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龍35mm f / 1.8 VC鏡頭評測:經典的光學設計

2020-12-05 滿目聊科技

35mm f / 1.8 SP Di VC是Tamron最近推出的兩款主要鏡頭之一,它們具有焦距VC(振動控制),我們通常不會看到它。第二個鏡頭是45mm f / 1.8 VC。 我們通常不會在35-70mm範圍內看到鏡頭減震。

因為大多數鏡頭都使用經典的光學設計,並且添加任何形式的穩定性都會改變您設計光學元件的方式。在Tamron 35mm f / 1.8的情況下,光學特性略有不同。9組中有10個元件,但真正有趣的方面是鏡片背面的模壓玻璃非球面元件。

這通常不是您找到高度複雜元素的地方,而且它是一個很薄的大元素。實際上你可以取下後鏡頭蓋,看到元件中間的大凸起,邊緣逐漸變細到不同的圓角。

這個35mm f / 1.8的焦距有點大而且重:長3.1英寸(78.3毫米),最大直徑3.2英寸(80.4毫米),重量15.9盎司(450克)。相比之下,尼克爾35毫米f / 1.8的2.8英寸,2.8英寸和305克。騰龍的身體和體重都增加了近50%。

對於它的價值,騰龍更接近:8英寸與尼克爾的10英寸相比,淨放大1:2.5的最大放大率。這非常接近廣角鏡頭的微距能力。 焦點標記為0.66,0.75,1,1.5,3英尺和0.2,0.25,0.3,0.5,1m,加上無限遠。

像大多數快速素數一樣,最小孔徑為f / 16,由九葉圓孔徑光闌處理。鏡頭配有一個花瓣形的HF012鏡頭遮光罩,可以倒轉到鏡頭上。過濾器螺紋為67毫米。這款鏡頭的尺寸和重量在D810和D5機身上表現出色,但在D610或D750上也不錯。

事實上,我認為Tamron 35mm在D750上幾乎完全平衡; 任何更重或更大的東西都會讓相機機身感覺前方沉重。聚焦環寬而且易於找到,並且在大約半圈內從最小到最大,這比大多數人對自動聚焦鏡頭所期望的要多一點。

幸運的是,大多數轉彎都是朝向微距側加權,所以如果你只是在幾英尺和無限遠之間改變焦點,那麼它就是一個很短的轉折點。總的來說,聚焦環介於我所說的光滑和粗糙之間,它比粗糙的一側更接近光滑的一面。

但是,在焦點變化期間會有相當多的低音噪聲。我稱自動對焦性能比捕捉更加滑動。我的意思是說鏡頭傾向於從一個焦點到另一個焦點可見地滑動而不是瞬間移動。幻燈片很快,但是你會看到鏡頭從一個點移動到另一個點。

而在一些自動對焦鏡頭上,你從來沒有看到中間步驟,你只是看到一個點到點的瞬間。 只要你呆在裡面,比如3英尺到20英尺,我就不會擔心任何自動對焦速度問題。但是在從近到遠的長距離過渡中,或者反之亦然。

我認為自動對焦性能稍微偏慢。如果您在低光照和低對比度下觸發狩獵,請準備好進行非常慢的對焦嘗試,因為鏡頭從最小值到最大值並返回。中央銳度非常好開闊。通過f / 2.8,很容易稱之為優秀。

當在DX機身上使用時,鏡頭的清晰度非常好,甚至可以看到邊緣,儘管它們顯然比中心稍微柔和一些。在FX機身上,你會看到角落大開的相當戲劇性的下降,這似乎在任何光圈都沒有足夠的改善,我稱之為優秀。

也就是說,在f / 4附近有一個FX角改善,非常好,然後一旦我們到f / 8,我們開始由於衍射而轉向另一個方向。我還應該注意到,你如何看待角落可能取決於你拍攝的是什麼。

也就是說,與35毫米的尼克爾f / 1.8相比,騰龍的中心更加銳利,角落最初更加開闊。在f / 2.8和f / 4時,騰龍與尼克爾之間的距離仍然很小,而且他們的弱點略有不同。

