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原北京天文臺副臺長南仁東先生於北京時間2017年9月15日23點23分因病逝世,享年72歲。
「就在那間辦公室裡,我們經常和南仁東老師一起工作到凌晨三四點。」南仁東的學生甘恆謙回憶起為FAST奮戰的日日夜夜忍不住感慨,「南老師這20多年幾乎沒幹別的,就專注在FAST工程這一件事情上。」
沒有南仁東,就沒有FAST。這樣的說法,在他的學生看來,一點都不為過。
1993年在東京召開的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上,包括中國在內的10個國家的天文學家提出建造新一代射電「大望遠鏡」的倡議。
「根據國際大環境和我國特有的地理條件,以南仁東為代表的中國天文學家提出在貴州喀斯特窪地中建造大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建議和工程方案。」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嶽友嶺說。
1994年6月,FAST選址工作啟動,南仁東和他的同事們開始了長達十餘年的預研究工作。為了找到最適合的建造位置,南仁東和同事帶著300多幅衛星遙感圖,足跡踏遍上百個窩凼和窪坑,最終確定FAST臺址選為貴州省平塘縣的「大窩凼」是綜合因素的最優解。
2005年11月,中科院召開院長辦公會,南仁東在會上為FAST申請立項並獲通過。2007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批覆FAST工程正式立項。
建造如此巨大的射電望遠鏡,國際上沒有先例,在主動反射面設計、饋源支撐系統優化、饋源與接收機及關於測量與控制技術等方面,科學工作者用了22年的時間,自主設計、自主研發了FAST的絕大部分技術。作為項目總工,幾乎每一個工程難題南仁東都參與解決。經過長達9年的設計和建造,FAST於2016年9月25日正式竣工。這項歷時22年的大科學工程的建成,將中國天文學研究推向了一個更為廣深的世界。
「他是科學家中的科學家。」嶽友嶺這樣評價他的老師南仁東,「做一項大的科學工程,大部分是沒有先例的,需要一個核心人物,南老師就是這樣的角色。他是技術的核心推動者,是團隊中掌握新技術最快的人,從宏觀把握到技術細節,都免不了他來操心。去院裡匯報項目進展,從未出過任何差錯,而且每次都提前一小時到達會場,努力負責的程度超乎想像。」
學生們都為南仁東在科學上的嚴謹作風所折服,也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打動。他們評價南仁東為人低調、不喜張揚,有俠義心腸。
南仁東常說:「我看人是吃飯和吃菜分開的,你聰明有能力我欣賞,你性格好我也喜歡。」他會由著自己喜愛的學生去「折騰」,學生們雖感受不到嚴厲,但專業素養一定要達標。
南仁東於2008年在FAST的奠基石上刻了一副自己寫的對聯「北築鳥巢迎聖火,南修窩凼落星辰」。除此之外,他還寫過很多詩句和對聯,對繪畫詩書也頗有研究,嶽友嶺曾見過南仁東的畫:「能看出來是專業水準。南老師在美學層面造詣比較深,FAST徽標是南老師自己設計的,南老師的PPT配色,也都是自己調出來的,獨一無二。」
早年在清華求學時,作為一名無線電專業的學生,南仁東打敗了機械專業學生奪得機械製圖比賽第一名,這是讓他頗為自豪的經歷。
「他也網購,還跟我們聊下單後在家等著收貨的心情。平時在辦公室穿著樸素,騎著自行車來來往往,還常自嘲說自己像個賣瓜老漢。南老師是科學家,但他也是一個普通人,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嶽友嶺說。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7-09-18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