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這裡是靚仔講知識,關注我,每天都會用心給大家分享未知事件,感謝您的收看!
史上最著名的物理學公式之一 E= mc揭示了一個物體所含的能量與它自身的質量之間的本質聯繫,如果說愛因斯坦和相對論是享有盛譽的話,這一公式貢獻了一半的能量。
名利歸名利,一些朋友仔細考慮這個公式後有了這樣的疑問:
質能方程揭示了能量和質量的關係,那麼為什麼光速的方程式中的係數一定是光速的平方?我們知道光速是一個常數,但是為什麼我們要用平方而不是立方呢?
事實上,這種懷疑沒有任何價值,甚至可以說是毫無用處的,為什麼要這樣說?如果你使用幾何單位制,那麼質量能量方程就直接變成了 E= m,光速 c就不會出現任何影子,因為在幾何單位制中,光速 c的值是1,利用這個單位制,質量能量方程的意義就更清晰了。
也許有一些朋友又要反駁了,你把單位制轉換成幾何單位制,從國際單位制轉換成幾何單位制,雖然樣子變了,但少了的光速卻變成了另一種形式,現在我想知道,為什麼質能方程會出現光速,為什麼在國際單位制中出現光速平方?
既然這樣,那麼只能用狹義相對論來解釋,因為質能方程本身就是狹義相對論的一個推論,而光速這個物理量在狹義相對論中有著特殊的位置,因為它的兩個基礎之一是光速不變原理。所以說,如果要說清楚的話,那就等於說狹義相對論是從零開始推導出來的,但是在科普文章中,這顯然是不合適的,所以我們首先要找一個大家公認的認知基礎,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推導出來,既不失嚴謹,也不顯得太繁雜。
那什麼是這種共同的認知基礎呢?是的,就是狹義相對論的增值效應,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物體移動得越快,它的質量就變得越大(當然,這種說法純粹是為了科普,不過我們也不必糾結,大概意思是對的)。
首先認識到質增效應該是存在的,並且是合理的,然後在此基礎上推導出運動物體從靜止開始,利用動能是力與位移的乘積這一點,具體過程如下圖所示:在這裡,我們注意到,在狹義相對論中,力的定義仍然是動量與時間的導數,但是這裡的動量與牛頓力學中的不同之處在於,質量不再是一種定量,而是一種變量(即質增效應的表現),注意到這一點後,接下來的是常規的數學推導,最後得出一個公式:物體動能= mc-m0c,其中m0表示物體靜止時的質量, m表示運動時的質量。
為了得出這個結論,我們首先要找出物體的動能公式,它在牛頓力學中是1/2 mv,在狹義相對論中是完全不同的,儘管在低速條件下,它仍然可以退化成牛頓力學的形式;此外,愛因斯坦還假定,在物體運動時,物體的總能量,m0c稱為靜止能量,這就是質能方程。
顯然,愛因斯坦最初並沒有採用這種方法來推導質能方程,而是利用一個發光體在不同慣性系中的表現來得出結論,下圖是當年愛因斯坦提出質能方程的論文:物體的慣性是否取決於其能量含量?
單獨看這篇論文,有一些條件是無法理解的,因為這篇論文的內容實際上是承接的「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即後來被稱為狹義相對論的那篇論文),雖然只是這篇短小的補充論文,卻提供了後來廣泛傳播的質能方程式。
下面回答題目中的問題:為什麼質能方程中的光速會出現在光速的平方上?由於這是數學推導的結果,追根溯源,那就是狹義相對論的兩大基礎,即「光速不變原理」和「狹義相對性原理」,你們對質能方程的所有疑問和疑問,都源於你們對「光速不變原理」和「狹義相對性原理」(特別是光速不變原理)的不理解。
退後一步,質疑光速不變原理,其實也是正常的,因為從常識的角度來看,為什麼光速不會疊加?由於日常生活中移動的物體速度都可以疊加啊。但是,令人遺憾的是,無論從麥克斯韋方程組還是麥可森-莫雷實驗來看,在任意慣性系中,光速都是一個定值,這已成為不可爭論的事實。
一旦以這樣的結論為先決條件,我們將會發現,由此產生的狹義相對論,對自然界中更多的物理現象,提供了更好、更合理的解釋,例如,後來人類研究出的核武器,而質能方程式,解釋了為什麼核武器可以有如此巨大的能量釋放(注意,質能方程式並非核武器發展的理論基礎,而只是解釋了巨大能量的來源)。
一般而言,我們不需要考慮為什麼是光速的平方,因為 E= mc是狹義相對論的一個非常自然的推論,它所反映的只是一系列宇宙自然規律,至於為什麼是這樣,這是一個科學無法回答的問題。由於這種持續不斷的提問,最終將歸結為宇宙究竟是什麼,等等這些問題。
今天的「靚仔講知識」就到這裡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未知事件,關注我,讓大家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味,你的點讚、分享、收藏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我們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