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玄參,別名浙玄參、元參、黑參等。為玄參科玄參屬植物。以根入藥,中藥名玄參。根含L-天冬醯胺、生物鹼、留醇、糖類、脂肪油等,有環烯醚鑽甙反應,藥材加工後內部變成烏黑色。性微寒,味甘、苦、鹹,具滋陰降火、涼血解毒之功效,主治熱病傷陰、舌絳煩渴、溫毒發斑、津傷便秘、骨蒸勞熱、咽喉腫痛、白喉、目赤腫痛、瘰癧、癰腫瘡毒等症。玄參主產於浙江省東陽、磐安、仙居、桐鄉、縉雲等縣(市),故有「浙玄參」之稱。此外,四川、陝西、貴州、江蘇、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河南等省均有栽培。
(一)選地與整地
玄參在平原、丘陵以及低山坡地均可栽培。宜選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腐殖土或砂質壤土。一般應隔3~4年輪作1次,前茬作物以禾穀類為好。地選好後,必須深翻土地,深達25~ 30cm。結合整地,每畝施入堆肥或廄肥3000 ~ 4000kg 作基肥,再加入過磷酸鈣30kg、豆餅50kg。杷細整平作畦,畦寬2~ 3m,畦高20cm,溝寬40cm左右,四周開好排水溝。
(二)繁殖方法
玄參繁殖方法有子芽(蘆頭上著生的芽)繁殖、種子繁殖以及分株、扦插繁殖等,生產.上多採用子芽繁殖,其他方法一般不採用。現介紹子芽繁殖。玄參栽種一般於11月中、下旬至翌年3月上、中旬進行,即在11月採挖玄參時,選擇無病、色白、粗如拇指、長約3cm的子芽頭,從蘆頭上掰下作種用,凡紫紅色芽、青色芽、細芽及帶病的芽均不宜作種用。芽頭選好後,若隨挖隨栽,用多菌靈500倍液,或者用退菌特1000倍液浸種3~6小時後栽種。通過消毒後的芽頭的出芽率可達98%,而且苗旺。栽種時,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30 ~ 40cm,株距25 ~ 30cm挖穴,穴深10cm左右,每穴栽芽頭1個,芽頭向上,裁後隨即施入一撮土雜肥或拌有糞水的細土,再覆土與畦面平齊,稍壓緊後澆水,畦面可蓋草保溫保溼,約1個月左右出苗。每畝用種量約50kg。
(三)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幼苗出土後須及時進行中耕除草,中耕不宜過深,以免傷根。從4月至6月須中耕除草3~4次。6月中旬以後植株封行,雜草不易生長,可停止中耕除草。
2.追肥玄參喜肥,除施足底肥外,還應結合中耕追肥。一般追肥3次,第一次每畝施入腐熟人畜糞水1500kg;第二次2000kg;第三次(7 月上、中旬)每畝追施過磷酸鈣30kg及腐熟廄肥或堆肥1000kg,於株旁開溝或挖穴施入,施後蓋土,必要時澆水,以促進塊根膨大。
3.培土培土是玄參田間管理中-項重要措施。在第三次中耕、追肥後,可將溝內的泥土鏟起壅於植株周圍。培土的好處在於:一是使白色芽增多,芽瓣閉緊,青芽、紅芽、花芽減少,以提高子芽質量;二可固定植株,防止倒伏;三是利於保肥、保水,防止乾旱。
4.灌溉排水玄參較耐乾旱,一般不需澆水。但剛出苗時,如遇乾旱,應適當澆水,以增強其抗旱能力。雨季溝內積水會使塊根腐爛,應及時疏溝排水。
5.摘除花葶當玄參抽芽開花時,應及時將花葶剪除,使養分集中於地下塊根生長,有利增產。據報導,摘除花葶後,可增產20%以上。
