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苓又稱野豬苓、雞屎苓。豬苓屬多孔菌科植物,以菌核入藥。豬苓有利水、滲溼等作用。早在《莊子》一書中就記載有豬苓,名為「家零」。《神農本草經》將豬苓列為中品。豬苓藥用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近年來科學家發現,豬苓對B型肝炎有-定療效。自古以來,人們都是依靠採挖野生豬苓以供藥用,但現在自然資源日漸稀少,供求矛盾日趨突出。20世紀80年代,山西、陝西等省野生變家種技術相繼獲得成功,從此結束了千百年來豬苓單純依靠野生供藥用的歷史。
豬苓的菌核生於地下,為不規則塊狀、半木質化,表面凹凸不平,棕黑色或黑褐色,有皺縮紋或瘤狀凸起;切面為白色或淡黃色菌絲體。新鮮的菌核較柔軟,幹後堅而不實,輕如軟木,用手按時有彈性。子實體從接近地表或微凸出地表的菌核頂端生出,常多數合生。菌柄直立,有多層樹狀分枝,每枝頂端有一傘狀或漏鬥狀肉質菌蓋,直徑1.5釐米左右,俗稱「千層蘑菇」「豬苓花"。菌蓋呈圓形,少有單耳狀,邊緣薄而銳,常內卷,菌肉薄,呈白色。孢子呈橢圓形,成熟時由菌蓋下面孔中彈出。
1.菌種
豬苓的菌核依其生長年限及成熟度,分為老苓、黑苓、灰苓、白苓四種。老苓、黑苓、灰苓均為商品苓,一般作為中藥材進行加工利用,或直接作為中藥入藥。一般無性種植時,多用灰苓作苓種,有時也可用黑苓作苓種。白苓系新生的嫩苓,生活能力極差,-般不宜做苓種。有性種植即使用豬苓菌種進行種植,詳見後述。種植豬苓必不可少的材料是蜜環菌,-般可使用蜜環菌種直接伴栽,也可先培育菌材,然後播種豬苓。
2.豬苓無性種植
豬苓無性種植是指苓種不經過有性育種(繁種)階段,而使用豬苓菌核(即苓塊組織)直接播種的種植方式。生產上一般使用灰苓做苓種進行種植,基本程序及操作規程如下:
(1)種植季節:除土壤冰凍無法下種外,其餘季節均可實施種植,尤以每年11月至來年5月為最佳種植季節。
(2)種植場所:半陰半陽的山坡上、樹林下、苗圃林蔭下、葡萄架下、果樹下、普通閒置平房、防空洞、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廢山洞、閒置養雞棚、廢舊磚瓦窯等處均可作為種植場所,但要求種植場所內在汛期不得長期積水。
(3)土質要求:室外種植時,最好選腐殖土層較厚或偏沙性土質,該類土質養分充足、通透性好、利於排水,但底部應為偏黏性的土質,黏性土質有利於保水、保肥,防止水.肥流失。室內種植時應予調配沙、土,腐殖土可直接使用,也可按土、沙7:3比例混勻後使用;腐殖土資源缺乏地區,可使用菜園土(或蔬菜大棚土)與河沙按6:4比例混合使用。注意覆土材料應使用藥物處理後再予使用。
(4)苓種選擇:使用灰苓或黑苓均可。一般可選100克以下的豬苓菌核,但生產中往往難以滿足要求,故可將大塊菌核從其離層處掰開,或者從其延伸生長的細部掰開,使用均勻的50-80克苓種。應注意豬苓菌核需自身無病、無蟲、色澤正常、無碰痕傷斑等。每平方米種植面積準備豬苓菌核667千克左右。
(5)菌材培育:蜜環菌是供豬苓生長的營養來源,在豬苓種植前要先培育帶有蜜環菌的菌枝、菌棒。菌枝選取直徑1~2釐米的枝條,截成6~10釐米的小段;菌棒選取6-12釐米闊葉樹枝幹鋸成40-80釐米的木段,然後用蜜環菌進行培養。
