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七十一章

2020-11-29 情詩小王子喲

原文: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注釋]: 不知:應為不智,同《大順》章句。長沙帛書老子甲本關於「不知不知,病矣」句,區別於秦漢以來所有的一切版本。其他的一切版本,此句中缺少了第二個不字。這一發現,十分重要,十分關鍵,才使人們把老子的認識理論同其他的一切哲學的認識論,明確地給區別開來了。不智,是老子和《莊子》的專有哲學名詞。不智,作為否定詞來理解, 就是非智力型的認識,既非感性活動,又非理性邏輯。不智,作為名詞來理解,就是指元神大智慧。由此以來,凡批評老子是上智下愚的看法,都誤解老子了。原來。老子是要教人放下小智,開發大慧的呀!是要教眾百姓,人人都爭取成為聖人的呀!

[譯文]: 明白不知所具有的重要而巨大的作用,就是高尚的人。不明白不知所具有的重要而巨大的作用,就是病人。因此,聖人之所以不病,是因為他以病治病就除去病根了。因此,聖人就不病.

啟示: 這一章的核心觀點很明確,就是誰明白並開發不智的重大功能,誰就是聖人;誰不明白不智的重大功能,誰就是病人。 這一章的「不智」,與前一章的「不我」,實質都是指元神。兩章的區別,僅在於「不我」是從主位與客位的位置關係上講的,「不智"是從認識活動的特徵上講的。元神的認識活動不同於感性活動,不通過感覺器官,不通過社會實踐;還講明元神的認識功能,也不同於理性邏輯,不用思考,不用分析和推理。因此,就是人腦的第三種認識能力,是大智大慧。

相關焦點

  • 《道德經》全文
    《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是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自強自勝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自強自勝(本文以帛書修正版的內容進行闡述)第三十三章原文: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壽也。
  •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翻譯:大道已經失去效用了,就會有仁愛和正義這樣的道德規範出現,有了所謂能夠通達本質的思想的出現,就會有人為的造假。解析:這一章就說了四個與我們密切相關的社會示例。第一個,大道廢,有仁義。所謂大道廢,有種意思,第一種就是被廢除了,這隻有統治者才可以去做,因為他們覺得大道對他們沒有用了,無法實現他們的欲望之心了。通過他們進而影響了社會的氛圍了,使得大家都不信道,淡化了道。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乾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一章 坤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二十五章 《道德經》總結兩卦的章節為第四十章 「天」、「地」在《易》和《道德經》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又被解釋為「乾」、「坤」和「無」、「有」,但不能等同。
  • 道德經第35章:面對各種誘惑我們該怎麼辦?道德經教我們正確選擇
    上一章中,老子藉助小和大這一對概念,論述了道看似渺小,實則偉大的原因,在第35章,老子繼續給我們闡述看似平凡的道,卻有著用之不盡的偉大功能。我們看一下原文: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 理道 理解道德經第十四章
    第三十八章與第三十九章對此作了進一步的闡述。第三十八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禺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守母。
  • 《道德經》17章 太上,不知有之 18章 大道廢,有仁義
    《道德經》17章 太上,不知有之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 《道德經》40章:學習周易的奧秘在哪裡
    《道德經》是老子對《周易》思想的闡釋,從這個角度講,本章雖然字數少,卻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因為按順序講,它處在《周易》六十四卦的腰眼上。本章對應《周易》遁卦,是第33卦,屬於中間位置,老子寫到這裡,便借遁卦對周易理論的核心規則做了深入講解,告訴我們,學習《周易》的奧秘在哪裡!文 | 楊吉德話說《道德經》40章返也者,道之動。
  • 極簡史:《道德經》的來龍去脈
    眾所周知《道德經》是兩千五百多年以前,老聃著作的一部哲學作品。全書以「道德」為綱,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來源。其文意深奧,包涵廣博,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被後世譽為萬經之王。然而,《道德經》最早也不叫這個名字,也沒有八十一章的,或許全篇也不到今日所見的五千言。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道德經》問答第9章-揭示老子文章的出處
    答:對《道德經》的注釋存在一個立足點的問題,如果你站在王弼本的角度看竹簡本,會覺得怪怪的,肯定認為戰國時文字少,用異體字互相替代,像簡本「之」(上之下木),漢初抄本把它改寫成「植」(扌直),魏晉王弼又改寫成「持」,學者們於是乎用訓詁學編排了一通,「之」就是「植」義,「植」同「持」,「之」即為「持」;還有「不不」,或者解釋為「丕丕」,或者認為是「不如」的誤寫,或者認為多寫了一個
  • 《道德經》前言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言》,原文分上下兩篇,上篇為《德經》,下篇為《道經》,不分章,後改為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從第三十八章開始為《德經》,總共81章。2000多年來,道德經是中華文化思想中的一座主峰。讀《道德經》仰可觀宇宙之變化,俯可察世事之浮沉。大至天地,小至塵泥,到修身、養生、處世、治國,包羅萬象,盡收眼底。
  • 《英語思維》現代版的道德經
    《英語思維》現代版的道德經 《英語思維》(石海浪著)現代版的道德經。
  • 《道德經》問答第8章-上善若水與上善治水之辨
    本章的「上善若水」作為老子著名格言經常被引用,可以說是一種最完善的思想格局,不管我們從哪個角度去解釋,都不能改變這是一種高境界的理論。這也是下面我要提出另一種看法的前提。當我在仔細閱讀帛書甲本後,發現原文寫的是「上善治水」,說明老子的原義和王弼本告訴我們的有很大差別。
  • 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妙義
    此章是《道德經》的最後一章,大宗師要入涅槃了。按照《史記·老子列傳》記載,這是老子要出函谷關,離開華夏大地,到遠方弘道去了。按照帛書的文本,「和大怨,必有餘怨」(七十九章)是最後一章,這樣學術界就出現最後一章的爭議。和大怨,必有餘怨章顯然不具有告別、總結《道德經》的意蘊,而八十一章卻具有告別、總結經典的意蘊。
  • 道德經也卡巴拉?
    從妥拉角度考察,老子的道德經也是卡巴拉。
  • 道德經第二章:什麼是無為?無常才是人生常態,辯證才是生活常理
    前兩期我們解讀了道德經第一章,討論了宇宙的規律和萬物的本源,老子根據這個世界觀,強調了認識事物的方法論,提出無和有這兩扇眾妙之門,沿著這樣一個思路,第二章繼續論述這個世界運行的規律,以及我們按照這個規律來認識事物的方式方法,用哲學的語言概括這一章的內容,就是對立統一,相反相成。
  • 齊善鴻講《道德經》,看點在哪裡?
    書作者齊善鴻是南開大學教授、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學習《道德經》已經30多年。他的初衷是運用老子的思想智慧以利生活,而非純粹的知識學習,因此他格外關注經文所包藏的「落地的人生智慧」。結合30年來的修行與探索,以及向社會各界人士請教時吸納的精華,他寫下了這本解讀書。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道德經》05章,告訴我們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自然運作
    《道德經》第05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在本章,橐,指風箱,取其一來一往的象;籥,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多孔,類似幾根簫綁在一起的排簫。其猶全文出現兩次,77章「天之道其猶張弓歟?」其猶,表示此是個比喻,且不完全恰當,與「綿綿若存、天網恢恢」等肯定的說法不同。老子猶疑,用橐籥來比喻天地之間氣化往來的現象,是不是合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