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公科技:專注流式螢光檢測,突破螢光微球編碼核心技術國際壟斷

2020-11-24 和訊

  近期,新型冠狀病毒肆虐,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在這場抗疫戰中,眾多體外診斷企業行動起來,在研發檢測試劑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為助力疫情防控,唯公科技旗下全資子公司深圳唯公生物調配1000人份淋巴T細胞檢測試劑盒,捐贈給深圳市薩米醫療中心,以支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快速、準確診斷,助力醫療中心的疫情防控工作。

  唯公科技是一家專注於體外診斷設備和試劑研發的高新技術企業,也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擁有流式螢光檢測平臺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企業。公司在螢光編碼微球、流式細胞檢測等核心技術上實現了眾多突破,其研究成果有望打破美國Luminex公司多年來的全球壟斷,推動流式螢光檢測進入高質量、低成本的新時代,引領具有高通量、多聯檢優勢的流式螢光檢測平臺進入常規免疫檢測領域,成為繼化學發光、POCT之後的又一免疫檢測生力軍。

  改變流式螢光技術受制於人的現狀

  我國免疫診斷技術經歷了多個階段,從放射免疫、酶聯免疫,到免疫膠體金,再到化學放光。化學放光具有靈敏度高、特異性好、精密度高等優勢,迅速成為了免疫診斷主導技術。

  進入21世紀以來,流式螢光技術開始受到醫療行業的關注。流式螢光又稱懸浮陣列或液相晶片,是近年來新興起的多指標聯合診斷技術,其不僅繼承了化學發光高靈敏度、高精密度的優勢,同時具備高通量、高速度、多重指標聯檢等優勢,克服了化學發光一次只能檢測一項指標的不足,能夠滿足日益增長的臨床檢測需求,有望與化學發光形成互補,甚至替代化學發光。

  流式螢光技術已被逐漸地應用到臨床檢驗、遺傳分析、藥物開發、生物醫學、藥物基因,以及生物戰的細菌檢測等。但是目前國內的高通量流式螢光檢測平臺以進口為主,尚未實現自主研發。唯公科技的創立就是為了改變關鍵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突破國外企業對流式螢光檢測平臺的壟斷。

  唯公科技創始人李為公博士是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在體外診斷領域有多年經驗。李博士曾在貝克曼庫爾特擔任體外診斷研發中心首席工程師,帶領多個核心團隊參與和主導貝克曼多項高端血細胞分析產品和流式細胞儀產品的研發,對高端血細胞分析儀、流式分析儀產品的現狀,以及未來的技術發展有深刻的了解。

  回國之後,李為公博士加入了深圳邁瑞,期間主持並完成了科技部863計劃「新一代高性能五分類細胞分析系統」等多個國家級項目。2014年,李為公博士帶領邁瑞研發團隊推出了中國第一臺臨床型流式細胞儀,打破了國外公司在流式細胞分析領域的絕對壟斷。

  2016年,李為公博士創立了深圳唯公科技,繼續在流式細胞儀、螢光編碼微球等螢光免疫技術相關領域進行探索。經過幾年的發展,唯公科技已經組建起一支經驗豐富的研發和生產團隊,公司研發核心成員平均體外診斷產品開發經驗達15年,團隊核心成員曾主導及參與過多款體外診斷產品的研發,包括中國第一臺螢光五分類血細胞分析儀、中國第一臺血細胞推片染色機、中國第一臺臨床型流式細胞分析儀等,擁有強大的研發實力。

  自主研發螢光編碼微球技術,打破國外壟斷

  唯公科技致力於打造新型的高通量螢光檢測平臺技術,在研發、應用、轉化系統平臺上實現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將該系統廣泛地應用於生命科學、臨床醫學診斷和食品安全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領域。

  流式螢光技術以螢光編碼微球技術為核心,集流式細胞技術、雷射分析技術、共價交聯技術等多種技術為一體,唯公科技已實現了核心技術突破,具備研發流式螢光檢測平臺完整解決方案的能力。

