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科技大學在國際TOP期刊上發表一系列論文!

2020-12-06 科教頭條

近期,武漢科技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李誠予副教授與武漢大學唐宏武教授、南開大學龐代文教授合作,在分析化學領域國際TOP期刊上發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論文。

MicroRNAs(miRNAs)是一類內源基因編碼的單鏈RNA 分子,其長度約為22個核苷酸序列。由於miRNAs 與腫瘤細胞的生長、代謝等過程有著密切的關係,如今已被認為是新一代的腫瘤標誌物。miRNAs具有易降解、高度同源性、低表達等固有的特徵,利用反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印記雜交等這些傳統的核酸檢測方法,在低含量樣品中對這種小分子進行準確的定量分析仍存在一定的挑戰。基於此,李誠予副教授開展了如下研究工作:

針對現有螢光生物傳感器在miRNA細胞內分析存在的「觸發」不可控,穩定性較差等瓶頸,李誠予副教授構建了一種基於808 nm近紅外光碟機動與DNA四面體保護的納米機器人。該傳感器不僅可在808 nm近紅外光下激發的上轉換發光(紫外發射)進行「人為」可控激活,而且藉助DNA四面體強大的「酶抵抗」能力,可實現對乳腺癌細胞內miRNA-21序列的精準分析。研究成果「Integrating 808 nm Light-Excited 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 Powering with DNA Tetrahedron Protection: An Exceptionally Precise and Stable Nanomachine for Intracelluar MicroRNA Tracing」在傳感器領域國際權威期刊《ACS Sensors》(SCI一區,影響因子:6.944)上發表。李誠予副教授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通訊作者是武漢大學唐宏武教授和南開大學龐代文教授,武漢科技大學是論文第一單位。

808 nm光碟機動與DNA四面體保護的納米機器人構建原理圖

將光鑷技術(該技術在2018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與基於上轉換發光的發光共振能量轉移(LRET)相結合,構建了一種新穎的微球螢光比率成像分析方法。該方法對miRNA-21序列的檢測靈敏度可達114 fM,並能準確定量分析低至100個乳腺癌細胞內的待測物含量。研究成果「Using optical tweezers to construct an upconversion luminescent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analytical platform」在期刊《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SCI一區,影響因子:6.393)上發表。李誠予副教授是該論文第一作者,通訊作者是武漢大學唐宏武教授,武漢科技大學是論文第二單位。

光鑷與LRET相結合的微球螢光檢測原理圖

為提高上轉換納米顆粒作為能量供體的LRET效率,李誠予副教授在後續工作中提出了一種「發光限域型」上轉換發光概念,即將發光稀土離子局限分布於一個3 nm的空間範圍內來有效拉近其與能量受體的空間距離。將上述「三明治」結構的納米顆粒組裝於聚苯乙烯微球表面,並結合光鑷技術與分子信標傳感模型,建立了另一種新穎的單顆粒微球螢光成像分析手段。該方法對miRNA-21序列的檢測靈敏度被提升至762 aM,並能準確定量分析低至30個乳腺癌細胞內的待測物含量。同時,該方法對臨床乳腺癌患者血清內的游離microRNA-21序列具有很好的響應能力。研究成果「Breaking Through Bead-Supported Assay: Integration of Optical Tweezers Assisted Fluorescence Imaging and Luminescence Confined 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 Triggered Luminescent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LRET)」在分析化學領域國際權威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自然指數期刊,SCI一區,影響因子:6.35)上發表。李誠予副教授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通訊作者是武漢大學唐宏武教授,武漢科技大學是論文第二單位。

