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科技大學在高比能鋰硫電池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2021-01-11 網易

2020-12-26 09:37:32 來源: 新材料科訊

舉報

  近日,武漢科技大學耐火材料與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張海軍教授領導的「先進材料研究團隊」在高比能鋰硫電池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研究成果「Defective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 Modified Separators with Efficient Polysulfide Traps and Catalytic Sites for Fast and Reliable Sulfur Electrochemistry」發表在材料科學TOP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DOI: 10.1002/adfm.202010455,SCI影響因子16.836)」。材冶學院碩士生童釗明為第一作者,耐火材料與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黃亮副教授和雷文副教授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武漢科技大學為唯一通訊單位。

  可充式鋰硫電池(LSBs)由於其理論能量密度高、硫含量豐富,環境友好等特性被認為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電池的發展方向。然而,由於LSBs自身的一些固有缺點導致其實際能量密度遠低於理論值。主要原因包括硫及其放電產物的絕緣性,硫還原為硫化鋰後的大體積膨脹效應,可溶性多硫化鋰的「穿梭效應」等問題。其中,多硫化鋰的「穿梭效應」是影響LSBs電化學性能的最主要因素。本文通過設計一種對多硫化鋰具有快速催化轉化機制的改性隔膜來實現可靠、穩定LSBs循環的目的,同時,改性隔膜也具有輕量化、熱穩定性良好和電解液浸潤性優異等商業化應用前景。

  

  在該工作中,研究者製備了一種均勻分散和表面富含缺陷的梭形石墨相氮化碳納米材料,將其負載在親水性聚合物聚多巴胺原位包覆的商業聚丙烯隔膜上。通過聚多巴胺表面含氧官能團直接吸附催化劑,其超低活性組分載量僅為0.17 mg cm-2。基於改性隔膜組裝成的扣式電池在充放電循環的測試中表現出優異的電化學性能,在硫面載量超過4 mg cm-2和充放電倍率高達5C的工作條件下,實現了衰減率低於0.05%的500圈穩定循環。在此基礎上,結合理論計算,揭示了有缺陷的石墨相氮化碳材料對於多硫化鋰的吸附及催化/轉化機制,表明其廣闊的應用前景。

  

  此前,童釗明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上發表了題為」Carbon-containing electrospun nanofibers for lithium–sulfur battery: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的綜述論文(SCI影響因子7.216),詳細闡述了靜電紡絲技術製備的碳纖維材料在鋰硫電池中的應用狀況。

  2020年,先進材料研究團隊在耐火材料及結構陶瓷、光電催化等相關領域發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103 (2020) 5365,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 40 (2020) 2106,NPG Asia Materials 12 (2020) 1,Green Chemistry 22 (2020) 1269,ChemSusChem 13 (2020) 3731等。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部共建耐火材料與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資助。

