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teacher.net 2016-06-24 10:39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鍾興華四川省德陽中學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本節課設計的教學活動力求服務於學生的學習活動,通過科學探究完成一系列的學習任務,以幫助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正確的價值觀,最終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基於這樣的理念,充分的尊重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從學生學習的視角來考慮,設立學習任務和設計學習活動。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選擇於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2)第三章第一節,這一節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有機物結構和性質。烴作為一切有機物的母體,而甲烷又是最簡單的有機物,學生對甲烷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今後對各種有機物的理解。2..教材的功能與價值提高公民的基本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有機物學習方法。學會用生活的眼光看化學,再用化學知識服務於生活。3.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甲烷的結構特點和取代反應。難點:建立甲烷的立體結構模型,從化學鍵的層面認識甲烷的結構和性質。二、學情分析1.知能儲備知道甲烷是一種化石燃料,能從組成上認識燃燒產物;不能從結構角度認識甲烷的性質;儲備了物質結構和化學鍵知識,具備了學習甲烷的理論基礎。2.學習方式喜歡從熟悉的事物入手學習新知,對圖片、實物等感興趣,喜歡自己動手。3.認知方式缺乏對知識進行主動的探究和建構。三、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了解甲烷的結構特點和取代反應,掌握甲烷的化學性質。以甲烷的結構為例,認識有機物分子的立體結構,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建立有機物「結構性質用途」的認識關係。2.過程與方法運用模型製作、實驗探究、觀察、交流討論等手段,結合多媒體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運用能力和形成有機化學的學習思想。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能源危機及可燃冰開發情況的了解,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科學與生產和社會發展的密切聯繫,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並體驗科學探究的喜悅。四、教法與學法1.教學方法「以問題為索引,學生為主體」的科學探究,並與實驗探究、多媒體有機的結合,營造出師生互動和諧的課堂。2.學習方法學生積極動腦、動手、動口,充分的進行探究和討論、交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特點。五:教學思路採用板塊教學,分為四個學習板塊。即:板塊一:甲烷的物理性質;板塊二:甲烷的結構探究;板塊三:甲烷的氧化反應;板塊四:甲烷的取代反應。在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評價,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並幫助學生形成「結構決定性質,性質體現用途」的認知關係。其流程圖如下:
六、教學環節板塊一:自主建構物理性質。通過展示「可燃冰」的圖片,播放西氣東輸視頻來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再向學生講述為了合理開發並利用這些新能源,就有必要研究天然氣主要成分甲烷的結構和性質。展示一瓶甲烷氣體,請學生通過觀察、閱讀教材,完成表格內容,然後匯報。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能源危機、通過對可燃冰貯量和開發介紹,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通過對西氣東輸工程的了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發學習興趣,並引出《甲烷》課題。同時學生能從感性認識上升到掌握物理性質學習的一般方法。板塊二:甲烷的結構探究。學生自主學習並完成甲烷的分子式、電子式和結構簡式的書寫。老師評價後提出問題甲烷究竟有著怎樣的結構,學生開始猜想。然後老師提供素材組織活動,同學們分小組進行實踐活動,然後再收集並展示大家的作品,進行相互交流。引導信息:1.甲烷分子中的4條C—H鍵完全等同。2.H與C之間的距離和每個夾角也完全相同。學生再重新思考自己作品的正誤,根據科學信息進行交流和討論後,主要認為甲烷存在正四邊形或正四面體這兩種結構。在學生產生疑惑時,老師再給出第三條信息:如果把甲烷中的兩個氫原子換成兩個氯原子後也只有一種結構,學生分小組再次動手進行實踐活動,再結合科學信息得出甲烷是正四面體的立體結構。用電腦製作出正四面體的立體結構,以便學生直觀的認識。同時讓學生按照教材要求進行手工製做,在實踐活動中再次建構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設計意圖:學生通過甲烷結構的研究,學會科學的質疑和能根據科學信息進行有效的實踐活動,同時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和表象能力。通過對甲烷的模型觀察,正確認識了甲烷的分子結構,為甲烷的性質學習打下了基礎。板塊三:甲烷的氧化反應。創設情境,展示甲烷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學生根據結構猜想其性質。分別將甲烷分別通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和加有石蕊試液的強鹼溶液中。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探究,交流和總結。得出結論:甲烷的性質在通常情況下穩定,但在點燃條件下就會燃燒。展示STS素材讓學生感知甲烷是一種清潔燃料。拓展知識:通過提供資料卡片和礦難圖片進行安全教育。引導學生用辯證的觀點看待化學物質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利與弊。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用實驗方法研究甲烷的性質,體驗了結構決定性質這一有機思想。STS素材的呈現,提高了公民的基本素養,加深了學生對甲烷的認識。板塊四:甲烷的取代反應在兩支試管中都按比例收集好甲烷和氯氣,一支用紙包好避光,另外一支用點燃的鎂條照射進行對比試驗。學生觀察並思考以下兩個問題:①實驗中得到哪些信息。②從所得信息中你能獲得哪些啟示。然後小組內交流和小組間匯報,得出結論甲烷與氯氣在光照條件下發生了反應。組織學生,用球棍模型製作出其可能的產物。學生再次動手實踐運用甲烷的結構探究其性質,展示同學們的作品,用電腦模擬其反應的微觀過程,幫助學生從化學鍵的角度了解取代反應的本質。完成方程式書寫,老師再分析和評價,並介紹取代產物的用途。設計意圖:使學生了解學習和研究有機物的一般思維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從物質的微粒觀來分析化學反應的本質過程,透過現象看本質,明白實驗手段是檢驗物質性質的基本方法,並從中體驗探究性學習的過程。然後學生通過簡潔工整,知識層次清晰的板書設計,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回顧和總結。完成課堂反饋(設計這兩道試題的目的是從結構和性質兩個角度檢驗「教」和「學」的效果,有助於下節課的教學實施。),再將所學的化學知識聯繫到生活中去,並上網了解沼氣的使用知識,然後給周圍的農戶推廣,做一名節能減排的倡導者。設計意圖:理論聯繫實際,將所學知識進行運用並指導生活。七、教學評價對於本節課的重點甲烷的結構和甲烷的性質都是由老師提出了問題,然後學生的觀點發生碰撞,然後師生一起分析提升,老師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以促成學生認識的轉變和產生情感的共鳴,最終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本節課的教學貫穿了兩條線索,即:生活線和知識線。從天然氣的利用到甲烷的氧化反應體現其可做燃料,甲烷的取代產物在生活中的運用,以及沼氣的推廣使用,西氣東輸工程等都體現了甲烷的社會價值。從物理性質開始了解甲烷,再從結構去了解化學性質,甲烷的氧化反應和取代反應,這些性質也體現了甲烷的用途,是一種很好的化工原料,體現了甲烷的學科價值。也幫助學生建立了結構決定性質,性質體現用途的認識關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學會了用生活的眼光看化學,用化學的知識走進生活。附:板書設計
相關資料推薦:
>>2016年最新教師考試輔導資料下載
>>免費專業學科知識試聽課程
>>在線教師考試模擬中心
責任編輯:yangyang
<上一頁1下一頁>
換一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