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工匠"研發銫原子鐘 成都製造守住"北京時間"

2021-01-15 央廣網

  趙杏文在工作崗位上。

  人|物|名|片

  趙杏文雕刻時間的人

  趙杏文,女,25歲起加入成都天奧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從事銫原子鐘研究,歷時8年研發了全球首款商品型雷射抽運型銫原子鐘,今年的五一國際勞動節,成都市總工會授予她「成都市五一勞動獎章」。

  如果科研是一趟旅行,在這個過程中,有人相伴,有人離去,她卻一個人走完了全程。她就是趙杏文,來自成都的一名量子物理工程師。

  一身休閒裝、個子小巧,還在哺乳期的趙杏文,身上散發出女性的溫柔。而在科研領域,她卻是堅持不懈的「時間工匠」。

  2009年,從四川大學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畢業後,25歲的趙杏文加入成都天奧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從事銫原子鐘研究。去年,她和團隊歷時8年研發了全球首款商品型雷射抽運型銫原子鐘,一舉打破了過去半個世紀的僵局,讓「北京時間」不再由美國定義和校準,引發了網友熱烈討論。

  目前,由他們所研發的銫原子鐘已經進入量產階段。這也意味著,今後,「北京時間」將不再由美國銫原子鐘來保持,真正實現了成都製造守住「北京時間」。為了表彰她在科研上的貢獻,今年的五一國際勞動節,成都市總工會授予她「成都市五一勞動獎章」。

  打破技術壁壘 誓將守住「北京時間」

  每天晚上,當新聞聯播前奏開始播放時,人們都會有著心照不宣的默契,「哦,7點了。」

  大家都知道時間是連續的和流逝的,一分一秒不能中斷的;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守住時間的工作,就是由銫原子鐘來完成的。

  作為一種精密的計時器具,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時間準到1分鐘也就夠了。隨著技術的發展,通信、電力甚至軍事等領域,對時間的要求更高,甚至要精準到百萬分之一秒,千萬分之一秒。為了適應這些高精度的要求,人們製造出了一系列精密的計時器具,銫原子鐘就是其中的一種。

  趙杏文說,這種鐘的穩定程度很高,最好的銫原子鐘達到2000萬年才相差1秒。在國際上,普遍採用銫原子鐘的躍遷頻率作為時間頻率的標準,廣泛使用在天文、大地測量和國防建設等各個領域中。

  「很多人不知道,我們經常說的北京時間背後的銫原子鐘,其實是來自於美國。」趙杏文告訴記者,目前,全世界的標準時間都是由磁選態銫原子鐘提供和保持的。因工藝、材料等原因,只有美國和瑞士能夠生產。包括北京時間在內,全世界90%的「時間」都是由「美國造」HP5071銫原子鐘來守時。

  「沒有自己時間工具,最後只能受制於人。」趙杏文說,由於國外的技術封鎖,中方在採購時會遇到很多附加條件。而一旦出現故障,也必須要向外國求助。這種情況下,自主研發出中國人自己的銫原子鐘就成為當務之急。

  為了打破國外壟斷,填補國內空白,2009年成都天奧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開展銫原子鐘研發,剛入職的趙杏文加入了銫原子鐘研究團隊,並逐漸成長為項目骨幹。與項目團隊一起,申請到了國內原子鐘領域第一個「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立項支持項目。

  每天要花3小時 逐一檢查150根線纜

  2009年,從四川大學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畢業後,25歲的趙杏文開始真正進入原子鐘的研究領域。

  自認為是專業對口的她,一開始就有點傻眼了。「電路、電阻、萬用表、示波器是什麼都不知道。」趙杏文坦言,之前在學校做的都是理論研究,真正到了實戰,卻發現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她當時的老師項俊騏發現這個學物理的女徒弟「上手挺快」,碰到不懂的就問,不管是裝機、拆螺釘的粗活,還是調試電路的精細活,趙杏文什麼都搶著做。跟著他學習的一年多時間,趙杏文已經可以自己設計電路模塊。