在36mp物體上明顯存在橫向色差並且寬度超過兩個像素。在f / 1.8到f / 4附近也有明顯的縱向色差。通過f / 5.6,它幾乎消失了。 FX框架上的漸暈非常高,在極端角落裡幾乎有兩站值得打開。

這在f / 2.8下降了大約一半,但在整個幀上從未低於約三分之二的停止。DX框架做得更好,可能有三分之二的擋塊打開,可忽略不計的數量超過f / 2.8。線性失真得到很好的控制,可忽略不計的桶形失真在可見範圍內並不完全。

Flare也可以通過框架中的光源進行良好控制,但要注意框架邊緣外部的光源,其中光斑可以突然變得更加明顯。散景比35mm尼克爾(f / 1.8或f / 1.4)更加繁忙。大量的洋蔥皮,加上圓圈本身的邊緣。

有些人喜歡這樣。我不。我喜歡完全平滑的散景,幾乎我所謂的夢幻。騰龍的散景很不錯,但對我來說有點偏鋒。我認為這歸結為你是否真的想要VC。因為除此之外,騰龍是一系列「只是稍微好一點」比同等的尼克爾。

但具有尺寸和重量的懲罰。那VC如何做呢?它不是改變遊戲規則的,但它很有用。我的印象是,這個鏡頭上的VC並沒有讓事情變得艱難。它安靜而溫和。我看到一個簡單的兩站式收益,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有三站收益。

所以這取決於你需要多少35毫米穩定。對我來說,不是那麼多,因為我大多在事件中使用35mm,然後模糊對我來說是問題。總的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鏡頭。我寫的最近尼克爾素數表現得很好。

這個騰龍表現得更好,但只有一點點。我想說Tamron 35mm的最大缺點是散景,它甚至不及你在尼克爾f / 1.4開闊時所看到的,但也不如尼克爾f / 1.8寬打開。 所以這是一場比賽:你認為你需要更多,穩定還是散景?

如果是前者,請選擇騰龍。如果是後者,可能會有更好的選擇(還沒有看過Sigma 35mm ART)。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素數。緊密的聚焦和穩定性是很好的額外接觸,銳度非常好,我們期望的地方。

對焦速度也可能比同等的尼克爾好一點點。這麼好,騰龍。像這樣的全套鏡頭將為我們提供一個對抗Nikkor素數的不錯選擇。 Laowa 15mm f / 4有點獨特。它的焦距低至4.7英寸(12釐米)。

這意味著你可以基本上堵塞視角並在前景1:1中獲得一些東西,其中框架的其餘部分具有巨大的深度提示。 這是9組光學設計中的12個元素,帶有14刀片光圈,但它有一些你可能沒想到的複雜性。

我們也有四種特殊的玻璃元素。鏡頭有一個77毫米的前過濾環,並配有一個花瓣鏡頭罩。重量為410g,鏡頭相對緊湊,尺寸為3.3 x 2.6「(84 x 65mm)。顯示了f / 5.6至f / 22的DOF標記,光圈由前光圈環控制(f / 4至f / 32)。

你沒有得到的是電觸點,這意味著像D7500這樣的相機無法用它拍攝。結構堅固,環光滑。Irix 15mm f / 2.4 Blackstone是一款非常漂亮的鏡頭。我的是一個保護袋。

在這個價格範圍內你也不會想到光學系統的複雜性:15個元件,11組,2個非球面,5個低折射型元件和一個9葉片圓形光闌。鏡頭有一個95毫米的前過濾環和可拆卸的花瓣罩,比老虎的重量大685克和4.5 x 4英寸。

鏡頭標有DOF,f / 8,f / 11和f / 16,加上它有那些光圈的超焦距標記。聚焦環也可以被鎖定,一個很好的觸摸,雖然它有點奇怪它是如何完成的。在無限遠處也有一個堅硬的縮進停止。

