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P-2細胞螢光模式分類與臨床相關性(3)--著絲點型

2021-01-19 醫學文摘

核型

臨床相關性

AC-3

著絲點型

· 正如系統性硬化症的分類標準中所描述的,該螢光模式常見於局限性皮膚型系統性硬化症的患者中

· 結合雷諾現象,AC-3螢光模式可預示局限性皮膚型系統性硬化症;

· 該螢光模式與抗CENP-B抗體強烈相關;尤其是在滴度較低的情況下,建議通過CENP-B抗體檢測進行確認,以此來支持與局限性皮膚型系統性硬化症的關聯;CENP-B通常包含在ENA檢測項目

· 在部分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PBC)患者中,AC-3螢光模式也很明顯這些患者通常同時患有系統性硬化症(SSc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PBC);

AC-3

著絲點型(補充S1表

· 在乾燥症候群患者的一個亞組中發現了AC-3螢光模式;這些患者僅表現出輕微的系統性硬化症的特徵,但有全面的乾燥症候群臨床特徵,更嚴重的外分泌腺功能障礙,以及淋巴瘤的高風險;

· AC-3模式在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中也很明顯;這些患者通常與系統性硬化症有一定程度的重疊 ;

· 大多數呈AC-3螢光模式的血清與CENP-A和CENP-B反應;CENP-A抗體可通過酶免實驗或疾病特異性免疫測定法(即硬化症譜)檢測 ;

· 在極少數情況下,AC-3螢光模式呈陽性但CENP-B為陰性的系統性硬化症患者的血清,可能是抗CENP-A抗體強陽性;

· 據報導,CENP-C型抗體存在於系統性硬化症和乾燥症候群患者中 ;

· 注:CENP-A型檢測方法(即酶免方法或硬化症譜)可能僅限在專業的臨床實驗室可用;抗CENP-C型抗體的特異性免疫檢測試劑目前還沒有上市。


附:

AC-3 :著絲點型

螢光模型(見上圖)

① 粗斑點(40-80/細胞)散落於間期細胞內,

② 併集中排列在分裂期細胞的濃縮染色體中。


我們將分29期為您詳細解讀29種ANA螢光核型的臨床意義。以上內容摘譯自:

1.Damoiseaux J, Andrade LEC, Carballo OG, et al. Clinical relevance of HEp-2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t patterns: the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ANA patterns (ICAP) perspective.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2019 ; 78:879-889.

2.the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ANA patterns (ICAP):www.anapatterns.org


