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鄉村對城市的價值已不單純體現為向城市提供土地、勞動力等要素與食物的價值,而且還體現為鄉村自然生態和多元文化滿足城市居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價值。前者體現為鄉村要素向城市的流動,後者則體現城市要素向鄉村的流動。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要體現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方針的貫徹,也要重視城市化對鄉村現代化發展的帶動。

著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市化進程。要有職業的轉變,更要實現身份的轉變。

這就要求推進城鄉聯動改革,城市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真正做到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農村要深化集體經濟與產權制度改革,實現農民權益可攜帶。

著力推進以城帶鄉和以城興鄉。鄉村振興既需要著眼鄉村的內生驅動和發力,又需要依託城市力量的帶動。既要打通城市要素進入鄉村的瓶頸,也要打通城市居民嚮往鄉村旅遊、休閒養生、居住鄉村的通道,拉到鄉村消費升級,產業轉型和「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

優化鄉村布局不能讓農民吃虧

我國城鄉人口分布不盡合理問題,不僅與城市化對鄉村人口吸納不足和不徹底有關,而且也與鄉村人口空間分布過於離散有關。

這種狀況的改變既要通過城市戶籍制度和農村產權制度的聯動改革來解決,又要通過鄉村人口空間布局的優化路徑來解決。

實現鄉村人口空間布局的優化,必須對鄉村進行全域土地的治理,這是鄉村人口空間布局優化和產業優化配置的必經之途,其意義不亞於農村土地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的改革。

規劃先行。根據每個村莊的資源與區位特點、人口狀況和產業發展情況,進行分類與規劃。

示範帶動。人口搬遷和村莊整合這類工作,對農民最具說服力的就是抓實試點、重視示範,獲得農民群眾的廣泛支持。

確保農民利益。要在農村集體產權「三權分置」基本制度架構下,把綜合治理後的土地指標、資金和資源,優先用於農業農村發展,做到不僅不讓農民吃虧,而且使廣大農民群眾得益。

發揮農民主體作用。要不斷完善鄉村治理體系和機制,高度重視農民意願和農民參與,力求做到「重大問題程序化、程序問題民主化、民主問題公開化」。

處理好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協同

鄉村產業興旺和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點。為此,要著力推進現代鄉村產業體系高效運行;著力推進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相互協同;著力推進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相互協同,實現鄉村產業興旺與振興。

著力推進現代鄉村產業體系高效運行。首先應建立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體現農業一二三產融合和全產業鏈農業的體系。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包含現代農業的要素投入和科技支撐。現代農業的經營體系體現的是家庭經營、合作經營和公司經營的有機結合以及多元化服務體系、多類型規模經營和產業化經營的相互協同。

著力推進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相互協同。徹底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繼續推進新型城鎮化,以進一步吸納農村勞動力進城就業;在一產農業提質增效發展基礎上,加快農業的接二連三和多功能發展,以吸納農業富裕勞動力。

著力推進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相互協同。在鄉村振興中,政府除了負責管理公共事務,在經濟層面發揮頂層設計、規劃引領、政策協調、投入撬動、改革推動、示範帶動等作用外,對於市場能否發揮有效作用,政府還需推進產權制度和自身職能轉變的聯動改革,以真正激活市場、激活主體和激活要素。

釐清現代鄉村治理的邊界

「鄉風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性就是要傳承悠久中華文明,並且將文化建設跟鄉村治理有機結合。在鄉村治理體系建構中,應在加強黨領導的過程中,高度重視鄉村自治與他治、法治與德治的相互關係及其有機結合。

處理好自治和他治關係。在鄉村治理中,處理好自治和他治的關係,關鍵是處理好「自組織」和「他組織」的關係。要清晰並且優化自治與他治的邊界,在堅持和完善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同時,支持、賦權和培育鄉村自組織的發展。

處理好法治和德治關係。法治規範人的行為具有強制性,你不服從則要付出代價。但是,強制性的制度存在局限性,一是存在制度實施的成本問題,二是存在治理效果的表象性問題。

有效的治理不僅要依靠強制性的制度,而且也要發揮非強制性的制度作用,德治就屬於這類制度的範疇。法治與德治的相互匹配,有助於實現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謀劃好既利集體又利農民的事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經過不斷的實踐探索與創新,我國農村已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集體經濟與市場經濟相互並存的農業經營制度和產權結構。

但是,從農村集體經濟與農民更好融入市場經濟的角度看,「三權分置」的制度設計與安排仍存在不少局限。

首先,從農村集體經濟本身看,儘管集體擁有土地、林地、宅基地等集體資源資產的所有權,但卻缺乏所有權的收益,以致絕大多數農村集體經濟無收入來源或收入微薄,難以發展壯大。

其次,從農民角度看,儘管在「三權分置」架構下擁有了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資格權和房屋使用權以及集體經濟股權,但這些權利的權能仍然不足,難以完全市場化,進而不足以使農民成為產權完整的市場主體,同時,也不足以使市場在農村土地、宅基地以及農民住房等集體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解決具有中國制度特色的農村集體經濟與農民市場主體共同發展問題,不能通過集體收回農民權利或集體將所有權利都賦予農民的路徑來解決,而是需要進一步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的產權制度。

從長遠和發展趨勢看,要兼顧集體經濟發展與農民市場主體發展,可考慮的思路是建立農村集體資源資產集體與農民共同所有或混合所有的產權制度結構,在此基礎上,通過賦予農民更充分更完整的權能和市場交易權,把集體資源資產價值做大,並進行利益切割。