Irix確實有電子觸點,並作為AI-P型鏡頭提供給尼康相機,這意味著一切都應該能夠使用它。Laowa有一些鬍子扭曲,儘管f / 4最大光圈在邊緣處往往明顯不那麼尖銳。但是,當然,它被設計為在前面和近處採取某些東西。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邊緣不那麼重要。我認為鏡頭在f / 8時非常好,但是我發現我真的不得不轉移到實時視圖以準確地聚焦在我的D850上。Irix的市場營銷失真很低,而且他們不是在開玩笑。你通常不會看到彎曲的線條。

即使在f / 2.4處,邊緣也不錯,中心非常出色。停下來到f / 8我發現這個鏡頭非常好,並且很好地並排,這是我沒想到的價格。再次,使用DSLR光學取景器進行聚焦可能不如您想要的那麼精確,因此Live View是您的朋友。

關於Irix的一件事:對於DX射擊遊戲來說,這是一個非常漂亮的22.5毫米廣角。雖然在DX機身上使用鏡頭有點沉重,但這是Galen可能已經傾向於使用的鏡頭。它在DX上性能極佳,失真極小。

相關焦點

  • 20cm對焦VC防抖 騰龍35mm F1.8評測首發
    我們也是詳細的對這兩支鏡頭進行了深入的體驗和拍攝,本篇文章主要還是圍繞SP 35mm F1.8 Di VC USD,而喜歡SP 45mm F1.8 Di VC USD的朋友可以點擊評測查看閱讀。35mm F1.8 VC鏡頭搭配尼康D810相機效果   此次騰龍推出的SP 35mm F1.8 Di VC USD鏡頭在同級別鏡頭中算是比較小巧的了,我們評測的是尼康卡口,其重量僅為450g,而佳能卡口鏡頭略重,不過也只有480g。
  • 騰龍新28-75mm F/2.8評測:一探鏡頭中的「網紅」
    一、騰龍28-75mm F/2.8 Di III RXD外觀評測當騰龍這隻28-75mm F/2.8 Di III RXD來到S君手上的時候,我當時確實是被震驚了下。我真的從沒想過大三元規格的鏡頭,拿手上會是這種「若有若無」的輕盈感。是的,即使是拿著盒子都是這種感覺,更何況是鏡頭實物?
  • 首款F1.8防抖標頭 騰龍45mm F1.8評測首發
    而在2015年9月2日,騰龍在日本召開了秋季新品發布會,正式發布了兩款F1.8光圈定焦鏡頭——SP 35mm F1.8 Di VC USD(型號 F012)和SP 45mm F1.8 Di VC USD(型號 F013)。騰龍此前擁有數十年OEM鏡頭的經驗和實力,其中就包含多支經典和神級鏡頭,那麼騰龍此次發布的兩款定焦鏡頭,是不是蘊示著騰龍即將全面爆發此前不顯山不露水的實力呢?
  • 高性價比長焦炮 騰龍70-300mm鏡頭評測
    1騰龍70-300mm USD鏡頭:先評後測回頂部  【PConline 評測】騰龍SP 70-300mm F4-5.6 Di VC USD(代號:A005,下文簡稱:騰龍70-300mm USD)是騰龍首款搭載USD超聲波自動對焦馬達並實現全時手動對焦的鏡頭,同時也搭載了XLD(超級低色散)鏡片和VC防抖裝置。
  • 超廣新星 佳能EF 16-35mm f/4鏡頭評測(全文)_佳能 EF 16-35mm f/4...
    鏡頭外觀 鏡身簡潔便於攜帶    我們先來看看鏡頭的外觀,全新的佳能EF 16-35mm f/4L IS USM外觀設計和之前的佳能廣角鏡有所不同,不同於之前16-35mm f/2.8鏡頭在前部明顯大出一圈的設計,全新的EF 16-35mm f/4L IS USM鏡頭整體上看沒有明顯的突出結構,鏡頭的長度較長是新鏡的一個特點,遠看上去確實有幾分佳能新百微的感覺
