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高校擺正「教學中心地位」須徹底去行政化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編者按

  教學是高校的正業和本業,這是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常識。但它又那麼沉重,因為現實留給人們的印象是,教學壓根兒就沒在高校佔據中心位置,而且越是重點大學,教學就越靠邊兒站。本文作者從高校「重科研輕教學、重創收輕教學、重外延建設輕內涵發展」等問題中抽離出來,從學術與行政的關係這一視角進行考察和探究,所獲得的更為本質和深刻的認知,可能更有利於找到問題的根源與解決的辦法。

  大學的骨子裡為何缺少「為求知而求知」

  實事求是地講,教學與科研的矛盾、教學與服務的矛盾,這種現象是共性問題,不獨我國有,外國也有;不是今天才出現,歷史上就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只要翻開160年前出版的英國著名學者紐曼所寫的《大學的理想》一書,就會知道這一問題在當時是多麼引人關注。

  學術與行政的關係,說大則大,說小也小。說它大,涉及高等教育與政治的關係、高校與政府的關係;說它小,涉及高等學校內部學術與行政關係、學校管理者與教師學者關係。不管怎樣,在我國,學術與行政關係尤為特別,異常特殊,二者始終纏繞在一起,纏來繞去,到最後總是學術被排擠、被邊緣、被淹沒,強大的行政力量滲透並支配著高等教育所有領域,大學的一切都被行政化了。這就意味著,在我國高校中,不是教學,不是科研,而是行政管理才真正居於中心位置,大學行政化是教學地位失落的真正原因。

  我國有大學行政化的傳統,學術與行政從來沒有分離過。在古代,學在官府、學術官守,以吏為師。大學一直處於行政管制之下,從來沒有像西方那樣成為獨立的領地。儒家崇尚學而優則仕,學習和接受教育,第一目的和最高目標是讀書做官,骨子裡缺少為求知而求知的種子。所謂受盡十年寒窗苦,求取功名天下知;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求知做學問,從來不是讀書人的主流價值觀。古人也有學問做得很好的,但這些大學問家,往往是在仕途不順時才改做學問並藉以言志的。《左傳》講:「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可見,立言做學問實在是他們為官不成退而求其次的無奈之舉。唐詩宋詞乃中國文學之頂峰,其間不知湧現出多少文人才俊,李杜詩篇萬古傳。但要知道,李白、杜甫、白居易、範仲淹、蘇軾……他們都是為官遭貶才成就了文壇至尊地位。

  詩在詩外。古人讀書從來不為做學問而做學問,從政才是根本目的。在他們心目中,只有從政,才能達成個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只有為官,才顯示出自身的地位和價值。如此,那讀書和做學問,只不過是從政的敲門磚和為官的跳板。所以,中國沒有發展起純粹的知識,這一點恰好與古希臘古羅馬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李約瑟難題「為什麼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而首先在西方國家出現」,我想答案也許就在這裡吧。

  「官本位文化」阻礙學術創新和教育進步

  大教育家蔡元培的貢獻,主要不在於他的教育思想理念多麼先進,因為他的教育思想理念其實在德國那裡、在歐洲那裡幾乎就是一種常識。因此,他的貢獻其實就在於運用那些先進的大學理念對北京大學進行了深刻的改造。眾所周知,20世紀初的北京大學就是個名利場,充滿著濃厚的讀書做官氛圍。那時的教師都稱呼學生為「老爺」,而蔡元培硬是立志要把大學變成做學問的一方淨土。他講到,讀書不是為做官而來,而是為研究高深學問,養成碩學宏才的學問家。他對北京大學的成功改造,不僅成就了他個人偉業,也使中國大學教育開始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