相關焦點

  • [Nature] 開啟單細胞組織病理學新篇章,Hyperion助力臨床腫瘤分類...
    他們從大量包含空間信息的單細胞數據中,找到了與疾病預後相關的分類模式,可能為癌症患者的個體化診斷和治療提供依據。這是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回顧性臨床研究。為了方便描述組織中這種複雜的多細胞相互作用模式,作者引入"群落"(Community*)的概念,一個"群落"中可以包含一個或多種不同種類的細胞相互作用。
  • 中國臺灣省ABCA4相關視網膜不良的基因表型、臨床特徵介紹
    在本研究中,我們報告中國臺灣地區人群中不同表型的abca4相關視網膜營養不良,其臨床進展,及其與遺傳特徵的關係。本次共招募了37名受試者,所有患者都在醫療中心接受了一系列眼科檢查。對眼底自發螢光(FAF)圖像進行量化以進行臨床評估,並進行了基於面板的下一代測序檢測進行遺傳診斷。分析了視覺保存、疾病進展和基因型-表現型相關性。
  • 臨床型流式細胞儀大盤點(2019版)
    BD FACSCalibur常規臨床型流式細胞儀FACSCalibur是雙雷射、四色臺式流式細胞儀,可同時應用於細胞分析和分選。FACSCalibur具備488nm、635nm雙雷射空間立體激發,四色螢光檢測系統;分析速度快,可達到10,000細胞/秒的採集速度;具有專利的DDM(Doublet Discrimination Module)雙粘體辨別模式,確保DNA分析的準確性;自動化程度高,配備一系列自動化的檢測和分析軟體;具有SFDA認證,並配備全套質控品和臨床自動軟體和試劑。
  • 多發性硬化最新臨床分型(臨床綜述)
    若 RIS 患者無明顯的可聯繫到 MS 的臨床症狀或體徵,則應進行前瞻性隨訪。除非前瞻性隨訪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否則 RIS 不應被視為一種明確的 MS 表型。3. 定義繼發進展型 MS(SPMS)。
  • 有核紅細胞的臨床應用
    花菁類螢光標記RNA+流式細胞檢測技術  125test/h(全血模式)急性單細胞性白血病(M5)急性紅白血病(M6) 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要知道異常的散點圖情況,我們先來看看正常血常規散點圖是怎麼樣的。
  • 【中國科學報】螢光碳點捕捉腦腫瘤細胞
    臨床發現,腦腫瘤病人出現明顯的症狀表現大多已到了中晚期。近年來,隨著醫學的發展,腦腫瘤的治療方法也越來越多,其中化療是治療腦腫瘤方法之一。  「然而,腦腫瘤化療藥物區分正常細胞與惡性細胞的能力不強,對正常細胞也有毒害,會引起明顯不良反應,隨著化療藥物劑量的加大,不良反應也隨之增加。」孫再成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分子分型新進展
    基因表達譜技術的發展幫助我們更好地判定DLBCL的細胞來源,這些研究使我們了解了淋巴瘤發病機制以及分類系統。不同的原發部位也會影響疾病分型,如原發性縱隔B細胞淋巴瘤,原發性皮膚腿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PCDLBCL-LT)以及原發中樞神經系統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PCNS-DLBCL)。
  • 1型、1.5 型、2 型、3c... 糖尿病分型最新盤點!
    這兩組 T1DM 以前也被稱為 1A 型「自身免疫型」和 1B 型「非免疫型」糖尿病,但這一術語不常使用,在臨床上也沒有幫助。因此,新版指南僅提及 T1DM,不包括 WHO1999 年分類中使用的亞型。
  • 第三章 免疫螢光細胞化學技術
    第三章 免疫螢光細胞化學技術   免疫螢光細胞化學是現代生物學和醫學中廣泛應用的技術之一,是由Coons等(1950)建立,經過近43年的發展,免疫螢光技術與形態學技術相結合發展成免疫螢光細胞(或組織)化學。
  • 兒童淋巴細胞分類參考值建立
    >近日,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重慶市兒童感染免疫重點實驗室趙曉東教授團隊等完成的中國兒童外周血淋巴細胞分類正常參考範圍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在過敏和臨床免疫全球排名第一的雜誌《過敏與臨床免疫》上發表。
  • 聚焦藥靶 I IDH靶點藥物臨床進展及其伴隨診斷解決方案
    在此後的研究報導中,IDH1/2基因突變的臨床意義逐漸在包括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AML)、肝內膽管癌、軟骨肉瘤、甲狀腺癌、前列腺癌、副神經節瘤以及黑色素瘤等在內的眾多癌症中被發現。2016年IDH1/2被寫入《WHO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指南,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將分子分型作為腦腫瘤診斷的金標準。
  • 從一則病例看孢子絲菌病_孢子絲菌病_皮膚感染_醫脈通
    (三)組織病理學檢查:孢子絲菌病組織病理特徵性改變是混合性炎性細胞肉芽腫改變,可見典型的「三區病變」,中央為「化膿區」,由中性粒細胞及少量嗜酸性粒細胞構成;其外為「結核樣區」,由組織細胞、上皮樣細胞及少量的多核巨細胞構成;最外層為「梅毒樣區」,由淋巴細胞及漿細胞構成。
  • 新一代雜交測序:原位雜交螢光染色脫氧核糖核酸測序(DNA)技術全攻略
    通過螢光標記的核酸探針與機體細胞內的有特異突變的核酸序列雜交,採用螢光檢測設備捕捉信號(機體細胞和(或)組織內雜交於具有特異SNP位點的靶序列的彩色螢光信號)以獲得基因特定序列信息。具體原理如下圖:①確定有特異突變(A>G)的目標序列,②根據目標序列設計特異寡核苷酸探針,探針成發卡結構(在5』端連接淬滅基團。
  • ChemNanoMat:「Off-On」型可雙光子激發的螢光納米探針
    因此,對 PDT 過程中細胞(或生物組織)內1O2產生和分布的靈敏檢測,對於優化PDT療效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眾多1O2指示劑中,1,3-二苯基二苯並呋喃(DPBF)基於其410 nm吸收峰強度隨1O2而減弱的特性,且具有響應速度快和不產生1O2的優點,被廣泛應用於光敏劑1O2產率的檢測。
  • 蘇州醫工所提出基於納米螢光調控的比率型miRNA傳感策略
    0.5, 0.7, 0.9, 3,5, 10 nM)存在時各DNA探針雜交後銀納米簇的螢光光譜圖。因此,開發用於生物醫學研究和臨床診斷的高靈敏、高選擇性的miRNA檢測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近期,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繆鵬課題組在前期銀納米簇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研發了一種基於銀納米簇螢光調控的比率型miRNA傳感策略,並引入了雜交鏈式反應,在目標miRNA存在條件下,將原有的紅色螢光轉變成黃色螢光,不僅保證了高靈敏度的檢測,還可用於miRNA在細胞內的原位成像。實驗結果表明,該方法的線性檢測範圍為10-11到10-8 M,最低檢測限為2.8 pM。
  • 腫瘤相關性腎小球疾病
    Th1 為主的應答與增生性和新月體性腎小球腎炎有關,而 Th2 型反應與膜型損傷有關。腫瘤相關的 MCD 可能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產生有關。VEGF 過表達導致塌陷型 FSGS,而 VEGF 低表達與 TMA 樣損傷有關。二、胸腺瘤相關性腎小球疾病與胸腺瘤相關最常見的腎小球病是 MCD。胸腺瘤相關性腎小球病患病率是 2%。
  • 2020 CSCO 學術年會 | 李小秋教授解析淋巴瘤分型的發展
    >早期淋巴瘤分類可以追溯到上世紀40年代,主要基於形態學特徵將淋巴組織腫瘤分為淋巴細胞性、組織細胞性、分化不明的幹細胞性和濾泡性淋巴瘤,沒有納入免疫表型和臨床相關性特徵。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淋巴瘤的分類非常紛雜,有眾多的分類方法。其
  • 唯公科技:專注流式螢光檢測,突破螢光微球編碼核心技術國際壟斷
    李博士曾在貝克曼庫爾特擔任體外診斷研發中心首席工程師,帶領多個核心團隊參與和主導貝克曼多項高端血細胞分析產品和流式細胞儀產品的研發,對高端血細胞分析儀、流式分析儀產品的現狀,以及未來的技術發展有深刻的了解。  回國之後,李為公博士加入了深圳邁瑞,期間主持並完成了科技部863計劃「新一代高性能五分類細胞分析系統」等多個國家級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