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這20多年他就專注於一件事」

2020-12-03 中國科學院

  我國著名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原北京天文臺副臺長南仁東先生於北京時間2017年9月15日23點23分因病逝世,享年72歲。

  「就在那間辦公室裡,我們經常和南仁東老師一起工作到凌晨三四點。」南仁東的學生甘恆謙回憶起為FAST奮戰的日日夜夜忍不住感慨,「南老師這20多年幾乎沒幹別的,就專注在FAST工程這一件事情上。」

  沒有南仁東,就沒有FAST。這樣的說法,在他的學生看來,一點都不為過。

  1993年在東京召開的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上,包括中國在內的10個國家的天文學家提出建造新一代射電「大望遠鏡」的倡議。

  「根據國際大環境和我國特有的地理條件,以南仁東為代表的中國天文學家提出在貴州喀斯特窪地中建造大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建議和工程方案。」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嶽友嶺說。

  1994年6月,FAST選址工作啟動,南仁東和他的同事們開始了長達十餘年的預研究工作。為了找到最適合的建造位置,南仁東和同事帶著300多幅衛星遙感圖,足跡踏遍上百個窩凼和窪坑,最終確定FAST臺址選為貴州省平塘縣的「大窩凼」是綜合因素的最優解。

  2005年11月,中科院召開院長辦公會,南仁東在會上為FAST申請立項並獲通過。2007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批覆FAST工程正式立項。

  建造如此巨大的射電望遠鏡,國際上沒有先例,在主動反射面設計、饋源支撐系統優化、饋源與接收機及關於測量與控制技術等方面,科學工作者用了22年的時間,自主設計、自主研發了FAST的絕大部分技術。作為項目總工,幾乎每一個工程難題南仁東都參與解決。經過長達9年的設計和建造,FAST於2016年9月25日正式竣工。這項歷時22年的大科學工程的建成,將中國天文學研究推向了一個更為廣深的世界。

  「他是科學家中的科學家。」嶽友嶺這樣評價他的老師南仁東,「做一項大的科學工程,大部分是沒有先例的,需要一個核心人物,南老師就是這樣的角色。他是技術的核心推動者,是團隊中掌握新技術最快的人,從宏觀把握到技術細節,都免不了他來操心。去院裡匯報項目進展,從未出過任何差錯,而且每次都提前一小時到達會場,努力負責的程度超乎想像。」

  學生們都為南仁東在科學上的嚴謹作風所折服,也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打動。他們評價南仁東為人低調、不喜張揚,有俠義心腸。

  南仁東常說:「我看人是吃飯和吃菜分開的,你聰明有能力我欣賞,你性格好我也喜歡。」他會由著自己喜愛的學生去「折騰」,學生們雖感受不到嚴厲,但專業素養一定要達標。

  南仁東於2008年在FAST的奠基石上刻了一副自己寫的對聯「北築鳥巢迎聖火,南修窩凼落星辰」。除此之外,他還寫過很多詩句和對聯,對繪畫詩書也頗有研究,嶽友嶺曾見過南仁東的畫:「能看出來是專業水準。南老師在美學層面造詣比較深,FAST徽標是南老師自己設計的,南老師的PPT配色,也都是自己調出來的,獨一無二。」