  來源:武漢科技大學

  「在看"一下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鈉離子電池及鋰硫電池最新研究進展匯總
    最近,有關用於循環中無枝晶鈉沉積的納米三維電流收集器的合理設計取得了一定進展。然而,在上述主體中鈉成核和生長的行為等關鍵信息仍是未解之謎。近日,廈門大學王鳴生教授(通訊作者)等使用無定型碳納米纖維(CNF)作為集電器,通過原位電子顯微鏡首次在納米尺度下對鈉電鍍/退鍍的動力學進行觀察。使用固態電解質,作者發現金屬鈉以納/微粒的形式在單一CNFs周圍所有可能的區域(甚至在其網絡)可逆的生長和溶解。
  • 陳人傑:多電子高比能二次電池新體系及先進功能電解質材料研究進展
    發展基於多電子反應機制的高比能鋰硫電池被認為是前沿動力電池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其正極活性物質硫具有質輕、價廉的優點,與金屬鋰負極匹配可以構築理論質量能量密度達到2600Wh·kg–1的二次電池體系,在未來的新型化學電源發展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和商業價值。
  • 河南大學肖助兵團隊在高體積能量密度鋰硫電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河南大學光伏材料省重點實驗室肖助兵教授課題組在高體積能量密度鋰硫電池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該工作以我校為獨立第一單位,以「Selective S/Li2S Conversion via in-Built Crystal Facet Self-Mediation: Towards High Volumetric Energy Density
  • 【中國科學報】高比能室溫鈉硫電池商業化之路任重道遠
    由中科院化學所研究員郭玉國領銜的團隊在新型高比能室溫鈉硫電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近期發表在《先進材料》雜誌的封底上。  郭玉國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室溫高比能鈉硫電池在儲能領域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但實現商業化仍需時日。當期Adv.
  • 【Chem】刊發北理工博士研究生在鋰硫電池領域的學術研究經歷
    《Chem》(影響因子19.7)邀請了北京理工大學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在讀博士研究生趙夢分享其在鋰硫(Li–S)電池領域的學術研究經歷,相關報導以「The pursuit for practical lithium-sulfur batteries」為題在線發表在《Chem》的Potential
  • 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梁驥、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洪曉東鋰硫電池綜述:鋰硫電池中化學吸附和催化轉化材料的最新研究進展
    近年來,鋰硫電池領域取得了重大研究進展。然而鋰硫電池的商業化仍發展緩慢,主要歸因於以下幾個方面。
  • 北理工在鋰硫電池負極保護策略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材料類頂級國際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先進材料》,影響因子27.4)報導了北京理工大學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黃佳琦課題組在鋰硫電池鋰負極保護方面的研究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Shielding Polysulfide Intermediates by an Organosulfur‐Containing
  • 關於石墨烯應用於鋰硫電池的研究進展詳解
    浙江大學高超團隊報導了一種噴霧乾燥氧化石墨烯而製備的高褶皺的花狀的石墨烯微粒。石墨烯片間的高度褶皺可以有效抑制石墨烯堆疊,形成5層以下的石墨烯片,該結構有利於電解液的浸潤和單質硫的均勻分布。通過高溫熱還原修復石墨烯原子晶格,提高材料導電性。當該材料應用於鋰硫電池時,其電化學性能遠超其它石墨烯-硫複合物。
  • 華中科大孫永明教授團隊在高鎳/矽碳高比能電池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矽基負極材料比容量高,是下一代高比能鋰離子電池的首選負極體系之一。然而,矽基負極首次庫倫效率偏低,極大消耗了電池體系中電化學活性鋰離子的數量,從而導致全電池的能量密度降低。如何提升高鎳三元正極材料的電化學循環穩定性以及補償矽基負極消耗的鋰損失是實現高能量密度高鎳/矽基鋰離子電池的關鍵。以往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單獨解決正極穩定性或者負極首次庫倫效率低的問題,鮮有從電池整體出發來進行研究。
  • 近期鋰硫電池研究進展
    由於在實用電池中電解液用量很小,多硫化鋰溶解度有限,因此會造成硫利用率低等問題。近日,韓國首爾國立大學的Kookheon Char和Jang Wook Choi課題組使用醯胺類高供體溶劑為鋰硫電池電解液,實現了貧液鋰硫電池的高能量密度。本文要點1) 首次提出以1,3-二甲基-2-咪唑啉酮(DMI)為鋰硫電池溶劑。
