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裡:農村改革扛鼎人

2020-12-01 搜狐網

  如鄧小平所言,「中國改革從農村開始,農村改革從安徽開始,萬裡同志是立了功的」,民間則有諺語「要吃米,找萬裡」。

  在家庭承包經營創新過程中,最重要的政治人物是萬裡。關鍵時刻,萬裡為推進改革貢獻了扛鼎之力。

  「只要老百姓有飯吃,能增產,就是最大的政治」

  1978年,安徽出現了歷史罕見的大旱。為種上麥子,一些地方突破生產隊經營規模,將地包給農民分組耕種,甚至分戶耕種,又被稱為「借地種麥」或者「借地度荒」。這在當時屬於「資本主義」的生產經營方式,政治上犯了巨大禁忌。是否敢於支持為了抵禦旱災而採取的生產組織方式,是對領導人的政治考驗。

  這年9月,萬裡先是視察了旱情尤其嚴重的滁縣地區,了解了這個地區的「借地度荒」等辦法,認為在嚴重乾旱的非常時期,必須打破常規,採取特殊政策,戰勝災害。新的政策之門開啟了。那些過去被稱為「秘密武器」、已經被農民偷偷摸摸採用的承包到戶、到組的辦法,也公開出籠了。萬裡主持制定了支持這些探索性辦法的省委文件。

  當時的安徽,圍繞可否進行聯繫產量建立農業生產責任制,可否允許包產到組甚至包產到戶,擔心憂慮很多,爭論也很激烈。萬裡在這個時期的一些講話,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下,堪稱振聾發聵。

  1978年10月11日,萬裡在省委常委會上說:「省委沒有決定的,只要符合客觀情況的就去辦,將來省委追認,不要都等我這個第一把手來決定。」「『包工到組、不聯繫產量』,還是幹好幹壞一個樣,不可能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所以也不行。滁縣地區關於聯繫產量責任制的三個材料,可以大膽試行。」

  1979年2月,省委常委會討論怎樣對待已經出現的包產到戶問題,萬裡說,「包產到戶問題過去批了十幾年,許多幹部批怕了。但是,過去批判過的東西不一定是錯誤的,有的可能是批對了,有的也可能本來是正確的東西,卻被當作錯誤的東西來批判。必須在實踐中加以檢驗。我主張應當讓山南公社進行包產到戶的試驗。在小範圍內試驗一下,利大於弊。」

  2月16日,萬裡在六安、滁縣、巢湖三個地區的地委書記座談會上又說,「搞包產到戶如果要檢討,我檢討。只要老百姓有飯吃,能增產,就是最大的政治。老百姓沒有飯吃,就是最壞的政治。」

  「絕不能讀了一封讀者來信和編者按就打退堂鼓」

  萬裡在安徽主持的農業新政,在1979年初到1980年初,面臨的主要是來自中央的阻力。

  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發表了張浩《「三級所有,隊為基礎」應當穩定》的來信和編者按,實際上是否定包產到組等責任制形式,在幹部和農民中造成了很大的震動和恐慌。

  《人民日報》讀者來信發表的第二天,萬裡來到滁縣地區,第一站是全椒縣。萬裡聽完匯報,表現得坦然而且輕鬆。他批評了基層幹部的慌亂情緒,輕描淡寫了《人民日報》文章的作用。3月19日上午,萬裡在嘉山縣四級幹部會上說,絕不能讀了一封讀者來信和編者按就打退堂鼓。

  1980年1月,國家農委在北京召開全國農村人民公社經營管理會議。主管農村工作的中央領導人講話,依然在強調集體經濟的巨大優越性。安徽省農委的同志介紹安徽實行聯產計酬的改革和成效,大部分人都持反對意見,包括當時國家農委的領導。

  1月31日下午,會議向中央政治局匯報情況,華國鋒講話,他強調「責任制和包產到戶單幹不要混同起來」。「包產到戶老的弱的也分了一份,生產上有困難,至於已經搞了的,要認真總結經驗,提高覺悟,逐步引導他們組織起來」。

  最後,鄧小平講了話。他說:對於包產到戶這樣大的問題,之前沒有通氣,思想毫無準備,不好回答。他講了一個大的決策,就是到本世紀末實現溫飽,下世紀初實現小康,分兩步走,要確定目標。省農委主任周曰禮回到安徽後,將會議的情況向萬裡作了匯報,請示如何傳達貫徹。萬裡的決定是:不傳達。

  1980年春節前夕,萬裡又來到滁縣地區,在大包幹的誕生地小崗生產隊挨家看了一遍。各家各戶能裝糧食的東西都裝得滿滿的。

  「他們腦子裡只有抽象的農民,哪怕農民餓肚子也不理」

  1980年2月,萬裡調離安徽,任國務院副總理。

  以通常的政治想像,會以為安徽的農村政策已經正式獲得中央認可。事實上,1980年的上半年,可以說是政策爭論最激烈的時期。在這個時候,萬裡繼續支持政策探索,為家庭承包製度排險除難,終於全面突破了舊體制。