  「其實都是私底下用功。」趙杏文坦言。就在趙杏文他們一門心思要攻克這個困擾了中國半個世紀的難題時,競爭對手也在前赴後繼地出現。

  當時,各國都在研究新型的雷射抽運銫原子鐘,從而規避磁選態銫原子鐘無法逾越的材料和工藝問題,但尚未有成品面世。

  2013年12月,趙杏文和團隊成功突破技術瓶頸,率先製造出了原理樣機。「其實關於雷射抽運技術的原理大家都知道了。關鍵就是環境適應性。」為此,她和團隊還來不及沉浸在興奮中,便開始馬不停蹄地進行環境適應試驗。

  「銫原子鐘猶如電腦主機大小,內部有個關鍵零部件——雷射系統。」趙杏文說,這個系統極其「敏感」,對外部的溫度、振動、電磁幹擾、靜電等要求非常高。

  這套雷射系統是由大大小小三十個精密零部件組成,每個造價不菲。」趙杏文說,如果雙手不小心觸摸到,系統有可能當下就報廢。這也意味著,幾十萬的設備就報銷了。為了反覆測量產品的穩定性,趙杏文每天要在實驗室待上至少8個小時,其中要花上3個小時逐一確認每一臺整裝設備內的150根線纜、9路電源有沒有接錯,調試15個電路模塊。

  隨著產品越來越穩定,已經懷上了寶寶的趙杏文還是不放心,一直堅持「戰鬥」到臨產:今年1月26號生下寶寶,1月23日她才開始正式休假。

  科研之路苦澀伴常伴 八年煉成「時間工匠」

  經過4年時間的反覆改進,2017年,工程樣機終於出爐了。

  趙杏文說,目前,由她所在的團隊研發的銫原子鐘已經生產了三批工程樣機。科研的道路,從來都不是一路鮮花,過程中伴隨著苦澀和沮喪。趙杏文說,他們所做的事情之前從來沒有人做過,在從事研究時,能夠參考查閱的資料極少。這對團隊的原創性要求很高。

  「完全做一個自主研發的產品,如果遲遲沒有成功,從心理上,也是一種傷害。」趙杏文坦言。

  過程中有人因工作枯燥、辛苦、不能很快出成果而離開了,但又有喜歡挑戰的人加入了。在項目的研發過程中,見證了全程的,最後只剩下了趙杏文自己。

  「曾經一度,我也差點放棄了。」

  在最沮喪的某一天晚上,趙杏文坐著公交偶然在公司樓下下了車。

  看著曾經奮鬥過的實驗室,還有她們嘔心瀝血研發出來的零部件,往事歷歷在目,「還是捨不得就這麼放下。」回憶起此前的經歷,這個身材小巧的工程師,內心蘊藏著極大的能量。

  就像一個執著的老農,被譽為「時間工匠」的趙杏文還是迎來了收穫的時刻。「第三批次的工程樣機出來之後,反覆確認了,懸著的心終於落下來了。」趙杏文透露,產品合格率高,意味著他們研發的銫原子鐘已經成為一款成熟產品。隨著時間推移,人員更迭,現在已經形成了一支穩定的銫原子鐘科研團隊,接下來他們還將繼續研發小型化、高性能、車載型以及星載型銫原子鐘。「科研的路上沒有終點,我已經做好了準備。」趙杏文說。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張想玲攝影報導