  但這種轉型實在太艱難,官本位文化始終高懸於學術之上。計劃經濟時代,政府直接辦學和管理高等教育,高校不過是政府的附庸物,其招生、經費、人員編制、領導任命、教授任職、教學計劃、教材選用、教學內容等等,無一不是政府安排好的,大學的任務只是執行政府的計劃。改革開放後,開始改變政府辦教育的管理體制,後來更進一步提出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經濟體制的前提是自由、民主、法治和秩序,就高等教育而言,政府必須轉變職能,簡政放權,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加強權力的合理配置與制約。

  然而,改革的推進並不理想,行政權力至上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變相泛化和加深,以至於與現代高等教育制度漸行漸遠。正如有人所形容的,我國的高等教育,在形態上是現代的,在生態上卻是傳統的;面子是時髦的,裡子卻是落後的,充斥的是典型的官場邏輯和規則,大學不僅成了政府的下屬部門,而且大學內部也等級森嚴:不同的高校存在著實際的行政級別,從副部長級到正廳級一直到副廳級;從高校黨委書記、校長到分管書記校長再到處長院長系主任一直到行政秘書,一線教師處於行政等級最末端;推而廣之,高校課題研究有等級、學術出版物有等級、獎勵有等級、項目有級別、人才隊伍有等級……一切都被等級化,學術活動行政化。大學教師和學者的活動及其成果,不是來自專家同行的判斷與肯定,而是依賴行政等級的認可。行政等級制雖然也有很強的激勵作用,但它畢竟是外在的力量,遵循非學術的邏輯,在根本上阻礙著學術的創新和教育的進步。

  去除行政化擺正「教學中心地位」

  因為官本位文化始終高懸於學術之上,在中國,那些被置於行政等級末端的最廣大的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很少體驗到學術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而那些居於行政等級上端的少數官員,卻掌握和支配著大量的資源,導致所有大學人拼命爭搶行政職位,攀爬行政階梯。這也不難理解為什麼一個學有所成的教授或博士生導師卻寧願競聘學校一個辦公室副主任或職能部門一個副處長職位的原因。在外人看來,尤其在外國人看來,很是不可思議,但對於高校內部人來講,教授或博導不過是個學術稱號,他們也不過是普通的老師,教授和博導的頭銜並不能給他帶來什麼切實可支配的資源,但如果他們同時掌握一定的行政權力,情況就會大不相同。

  從事學術是一項艱苦孤獨寂寞的工作,壓力很大,並且存在著相當大的風險性或不確定性,教學和研究無法保證人人都能成名成家,成功者畢竟少數,默默無聞者絕大多數。因此,在國人入世精神和當下意識很強的心理作用下,大學知識分子都在權衡著學術與行政的得失,從而會把選擇的天平傾向於從政一端,以換取即時的利益和實惠,況且在我國從政從來不會誤學問,甚至反過來更能增進「學問」。而政府或高校似乎也願意順應人們這種普遍的從政心態,有意識地加以利用。比如,引進、延聘或者挽留他們認為的某些重要人才,多半會許以一定的官位,同樣,某人取得了一定的學術成就,也要給予一定的行政職務,如此方能顯示對個人的重視。當然,也因此達到對學術、學者管理的目的。官本位背景下,行政及其管理成了大學真正的中心,人們都嚮往著這個中心,追求著這個中心,圍繞著這個中心,利用著這個中心。無法帶來資源、地位、尊嚴的教學活動淪為學校工作的邊緣,一點兒都不顯得奇怪。

  落實教學中心地位,如果不改變大學官本位的體制和機制,不確立學術至上的觀念與制度,是根本行不通的。好在國家已經注意到學術行政化的弊端和危害,明確提出要去除高校的行政化,建立現代大學教育制度,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去行政化也好,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和治理體系也罷,目的都在於改變政府與高校間的關係,正本清源,學術與行政各歸其位,各司其職,該是上帝的還給上帝,該是愷撒的還給愷撒。同時還要構建現代化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真正還學術以尊嚴、還學者以尊重、還知識以尊崇。什麼時候我們確立了學校本位、學術本位、學者本位,我們的大學就必然會走向興旺發達,學術創新和活力就會如泉噴湧,教學的中心地位就會得以真正落實,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劉振天 作者系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研究員、博士)