  1980年春夏之交的風波,主要是圍繞著「包產到戶」、「包幹到戶」是姓「社」還是姓「資」進行的。

  時任滁縣地委書記的王鬱昭回憶,1980年4月初開始到8月份,安徽省委連續在蚌埠、蕪湖、巢湖和合肥召開了四次會議,對家庭聯產承包發起批評指責浪潮。內外重壓下,滁縣地區實際上已成為包產到戶的「孤島」。而從當時中央媒體的態度來看,繼續顯示出否定的力量佔上風。

  政策的基本轉折發生在1980年夏秋之間。6月初,王鬱昭在一次省委召開的地市委書記會上,看到了鄧小平《關於農村政策問題》的內部談話稿。鄧小平在談話中明確肯定了安徽的包產到戶和大包幹到戶的責任制。

  9月中旬,中央召開了各省、市、自治區第一書記座談會,專門討論農業生產責任制問題。

  這次會議最後形成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的通知》,對能否實行包產到戶問題作了「區別不同地區、不同社隊,採取不同的方針」的規定。包產到戶、包幹到戶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上取得了一席之地。很快,家庭承包席捲全國。

  但上層的反對意見依然很強烈。反對聲主要來自中央的農村工作部門。1981年3月,萬裡專門參加了農業部黨組會議,嚴厲批評了這些部門。「他們腦子裡只有抽象的農民,哪怕農民餓肚子也不理。」「有些人拿了工資,吃飽了飯,憑老經驗,憑主觀想像, 在北京城裡說長道短。」

  作為分管農村工作的中央領導,萬裡主持制定了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轉的《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即著名的中共中央1982年一號文件。《文件》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肯定了聯產計酬、包產到戶、包幹到戶「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是社會主義農業經濟的組成部分」。

  至此,家庭承包取得政治上的決定性勝利。

  (本文節選自國研網,作者趙樹凱)

 