(6)樹葉準備:凡是闊葉樹種如楊、慄、桐等樹的樹葉均可,用量按種植面覆蓋10釐米厚的數量準備,-般可用千樹葉堆集後噴水,使之充分溼潤、軟化為宜。
(7)種植溝(窖、畦)修建:
(1)室內種植:可使用空心磚或紅磚砌成高40-50釐米、寬100釐米左右、長度不限的種植溝。底層墊沙土(見土質要求)30釐米厚;畦內噴灑800倍多菌靈(粉劑)進行殺菌處理,2-3 天后即可用於種植。
(2)室外種植:可選20-50度的土山坡,挖深30-50釐米,長、寬各1米左右的種植坑,並將坑底挖松20釐米左右。注意要點:--是要有適當遮陰度,最適遮陰度為60%-80%,這樣可以避免土層直曬後水分大量流失,使熱量傳導至坑內,影響豬苓及蜜環菌的生長或生存;二是坑深以斜坡下部的深度為準。(8)種植操作:
(1)使用蜜環菌菌材種植:在種植溝(窖、畦)底放一層間隔7~15釐米的菌材。有條件者可先鋪一層2-5釐米厚的樹葉,然後放菌材,填充沙土,與菌材持平,採取大約平均分布的辦法,在蜜環菌菌索較多處播苓種,一般每層每平方米可播10個左右苓種,苓種之間的距離應基本差不多。播上苓種後在上面撒鋪一層已經 預溼的樹葉,約2~5釐米厚度即可;然後再放一層菌材,填沙土至與菌材持平後,再播入10個左右苓種,要求同上。撒鋪--層樹葉後,填沙土15-20 釐米厚,稍拍實。山坡上種植時,應使種植溝地表稍有凹陷,以便儘量接收雨水,並同時使周邊植被茂盛,既能保持水土不流失,又能為種植溝遮陰。在林地、果園等平地,則應根據土質、地形及季節等合理確定其凹凸,比如土質偏沙性時適當使地:表凹陷,土質偏黏時則應適當凸起(以免積水)。汛期一般應使 地表稍有凸起,也是為了避免積水。在室內種植時則不必有此顧慮,直接覆平,正常管理即可。
(2)使用蜜環菌種種植:如果來不及培育菌材,或運輸不方便等,可使用蜜環菌種加段木直接進行種植。方法如下:用段木(樹枝段)替代菌材,並在段木上適當「砍花」或打孔,以使蜜環菌能儘早地對段木形成侵染,早日長出菌索並與苓種結合。注意要點:一是蜜環菌種繁殖(繼代培養)代數要少、菌齡應適當,老化、退化的菌種一律淘汰;二是菌種播入時應塞進段木的砍口或鑽孔內,儘量結合緊密;三是段木砍口只破壞其皮層即可,不必深入木質部,同時砍口應斜向砍取,使皮層外翹,以便塞入菌種。
3.豬苓有性種植
所謂有性種植,就是採用生物技術如孢子分離、組織分離等手段,分離出豬苓的非組織塊莖菌種,該菌種保持其菌絲體形態和特徵,將其與蜜環菌結合後生長出豬苓菌核及塊莖組織。現將豬苓有性種植技術介紹如下:
(1)菌種製作:
(1)組織分離:即業內所說的菌核分離或塊莖分離。基本方法為:首先,製作接種用培養基。在PDA培養基中加入麥芽糖15克、蛋白質5克、磷酸二氫鉀3克、硫酸鎂2克、食母生4片、維生素B2片,常規操作。其次,選取剛剛挖出1-2天、無病蟲害附著、健壯、飽滿、新鮮.的灰苓,使用清水衝洗後,於無菌水中浸洗5分鐘,使用0.3%新潔爾靈衝洗表面,進入無菌操作階段後,用0.2%升汞溶液擦洗表面,待用。最後,用灼燒滅菌後的手術刀將豬苓菌核表皮組織削去一層,每削1次更換1隻刀片。將內核組織切成3~5毫米厚的片,再縱向切成2毫米寬、
3-5毫米長的條。預先配製0.2%金黴素溶液,將豬零種條從中蘸一下取出,隨即用接種針、鏟接人培養基試管或平皿中。注意整個操作過程應符合無菌要求。接入試管的菌核組織,在25C條件下經約3~5天,即可萌發出新生菌絲,再過3-5天,新生菌絲即可深入基質內,培養基外的氣生菌絲15天左右即可變為褐色,開始老化,正常生產應在氣生菌絲為白色,並有部分基內菌絲時,開始轉接二級種,或者在氣生菌絲佔據斜面2/3左右時進行低溫保存,待轉接。
