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提倡致虛極守靜篤,栽了跟頭才明白忍耐是人生智慧

2020-12-05 品詩賞詞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意思是使心靈保持虛和靜的至極篤定狀態,不受外界的影響,用這種心態觀察事物循環往復的規律。老子當年寫《道德經》好辛苦,用毛筆在一個個竹片上,一筆一划地寫,如果沒有一種虛和靜的忍耐精神,又怎麼能讓他的思想流芳千古。

適度忍耐是一種美德,也是人生智慧。很多人受不得委屈,經不住打擊,不是倒在衝鋒陷陣的槍林彈雨中,而是被各種閒言碎語中傷。很多事情看不慣,但是又無法改變現狀,卻不能忍受,於是便大發雷霆,結果承受痛苦的反而是自己。

孔子周遊列國,沒有哪一位諸侯願意接納他,他經常忍飢挨餓,但是他沒有因為這些改變自己的立場。無法獲得諸侯們的信任,可以改變一下策略,孔子就放棄了做官的思想,潛心投入教育和教學,用他的思想去影響更多的人,從而間接地改變世界,這樣的孔子是大智若愚,也才能被尊為聖人。

逞一時之強,爭一時之利,實際上卻是不會審時度勢,眼光短淺。戰國時的秦武王因為逞強要搬起大鼎,卻把自己砸死;三國時楊修逞強,到處顯擺自己的學識,最後惹惱了曹操;諸葛亮的參謀馬謖只會紙上談兵,卻毫無實戰經驗,遇到危機時又不聽大將的建議,最後丟了要塞,讓諸葛亮一輩子都後悔,卻不得不揮淚斬馬謖。可見逞強害人害己,學會忍耐,這是成長的必經階段。

但是萬事萬物都是辯證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在抗爭中的忍耐是有理有節,在進取中忍耐是可以積蓄膽識和力量。水滸傳裡的豹子頭林衝武藝高強,家庭幸福,可是卻因為高衙內看上了自己的內人,自己又一味地退讓而引火燒身。最後林衝忍無可忍,才引出一段風雪山神廟的故事。

經過這次事件,林衝變得成熟,當再次遇到白衣秀才王倫時,他為了能夠立足,開始依然忍耐,可是當晁蓋等人要入夥卻被王倫拒絕時,他怒不可遏,揮刃殺了這個見識短淺的庸人,從此林衝不再畏首畏尾,也不再怯懦和退縮。

林衝從一味退讓,到主動進攻,這是一種蛻變。忍耐是美德,但不是苟且偷生;忍耐是臥薪嘗膽,但不是屈服和萎縮。

韓信甘受胯下之辱,成就了他的輝煌,當他衣錦還鄉時還寬恕了當初讓他遭受屈辱的屠夫。他感謝他,也感謝自己。所以要感謝那些傷害你的人,感謝那些鄙視你的人,讓你成熟,讓你內心更加強大!

劉備與關羽張飛桃園結義後,立志要成就一番偉業,可是他沒有袁紹四世三公的背景,也沒有曹操兵強馬壯的氣勢,他唯一可以稱得上優點的就是他主張的仁義。

但是曹操的眼光太毒辣,他知道劉備的仁義只是一個幌子,就像自己挾天子以令諸侯,卻聲稱在保衛漢室江山。曹操一針見血地提出,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但是劉備雖然大驚失色,以至於將餐具都打落於地,卻假裝鎮定自若,而且在之後的三顧茅廬、襲取西川等很多事情上都顯示了他的忍耐力。與此相反,東吳的周瑜卻屢次被諸葛亮戲弄,最後一代名將卻吐血而亡,不得不讓人扼腕嘆息。

忍耐是一種境界,也是生活的態度,小不忍則亂大謀。家庭內部如果整天爭吵不休,弄得雞犬不寧,不僅生活質量下降,也極大地影響工作。在單位如果大事小事都去爭,逢人就吵,不僅最後變成孤家寡人,也一定影響前途。所以忍耐也是一種捨得,是智慧地懂得取捨。

佛家說,忍者無怨,必為人尊。忍耐是一種修行,是對內心最大的考驗。學會忍,俯首躬耕,勤力勞作,無語自顯品質。然而不當忍處,必須拍案而起,剛烈激昂,自溢英豪之氣。忍,就是學那竹石,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相關焦點

