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如何建立一個穩定的視覺世界?

2020-09-30 三豐

如果你曾經用攝像機拍攝過自己的電影,你可能已經注意到,當你從一個圖像移動到另一個圖像時,圖像可能會非常不穩定。除了最穩定的人之外,在一個焦點對象和下一個對象之間都有一個不穩定的過渡。但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我們的眼睛——如果你願意的話——我們大腦的攝像機——在場景中快速移動時不會出現不穩定的過渡。無論我們如何迅速或不穩定地改變我們的關注點,我們大腦中的影像仍然是穩定的。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已經知道甚至理解了這種現象。為了在眼睛快速運動的情況下獲得穩定的視角,眼睛做了一件令人驚嘆的事情:在大腦拍攝每一張聚焦的圖像之前和之後進行拍攝,並進行比較,以確認穩定性。這聽起來有點複雜,但這個過程本身相當簡單(也很巧妙):在你的眼睛真正感覺到一個物體之前,你的大腦會為那個物體拍攝自己的圖片,以便進行比較。它知道你的眼睛下一步會移動到哪裡,它會在我們對物體的有意識的視覺感知之前形成一個物體的圖像。然後,當我們的眼睛確實以感官的方式感知到那個物體(意味著我們可以看到它)時,我們的大腦已經為平穩過渡奠定了框架。沒有抖動,也沒有不穩定。大腦已經預料到了我們的眼睛將要看到什麼,它使用這個預期的圖像進行比較,以確保圖像在拍攝前和拍攝後的瞬間保持穩定。

所以這個過程是有記錄在案的。但科學家們已經花了至少50年的時間試圖找出大腦是如何完成這一壯舉的。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為科學家們揭示了一種機制,讓我們的大腦在眼睛看到之前就能看到我們的眼睛將要看到的東西。科學家們相信,他們已經發現了一條神經通路,可以解釋大腦對我們眼球運動是如何進行提前預估的。(神經元是大腦中的信息載體。它們形成了將信號從大腦的一個部位傳送到另一個部位的路徑)

在我們能夠確切地理解這個過程是如何運作之前,我們需要對大腦的各個部分略知一二。

在進入路徑本身之前,先定義涉及信息傳遞的幾個主要大腦區域:
中腦:中腦連接著大腦中控制運動功能和自發的耳目活動的部分。
丘腦:丘腦接收感覺信息(來自耳朵和眼睛),並將其傳遞給大腦處理特定感官數據的區域。它還有助於大腦不同部分之間的運動信息的交換。

運動皮層:運動皮層參與控制自願性運動,如眼球運動。

丘腦位於軀體感覺皮層,運動皮層位於額葉。視覺皮層將數據傳遞給感覺皮層,告訴它我們的眼睛正在感知什麼,然後感覺皮層對其進行解釋。

研究發現,運動皮層和視覺皮層之間有一條通路,在眼睛真正移動之前激活視覺神經元。來自運動皮層的信號告訴視覺皮層把注意力轉移到眼睛下一步要移動的地方。這條神經通路始於中腦,中腦可以獲取與眼球運動有關的運動皮層的數據。

這些數據表明眼睛下一步要做什麼--這是運動皮層發送給視覺皮層的信號的副本,告訴眼睛移動。中腦的神經元將信息傳遞給丘腦,丘腦將信息發送給視覺皮層的神經元,告訴它們改變「感知窗口」,以匹配即將到來的命令。新的、不為人知的圖像從移動的窗口到達軀體感覺皮層,在那裡很快就會被同樣的移動感知到的視覺圖像連接在一起。當軀體感覺皮層解釋來自初級視覺皮層的視覺信號時,它會將其與同一場景的先前視圖進行比較。只要這兩個視圖是相同的,它就解釋為「穩定性」,並簡單地過濾掉從一個視覺圖像到另一個視覺圖像轉換過程中的任何抖動。
當然大腦是人類最為神秘的地方,其中也隱藏著許多令科學家著迷的秘密。