光鑷與發光限域型上轉換納米顆粒相結合的微球螢光檢測原理圖

為進一步提高檢測性能,李誠予副教授繼續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引入基於DNA Walkers的信號放大策略,成功實現了對miRNA-21序列的超高靈敏分析。該工作在發光限域型上轉換納米顆粒表面利用Nicking exonucleas作為引發器,實現了一種三維DNA Walkers,並結合光鑷技術,使得檢測靈敏度提升至69 aM。該方法不僅可在單細胞水平上準確定量待測物含量,而且對臨床乳腺癌患者血清內的游離microRNA-21序列具有很好的檢測能力。研究成果「Incorporating Luminescence-Concentrating 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 and DNA Walkers into Optical Tweezers Assisted Imaging: A Highly Stable and Ultrasensitive Bead Supported Assay」在化學領域國際權威期刊《Chemical Communications》(自然指數期刊,SCI一區,影響因子:6.164)上發表。李誠予副教授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通訊作者是武漢大學唐宏武教授和南開大學龐代文教授,武漢科技大學是論文第二單位。

光鑷、發光限域型上轉換納米顆粒、DNA Walkers相結合的微球螢光檢測原理圖

來源:武漢科技大學 武科大新聞網 排版:陳泓霖 作者:醫學院 出品:黨委宣傳部

相關焦點

  • 武漢科技大學柴利教授團隊發表的論文被國際頂級期刊收錄
    武科大柴利教授帶領團隊發表的論文被國際頂級期刊收錄成為武科大在該期刊發表的第一篇科技論文 近日,人工智慧領域的國際頂級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錄用發表了武科大信息學院柴利教授團隊撰寫的論文
  • 武漢科技大學一科研團隊在Top期刊發表多篇論文!
    近期,我校「超分子材料與分子納米器件團隊」梁峰教授課題組以合成化學作為基礎和核心,積極拓展與相關學科和領域的交叉融合,在新材料精準化製備和應用研究方向取得進展,發表了多篇高水平研究論文。  利用金納米顆粒的可塑性,梁峰教授課題組可控制備了低鈀含量的星狀金鈀雙金屬納米顆粒。
  • 江蘇科技大學陳立莊教授團隊在國際著名頂級期刊JACS上發表論文!
    近日,江蘇科技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陳立莊教授作為第一作者,以我校作為第一作者單位,與南昌大學有序物質科學研究中心湯淵源教授、廖偉強教授合作完成的論文「Precise Molecular Design Toward Organic- Inorganic Zinc Chloride
  • 河南科技大學王林教授團隊研究成果連續在國際TOP期刊上發表!
    近日,河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王林教授團隊在低品位能源在建築冷熱源設備中梯級利用的研究取得新進展,3篇研究論文《Proposal and parametric study of solar absorption/dual compression hybrid refrigeration system
  • 深圳大學碩士研究生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論文
    近日,深圳大學範滇元院士、張晗教授團隊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中科院JCR 1區,TOP期刊,IF=15.6)上發表了題目為「2D Black Phosphorus–Base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的綜述論文(DOI: 10.1002/adfm.201808306
  • 湖南2名本科生在一區top期刊發表論文,被業內頂尖期刊接連引用!
    近日,湘潭大學化學學院本科生王峻康和張佳琪以並列第一作者在農林科學一區top期刊《食品化學》發表論文,標題為《花青素降低了二氧化鈦納米顆粒內吞進入3D Caco-2腸道細胞模型》(Anthocyanins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在國際頂級期刊《科學》上發表論文!
    7月10日,世界著名期刊《科學》(Science),刊發學術論文《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我校材料與化學學院吳豔副教授為第一作者,朱斌教授和宋懷兵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這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在能源領域取得的又一重要原創性研究成果。
  • 科學網—科技論文作者如何選擇發表論文的國際英文期刊
    在單個學科內,學術期刊的數量與學科的熱門程度及研究深度有很大的關聯。在同一學科中,經常會有幾本期刊同時存在,以不同的刊名(Journal Title)、版本(Format)及出版形式(Style)出現,供作者和讀者選擇。這種現象在國際英文科技期刊出版中很普遍,也是與中國學術期刊出版差別最明顯的地方。
  • 陝西科技大學教授團隊在化工領域國際頂級期刊發表論文!
    陝西科技大學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王學川教授團隊近日在化工領域國際頂級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發表題為"A novel bio-inspired multi-functional collagen aggregate based
  • 江蘇科技大學楊潔副教授在國際頂級期刊Angew. Chem.發表論文!