  螢光編碼微球是流式螢光技術的一大技術核心。目前,雖然一些國內企業在流式細胞儀方面實現了突破,但具備自主研發螢光編碼微球技術能力的企業寥寥無幾。「準確來講,完整的流式螢光檢測平臺包括流式細胞檢測系統和基於螢光編碼微球技術的聯檢試劑。」李博士表示。

  螢光編碼微球技術通過在微球中摻入一種或多種不同濃度的螢光染料或量子點,使微球帶有不同的螢光強度。由於每種微球可以用於一種指標的檢測,因此同一反應體系內的許多不同編碼微球各自反應,互不幹擾,可實現多指標的聯合檢測。

  微球電鏡照片

  唯公科技已經研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磁性編碼微球,成為了全球少數幾家能夠提供磁編碼微球的供應商,填補了國內空白。公司的編碼微球可兼容主流的雙雷射2~6色流式細胞儀,支持至少30餘項聯檢試劑的開發,有助於降低臨床檢驗成本,提升檢測效率。

  目前,公司研發的基於磁性編碼微球的多細胞因子聯檢試劑盒等產品已經在2019年下半年獲得註冊證,開始上市銷售。

  在近期《柳葉刀》上武漢金銀潭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協和醫科大學、北京地壇醫院、武漢同濟醫院、武漢市中心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等專家共同撰寫的論文《2019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臨床特點》指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和SARS,MERS相似,在部分危重患者中也出現了「細胞因子風暴」。

  「細胞因子風暴」是指機體被感染後引起體內釋放了大量的促炎性細胞因子(如IL-6、TNF、IFN-γ等),來激活或者說號召更多的免疫細胞參與抵禦炎症,過多的免疫細胞及促炎細胞因子,會引起組織充血、水腫、發熱、損傷,最終引發多器官衰竭而死亡。因而監控細胞因子對於重症感染患者至關重要,多細胞因子的檢測可及時提醒臨床醫生採取針對性的治療。

  細胞因子試劑

  李博士表示:「隨著多細胞因子試劑上市銷售,國內外多家相關企業向公司表明了合作意向。」同時,唯公科技也完成了多個用於細胞免疫檢測的抗體試劑(包括所捐贈的淋巴T細胞檢測試劑)的註冊,公司自主研發的雙雷射2~6色流式細胞儀(流式螢光檢測平臺)、流式精子檢測試劑也即將完成國內的臨床註冊。

  開放合作,共同開拓國內流式螢光檢測市場

  目前,唯公科技已經成為流式螢光檢測領域的佼佼者,獲得了松禾資本、合創資本、分享投資等投資機構的青睞。2018年,公司被全國著名的創投機構評為最具投資價值企業300強(Venture 50新芽榜Top 300),在2019年獲得中國醫療器械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第三名。

  接下來,唯公科技將繼續專注流式螢光檢測平臺的開發,在近期完成全自動樣本製備平臺和全自動流式細胞分析儀的研發,首先終結多年來流式領域樣本手工前處理的現狀,進而完成全自動流式螢光檢測儀,以及更多的配套聯檢試劑等,豐富、完善流式螢光及流式細胞的產品布局。

  流式細胞分析儀(自動進樣機型)

  全自動流式細胞分析儀

  中國醫藥(600056,股吧)健康藍皮書顯示,預計2019年中國體外診斷市場規模達到約730億人民幣,年複合增長率約為18.7。其中,化學發光市場規模約為280億人民幣,年複合增長率約為28%。另外,傳統的流式細胞分析儀的市場規模為30億人民幣。「流式螢光檢測市場包括傳統的流式市場和部分化學發光市場,未來將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市場。」

  李為公博士表示:「流式螢光檢測技術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有很多工作需要開展,尤其是流式螢光檢測平臺的配套試劑種類多樣,憑自己的力量難以在短期內完成全部的用於免疫檢測的流式螢光聯檢試劑,公司將以一種開放的心態,願意為合作夥伴提供儀器和螢光編碼微球技術,合作研發配套試劑,共同開拓國內流式螢光檢測市場。」對該公司感興趣的朋友可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聯繫融資助手小云:DongMai_Investent

  文 | 焦豔麗

  微信 | LOVEISJYL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動脈網。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何一華 HN110)