相關焦點

  • "時間工匠"研發銫原子鐘 成都製造守住「北京時間」
    她就是趙杏文,來自成都的一名量子物理工程師。一身休閒裝、個子小巧,還在哺乳期的趙杏文,身上散發出女性的溫柔。而在科研領域,她卻是堅持不懈的「時間工匠」。2009年,從四川大學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畢業後,25歲的趙杏文加入成都天奧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從事銫原子鐘研究。
  • 「時間工匠」趙杏文:研發中國人自己的銫原子鐘
    她就是趙杏文,來自成都的一名量子物理工程師。一身休閒裝、個子小巧,還在哺乳期的趙杏文,身上散發出女性的溫柔。而在科研領域,她卻是堅持不懈的「時間工匠」。2009年,從四川大學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畢業後,25歲的趙杏文加入成都天奧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從事銫原子鐘研究。
  • 「時間工匠」趙杏文:耗時八年研發「銫原子鐘」 「北京時間」將由...
    她就是趙杏文,來自成都的一名量子物理工程師。一身休閒裝,個子小巧,還在哺乳期的趙杏文,身上散發著女性的溫柔。而在她所科研的領域,她卻是堅持不懈的「時間工匠」。2009年,從四川大學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畢業後,25歲的趙杏文加入成都天奧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從事銫原子鐘研究。
  • 成都女子定義北京時間:直面生死打破美國壟斷,造出銫原子鐘
    成都女子定義北京時間:直面生死打破美國壟斷,造出銫原子鐘 2018-05-01 16: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國銫原子噴泉鍾參與國際標準時間修正
    本報北京8月21日電 記者陳海波從國家質檢總局獲悉,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製並運行的「NIM5銫原子噴泉鍾」通過評審,成為國際計量局認可的基準鍾之一,參與駕馭國際原子時(TAI)。
  • 我國銫原子噴泉鍾2000萬年不差一秒
    2000萬年不差一秒我國銫原子噴泉鍾獲準參與駕馭國際標準時間為國際統一時間作修正    8月7日,國際計量局(BIPM)正式通知: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製並運行的「NIM5銫原子噴泉鍾」通過評審,被接收為國際計量局(BIPM)認可的基準鍾之一,參與駕馭國際原子時(TAI)。
  • 航天二院203所銫原子鐘助推中央電視臺 時間基準國產化
    近日,航天二院203所承接CCTV老臺址改造的總控時鐘系統,再次與中央電視臺籤訂一套國產銫鐘守時系統合同,該系統主要用於中央電視臺新址總控傳輸信號的處理。此次203所將為央視提供兩套銫鐘、標準信號導換器、北鬥信號發生器、北鬥信號導換器,作為主設備和備用設備,實現了全部設備的國產化。
  • 1500萬年不差一秒銫原子噴泉鍾:讓時間準一些
    本報記者 林莉君 通訊員 劉旭紅  新聞緣起  我國自主研發銫原子噴泉鍾1500萬年不差一秒  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自主研製的「NIM5可搬運雷射冷卻—銫原子噴泉時間頻率基準」日前通過國家質檢總局組織的專家鑑定
  • 我國自主研發「銫原子噴泉基準鍾」 約等於5400萬年不差1秒
    「時間計量」是天文學專有名詞。時間可以通過周期性的運動過程去計量它。時間計量是研究計量時間的科學。在計時儀器方面,從古代的日圭、刻漏,發展到近代的機械擺鐘,直到現代的石英鐘和原子鐘。中國計量院攻克了冷原子製備、冷卻和探測、超穩微波產生、時標駕馭等關鍵技術,研製出銫原子噴泉基準鍾(NIM6)約等於5400萬年不差1秒。
  • 350萬年不差1秒 中國首臺銫原子噴泉基準鍾問世
    中新網12月25日電 據科技日報報導,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製成功的銫原子噴泉基準鍾在北京通過了鑑定。據悉,銫原子噴泉基準鍾鐘的時間頻率基準達到8.5×10-15,相當於350萬年不會誤差一秒  兩院院士王大珩擔綱的鑑定委員會的專家一致認為,銫原子噴泉鐘的研製成功,標誌著中國的量子計量學技術已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 中國銫原子鐘通過評審:2000萬年不差一秒
    原標題:中國銫原子鐘通過評審:2000萬年不差一秒  本報北京8月21日電 記者陳海波從國家質檢總局獲悉,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製並運行的「NIM5銫原子噴泉鍾」通過評審,成為國際計量局認可的基準鍾之一,參與駕馭國際原子時(TAI)。
