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醫學專著,其標題用紅墨水標出。
在古埃及,人們常用黑色墨水來書寫正文,而用紅墨水來突出標題、說明文字或關鍵詞。在過去的十年中,為了闡明古埃及和地中海文化中墨水的淵源及歷史,學界已經開展了許多科研項目。
10月26日,法國歐洲同步輻射光源(ESRF)和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科學家們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論文稱,他們解鎖了大約公元100至200年間古埃及紙莎草紙上的紅黑雙色墨水成分。這個結果隨即引發科學家們對於古代埃及人書寫習慣做出一系列理論假設
。基於同步輻射技術的分析結果表明:鉛元素在墨水中可能充當了乾燥劑,而非顏料。這種鉛用法與十五世紀歐洲開發油畫技術時期類似。
該項目的研究樣本非常特殊,其中包含的古埃及紙莎草碎片數多達12塊,而且都用紅黑雙色墨水鐫刻過。科學家們利用先進的X射線技術掃描了上面的字跡,發現該墨水是一種包含了磷酸鹽鉛、硫酸鉛鉀、羧酸鉛和氯化物鉛的複雜混合物。
論文作者之一、ESRF的科學家Marine Cotte介紹,他們發現被添加到墨水混合物中的鉛並不是用作顏料,而是用作墨水的乾燥劑,以便讓墨水留存在紙面之上。之所以得出這個結論,是因為研究人員發現鉛元素並沒有以鉛白或紅鉛等形式存在——如果鉛被用作顏料的話,它們理應存在。
論文另一作者、哥本哈根大學的埃及古物學家Thomas Christiansen評價道:「這一事實說明這些古代墨水的配方相當複雜,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輕易製造的。」
此外,更令人震驚的是,墨水配方竟然與多個世紀後文藝復興時期的顏料調配思路不謀而合。
科學家們還發現,墨水中的紅色來自赭石,這與預測結果一致。當鉛化合物擴散到紙莎草細胞中時,這種紅色色素會以粗顆粒的形式存在。它們在微米尺度上包裹著細胞壁,並在字母中的鐵顆粒周圍產生「咖啡環效應」(coffee-ring effect),就好像字母被勾勒過一樣。
然而,墨水中硫化物和磷酸鹽的來源(即它們是一開始就被用於墨水還是在之後的墨水演變過程中加入的)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如果它們是原始墨水的組成部分,那麼它們在書寫過程中起什麼作用?這點雖然令人困惑,但同時也是研究人員展開進一步探索的動機。
科界原創
編譯:朱明逸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期刊編號: 0027-8424
原文連結:
https://phys.org/news/2020-10-red-black-ink-egyptian-papyri.html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
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