相關焦點

  • 醫學前沿:不一樣的流式螢光檢測技術
    進入新世紀以來,一種全新的發光檢測方法——流式螢光法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流式螢光法在繼承化學發光法高靈敏度和精密度的同時,更開創性的具有多重指標聯檢特色及高通量、高速度等諸多優勢。流式螢光技術有望助推我國檢驗醫學事業進入新境界。什麼是流式螢光技術?
  • 流式細胞儀這麼火,國產流式江湖了解一下?
    「液相晶片」拓寬流式臨床應用前景除了流式細胞儀在細胞分析方面的應用,近幾年一種基於流式細胞術原理的「液相晶片」技術(又稱流式螢光技術)越來越被人關注。類似傳統的化學發光,科學家們以微球為載體,實現了基於雙抗體夾心法的蛋白檢測技術,形成了和現在普遍使用的化學發光並行的另一種檢測方法。
  • 指真生物:瞄準「黃金細分」免疫診斷4.0技術 發力前沿流式螢光
    徐兵曾主持並成功研發國際最頂端的血液細胞分析系統整體方案,是國內體外診斷產品中真正意義的高端產品。使得邁瑞醫療從低端血液分析產品真正的走向高端,並走向國際市場。作為國內為數不多布局流式螢光技術的體外診斷企業。指真生物曾在首輪融資獲得由弘暉資本、冪方資本投資。接下來,指真生物有望在未來實現多色螢光編碼磁珠完全自產,並開發更多類型和系列的血球儀、流式細胞儀、流式螢光產品以及配套試劑產品。
  • 流式「玩家」唯公科技獲數千萬A輪融資,領投方曾投資華大基因
    儀器信息網訊 最新消息,深圳唯公科技喜獲松禾資本領投、合創資本跟投的數千萬元A輪融資。本輪融資的落地,將快速推動唯公科技流式螢光免疫檢測平臺的研發和產品布局。2017年,唯公科技核心研發團隊組建完成,核心成員平均IVD產品開發經驗達15年,團隊核心成員曾主導及參與過的多款體外診斷產品,包括螢光五分類血細胞分析儀、血細胞推片染色機、臨床型流式細胞分析儀等,是國內一支實力超強的研發團隊。
  • 新三板體外診斷之曠博生物:流式細胞診斷領域的領跑者
    其他還有:指真生物、廣州競天PanaCyte、深圳唯公EasyCell等。根據已知採購儀器數量可以看出,2020年1季度流式細胞儀的主要需求多集中在醫院,疾控中心以及院校等單位,其中醫院採購46臺,佔比46.94%;疾控中心採購26臺,佔比為26.53%;大學/研究院採購24臺,佔比24.49%;衛健委、公司各採購1臺。
  • 臨床型流式細胞儀大盤點(2019版)
    (儀器信息網)11、唯公科技EasyCell(2019年)唯公科技EasyCell流式細胞儀常州必達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專注於中高端流式細胞儀及試劑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其自主研發的第一代產品BeamCyte系列流式細胞儀近期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取得二類醫療器械註冊證,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經過臨床驗證獲批上市、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流式細胞儀產品。
  • 血液學檢測診斷公司指真生物完成近億元A輪融資,旗下流式細胞儀已...
    近日,北京指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指真生物」)完成近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上海盛宇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盛宇投資」)領投,北京亦莊創新股權投資中心(有限合夥)(下稱「亦莊國投」)及前輪投資方弘暉資本跟投。
  • 中生醫療:流式細胞儀差異化需求日益明顯
    2019年,唯公科技研發的Easycell系列流式細胞儀也將獲證上市。此外,博奧生物、競天生物等國產廠商也於近年紛紛發布流式細胞儀產品。  目前國內流式細胞儀廠商已達20餘家,流式細胞儀技術不斷發展,儀器不斷小型化, 融合微流控、顯微成像技術,未來應用前景十分廣闊。流式細胞儀的發展已有數十年,為何各廠商近年紛紛選擇布局流式細胞儀市場?
  • 流式細胞儀主要技術指標