    近日,江蘇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楊潔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Jan-E. Bckvall/李漫波教授為通訊作者的科研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Angew. Chem. Int. Ed.》(影響因子12.959,Q1區TOP期刊)發表高水平論文《Amino-Supported Solid Palladium Catalyst for Chemo- and Stereoselective Domino Reactions.》,報導了在氨基化的多孔矽(MCF)負載的納米鈀催化劑Pd-AmP-MCF工作中取得的重大進展。該工作得到了楊潔副教授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的支持。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研究成果在五大TOP期刊發表!
    TOP期刊。題目為《用於環境監測與修復的磁性金屬-有機骨架複合材料》(Magnetic metal-organic framework composites fo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remediation)的綜述論文發表在化學領域權威期刊Coordination Chemistry
  • 西南大學食品科學學院陶曉奇副教授課題組在國際Top期刊發表高水平...
    近日,國際Top頂級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最新刊登了我院陶曉奇副教授課題組發表的題為「Conjugation of antibodies and aptamers on nanozymes for developing biosensors」論文。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上,論文第一作者為馮海濤博士,寶雞文理學院是第一通訊單位,寶雞文理學院AIE中心名譽主任、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為論文通訊作者,這也是寶雞文理學院第一次以第一單位在高水平Nature子刊上發表學術論文。
  • 劉愛驊教授等在國際頂級期刊《Chemical Reviews》發表的論文獲獎
    新聞網訊 近日,我校生命科學學院劉愛驊教授及其合作者於國際頂級綜述性期刊《Chemical Reviews》發表的論文在首屆《你最喜歡的綜述競賽》中榮獲第二名。美國化學會《Chemical Reviews》總編Sharon Hammes-Schiffer教授發表的年度社論(Chem.
  • 僅2020年上半年,西南大學這個課題組已在top期刊發表6篇學術論文!
    近日,西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何林教授課題組以&34;為題的論文在線發表在昆蟲學top期刊Insec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博士馮楷陽為論文第一作者,何林教授為通訊作者。
  • 河海大學本科生在國際材料學頂級SCI期刊上發表論文
    未來網高校頻道10月14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宋亞瓊)近日,河海大學水文院本科生王子銘、莫然、李承龍、林雨竹在該校青年教師徐興濤博士指導下,在國際材料學頂級SCI期刊《Materials Horizons》上發表題為「Nanoarchitectured metal–organic
  • 長江大學教師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上發表論文!
    5月29日《Science》第368卷(6489期),長江大學農學院青年教師劉梅柯博士與義大利羅馬大學Audisio教授等國際學者合作,在eLetters欄目在線發表論文:Are freshwater species really bucking the trend of global insect
  • 武漢科技大學一論文入選「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
    近日一則好消息來嘍武科大一篇論文入選「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快來科科一起來看看是哪篇厲害的論文吧2020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發布會於2020年12月29日舉行。會上發布了《中國卓越論文統計報告》,評選出2019年度「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我校先進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霍開富教授領導的「先進儲能材料與動力電池團隊」的一篇論文入選。該論文的通訊作者為霍開富教授,博士生安威力和高標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付繼江教授、博士生項奔和梅士雄為共同作者。
  • 東林教師在國際Top期刊發表綜述文章
    東林教師在國際Top期刊發表綜述文章 2018-03-22 17: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快訊: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在《科學》發表論文!
    9月11日,國際著名期刊《科學》(Science)以First Release的形式刊發了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周軍教授團隊最新研究進展「Thermosensitive-crystallization boosted liquid thermocells for low-grade heat har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