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結果還沒出來,但是綜合各方面的數據,中國大概率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經濟體(G20)。
這得益於政府、民間的共同努力,優先控制疫情,然後全力復工復產。
在歐美國家陷入疫情帶來的混亂時,中國部分地區因為訂單過多、用電量超指標,而不得不限電。
儘管增長幅度沒法和往年相比,但是放眼全球,已經是眾人羨慕的對象。
對於這一切,把中國視為主要對手的老鄰居——印度自然也看在眼中。
近日,有印度媒體做了一個簡單的算術題。
根據一家英國智庫發布的報告,中國GDP提前5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而印度在2019年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但是因為疫情,2020年又掉到第六。
要重新回到第五的位置,至少要花費5年時間。
這家媒體發現,這麼一來一回,中印GPD的差距,將會增加10年。
且不管英國智庫的結論是否正確,反正印度人看到後,心裡肯定會不平衡,畢竟多年想要趕超中國的努力,這下全白費了。
更加重要的是,單看這家媒體的報導,容易讓人產生錯覺,就是中印GDP的差距,只有10年。
事實上,2019年,中國GDP總量約為14.36萬億美元,印度則是2.94億美元。
這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差距。
2019年,中國的GDP,比日本(第三大)、德國(第四大)、印度(第五大)GDP總和還要多。
中印GDP的差距,遠遠超過10年。
GDP的差距,只是表象,背後政治、軍事、外交、文化上的差距更大。
關於這些領域的差距,之前陸陸續續寫過,今天不過多闡述,只想再說一點。
「二戰」結束後,印度的經濟底子,甚至比剛剛成立的新中國要好。
但是,印度「立國不正」,沒有經歷過一場徹底的革命,而是依靠英國的主動撤退。
這意味著,過去幾千年印度社會積存的問題,至今仍然存在,比如種姓制度、地方分裂主義,宗教矛盾,等等
在此基礎上,印度還疊加了殖民時期的後遺症,包括國外資本的滲入。
這和中國情況根本不一樣。
中國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歷經艱苦,才一掃舊社會的種種弊端,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屹立全球。
印度想要追趕,哪可能那麼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