相關焦點

  • 擺正「教學中心地位」高校必須徹底去行政化
    原標題:擺正「教學中心地位」高校必須徹底去行政化 編者按 教學是高校的正業和本業,這是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常識。但它又那麼沉重,因為現實留給人們的印象是,教學壓根兒就沒在高校佔據中心位置,而且越是重點大學,教學就越靠邊兒站。本文作者從高校「重科研輕教學、重創收輕教學、重外延建設輕內涵發展」等問題中抽離出來,從學術與行政的關係這一視角進行考察和探究,所獲得的更為本質和深刻的認知,可能更有利於找到問題的根源與解決的辦法。
  • 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教育去行政化」遠未實現
    這所年輕的高校2012年正式建立,而在2011年就已經招收了第一批教改實驗班學生。「教育去行政化」「教授治校、自由辦學」的口號、首屆學生未經高考入學……諸多特點讓南科大的風格獨樹一幟。  如今,教改實驗進入第三年,朱清時感到身上的擔子一如既往地沉重。他明白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坦言「教育去行政化」的任務仍未實現,但依然不遺餘力地以科學家的探索精神推動改革。
  • 熊丙奇:南科大改革成功須過兩道關
    從朱清時校長的公開信中,我們見識了南科大徹底打破高等教育行政化的勇氣和膽識。事實上,只有全面破除行政化思維,才能真正開啟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在筆者看來,當前有兩方面行政思維尤需打破。其一,依靠政府審批思維。
  • 教育部關於印發《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
    ,進一步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全面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我部研製了《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
  • 李曉江:大城市病最基本的根源是資源配置上的行政化
    摘要 【李曉江:大城市病最基本的根源是資源配置上的行政化】在6月7日舉辦的「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17年會」上,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李曉江表示,大城市病最基本的根源是資源配置上的行政化模式,越是高等級的政府聚集了越多的資源
  • 學者熱議:改革開放與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創新
    「改革開放與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創新研究論壇」開幕式現場。 人民網北京5月30日電 近日,「改革開放與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創新研究論壇」在福州大學怡山校區成功舉行。據悉,此次論壇共進行四場學術報告會和一場學術沙龍,來自50所高校的百餘位專家學者參會。
  • 「三去」能否破解科研事業單位體制難題?
    全國政協委員劉尚希建議去行政化、去編制化、去預算化「三去」能否破解科研事業單位體制難題?文章導讀: 「三去」在現實中是否具有可行性?討論多年的科研事業單位體制問題,是否會成為事業單位創新改革的新起點?他建議,打破科研事業單位體制,以「三去」 (去行政化、去編制化、去預算化)重塑科研事業單位體制。「三去」在現實中是否具有可行性?討論多年的科研事業單位體制問題,是否會成為事業單位創新改革的新起點?
  • 大學生因曠課多被退學,專家:高校從嚴抓教學於法有據
    通告顯示,因18名學生長時間未參加學校規定的教學活動,也未辦理相關手續,22名學生休學期滿未返校辦理復學或退學申請,經40名學生所屬的社會體育系、運動訓練系和武術系黨政聯繫會議研究和院長辦公會研究批准,學校決定對40名學生做出退學處理,並通過河北體育學院教務處網站予以公告。40名被退學學生須在2019年7月3日前到學校辦理退學手續或提出異議。
  • 知情意行: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四維規約
