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注釋]: 不知:應為不智,同《大順》章句。長沙帛書老子甲本關於「不知不知,病矣」句,區別於秦漢以來所有的一切版本。其他的一切版本,此句中缺少了第二個不字。這一發現,十分重要,十分關鍵,才使人們把老子的認識理論同其他的一切哲學的認識論,明確地給區別開來了。不智,是老子和《莊子》的專有哲學名詞。不智,作為否定詞來理解, 就是非智力型的認識,既非感性活動,又非理性邏輯。不智,作為名詞來理解,就是指元神大智慧。由此以來,凡批評老子是上智下愚的看法,都誤解老子了。原來。老子是要教人放下小智,開發大慧的呀!是要教眾百姓,人人都爭取成為聖人的呀!
[譯文]: 明白不知所具有的重要而巨大的作用,就是高尚的人。不明白不知所具有的重要而巨大的作用,就是病人。因此,聖人之所以不病,是因為他以病治病就除去病根了。因此,聖人就不病.
啟示: 這一章的核心觀點很明確,就是誰明白並開發不智的重大功能,誰就是聖人;誰不明白不智的重大功能,誰就是病人。 這一章的「不智」,與前一章的「不我」,實質都是指元神。兩章的區別,僅在於「不我」是從主位與客位的位置關係上講的,「不智"是從認識活動的特徵上講的。元神的認識活動不同於感性活動,不通過感覺器官,不通過社會實踐;還講明元神的認識功能,也不同於理性邏輯,不用思考,不用分析和推理。因此,就是人腦的第三種認識能力,是大智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