  • 南方科技大學程春團隊在納米科學與技術領域取得多項進展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副教授程春課題組在智能系統、能源器件、二維材料生長等多個領域取得多項研究進展。  多級複合結構用於高性能鋰硫電池正極材料  近年來,鋰硫電池作為新興高性能儲能器件備受關注,但鋰硫電池的性能提升往往受限於多硫化物(LiPSs)較低的轉化效率和在電解液中嚴重的穿梭效應,因此實現LiPSs的高效催化轉化並抑制其穿梭效應對鋰硫電池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鋰硫精選:10篇好文回顧鋰硫電池近期工作進展
    鋰硫電池(Li-S)已成為未來儲能設備的一種可行的替代品,基於鋰和硫的電化學反應具有遠遠高於目前商業化的鋰離子電池的理論能量密度(2600 Wh kg-1)。本文總結了鋰硫電池最新的研究進展,包括正極載體材料、隔膜和固態電解質/電解液等方面,希望對有關研究人員有所啟發。1.
  • ...蔚來|鋰硫電池|固態電池|動力電池|鋰離子電池|中國科學院物理...
    2021年1月9日,國軒高科第十屆科技大會第二天,中科院物理所研究院李泓、廈門大學教授董全峰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春華就對上述三種技術的進展狀況進行了闡述。1固態電池有望率先量產蔚來日上,蔚來透露,採用的固態電池採用了原位固態化技術。
  • 湖北大學王浩團隊《AEM》鋅離子電池研究領域重要進展
    湖北大學物電學院(微電子學院)王浩教授團隊在鋅離子電池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研究成果「Valence Engineering via In-situ Carbon Reduction on Octahedron Sites Mn3O4 for Ultra-Long Cycle Life
  • 青島科技大學在超級電容器負極材料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因此,開發高性能負極材料就成為本領域的熱點和難點課題。&nbsp&nbsp&nbsp&nbsp近日,青島科技大學中德科技學院李鎮江教授、趙健副教授等團隊成員在超級電容器負極材料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 核心難點被攻克 鋰硫電池要接棒三元鋰電池了?
    繼今年6月中南大學賴延清教授團隊在鋰硫電池高安全、高比能與長壽命難以協同問題上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鋰硫電池技術研發又接連傳來捷報。近日,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分別在黏土礦物超親電解液鋰電池隔膜研究、影響鋰硫電池化學動力性能主要因素研究上均獲得重大進展,對推動鋰硫電池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應用又邁進了關鍵一步。「裡程焦慮」這一短板已成為新能源汽車進一步推廣普及的主要障礙,而現有的鋰電池材料體系很快就要觸碰到能量密度的「天花板」。
  • 武漢大學方國家課題組在全無機鈣鈦礦光伏電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武漢大學物理學院方國家教授課題組與吳奕初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路新慧教授課題組合作,在全無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s)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全無機鈣鈦礦CsPbX3 有優異的熱穩定性, 具有連續可調的寬帶隙(1.73〜2.3 eV),在半透明電池以及疊層太陽能電池等領域具有很好的應用潛力,吸引了廣泛的關注。但是,全無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在相穩定性方面以及光電轉換效率方面仍面臨挑戰。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與之匹配的空穴傳輸材料。
  • 武漢科技大學在超分子化學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武漢科技大學「超分子材料與分子納米器件團隊」梁峰教授課題組立足自身特色,與納米科學和生物醫學領域的專家合作,在刺激響應性導電水凝膠、二維材料、腫瘤精準診療等領域取得階段性研究成果,發表多篇高水平研究論文。
  • 清華大學張強團隊:在鋰電池電解液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發展基於金屬鋰負極的下一代鋰電池技術是未來高比能電池體系構建的終極選擇。金屬鋰負極的利用給整個電池體系的設計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其中最重要的是電解液及其界面的設計。由於金屬鋰極低的電極電勢和強還原性,電解液在負極的界面反應劇烈。電解液反應造成幹液,導致電池失效;更嚴重的是電解液分解產生大量的可燃性氣體,引發安全隱患。
  • 中國高能量密度鋰硫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觀察者網訊)據觀察者網4月1日從中科院網站獲悉,由於正極材料硫具有高理論比容量、豐富的自然儲備、低成本和環境友好等顯著優點,鋰硫電池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下一代能量存儲系統。使用導電碳質材料作為硫主體來構造硫正極的傳統方法中,由於低極性碳和高極性LiPS之間的相互作用弱,碳基材料提供的物理隔離和物理吸附對抑制電池容量衰減的作用有限,特別是對於高載硫電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