    理論教學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本方法,在近年的課程內容建設中卻稍顯遲緩,甚至成為影響教學質量提升的短板。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既是高校思政課改革的方向,也是思政課創新的要求。我們需「重知」,為新時代的思政課程改革擦亮時代進步的思想武器、標記思想認識的高度共識、彰顯思想理論的經久魅力。
  • 在線教學如何助力高校課堂革命?—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
    這意味著本學期幾乎所有高校課程教學都轉移到了線上,由此也使幾乎所有學生和任課教師全員觸線,經歷了一次真實徹底的網際網路+教學實戰操練。調查發現,大規模在線教學,雖然形式上是應急之舉,但就其實質而言,意義是全方位的,影響是深刻而長遠的。它為人們全面認識、理解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思考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條件下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並為高校革新傳統教學、加快推進課堂革命打開一條新路徑。
  • 朱清時卸任南科大黨委書記 專家:標誌改革失敗
    核心提示:短短5年時間,以改革走入人們視野的南方科大在經歷自主招生,自授學位相繼被收編後,三大口號的最後一個口號去行政化
  • 上財外國語學院「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成立
    本網訊 (記者 程媛媛)12月30日,上海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成立大會暨揭牌儀式舉行,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同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高校的80餘名教師出席會議。
  • 推不動的大象:印度的高校改革與黨派政治
    德裡大學是印度最好的大學之一,擁有180多個院系級教學與科研機構,13萬多全日制學生,26萬多非正規教育項目學生,1萬多教職員工,校區遍布德裡各地。該校在印度享有極高地位。總統巡視員(Visitor)、剛從中國訪問歸來的副總統安薩裡是校長。「德大」人可以說是天之驕子。尤其是能在德大北校區最早三個學院讀書的學生,甚至是在過海關時都經常能得到優待。
  • 高校教學計劃緊急調整 線上新學期挑戰高校傳統教學
    如今,不少高校都將2月17日定為「網上開學」的日子,在即將到來的「線上新學期」中,不少高校及時調整了新學期的教學方案,以保證「延期不停教,延期不停學,延期不停研」。對高校來說,無論是網絡技術條件限制等硬體條件,還是在線課堂對於教學效果的影響等軟體條件;無論是對新技術手段不甚熟悉的高校教師,還是對學習自控力有限的高校學生,這樣的調整都是一次嚴峻的考驗。
  • 從英語的地位和作用思考英語教學
    關鍵詞:英語的地位作用;全球通用語;英語教學  一、引言  關於我國的英語教學,非議已久。近五年內便出現兩次高潮。就筆者對蔡基剛教授的了解,他長期以來竭力推動專門用途英語進課堂,提倡用專門用途英語顛覆傳統的語言學、文學、翻譯「老三樣」在英語教學中所佔據的統治地位。
  • 專家:研究生質量提升面臨內部困局 課程教學存不足
    5年來,通過持續關注研究生院高校師生的態度和感受,積累了大量的調查數據。相關數據表明,我國研究生培養過程各個環節還存在諸多亟待去解決的問題。這當中有些問題固然與外部相對刻板的體制束縛有關,如在招生環節,2010年的調查顯示:導師們對傳統筆試考查方式的認同率不足50%,對目前所招收博士生素質滿意的比例也僅為49%。
  • 南科大開學一月記 還原真實的南科大教學情況
    2011年4月,深圳市委組織部發布選聘公告,向全國招募2名正局級副校長,以「去行政化」為辦校理念的南科大遭遇「行政化」風波。2011年5月30日,南科大學生發表公開信,表示拒絕參加高考。2011年6月16日,參與籌建南科大的香港科技大學3位教授退出合作後,在媒體發布公開信《要改革,不要口號》,直指南科大弊端。
  • 美國專家:中國牢牢掌握這項技術,徹底打破美國的壟斷地位
    美國專家:中國牢牢掌握這項技術,徹底打破美國的壟斷地位。這項技術的研發,的確能夠打破美在顯卡市場上的「壟斷地位」。現在的市場上,大多數人也看到了,我國華為目前的情況,一是要不斷地跨領域研發晶片之外,還有就在自己的領域方面,更有自身的發揮空間。我國在顯卡的技術的研發上,有著相對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