  • 致虛極,守靜篤——語言科學與藝術的暢遊者袁周敏
    但袁老師還是提倡板書,找學生上黑板做題目、畫樹形圖。袁老師認為,只有把樹形圖畫出來才能明顯地看出句子的結構,可以更有效地做句法分析。而在板書之前,袁老師會讓先學生思考,並用導語式的提問來引導學生。因此,在寫的過程中學生也在思考,思考的意識流是跟著筆尖流動的。
  • 老子「知其雄,守其雌」,是常德,是天地乾坤之道,更是人生哲理
    老子《道德經》的自然哲學思想,作為中國傳統哲學文化傳承至今,以唯物的自然哲學詮釋著東方文化思想,也讓我們從中體悟出了很多深刻的人生哲理,讓我們能夠不斷的在思考中得到人生的真諦。老子《道德經》中「知其雄,守其雌」的哲學,說出了天地乾坤之道的人生哲理,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生命了的意義。
  • 黑格爾哲學與老子道德經
    老子公元前5世紀黑格爾---19世紀黑格爾----「絕對精神」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先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而存在。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黑---絕對精神不是消極被動或僵死不動的東西,而是一個具有創造性地、處於運動發展過程中的主體。老---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 老子的幫助
    當然在那個春秋無義戰的時代,在那個你爭我奪、你殺我戮、你陰謀我詭計的年代,老子更多地強調無為、不言、不始、不有、不恃、不居,這是一個匡正時弊的理想,這是一個思想家的烏託邦式的良藥與涼藥。  3、致虛寧靜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日靜,是日復命;復命日常,知常日明。
  • 參悟老子的3大人生法則,做生活的智者
    在喧囂浮躁的社會裡,拜讀老子的傳世之作——《道德經》,如久旱逢甘霖,滋潤心靈,啟迪智慧,發人深思。 掩卷沉思,老子的智慧望其項背。對於三十而已的我們,囿於尚淺的人生閱歷,很難將老子的大智大慧參透悟透。 在此,羅列觸動我心的3大法則,以君共勉!見賢思齊焉。
  • 通行版《道德經》與帛書老子及竹簡老子哪個更貼近與原著?
    縱觀人類歷史,2500年前從老子著道德經,印度小乘佛教創始人釋迦摩尼出世,西方三聖亞里斯多德柏拉圖蘇格拉底,明教即拜火教襖教在中東伊朗也出世。這在世界歷史中成為「軸心時代」,東西方聖人幾乎同時出現,這是人類學之謎。是什麼造就了這些聖人同時出現的呢?這就是天地造化,聖人出世教化人間道德。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說到老子,許多人都說「無為」、「不爭」,然老子的無為不爭不是不作為、與世無爭的意思。老子云【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37章)】,又雲【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22章)】,老子反對亂作為、瞎折騰,要求人們遵循客觀自然規律,故在第二十五章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
  • 《道德經》透露出人生最好的生活,在於這3個方面,你看下你有嗎
    但人一生中都在追求美好的生活,已然成為千萬人的人生目標。但到底什麼才是美好的生活呢?就像哈利波特這本書,一千個人閱讀,有一種體會;對於這個問題,也是有幾千種不同的答案。每個人不可能是一模一樣的。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健康,健康是人生的基石,沒有健康的身體,怎麼有能力去爭奪和享受權利和地位,健康是你所擁有一切的保障。俗話說「無病一身輕」,身體健康才是最大的幸福。世人追求利益,不惜以損害自己的身體為代價。到最後有了不少的財富,身體則變得體弱不堪,花大量的金錢去買健康。
  • 交易之道:行情變化多端, 靜下心來有利於看清走勢, 才能不妄動、 不妄為
    在與客戶接觸的過程中,我發現許多投資公司都強調靜,辦公室裡也多布置成能讓人「靜」下來的文化氛圍。其中,有一家私募基金公司特別令人印象深刻:一進門,撲面而來的是濃鬱的禪與道的氣息,空氣中瀰漫著逍遙與自在。我喜歡這家公司辦公室的意境,尤其是牆上掛的三幅字畫令人印象深刻。
  • 據說智慧的人都知道「智」和「慧」的區別,那你知道嗎?
    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趣談漢字,依然是你們的老朋友老黃,最近呢,老黃經常在想,怎麼樣才能讓自己變得有智慧一些。看一下自己書柜上的書籍,有四書五經,相對論,西方哲學史,資本論等等一書櫃堪稱可以影響現代文明的書籍,但好像都沒有讓我變得有智慧........難道,不讀就不行嗎?
  • 解密《道德經》:哪個版本才是原著?主流版本之間到底有何差異?
    老子的《道德經》因為是寫於2000多年之前,由手寫傳抄得以流傳,難免有被改動,或者錯寫,漏寫的地方,這也就導致今天流傳於世的道德經有很多版本,其中的差別還是挺大的。比較有影響力的,就是三個版本:王弼通行本,馬王堆帛書甲乙本,以及郭店出土的楚簡本。一、哪個版本才是原著?
  • 讀懂老子的智慧,開啟人生進階新模式
    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運用《道德經》的智慧解決難題?《齊善鴻講道德經》為讀者提供了一把開悟的鑰匙。齊善鴻為這次解讀設立了三條遵循的原則,確保內容對於讀者而言準確、易懂、接地氣:第一,忠實於老子大道的思想精髓,向大家呈現老子的智慧要義,突破以往的思維慣性;第二,按照循序漸進的規律,以《道德經》的核心要義為主線,不刻意追求逐字逐句的解讀,避免斷章取義的錯誤;第三,緊貼現實生活,將老子的智慧與大家生活中的痛點和盲點結合起來,將大智慧落地在大家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