  • 中國銫原子鐘通過評審:2000萬年不差一秒—資訊—科學網
    本報北京8月21日電 記者陳海波從國家質檢總局獲悉,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製並運行的「NIM5銫原子噴泉鍾」通過評審,成為國際計量局認可的基準鍾之一,參與駕馭國際原子時
  • 「銫原子噴泉基準鐘的開發和應用」等4項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
    近日,由總局組織實施的「銫原子噴泉基準鐘的開發和應用」「跨尺度微納米測量儀的開發和應用」「微膜泵驅動核酸微全分析儀」「質子轉移反應質譜儀器研製及應用示範」4項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項目通過驗收。「銫原子噴泉基準鐘的開發和應用」項目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李天初院士牽頭承擔。
  • 「北京時間」的奧秘
    在位於陝西的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工作人員關注著屏幕上不斷跳動的數字,分毫不差地把2021年首個北京時間的零點報時送到了千家萬戶。 北京時間是中國國家標準時間,它產生於陝西並由位於陝西的國家授時中心發出。為了能把「時間」牢牢地抓在自己手裡,幾代中國科研人員一次次實現關鍵技術「零」的突破,達到授時技術自主可控,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 國家授時中心北京時間 陝西製造
    人們最早是利用太陽的射影長短和方向來判斷時間,這被稱為太陽鍾,比如圭表、日晷;後來又用機械原理設計出了機械鐘,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利用流體力學計時,有刻漏、沙漏;一類是採用機械傳動結構計時,有渾天儀、水運儀象臺等。到今天,人們使用的是非常先進的原子鐘了。隨著科技的進步,對時間的測量也是越來越精確,公元17年時計時每天會誤差10秒,而現在的原子鐘,3000萬年不差一秒。
  • 世界最準銫原子鐘首次實現國產 入選工博會「創新金獎」
    原標題:世界最準銫原子鐘首次實現國產  >>>第二十屆中國工博會  世界上最準的時鐘終於國產了!記者昨天從第二十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主辦方獲悉,數十萬年才會誤差一秒的銫原子鐘,今年已在我國實現量產,將大大增強我國高技術領域的自主性,對於通信、導航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技術的發展也將起到重要作用。
  • 從最早的日晷到原子鐘,人類關於時間計時的發展史!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GMT)作為一種通用時間參考標準,已經使用了120多年。現在,由於地球自轉速度的減慢,格林尼治標準時間可能有一些誤差。因此,科學家們正在討論用基於原子振蕩周期的「原子時」取代基於地球自轉的「世界時」。
  •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院長方向:NIM6銫原子噴泉鍾精準度有望達到1億...
    新華網北京5月20日電(鍾豔平)「永遠追尋時間,永遠想著離時間近一點,再近一點,希望時間越來越精準,這是『計量人』的追求。」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院長方向在接受新華網採訪時說。5月20日是第20個「世界計量日」,今年「世界計量日」主題為「國際單位制(SI)——根本性飛躍」。
  • 「北京時間」的奧秘——訪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
    新華社西安1月2日電 題:「北京時間」的奧秘——訪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新華社記者張伯達、鄭昕又是一個從歲末到新年的跨越。在位於陝西的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工作人員關注著屏幕上不斷跳動的數字,分毫不差地把2021年首個北京時間的零點報時送到了千家萬戶。北京時間是中國國家標準時間,它產生於陝西並由位於陝西的國家授時中心發出。
  • 計時的革命:時間標準的原子時代
    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人們對時間的要求越來越高,計時器的準確性越來越高。計時的革命1656年,荷蘭科學家克裡斯蒂安·惠更斯製作了第一個擺鐘,該鐘由具有「自然」振蕩周期的機制調節。惠更斯的早期擺鐘每天的誤差小於1分鐘,這是人類首次達到這種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