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鳴球,我國光學事業發展中的一個縮影

2020-09-17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經過兩年多的艱辛工作,通過大量採訪我國光學界裡專家、知情人,經過中國科學院、長春理工大學、蘇州大學、浙江大學等多家單位、多位專家聯合審稿,經作者多次修改定稿後,由胡曉菁、董佩茹撰寫的《追光:薛鳴球傳》日前由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正式出版。


薛鳴球(1930-2013),江蘇宜興人,儀器光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對於薛鳴球的學術成就和學術特點,王大珩院士評價說:「他有很深造詣,能獨立解決國家需要的各種實際光學系統的設計,對國家建設,特別是國防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在光學設計理論及其與應用上有創見。他是建國後成長起來的我國第一代光學設計學科代表人物之一。」光學專家姜會林院士評價說:「他有四個特點:一是深厚的理論基礎、純熟的設計技術、豐富的工程經驗;二是敏捷的思維、快速的反映、辯證的方法;三是嚴謹治學的態度、誨人不倦的精神、引領創新的熱情、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四是『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



薛鳴球1956年畢業於浙江大學。他先後任職於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西安光機所(所長)、蘇州大學現代光學技術研究所(所長、創辦者)。由他主持或參與的項目有很多是我國的「第一」:我國第一臺高精度經緯儀、我國第一臺高倍率望遠鏡、我國第一臺大型靶場測試設備、我國第一臺偵查衛星相機,等等。他還參與我國第一代遙感衛星光學系統設計工作,參與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相機研製工作,都取得了有開創性的成果。2003年,薛鳴球獲得國防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獲頒「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紀念證書」。


薛鳴球的一生是為我國光學事業無私無畏奉獻的一生,他的科學經歷也是我國光學事業發展中的一個縮影。《追光:薛鳴球傳》通過大量的訪談材料、檔案材料如實地反映了這位光學專家的學術人生。本書的出版在為薛鳴球學術成長提供紮實的研究成果的同時,也必將為現代光學史、新中國科學技術史等研究提供可信的材料,並提供可繼續研究的問題​​​​