(四)病蟲害及其防治
1.病害
(1)白絹病又名「白糖爛」。為害根部。4月下旬開始發病,7~8月為害嚴重。發病初期地上部分無明顯症狀,當高溫高溼時,根部內的菌絲穿出土表,在病株周圍的土表生長,在菌絲層中形成乳白色、米黃色、茶褐色、似油菜籽狀的菌核。被害根部腐爛,植株枯死。防治方法:①與禾本科作物輪作,輪作期在5年以上,若水旱輪作防病效果更佳。②拔除病株,在病穴內用石灰水消毒;發病初期用50%退菌特500倍液加5%和0.02%尿素澆灌植株;亦可用50%多菌靈800倍液澆灌病株及周圍的植株。③在翻地時每畝施入30%菲醌1.5kg,或石灰50kg,進行土壤消毒。④選用無病芽頭作種栽,再用50%託布津1000倍液浸泡5~ 10分鐘,晾乾後下種。⑤加強田間管理,注意排水和通風透光。多雨地區應採用高畦種植。
(2)葉斑病4月中旬開始發病,5~6月較重,7月後因氣溫升高病情逐漸減輕。發病初期葉面出現紫褐色小點,以後逐漸擴大成不規則圓形,邊緣有寬環,後成棕褐色病斑,其上散生多數黃褐色或黑色小點(即分生孢子器),病斑亦可癒合擴大,最後乾裂脫落,形成穿孔。防治方法:①發病初期用1:1:100波爾多液,或65%代森鋅400~ 500倍液噴酒,每隔7~10天1次,連續3~4次。②玄參收穫後,收集殘株落葉集中燒毀,減少越冬病原菌。③加強田間管理,實行輪作,並增施磷、鉀肥,使植株生長健壯,增強抗病能力。
(3)枯斑病又名鐵焦葉、葉枯病。4月中旬發病,6~8月病情嚴重,10 月中止。發病時,先在植株下部近地面的葉片出現白色小斑點,中間略凹陷,以後病斑逐漸擴大,呈多角形、圓形或不規則形,隨後在病斑上散生許多黑色小點(即病菌分生孢子器),逐漸蔓延至全株葉片,最後使葉片捲縮、乾枯而死。防治方法同葉斑病。
2.蟲害
(1)棉紅蜘蛛該蟲一年發生10~20代。6月開始發生為害,7~8月高溫乾旱時為害嚴重。植株下部葉片首先受害,逐漸向上蔓延,被害後葉片出現黃白小斑點,後變紅紫色焦斑,最後葉片變褐色乾枯脫落。防治方法:噴灑40%樂果乳劑1500倍液或20%三氯殺蟎碸600~ 800倍液,每隔5~7天1次,連續2~3次。
(2)蝸牛3月下旬開始為害,4~5月為害嚴重。蝸牛舐食玄參嫩葉,造成空洞,並能咬斷嫩莖。防治方法:①清晨進行人工捕殺。②噴灑1%石灰水或撒施茶子餅粉,每畝8~ 10kgo③5月份為蝸牛產卵盛期,此時應及時中耕除草,消滅卵粒。
四、採收加工
1.採收玄參栽種後於當年11月,當地上莖葉枯萎時採挖。採收過遲因根萌芽而空虛,影響藥材質量。採收時,先將地上部分割去,然後挖松根際周圍泥土,小心挖起塊根,切下根莖,去掉泥土,運回加工。
2.加工玄參根採收後攤放在曬場 上曝曬4~5天,經常翻動,使根部受熱均勻。夜晚收進室內或用物蓋好,次日再曬。當曬至半乾時,剪去蘆頭和鬚根,堆積4~5天,使其「發汗」,然後再曬,如此反覆堆積晾曬,約經40~ 50天即可達到八成幹。若此時根內部肉質部分仍有白色,需繼續堆曬,直至黑色。若遇陰雨天,也可用火烘乾。開始火力不宜過猛,溫度控制在60℃左右。在烘烤時應經常翻動,使其受熱均勻。烘至半乾時,取出堆積「發汗」2-3天,上面用草簾蓋嚴,使塊根內部變黑,再用小火烘至全乾,即成商品。一般畝產150~ 200kg,高的可達250kg以上。折幹率為20%。質量以條粗壯、皮細、質堅實、外表灰色、斷面色黑者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