    1.流式細胞儀的分析速度:一般流式細胞儀每秒檢測10002.流式細胞儀的螢光檢測靈敏度:一般能測出單個細胞上<600個螢光分子,>兩個細胞間的螢光差>5%即可區分。3.前向角散射(FSC)光檢測靈敏度:前向角散射(FSC)反映被測細胞的大小
  • 螢光蛋白種類和螢光蛋白標記技術
    螢光蛋白的研究為生命科學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研究手段,目前在活體成像深度上仍有待進一步發展,需要不斷改良優化新的亮度高的單體近紅處/紅色螢光蛋白分子。新特性的螢光蛋白,如光轉換與光活化螢光蛋白、大strokes位移的螢光蛋白等的開發也將為光學成像技術帶來新的突破,有效地提高成像的時空解析度和靈敏度。
  • 鉛離子配位微乳液自組裝:無定形非共軛高分子微球結晶化增強螢光新策略
    因此,目前仍缺乏將非共軛聚芳醚製備成高螢光量子產率聚合物納米微球的有效技術手段。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劉孝波教授課題組賈坤副教授設計合成了新型兩親剛柔聚芳醚腈嵌段共聚物,並通過與小尺寸油溶性量子點QD、磁性納米粒子共組裝一步製備了具有Ag+檢測和雙模態生物成像功能的納米微球探針,相關工作發表於Sensors and Actuators
  • 淺談流式細胞儀十大發展趨勢
    實際上,用「顆粒」而不僅僅是「細胞」來定義流式細胞儀的檢測對象,顯然更有代表意義。  因為流式細胞儀可以將「顆粒」視同為「細胞」來進行檢測,在特製的微球上包被抗原,抗體或核酸探針,以微球為載體來檢測各種可溶性蛋白、細胞因子、自身抗體、特定的核酸序列等,從而使流式細胞儀的檢測對象擴展到分子範圍。
  • 流式原理1.0-分析
    流式細胞儀(Flow cytometer ):直觀地描述流式細胞儀就是一臺高速自動化的螢光顯微鏡,核心的螢光染色、光學組成都是相通的,只是把載物臺換成了流動的狀態
  • 55家新型冠狀病毒檢測原料廠家匯總——分子診斷篇
    聯繫人:陽豔 7、廣州英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英贊生物位於廣州市黃埔區中新知識城,公司依託國際戰略合作機構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的強大技術平臺,以蛋白技術為核心,專注於酶製劑的研發和 生產,產品涵蓋體外診斷、食品安全檢測、高通量測序和生命科學研究等領域。
  • 螢光?血糖?FRET技術新進展了解一下
    此外,血液的成分很複雜,現有的檢測方法很容易就受到除血糖外其他成分的幹擾。比如,血氧含量、血液酸鹼值及服用藥物等多種因素的變化,都會影響到檢測的結果。所以,近年來,科學家們把目光投向了「非酶」的血糖檢測方法。而其中一個方向,就是用螢光探針製備出新型血糖傳感器。
  • 高內涵篩選系統、螢光顯微鏡和流式細胞儀
    高內涵篩選系統(HCS)與酶標儀、流式細胞儀和螢光顯微鏡從功能上分析HCS可以完成酶標儀、流式細胞儀和螢光顯微鏡的大部分功能,但是HCS的功能不僅僅局限與此。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高內涵篩選系統的全面功能。
  • 流式細胞儀原理及應用
    流式細胞儀通過雷射照射液流內細胞後的散射光信號和螢光信號反應細胞的物理化學特徵,如細胞的大小,顆粒度和抗原分子的表達情況等[2]。流式細胞儀的出現和流式細胞術的發展是多學科共同發展的結晶,其中涉及細胞與分子生物學和生物技術,單克隆抗體技術,雷射技術,螢光化學,光電子物理,流體力學,計算機技術等。
  • 武漢科技大學在國際TOP期刊上發表一系列論文!
    李誠予副教授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通訊作者是武漢大學唐宏武教授和南開大學龐代文教授,武漢科技大學是論文第一單位。808 nm光碟機動與DNA四面體保護的納米機器人構建原理圖將光鑷技術(該技術在2018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與基於上轉換發光的發光共振能量轉移(LRET)相結合,構建了一種新穎的微球螢光比率成像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