相關焦點

  • 地形觀念——建立在視覺之上,獾是如何生活的?
    下雨的時候不回室內避雨、形成獾的生物鐘、住在擁擠的地下巢穴(世界已經不在你那雙至高無上的腳底下了,現在整座世界都在你的頭頂,並會不時地擠壓你的雙腿、掉進你的耳朵)、讓以前掃過靴子的風鈴草刮著自己的臉。但是,人類和獾的世界仍有幾道高聳的生理牆擋在中間,其中最難跨越的就是嗅覺。
  • 人眼如何實現「高清成像」?科學家發現大腦視覺處理新機制
    我們的眼睛如何實現「高清成像」?經過10年研究,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王偉課題組發現了大腦處理「精細視覺」的新機制。該成果3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神經科學頂級期刊《神經元》上,是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繼體細胞克隆猴成果發布後的又一項重要科研突破。視覺,是腦高級認知功能的基礎。
  • 從立體視覺的建立談主視眼
    我們看看最高級的立體視覺的建立中,好像雙眼的影像沒有先後的次序。在三級視功能中的第一級,就是同時知覺,在這一級功能中首先強調的是中樞能夠同時感受。在立體視覺的建立中除了同時的感受,還有相同的感覺,我們知道隨著雙眼感覺機能差異的加大,立體視覺就會隨之下降,直到產生單眼抑制而完全喪失立體視覺。因此第一級的視功能主要強調了相同兩字。
  • 揭示盲人「視覺」背後的大腦機制
    這種現象是一種生動的視覺幻覺,以瑞士醫生Charles Bonnet的名字命名,他在1769年描述了他完全失明的祖父如何經歷對人、動物和物體的生動、細緻的視覺。Weizmann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對視力喪失者出現的Charles Bonnet綜合症進行了研究。最近發表在《大腦》雜誌上的研究結果表明,大腦視覺中心的正常、自發活動可以觸發盲人的視覺幻覺。
  • 「大腦就像一個畫家」——我國科學家發現大腦內部「調色板」
    人們之所以能看到色彩斑斕的世界,則要歸功於大腦裡的「調色板」。我國科學家近期的一項研究成果,能幫助人們了解大腦具有的「藝術家」氣質。王偉解釋,「生理顏色空間是根據顏色對視網膜上的光感受器——視錐細胞的激活程度來定義的,用來描述視覺神經元編碼外來光譜信息的神經信號反應,也就是大腦的光譜信息輸入;而認知顏色空間,是通過心理物理實驗等方式測量人們對顏色的主觀感受而建立的,描述的是這些外源光譜信息在大腦中經過複雜的運算整合後,直觀反映的人類對顏色的心理感知和認知,相當於大腦的光譜信息輸出。」
  • 華人數學家解開視覺奧秘:一切都是大腦假裝讓人看見
    不不,你以為你「看見」的世界,其實是大腦創造的。這就是數學家帶來的最新研究結論。在我們錯誤的認知中,人的眼睛就像一臺相機,可以直接拍下這個美麗的世界。但事實並非如此,眼睛和大腦神經元相連數量太少,對於傳輸圖像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 如何建立自己大腦中的思維模型
    人類思考的過程,其實是一個處理外部信息的過程,我們將這個處理信息的過程稱之為思維模型,人與人之間的思維模型是不同,分析股票市場的時候,有些人使用的是《技術分析》,有些人使用的是《價值投資理論》,有些人則使用的是《經濟學》理論,還有些人會使用複雜的數學模型。
  • 視覺信號在大腦中的第一站:外側膝狀體
    中,我們一起欣賞了視覺輸入圖像在大腦的各個層次扭曲、重組的現象,初窺了大腦進行視覺信息處理的複雜程度。這次,我們將連續通過三篇文章,從底層到高層,逐漸深入視覺系統最為關鍵的領域,也是最迷人、最令人捉摸不透的領域。
  • 從視覺檢測窺探人類大腦和數字大腦的差別
    在自動化視覺檢測的過程中,最棘手的挑戰之一就是:清晰定義可接受與不可接受的界限。要知道,機器並不擁有人腦的直覺功能。那麼,什麼叫做機器?我們可以給它冠以各種各樣的定義,但我們會把自動化視覺檢測系統定義為一個非交互式系統,該系統可以探查到監測對象在視覺上的瑕疵並且/或者檢查其是否具有相應的功能。
  • 視覺系統與平衡
    視覺系統的影響往往比大多數人想像的要深遠得多。視覺不是一個孤立的系統,因為它是離不開大腦的,而大腦又是離不開身體的。
  • 世界首個仿生視覺系統準備進行人體試驗