相關焦點

  • 薛鳴球院士:嚮往光的世界
    空間光學研究室成立之初,人員不足,經費微薄,辦公條件簡陋,薛鳴球帶領全室人員克服重重困難,一步一個腳印,為取得現今成果奠定了基礎。空間光學研究室成立初期的一個響噹噹項目,就是參與了「載人航天相機」的模樣研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啟動於1992年9月21日,這是我國在20世紀末期至21世紀初期規模最龐大、技術最複雜的航天工程,對我國空間科學技術發展影響深遠。
  • 《儀器光學》:深沉的獻禮|紀念薛鳴球院士誕辰90周年,祝賀蘇州大學成立120周年
    薛鳴球(1930-2013),江蘇宜興人,儀器光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先後任職於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西安光機所(所長)、蘇州大學現代光學技術研究所(所長、創辦者)。由他主持或參與的項目有很多是我國的「第一」:我國第一臺高精度經緯儀、我國第一臺高倍率望遠鏡、我國第一臺大型靶場測試設備、我國第一臺偵查衛星相機,等等。他還參與我國第一代遙感衛星光學系統設計工作,參與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相機研製工作,都取得了有開創性的成果。
  • 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薛鳴球  薛鳴球,男,1930年10月生,江蘇宜興人,中共黨員。1956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系我國儀器光學和光學設計領域的代表人物,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歷任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所長等職, 現任 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 小小望遠鏡,是一個國家光學工業的縮影
    當然,世界上還有不少籌建中的天文望遠鏡,一個比一個大,一個比一個清晰,據說未來都能提供像質遠勝於哈勃望遠鏡照片的太空圖片。買個望遠鏡很容易?充氮防水倒是一個相當實用的功能,它在內部填充乾燥氮氣,空氣中的水分無法侵入,不會導致鏡片內部發黴,適合戶外運動愛好者。有不少人迷信軍用望遠鏡,認為肯定優於民用,其實也是一個巨大誤區。因為軍用望遠鏡適用於戰場環境,所以基本要求就是結實耐用,反而不講究光學品質和細節。
  • 35載護航衛星發射,中國人保全力保障我國航天事業發展
    據了解,資源三號03星是我國民用高解析度光學傳輸型立體測繪衛星,集測繪、資源調查功能於一體,將與此前發射的資源三號01、02衛星組網運行,用於開展自然資源調查而這,僅僅是中國人保全力保障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長期以來,作為中國航天的戰略合作者,中國人保始終積極助力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並為每一個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著全方位的保障。
  • 氣象局召開座談會慶祝我國氣象衛星事業發展40年
    探秘我國氣象衛星事業發展新方向——專訪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    新華社北京3月23日電題(記者 張辛欣)今年是我國氣象衛星事業發展40周年。40年來,我國氣象衛星事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大跨越。    如何讓氣象衛星更好服務社會各個領域?未來氣象衛星發展有何規劃?將突破哪些技術瓶頸?「世界氣象日」來臨之際,新華社記者專訪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探秘我國氣象衛星事業發展新方向。
  • 35載護航衛星發射 中國人保全力保障我航天事業發展
    據了解,資源三號03星是我國民用高解析度光學傳輸型立體測繪衛星,集測繪、資源調查功能於一體,將與此前發射的資源三號01、02衛星組網運行,用於開展自然資源調查而這,僅僅是中國人保全力保障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長期以來,作為中國航天的戰略合作者,中國人保始終積極助力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並為每一個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著全方位的保障。35載默默「護航」中國人保,其前身成立於1949年10月,被譽為「新中國保險業的長子」,是新中國保險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 手抄報圖片: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我國自1956年建立了研製火箭的專門機構以來,成績顯著。隨後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航天工業研製、生產、試驗與協作體系。航天事業有了迅速的發展。  1964年6月,自行研製的運載火箭騰空而起,在我國航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在各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中,我國衛星的質量最大(173kg)。
  • 我國航空發動機事業的發展情況探討
    打開APP 我國航空發動機事業的發展情況探討 佚名 發表於 2020-04-20 10:32:24 1951年4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和中央人民政務院作出《關於航空工業建設的決定》,這是新中國航空工業的原點,也是航空發動機事業發展的起點。
  • 如果54年前,我國沒有下決心發展衛星通信事業……
    回望我國衛星通信事業發展的徵程,從「331工程」立項到今天,中國衛星通信事業「通天蓋地」的歷程已經走過45年。這45年,是一部敢於在一窮二白中戰天鬥地的波瀾壯闊鬥爭史,是一部凝聚意志、敢於較真碰硬的尖端科技攀登史,更是一部中國航天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精神史詩。
  • 為發展我國兩彈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郭永懷
    為發展我國兩彈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郭永懷 (1909—1968 ) 李家春 李成智     郭永懷,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長期從事航空工程研究。發現了上臨界馬赫數,發展了奇異攝動理論中的變形坐標法,即國際上公認的PLK方法,倡導了我國的高超聲速流、電磁流體力學、爆炸力學的研究,培養了優秀力學人才。擔負了國防科學研究的業務領導工作,為發展我國的飛彈與核彈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郭永懷,1909年4月4日出生於山東省榮成縣。郭家世代務農,父親郭文吉粗通文墨。1918年,9歲的郭永懷在三叔郭文秀開辦的學堂裡讀書識字。
  • 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 在探索中起步發展迅速
    央視網消息:今年是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或地區之一。所以現在的話,我們進入了一個從跟跑到並跑到現在局部有所領先的這麼一個過程。
  • 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回眸:「風雲」激蕩五十年
    不遠處還有一個『熱帶擾動』,也就是颱風的雛形正在發展……」10月12日晚,央視發布氣象預報,而在主持人身後,正是清晰的風雲四號氣象衛星雲圖。「在颱風監測中,『風雲』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風雲氣象衛星工程副總設計師唐世浩告訴記者,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
  • 冷湖,我國天文事業發展的熱土
    獎項按照中篇小說和短篇小說設立,9篇獲獎作品中,黎木的《當星河如故》獲一等獎,獎金8萬元。茫崖市委常委、冷湖工業園黨委副書記 、冷湖鎮黨委書記馬文武發表致辭稱:「冷湖在探索轉型的路上,要在顛覆重構中探索未來
  • 2020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事業編制、一般項目招聘...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長春光機所)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以光學為主要研究領域的國立科研機構。面對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歷史機遇,聚焦光電技術創新,以建成國際的精密儀器與裝備創新研究基地為目標,責擔於肩,拓域前行。
  • 非線性光學晶體現狀及發展趨勢
    非線性光學晶體是重要的光電信息功能材料之一,是光電子技術特別是雷射技術的重要物質基礎,其發展程度與雷射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  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可以用來進行雷射頻率轉換,擴展雷射的波長;用來調製雷射的強度、相位;實現雷射信號的全息存儲、消除波前疇變的自泵浦相位共軛等等。
  • 王大珩院士:請不要再叫我「中國光學之父」
    他在國防現代化建設中研製出各種大型光學觀測設備,在我國光學事業及計量科學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上世紀50年代,他創辦了中國科學院儀器館,並發展為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使之成為應用光學和光學工程國際知名的研究開發基地。他在1986年與另3位中科院院士聯名提出發展我國高技術的建議,即「863」計劃。1992年,他與其他5位中科院院士倡議並促成中國工程院成立。
  • 【新文化報】中國現代光學之父 王大珩
    1999年9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人民大會堂召開大會,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王大珩榮幸地戴上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王大珩,男,1915年生,江蘇省吳縣人,中共黨員。光學專家,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現代光學技術及光學工程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 長城會:28年來,引領我國心血管病學事業發展
    長城會引領了中國心血管病學事業的發展,見證了新概念、新技術引進與推廣所取得的成就,加強並推動了國際間合作與交流,培養並推出了一批批學術骨幹,帶動了藥械企業的發展……如今,長城會、亞太心臟大會致力於心血管病預防、康復、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等新興事業,促進全人類健康事業的發展和進步。
  • 自適應光學助力太陽高分辨力光學成像技術發展與應用
    太陽是影響人類生活最重要的一個天體,太陽活動對空間天氣、地球氣候、通信導航等都有影響。