  • 微距鏡也有大光圈 騰龍60mmF2.0鏡頭評測
    【PConline 評測】騰龍SP AF 60mm F/2 Di II LD [IF] MACRO 1:1(後文簡稱騰龍60微)是世界首款擁有F2最大光圈,大口徑等比的APS-C微距鏡頭。IF:Inside focus,鏡頭內部對焦,對焦時鏡頭不會出現伸縮現象; MACRO 1:1 :微距1:1放大倍率,放大倍率是光學透鏡性能參數,是指物體通過透鏡在焦平面上的成像大小與物體實際大小的比值。
  • 大光圈BR鏡片 佳能35mm F1.4 II評測首發
    佳能於2015年8月27日正式發布了一款型號為EF 35mm F1.4L II USM的EF卡口全畫幅定焦鏡頭,此款鏡頭是佳能公司自1987年推出自動對焦單反系統「EOS」及EF系列鏡頭後的第四支35mm鏡頭,第一支EF 35mm F2鏡頭於1990年發布,1998年上市了一代EF 35mm F1.4L USM鏡頭,2012年發布35mm F2的升級產品EF 35mm f/2 IS USM鏡頭,而時至今日推出的二代
  • 騰龍宣布開發M4/3系統14-150mm新型鏡頭
    騰龍(中國)公司在昨天宣布消息,全新的開發14-150mm f/3.5-5.8 Di III VC大變焦M4/3鏡頭登場。該鏡頭成為了騰龍正式加入M4/3陣營後發布的第一支M4/3卡口自動對焦鏡頭,並且將在2013年1月31~2月3日CP+2013展會騰龍展位上進行外觀展示。
  • 佳能RF35/1.8 MACRO IS鏡頭評測:紅圈鏡頭的品質
    【PConline 評測】繼上次評測了佳能RF系統最好的定焦鏡頭《佳能RF 50/1.2LUSM評測:重新定義標準鏡頭高畫質》,這次PConline評測室拿到了一支小型化但兼具高畫質的微距鏡頭RF35mm F1.8 MACRO IS STM。
  • 大光圈BR鏡片 佳能35mm F1.4 II評測首發-搜狐數碼
    佳能於2015年8月27日正式發布了一款型號為EF 35mm F1.4L II USM的EF卡口全畫幅定焦鏡頭,此款鏡頭是佳能公司自1987年推出自動對焦單反系統「EOS」及EF系列鏡頭後的第三支35mm鏡頭,第一支EF 35mm F2鏡頭於1990年發布,1998年上市了一代EF 35mm F1.4L USM鏡頭,而時至今日推出的二代EF 35mm F1.4L II USM鏡頭,已有17年之久。
  • 騰龍70-180mm f2.8與索尼720GM/G對比測評
    德國科隆攝影師Martin Krolop做了騰龍即將發布的索尼E卡口70-180mm f2.8全畫幅無反鏡頭的測評,並對比了索尼70-200GM f2.8和70-200G f4,原視頻接近50分鐘,科技飯這裡將視頻講到的要點及相關樣張整理如下。
  • 頂級素質超廣 索尼G大師鏡頭FE16-35mm F2.8 GM評測
    在去年索尼同步發布兩支恆定F2.8光圈的G大師鏡頭,分別是FE 24-70mm F2.8 GM標準變焦鏡頭及FE 70-200mm F2.8 GM遠攝變焦頭,唯獨還缺一支超廣變焦頭,但如今隨著前段時間FE 16-35mm F2.8 GM的發布,索尼終於把全畫幅微單相機E卡口「大三元」給湊齊了。
  • 騰龍發布 17-70mm F2.8 Di III-A VC RXD 鏡頭,索尼 E 卡口專用
    IT之家12月3日消息 日本鏡頭製造商騰龍,於近日發布了一款索尼 E 卡口 APS-C 畫幅用變焦鏡頭,型號為 17-70mm F2.8 Di III-A VC RXD。作為涵蓋廣角到長焦的標準變焦鏡頭,其全畫幅等效焦距為 25.5-105mm,可適用於風光、人像、街拍等多種場景。