    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正在開發的Gennaris仿生視覺系統被描述為世界首創的設備,旨在避開因視神經受損而產生的問題。這是臨床失明的一個常見因素,受傷的神經阻斷了正常情況下從視網膜到大腦視覺中心的關鍵信號的傳輸。
  • 視覺感知-從人類視覺到計算機視覺
    1.4億個神經元組成,是大腦中最神秘的部分之一,負責處理和解釋視覺數據以提供感知力並建立記憶。 但是,使計算機感知視覺世界有多困難?截至2019年,我們才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依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計算機視覺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相對較新的領域,大約有60年的歷史。
  • 人類大腦是如何思維工作的?
    據國外媒體報導,人類的大腦可以探索時間是如何起源以及宇宙將如何終結之類的問題,但卻始終無法弄清我們的大腦本身是如何進行工作的。目前,神經病學家和認知科學家們正在探究有關大腦的問題,希望能夠解開這一謎底。
  • 大腦是如何運轉的?
    工作原理相當於一個過濾器,收到信息後判斷和篩選信息,如果信息是積極的,對大腦產生愉悅感,就會進入大腦皮層,如果信息是消極的,為了保持身心健康,就會阻止信息進入大腦皮層。大腦皮層是最晚進化形成的大腦分區,平時所說的大腦,它是人類所特有的腦部分區。
  • 從金字塔模型的角度認識視覺感知
    大腦通過視覺感知,將投射到視網膜上的視覺信息轉化為對空間和物體感知的認知概念,並利用這些認知概念來進行決策和指導、規劃運動。 視覺感知是由視覺皮層和視覺相關皮層之間建立起來的聯繫。這包括兩個通常定義的通道:背流通道和腹流通道。
  • 為什麼我們的大腦如此嘈雜?對思考方式有驚人重要性
    發育中的大腦何時出現自發活動?有趣的是,在任何結構性的感覺輸入之前,自發性神經活動的模式就已經在大腦發育早期高度結構化。例如,在視覺皮層中,這種自發活動出現在眼睛睜開之前。在眼睛睜開之後,其中一些自發活動模式會與實際視覺刺激聯繫起來。這種聯繫一旦建立,就可能是終生穩定持續的。
  • 我們是如何分辨顏色的?多虧了大腦中藏著的「調色板」
    繽紛顏色是大腦的一種主觀創造,是視覺大腦通過對來自視網膜的光譜信息進行加工處理,並賦予不同光譜信息不同的標籤,才讓人類不僅能在自然界更好地生存,而且還感知到一個多彩絢麗的美麗世界。大千世界,絢麗多彩。然而,英國科學家牛頓早在300多年前就意識到,光是無色的,並用稜鏡把陽光分離出七彩光波。
  • 我們如何看到顏色?科學家發現大腦「調色板」
    人們之所以能看到色彩斑斕的世界,則要歸功於大腦裡的「調色板」。 我國科學家近期的一項研究成果,能幫助人們了解大腦具有的「藝術家」氣質。 王偉解釋,「生理顏色空間是根據顏色對視網膜上的光感受器——視錐細胞的激活程度來定義的,用來描述視覺神經元編碼外來光譜信息的神經信號反應,也就是大腦的光譜信息輸入;而認知顏色空間,是通過心理物理實驗等方式測量人們對顏色的主觀感受而建立的,描述的是這些外源光譜信息在大腦中經過複雜的運算整合後,直觀反映的人類對顏色的心理感知和認知,相當於大腦的光譜信息輸出。」
  • 我們如何看到顏色?科學家發現大腦「調色板」
    人們之所以能看到色彩斑斕的世界,則要歸功於大腦裡的「調色板」。我國科學家近期的一項研究成果,能幫助人們了解大腦具有的「藝術家」氣質。王偉解釋,「生理顏色空間是根據顏色對視網膜上的光感受器——視錐細胞的激活程度來定義的,用來描述視覺神經元編碼外來光譜信息的神經信號反應,也就是大腦的光譜信息輸入;而認知顏色空間,是通過心理物理實驗等方式測量人們對顏色的主觀感受而建立的,描述的是這些外源光譜信息在大腦中經過複雜的運算整合後,直觀反映的人類對顏色的心理感知和認知,相當於大腦的光譜信息輸出。」
  • 巧用這3個視覺心理,讓觀眾一眼看出你在拍什麼(理解越早越好)
    但兩者之間的聯繫,實際上是密不可分的,因為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參與了對我們周圍世界的理解和認知。當我們在觀賞一件藝術品時,我們大腦的不同部位會觀察和分析其內在含義。在視覺心理學的角度上,照片的某些方面也同樣會觸發不同的響應。您是否想過我們如何看待事物?您是否對在充滿強烈感官刺激的環境中,如何吸收視覺效果,以及如何解釋看到的事物感到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