要實施這樣的農村集體經濟制度安排,還需要有兩個重要的制度改革配套。一是加快國家基本公共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城鄉一體和平等的公共保障體系與制度,實現國家公共保障取代農村土地對農民的保障。二是逐步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功能分離改革。建立農村社區「經社」(或稱「股社」)分離體系,以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經濟功能與社會功能分離,組織封閉性向開放性轉變,農民權益從難以交易的身份權向可交易的契約權轉變。

(文章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Househol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Househol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2009-08-25 17:01 ]
  • 萬裡:農村改革扛鼎人
    如鄧小平所言,「中國改革從農村開始,農村改革從安徽開始,萬裡同志是立了功的」,民間則有諺語「要吃米,找萬裡」。  在家庭承包經營創新過程中,最重要的政治人物是萬裡。關鍵時刻,萬裡為推進改革貢獻了扛鼎之力。
  •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十四五」農業農村發展要做好三件大事
    記者 劉慧  「『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發展要做好三件大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辦好這三件大事,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需要破解農村金融、人才、土地三大瓶頸。」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11月11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0年會上如此表示。
  • 我的改革開放詞典:經濟篇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或許,你是改革大潮的親歷者;或許,你是改革開放的同齡人;又或許,你出生長大在新世紀,是改革開放成就的享有者。無論你是誰,對於改革開放40年間發生在家庭內外的各種變化,一定都有切身的感受。
  • 2015年中國就業十件大事是什麼?
    由中國就業促進會主辦的「2015年中國就業十件大事及地方就業創新事件」推薦評選活動日前結束。經地方推薦和專家評議,最終評選出2015年中國就業十件大事及地方就業創新事件。本次評選出的全國就業十件大事和地方就業創新事件,是2015年就業工作成果的集中體現和突出亮點。
  • 11月1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定了這4件大事
    要求按時間表抓緊做好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落地實施國內相關工作;部署提振大宗消費重點消費和促進釋放農村消費潛力;確定適應消費升級需求支持「網際網路+旅遊」發展的措施;聽取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情況匯報,要求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提高防災和供水保障能力。11月1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定了這4件大事。會上,李克強總理作出了哪些部署?中國政府網為你梳理。
  • 貫徹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工作新聞發布會
    一、重要意義糧食安全是關係到國計民生大事,我國是十四億人口大國,保障糧食安全尤為重要。糧食安全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物質基礎,對建設和諧社會、鄉村振興,對國家穩定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要狠抓糧食安全工作,充分發揮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的「指揮棒」作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不出現任何閃失,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抓好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對穩定經濟社會大局具有特殊重要意義。
  • 2017年,這十件大事影響了中國銀行業
    央廣網北京1月18日消息 1月17日,中國銀監會和中國銀行業協會共同發布「2017年中國銀行業十件大事」。十九大及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召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成立、銀監會開展「三三四十」專項治理等多件大事位列名單前列。
  • 【理論研究】農村合作金融為什麼發展不起來?
    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農信社之所以走上了商業化道路,變成了現在的農商行,並在相當程度上出現了支農弱化的問題,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行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弱化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現崩潰,農信社依賴存在的經濟組織基礎消失了。從這個意義上看,信用社的商業化實際上是農地私權屬性不斷強化條件下的合理舉措。
  • 石板路、土坯房,是我出生的地方,農村這些年的發展不太衡
    過年放假,我回到了我的老家,一個魯中山區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以來,農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進。最突出的應該是居住環境的變化。後來農村宅基地建設紅火起來,原來村子裡河流北邊的菜園、田地,因為陽光充足而越來越受歡迎,很多人到村中小河得北邊蓋房,且蓋成的房子清一色紅磚紅瓦四合院,後來出現了很多二層小樓。可小河南邊的老房子,由於南邊有山,陰冷陽光少、交通不好,年輕人慢慢搬離,只剩下老人仍然堅守,不願意離開自己的老窩。但他們也在改善,卻顯得改善的很慢。
  • 浮世繪:「推拉理論」視角下農村人向城市流動的內在邏輯
    改革開放之前,農村的農民全部都在公社勞動,每個人都被束縛在農田上,每個人都在生產隊裡幹活,雖然生產效率不太高,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崗位,勞動力不能算是多餘。改革開放之後,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包產到戶,家庭承包土地,一下子就解放了勞動力,原本一畝地要一個生產隊幹的,現在只要家庭裡兩個壯勞力就幹了。
  • 苑鵬等:俄國村社制度變遷及其對我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啟示
    上世紀90年代初期, 鄧小平又提出了著名的「兩個飛躍」思想, 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 要長期堅持不變;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 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發展集體經濟。並指出「這是很長的過程」2。在以後的黨中央有關文件中, 一直堅持強調發展集體經濟3。
  • 胡春華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關於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大決策部署,對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推動農業農村同步實現現代化意義重大。一、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是我們黨在現代化建設新階段,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重大的實踐意義。
  • 【重點推薦】探索創新土地關係依然是農村改革的根本任務
    解建學:探索創新土地關係依然是農村改革的根本任務  系統集成深化農村改革試點,是中央新一輪深化完善配套提升農村改革的新舉措。改革的頂層設計和方案制定主要圍繞深化完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進行。改革的中心任務依然是解決三農領域存在的深層次隱性矛盾和問題。
  • 新一輪農村改革將啟 宅基地制度戶籍制度改革將有突破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村改革是關鍵一環。瞄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新一輪農村改革即將啟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加快推進農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激發農村資源要素活力,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尊重基層和群眾創造,推動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