  • 亮騷機 篇三十二:這是什麼神仙鏡頭?銘匠光學 M35mm f/1.4開箱體驗
    今天我們開箱體驗的則是這其中的一支個性鮮明、性價比極高的——銘匠光學 M35mm f/1.4。提到銘匠光學可能還是有不少朋友覺得陌生,銘匠光學是一家非常年輕的國產光學品牌,誕生於2019年,至於銘匠光學和七工匠的品牌淵源本文就不做贅述了。
  • 單電人文之眼 富士XF 23mmF1.4R鏡頭評測
    ,即使是X-M1、X-A1相繼連帶新的鏡頭推出,號稱進可攻退可守的等效35mm依舊只是出現在Lens Map上,這樣的定焦鏡頭依舊沒有出現,既然是萬眾期待,富士也不可能把這塊兵家必爭之地拱手相讓,於是在X-E2宣布面世的時候也同時f發布了這款經典焦段的定焦鏡頭富士龍XF 23mm F1.4R.
  • 給A6400一個防抖的機會,騰龍推出17-70 F2.8鏡頭
    在發布了一眾的全幅鏡頭後,其終於推出了一款半幅鏡頭,17-70mm F2.8 Di III-A VC RXD索尼E卡口APS-C畫幅無反鏡頭,編號B070。這款鏡頭的基本情況是12組16片鏡頭結構,35mm焦距25.5-105mm,最大光圈恆定F2.8,光圈葉片數9,最近對焦距離0.19m,67mm濾鏡尺寸,重量525克,並具有防塵防滴濺設計。其配置了2片GM玻璃鑄造非球面鏡片和1片複合非球面鏡片,提供了優秀的光學性能。
  • 徠卡M系統的超性價比鏡頭選擇 銘匠M35f/1.4體驗
    談到35mm焦段的大光圈鏡頭,無論是膠片時代還是數碼時代是永遠都無法避開的一個焦段,作為經典掃街人文拍攝的焦段,35mm焦段的鏡頭一直都是被人津津樂道。而最近有一款35mmF1.4的鏡頭很火爆,一方面是因為其優秀的性價比,另外一方面則是因為其紮實的成像能力,這就是銘匠光學帶來的M35/1.4鏡頭。
  • 出色的Z卡口標定 尼克爾Z 50mm F1.8 S評測
    尼康用戶方面,比較新的有便宜又好用的50mm f/1.4 G和50mm f/1.8 G可以去選擇,而伴隨著尼康採用新卡口的全畫幅微單到來,Z7、Z6的用戶除了可以通過轉接環繼續使用之前的50mm標準定焦鏡頭,還有全新的Z 50mm f/1.8 S可以選擇,那麼Z 50mm f/1.8 S表現如何呢?這款新品在近期來到我們蜂鳥評測檢測實驗室,一起來看本期評測。
  • 幾分鐘了解 騰龍24-70 F2.8 VC G2鏡頭
    在產品名稱中:  SP:代表這是騰龍高端鏡頭產品。  Di:具有數碼優化的全畫幅單反鏡頭。  VC:具有防抖功能。  USD:具有超聲波對焦馬達。  G2:同規格鏡頭的第2代產品。  騰龍「大三元」的歷史  2008年,騰龍推出了型號為A001的SP 70-200/2.8 Di鏡頭。
  • 風光攝影的必備武器 佳能廣角鏡頭的進化史_佳能 RF 15-35mm f/2.8...
    f/4、FD24mm f/2.8、FD28mm f/3.5、FD35mm f/2(I)、FD35mm f/3.5,以及一枚魚眼鏡頭FD7.5mm f/5.6,佳能的廣角鏡頭系統,算是湊齊了。    因為傳統光學結構,大多是為了解決50mm-135mm的光學設計而誕生的,而到了28mm以下時,鏡頭的球面像差、慧差和散光現象,往往難以得到很好解決,特別是大光圈廣角鏡頭,需要使用大尺寸的非球面鏡片進行校正。這還只是定焦鏡頭,如果到了變焦鏡頭,前後移動的鏡片組,是光學設計上的噩夢。    1974年,佳能發布了FD24mm f/1.4 S.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