(2)孢子分離;即利用豬苓子實體所產生的孢子作為種源,既可先培養純菌絲,亦可直接將孢子進行播種。基本方法有三種:第一種是習慣做法,將豬苓所產生的子實體成熟後晾乾,打碎成粉,該粉中即有大量豬苓孢子存在,種植時將其作為種源播種即可;第二種是將豬苓子實體鮮品直接打碎後播入;第三種是採用孢子分離技術獲得豬苓純菌絲,按一、二、三級的菌種製作程序進行常規生產,最後使用二級或三級菌種做種源,與蜜環菌進行同播即可。
(2)種植方式:程序及操作基本同無性種植,只是豬苓種源有所不同。一般可按每平方米種植面積兩瓶的用量使用。
(3)注意要點:第一,取得豬苓子實體後,應使用無菌水進行衝洗,以防表面帶有雜菌或活蟲及蟲卵等;第二,在進行打碎之前使用升汞溶液衝洗1次,晾乾後再打碎處理;第三,獲取孢子進行純菌絲培養時,應密切觀察,在25℃條件下每天至少檢查1次,以防某些病菌被其菌絲掩蓋;第四,提前做好計劃,周密安排時間,以防菌種老化;第五,有性種植時,要求將段木鑽孔後,將豬答菌種塞人孔中,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其活力。
4.管理措施
(1)溫度管理:豬苓與蜜環菌形成的寄生與反寄生關係或稱共生關係,基本上確定了它們具有習性相仿的特點。一般情況下,當溫度達到12℃以上時,二者開始萌發,達到14℃時豬苓即開始膨脹長大,蜜環菌才能夠進入正常生長代謝階段;此後隨著溫度的提高,如達到26℃以上,二者的生長均受到抑制,達到30℃時,即進入高溫休眠。根據該特性,可以進行合理地調控,比如適量澆水降溫、遮陰降溫等。實踐表明,遮陰降溫是對豬苓生長有著極好的促進作用的,所以,在野外選擇種植地點時最好選擇有樹蔭的地方。
(2)水分管理:苓種或菌種等在運輸操作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某些外力的撞擊、揉搓等,導致苓種或菌種帶傷播種。正常條件下,傷口癒合需要5天左右,因此,播種後不要及時用水,約1周後方可澆透水。此後,根據土質狀況及氣候狀況,每7~10天澆1次水,使沙土溼潤。注意春、夏之交季節如有乾熱風、大早天氣等,則應加大澆水頻率,並需每月至少灌透水1次,否則將因過度乾燥使蜜環菌菌索生長緩慢、活力降低或死亡。
(3)保護管理:
(1)遮陰管理。遮陰的主要作用,一是降溫,二是防止水分過量蒸發流失。如在室內種植,不存在遮陰問題。但在山坡、果園及平地種植時,則必須採取遮陰措施。主要方法:依靠原有樹木的遮陰、種植長蔓型植物搭架遮陰。搭架後利用秸稈、雜草遮陰,或直接在種植溝上覆蓋秸稈,柴草等。
(2)蓄水、排水。野外尤其在山坡種植豬苓時(春季乾旱時),應將種植坑(溝)下遊方向稍加圍高,以利保存和利用水分;但當汛期雨水頻繁且雨量較大時,則應將種植坑稍加屯高,以免存水。
(3)豬苓生長過程是菌核的膨大過程,需要相應的土壤通氣性,因此,應防止人畜踐踏,尤其防止大牲畜的踐踏。
(4)通風管理:該項管理主要針對地下室,防空洞之類場所,該類場所的最大不足之處是通氣性差、溼度高且穩定。因此,應予定期通風,尤其夏季高溫、高溼季節,通風換氣不僅可排除種植區域中的二氧化碳等廢氣,而且還可順便降低種植區域的溼度,從而為豬苓生長創造一個良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