  早年在清華求學時,作為一名無線電專業的學生,南仁東打敗了機械專業學生奪得機械製圖比賽第一名,這是讓他頗為自豪的經歷。

  「他也網購,還跟我們聊下單後在家等著收貨的心情。平時在辦公室穿著樸素,騎著自行車來來往往,還常自嘲說自己像個賣瓜老漢。南老師是科學家,但他也是一個普通人,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嶽友嶺說。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7-09-18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巴菲特時間法則:專注20%的要事,堅決不做剩下80%
    接下來,他讓他選出前5個。到目前為止,沒什麼特別的。最後,他讓弗林特把那20個他沒有選中的目標放在「不惜一切代價也要避免」的清單上。在第三步,你會看到巴菲特在排定優先級上面的天才之處。在這一點上,大多數人只會專注於前5個目標,然後間歇性在其餘的目標上投入精力。但巴菲特沒有。
  • 一紙公告,證明恆大終於弄明白一件事,教練應當專注...
    懂球帝首頁>足球新聞> 一紙公告,證明恆大終於弄明白一件事,教練應當專注... 一紙公告,證明恆大終於弄明白一件事,教練應當專注... DoppelgangerZ 12-05 01:10 一紙公告,證明恆大終於弄明白一件事,教練應當專注於比賽訓練,而除了比賽訓練之外的事務,本應由俱樂部主控統籌規劃的權利。
  • 【中國新聞網】中科院院士趙忠賢:一輩子只做超導一件事
    「我這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就是探索超導體、開展超導機理研究。」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趙忠賢認為,「如果我們的社會,每個人都持之以恆做一件事,很多問題都可以解決」。  基於多年的積累,趙忠賢領銜的中國科學家團隊在隨後20多年裡通過堅持與努力,產出鐵基超導一大批研究成果:首先發現轉變溫度40K以上的鐵基超導體;發現一系列轉變溫度在50K以上的鐵基超導體,並創造55K的世界紀錄……  國際上,先後有5次10人因為在超導領域的重大研究發現獲得諾貝爾物理獎。趙忠賢對此非常清醒和淡定,他說:「得什麼獎不是科學探索的原動力。
  • 【中國科學報】「掌控」鹽鹼地
    今年8月的一天,正在實驗室忙碌的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東北地理所)研究員王志春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那頭語氣急促地問道:「王老師,我們的鹽鹼地水稻大面積死苗,而且地裡還有一股臭味,到底是咋回事兒啊?」  打電話的是一位黑龍江的企業家。他今年開發利用鹽鹼地,種了5000畝水稻,進入伏天后卻出現秧苗大面積死亡的現象。
  • 【中國科學報】韓布興:醉心科研的「綠色使者」
    而與韓布興接觸過的人無不對他全心全意為科研的態度稱道。  在中科院化學所一棟實驗樓裡,《中國科學報》記者穿過長長的走廊,終於找到了中科院院士韓布興的辦公室。此時,韓布興緊盯著電腦,正在緊張地工作。  這間辦公室不大,裡面只有一個齊頂大書櫃、一張辦公桌和一張小沙發,陳舊而乾淨。眼前這一切,似乎和中科院院士、綠色化學專家、化學熱力學專家等「高大上」的頭銜有些不符。
  • 專注苗料20多年,看博尚如何用「綠色生物餌料」助力水產行業育好苗...
    專注苗料20多年,看博尚如何用「綠色生物餌料」助力水產行業育好苗、用好苗!2021-01-14 09:2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水產養殖網        瀏覽量: 350 次 我要評論 原標題:專注苗料20多年,市場佔有率超50%!看博尚如何用「綠色生物餌料」助力水產行業育好苗、用好苗!
  • 兩彈一星元勳任新民:一生只幹航天這一件事
    任新民生前曾謙遜地說,我一生只幹了航天這一件事。  事實也的確如此。  用炮筒做出第一個火箭模型  故事從任新民赴美開始。  1945年5月24日,任新民作別妻子和剛出生一天的兒子,踏上徵途。在美國,他只用了四年時間,便獲得了機械工程碩士和工程力學博士學位。
  • 陳岱孫:26歲成哈佛博士,28歲成清華院長,如何一生專注一件事?
    "他一生沉寂、孤獨、未婚,把全部精力都傾注在教書育人上,對他來說,教書不僅是安身立命的事業,而且是他整個人生的解釋法,這種解釋法幾近宗教式的虔誠和獻身精神。請記住這位孤寂、神秘、高傲、超然的學者,他的一生,不同凡響,令人忘卻塵世思緒。-王曙光的一生,也許有很多愛好和追求,隨著年齡和環境的變化,人們的興趣愛好也在不斷地變化著。那就是,人生很難只做一件事。
  • 【中國科學報】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20年:
    「數學已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作為科研人員,能找到自己熱愛的職業、從事感興趣的研究,是很幸福的一件事。」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湘說。  2018年12月是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數學院)成立20周年的日子。20年前,為應對國際國內數學界面臨的新形勢,原中科院數學研究所、應用數學研究所、系統科學研究所、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四所合併,成立數學院。
  • 【中國科學報】凍土退化趨勢難逆轉