相關焦點

  • 山東學者披露萬裡珍貴史料:取消糧票再回京
    值得一提的是,1932年8月出生於山東省壽光縣的楊勳,後來成為北大著名經濟學家,被譽為「中國農業經濟學創始人之一」,她在「反右傾運動」以及「文革」中曾遭受厄運,對中國農村問題有著深入研究,改革開放初期支持包產到戶政策。
  • 萬裡長子:父親走的時候很平靜,沒有什麼痛苦
    萬裡說到做到,1993年《鄧小平文選》第三卷舉行首發儀式,萬裡沒有出席;同年12月,首都舉行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萬裡也沒有出席。  萬伯翱說,雖然不再參加政治活動,但父親晚年的生活仍很豐富,概括為「三打、兩看、一接見」。「三打」是指打網球、橋牌,高爾夫球,每周萬裡會打三、四次橋牌,打兩、三次網球,偶爾打一次高爾夫球。「父親能活到99歲高壽,秘訣就在這一『動』一『靜』。」
  • 新一輪農村改革將啟 宅基地制度戶籍制度改革將有突破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村改革是關鍵一環。瞄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新一輪農村改革即將啟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加快推進農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激發農村資源要素活力,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尊重基層和群眾創造,推動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
  • 農村金融改革需走新型合作金融道路
    本報記者 單憬崗主題為「普惠金融:探索農村金融改革的新模式」的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首個主題分論壇今天下午舉行,如何在今年全國兩會提出的普惠金融的視角下進行新一輪農村金融改革,成為分論壇上各位業界領袖、專家和政府官員探討與交鋒的主要議題。與會嘉賓認為,後續農村金融改革需走新型合作金融道路。
  •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奮進強軍路】向海圖強 艦行萬裡不迷航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奮進強軍路】向海圖強 艦行萬裡不迷航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8年11月23日 15:54 A-A+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改革開放
  • 讓「萬裡審批圖」徹底成為歷史
    上周五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李克強總理又一次將審批權改革納入議題,部署改革政府投資管理方式和轉變職能,便利投資創業、規範市場秩序。他說,建立部門和地方協同聯動的投資項目審批監管制度,是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的重要舉措,可使政府管理更加規範和高效。
  • 廣西貴港市凝聚力量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廣西貴港市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取得了顯著成效。該市覃塘區、平南縣和貴港市農業農村局先後被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典型地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典型、先進集體予以通報表彰,景華村、東山村、平寨村3個村入選全國集體產權改革典型案例。
  • 李克強打叉的「萬裡審批圖」成歷史
    4年前,廣州市兩會上的「萬裡審批圖」曾引發社會高度關注。2015年1月,李克強總理在廣東自貿區考察時給「萬裡審批圖」打叉,並要求廣東為改革探路。廣州開發區以此為契機,推行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試點,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積極破解這環環相扣的「萬裡審批圖」。如今,投資建設項目從立項到驗收完成主流程審批事項最快只需30個工作日。
  • 半月談|農村改革,必須要有底線!
    農村改革要有底線!半月談特約評論員 陳文勝回顧中國工業化、城鎮化的歷史進程,從農業稅賦到土地財政,農民為中國現代化的積累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兩個趨向」論斷,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長期犧牲農村犧牲農民的發展現狀,明確工農城鄉的平等地位。
  • 江蘇新增2個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 總數繼續保持全國第一
    交匯點訊 近日,農業農村部等17個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聯席會議成員單位聯合發文,增補一批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江蘇徐州市銅山區和泰州市姜堰區成功入選,並承擔相應的改革試驗任務。至此,江蘇的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數量增至5家,繼續排名全國第一。
  • 【重點推薦】探索創新土地關係依然是農村改革的根本任務
    解建學:探索創新土地關係依然是農村改革的根本任務  系統集成深化農村改革試點,是中央新一輪深化完善配套提升農村改革的新舉措。改革的頂層設計和方案制定主要圍繞深化完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進行。改革的中心任務依然是解決三農領域存在的深層次隱性矛盾和問題。
  • 農村這件大事做好了意義不亞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要體現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方針的貫徹,也要重視城市化對鄉村現代化發展的帶動。著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市化進程。要有職業的轉變,更要實現身份的轉變。這就要求推進城鄉聯動改革,城市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真正做到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農村要深化集體經濟與產權制度改革,實現農民權益可攜帶。著力推進以城帶鄉和以城興鄉。
  • 獻禮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電視劇《黃土高天》來襲,你期待嗎?
    獻禮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由闞衛平執導,張強擔任總編劇,董勇、王海燕、王偉、嵇波領銜主演,馬少驊、陳逸恆、封柏、羅憶楠等聯袂主演,許還山、高明、高亞麟、楊童舒、黃品沅 、徐松子特別出演的電視劇《黃土高天》於11月1日重磅登陸CCTV-1。
  • 兩次試驗農村金融改革 玉田禁止農民互助資金大額投資
    早在2004年,全國首家農村資金互助社就在吉林誕生,但十年來,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的發展現實依然「骨感」,而多地頻頻曝出的合作組織負責人攜款跑路事件,更讓這一新興的農村金融組織發展之路充滿曲折。農村資金互助組織十年發展踏步的原因是什麼?有哪些典型樣本值得推崇借鑑?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兩度獲批成為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的河北省玉田縣,試圖為讀者解讀一個農村資金互助零風險管控的玉田模式。
  • 河南日報農村版:「三塊地」改革邁出堅實步伐
    此次籤約儀式標誌著商城縣「三塊地」改革工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土地利用綜合改革簡稱「三塊地」改革,即:城鎮規劃區內建設用地、農村耕地、鄉村建設用地改革。通過實施改革,能有效解決城鄉建設資金短缺和經濟社會發展用地指標緊缺難題,對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發展具有積極推進作用。
  • 雍興文率隊到成都農交所德陽所調研農村綜合改革推進情況
    雍興文率隊到成都農交所德陽所調研農村綜合改革推進情況 2019年07月11日 19:07:46 來源:四川新聞網 四川新聞網德陽7月11日訊(周志衡 洪英 文/圖)7月11日,德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雍興文率市人大農工委、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農業農村局組成的調研組赴成都農交所德陽所對全市農村綜合改革推進情況進行調研。
  • 農村冬季取暖蘭炭環保鍋爐的出現 是農村取暖的重大改革
    農村沒有集中供暖,一般都是採用民用採暖爐,燃燒介質使用型煤、木柴、生物質顆粒等,缺點也很明顯,不管是燒什麼是農村取暖的重大改革。。並已在全國十餘個省市區建立了覆蓋內蒙古、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山東、河南、江蘇、陝西、山西、甘肅、寧夏等地的營銷網絡和銷售渠道。
  • 苑鵬等:俄國村社制度變遷及其對我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啟示
    1980年改革開放之初, 鄧小平在《關於農村政策問題》一文中曾指出:「我們總的方向是發展集體經濟……只要生產發展了, 農村的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發展了, 低水平的集體化就會發展到高水平的集體化」1。 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深入推進,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同時明確要「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黨的十九大報告又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並具體提出「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保障農民財產權益, 壯大集體經濟。」
  • 農業農村部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 科技部 自然...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農村(農牧)、畜牧獸醫、農墾、漁業廳(局、委),林業和草原、發展改革、財政、科技、自然資源、水利主管部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農村局,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廣東省農墾總局,內蒙古、吉林、龍江、大興安嶺、長白山森工(林業)集團公司:   根據《農業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 農村實行殯葬改革,農民表示不接受!國家予以補貼,火葬將成主流
    提到農村的殯葬習俗,相信不少人都會想到吹吹打打異常壯觀的抬棺場景,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講究「入土為安」,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農村推崇的都是土葬的方式。在一些農村,如果家裡有上了年紀的老人的,一般都會提前為自己挑選好的木材打好「壽木」,為自己的後事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