    近日,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金會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說。  他表示,氣溫升高,特別是冷季氣溫升高,將引起凍土溫度升高、活動層厚度增加、季節凍結深度減小。此外,積雪情況以及土地利用覆蓋等在內的下墊麵條件改變,也會導致多年凍土退化。  「過度放牧等人為擾動,同樣會加劇多年凍土的退化。」
  • 【中國科學報】中文域名的故事
    自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國際網際網路起,多名中國網際網路專家致力於推動中文域名國際標準的制定,終於讓「計算機門牌號」用上了漢字。  20年來,中文域名作為中華文化象徵植入網際網路,其艱難的步伐正像一部劇情曲折的電影。  如今,中文域名的普及和發展已深深影響了我國在國際網際網路社群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國家頂級域名「.CN」出現的「.中國」域名,向國際社會鄭重地宣告了我國的信息主權。
  • 【中國科學報】爭議何祚庥
    這一點當然是可愛的。何祚庥大約是中國千餘名院士中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之一了。在公眾印象裡,他顛覆了傳統、嚴謹、專注、低調的院士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或天真可愛、或自大無畏的批判者的誇張表情與激烈言辭。多年來,他對偽氣功、偽科學、怒江大壩、轉基因、中醫等等都大放其炮,四面出擊。
  • 【中國科學報】摸清青藏高原凍土家底
    事實上,這片「淨土」的很多土壤都是凍土。凍土是指零攝氏度以下含有冰的各種巖石和土壤。一般可分為短時凍土/季節凍土以及多年凍土。它是一種對溫度極為敏感的土體介質,含有豐富的地下冰。地球上多年凍土面積佔陸地面積的25%。  而位於青海省格爾木市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冰凍圈觀測研究站(下稱冰凍圈站),就是一個致力於在我國高原腹地開展冰凍圈監測研究的代表性野外觀測研究站。
  • 89歲袁隆平英文致辭走紅:真正厲害的人,是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當別人功成名就後,專心過好自己的小日子時,他卻還在專注於一個角色:做好一個「農民」。去年八月,四十度的長沙,正值酷暑季節,也是稻穗生長的最佳時節。當大家都在吹著空調避暑時,88歲的袁老背著所有人,悄悄下田了。因為只有認真看過稻穗的生長情況,他才能放心,不論如何,每天必須要去試驗田察看,這一看就是六十年。
  • 【中國科學報】知識分子的楷模
    1982年8月,《科學時報》(《中國科學報》原名)在國內首家刊發本報記者高景泰和宋世綿獨家採寫的有關中年知識分子蔣築英事跡的長篇通訊《獻身祖國光學事業的忠誠戰士》,在國內引起震動。此後引發各新聞媒體連續報導。從《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到《北京晚報》《長春日報》,各級報刊雜誌都曾登載過他的事跡,引起中央領導關注並批示,蔣築英成為新時期知識分子的一代楷模。
  • 天道:這世上沒有感同身受,人看待一件事的觀點,取決於他的位置
    有一句說得好「未經他人事,莫勸他人善」,講的就是如果你不能感同身受的體會發生在他身上的事,就不要開口去勸別人善良。可這世界上真的有完全的感同身受嗎?我認為是沒有。一個人生長的家庭、生存的環境,和他處在的位置會影響到他的三觀和格局,即使是同一件事情發生在兩個人身上,處在不同位置的人會有不用的觀點,所以這世上並沒有感同身受,只不過是冷暖自知罷了。
  • 【中國科學報】數據挖掘好比「大海撈針」
    他所在的中心作為交叉學科單位,招生範圍包括計算機、管理、數學、生物醫學等專業,「只要把這些學生匹配起來,可以發揮很大的科研能動性」。  沉澱自己 也沉澱數據  團隊研究生張林姿告訴《中國科學報》,由於疫情,在無法與國內合作者面對面交流的情況下,石勇每天會專門留出幾小時用於交流工作、推動進展。
  • 【中國科學報】高端圖像傳感器裡的「中國名片」
    近年來,這一局面正在被打破。2012年,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長春光機所)通過從歐洲引進CMOS研發團隊,成立長春長光辰芯光電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光辰芯)。  12月22日,長光辰芯總經理王欣洋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長光辰芯在成立的8年時間裡,CMOS 圖像傳感器產品已經在科學、工業、醫療等多個領域得到應用。
  • 【中國科學報】中外物理學家的科學競賽
    中科院物理所副研究員翁紅明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沒有實驗證實,便不能稱之為『發現』。」  提到「外爾費米子」理論,則要追溯到1928年,狄拉克提出描述相對論電子態的狄拉克方程。1929年,德國科學家外爾(H. Weyl)指出,狄拉克方程質量為零的解描述的是一對重疊在一起的具有相反手性的新粒子,這就是「外爾費米子」。
  • 【中國科學報】《基因組蛋白質組與生物信息學報》:聚焦組學「三國...
    前些年,該刊編輯部不時找他約稿,以解「缺米之炊」。「現在我們也會找人約稿,但跟以前已經完全不一樣了。」邢毅對《中國科學報》說。  從2003年創刊至今,GPB從季刊變為雙月刊,加入開放獲取行列,終於被科學引文索引擴展版(SCIE)收錄,並連續3年位於「遺傳學與遺傳性」學科領域前10%。在此過程中,它吸引的國內外投稿數量逐年遞增,如今錄用率低於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